穷而后工什么意思,穷而后工

文史通2年前历史书籍282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2016年被中山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录取学姐的万字经验。文章比较长,但是很好,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满满的全是干货。

十分感谢大家的信任!

最近收到不少战友或学弟学妹发来的消息,基本上都是问我关于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方法的问题,那么就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系统地谈谈一些学习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因此仅供参考。在分享之前,我先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态度的问题。我不赞成用功利性的态度对待文学,要想学有所得,就要踏踏实实啃下书中的每一个字,反复咀嚼,才会日益精进。专业课真题不必急着做,等到九月或十月再做完全来得及,而现在就是“咀嚼”的最佳时机。读原著背经典,读原著背经典,读原著背经典,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背课本,不要把自己训练成做题机器人。

第二,院校歧视的问题。跟我讨论过的很多同学都会担心985/211学校会歧视普通学校出身的学生,别的学校我不太清楚,但是中大,至少中文系并没有歧视,英雄不问出处,老师们更看重一个学生的基本功。筛选过程很严格,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能赢得老师们的“芳心”。与其担心被歧视,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实力上。

展开全文

一、文学史复习方法

1

复习资料

(1)教材

《中国文学史》四册 游国恩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四册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戏曲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中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展望出版社)

《古典文学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3)作品选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品选除了这六册,还有各种小说、戏曲原著,诗词集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相信大家手边都会有一些。

2

读书方法

现在很多学校都不再指定参考书,老师们是希望学生不要局限于那几本教材,要有丰富的积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多看了几个版本的教材,除了作品选之外,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也温习了曾经看过的许多原著。

(1)游版文学史:

我主要通过这套教材来熟悉文学史,打基础。这套教材比较老,一些观点今天看起来并不够客观,对此不需要太深究;而其中对作品内容的梳理,其实是做得还不错的,这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可以直接在课本上做标记,也可以拿笔记本记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从2014年11月月底开始看,一直到2015年3月左右看完。为了保证熟悉文学史的脉络,所以阅读速度比较慢,期间还要整理笔记。

(2)袁版文学史:

这套教材是考研必读的,几乎每个学校都会考文学史,而文当下比较权威的文学史教材就是这一套,大家从每一编的编写者就看得出来,他们都是学术界的权威。从阅读这套教材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作品原文去体会一些知识点,记住是“体会”不是“背诵”,我不推荐大家去背教材。

比如屈原《离骚》中那段“求女”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上的论述很简单,但要深入论述这个问题,必须回到作品原文去探讨“求女”中的“女”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要“求”等等问题,光懂得屈原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这是一个历来众说纷纭的话题,大家可以多看几篇论文,梳理出几种见解。

再比如《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的心理变化问题,如果单纯地依靠教材中的论述来回答,其实是过于单薄的,仅仅知道丽娘自我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的呼吁、自由爱情的追求也是远远不够的,既然要讨论她的“心理变化”,那就必须知道产生“心理变化”的原因、变化的过程、结果等等,这些细节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回到原文去探究。

因此对于袁版文学史,一定要结合原著来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至于做笔记的方法,我个人是没有针对这套教材做笔记的,因为我用了辅导书,而且自己对文学史的脉络也算比较熟悉,所以没有特别去做笔记。大家如果需要自己做笔记,可以先按照四本教材的目录划分一、二、三级知识点,然后根据分类好的知识点来做笔记,文章的最后我会提供我自己的分类,给大家参考。

(3)《中国分体文学史》:

这套书我个人是很喜欢的,脉络清晰,叙述简洁有力,几乎句句说到点子上。这套书是按体裁来叙述文学史的,能让我们很直观地了解每一种文体的源流、发展,以及各个时期每种文体的代表性作品。袁版文学史中重点论述的作品,在分体史中也有相应的论述,有时候分体史会提出一些更加具体、新颖的见解,这部分内容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可以把它们记下来,结合袁版中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

比如对于贾宝玉的形象,分体史中重点论述了他的“四不愿”和“四乐于”(具体内容请参考小说卷),这就很鲜明地展示出宝玉的进步思想、独立人格,比袁版中归纳的结论要具体得多。袁版对于《红楼梦》的论述,更多是侧重宏观的艺术手法的分析,分体史重在对原著细节的探究,属于微观层面,两者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当然,我们自己也不要忽略对原著的品读,就算时间不多也不可以不看原著,起码要看小说中的经典章回,仔细体会其中的艺术美。

(4)《文学史辅导与习题集》:

这本书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都梳理出来了,把袁版教材完整地看过一遍之后,再用这本辅导书来巩固基础,效果会好很多。每一章节后边会有相应的习题,虽然跟考研的题型不同,都侧重于比较基础、简单的题,但还是要好好练习,当能够把它们完整地答出来以后,也就证明自己的基础打得够牢固了。

(5)《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这本书已经绝版,但可以买到复印版。另外,名词解释的资料还可以找到很多,网上也有相关的文档可以下载。这本书按照文学运动、文学流派等框架对名词进行了分类,思路清晰,推荐使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要在脑子里预先设定一个知识框架,然后按照这个框架读下去。比如,对于“江西诗派”这个名词,要明确这个流派出现的年代,该流派的代表诗人有哪些,诗歌主张内容及意义如何(包括继承了什么,发扬了什么,有什么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该派诗歌的诗风怎样等等,梳理出了这个框架,再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字。

(6)《古典文学三百题》:

这本书好像也不再出版了,只能买复印版。三百道题,每一道题就像一篇小论文,撰写者大多是名家、教授,内容丰富,论证严密,建议不会论述的同学多学习学习。很多教材里一笔带过的问题,在三百题里都能找到比较完整细致的解答,思路也很清晰。对于一些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里边也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跟上面提到的方法一样,记下一些新颖的见解,并且结合教材中的相关论述,然后回到原著中去体会,得出自己的看法。

(7)《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现在可以每天固定一段时间来背书,最好能默写。需要重点背诵的篇目,相信大家在课堂上都会听老师划过重点,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但如果有同学实在不知道该背什么,可以在后台回复我你们的联系方式,我把重点篇目表发给你们。

3

时间安排

大家最好根据实际水平制定属于自己的计划。每天早上最好花一两个小时来背书,背诵要长期坚持,哪怕没时间看教材,都必须腾出时间来背书。教材每天花两个小时来看就够了,每天看一到两章。其他辅导资料,就根据看教材的进度来安排相应应复习的部分。

4

小建议

文学要学好,不能靠应试的态度,要真正把它当做一门学问去对待。在看书的时候要动脑,不要被书里面的话所限制自己的思考。书的作者固然是大师,但他是带领你去理解作品,而不是束缚你,所以不要盲目地去背教材里那一大段一大段的论述部分。最好的做法就是针对教材形成自己的理解,懂得用自己的话去分析。也不要太局限于某一套教材,现在很多学校的中文系都不再指定考研的参考书,目的也就在于此。

各大院校常用的袁版文学史确实权威,在复习的时候也确实应该把它当作基础和重点,但最好还能够结合其他版本来复习,这样,思路广了,收获也就大了。不用担心自己记不住知识点,因为看的书多了,同样的内容出现的次数也会变多,这样无形中就能记下来了,不需要一字一句地背教材。

最后给大家梳理一下一二三级知识点。

一级知识点

《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庄子》、屈原、司马相如、司马迁及《史记》、两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曹操、曹丕、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南北朝民歌、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陈子昂、四杰、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李煜、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及江西诗派、陆游、辛弃疾、李清照、关汉卿、王实甫、《琵琶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汤显祖、《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龚自珍

二级知识点

《荀子》、《韩非子》、《楚辞》、《吕氏春秋》、《谏逐客书》、贾谊、扬雄、京都赋、述行赋、抒情小赋、《汉书》、《吴越春秋》、《论衡》、东汉文人诗(班固、张衡、秦嘉、蔡邕、赵壹等)、王粲、刘桢、蔡琰、嵇康、张若虚、崔颢、王翰、李颀、王之涣、大历诗风、唐传奇(《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贾岛、姚合、梅尧臣、苏舜钦、周邦彦、晏几道、秦观、贺铸、朱敦儒、张元干、姜夔、吴文英、元好问、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白朴、马致远、散曲(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等)、杨维桢、台阁体、茶陵诗派、前后七子、归有光及唐宋派、徐渭、《封神演义》、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谦益、虞山诗派、吴伟业、纳兰性德、王士祯、李渔、袁枚、桐城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黄遵宪、梁启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穷而后工什么意思,穷而后工

三级知识点

《淮南子》、陆机、潘岳、张协、刘琨、郭璞、王羲之、孙绰、许询、《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志怪小说、《世说新语》、晚唐体、西昆体、柳开、王禹偁、陈与义、曾几、南宋散文、四六、小说、讲史、说经、北方戏剧(《赵氏孤儿》、《李逵负荆》等)、南方戏剧(《倩女离魂》等)、三大传奇(《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醒世姻缘传》、清代骈文、汪中、《镜花缘》、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

二、古代文学批评复习方法

1

复习资料

(1)教材: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原著及其他辅助资料:

《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诗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人间词话七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姜斋诗话》 (繁体竖排无标点影印版)

还有很多原著,这里也不一一列举。

2

读书方法

蓝色字部分是我自己看过的,黑色部分我没看过,但认为是比较好的,一并给大家推荐。总体来说,跟文学史相比,文学批评的书比较少,但如果要全部吃透,绝非易事。

文学批评这门课,在一些学校里是专业选修课,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学。我查找了我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安排表,没有发现开设这门课,认识的一位同学告诉我,这是他们的选修课,但如果考研会考到这门课的话,对一些同学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他们可能没学过,其次就算学了可能也学得不深。我自己在看书的时候,刚看前面的一两章,觉得很难懂,想去蹭课但又没时间,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理解,后来就有不少收获。

(1)《中国文学史新编》:

上下册一共一千多页,内容繁杂,不易掌握,而且书中的分析我觉得有点简单,还不算深入,这时候就需要配合文论选或者文学批评原著来理解。这套书我前后看了差不多有四遍,先把它们读薄,再慢慢读厚。也就是说,最初的一两遍,看过了要学会提取书中的重点内容,这样一千多页的教材就被浓缩成了几百页;然后根据重点知识阅读文学批评原著,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每句话的时代意义,得出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几百页的知识点就被重新解读成丰富而深刻的“新书”了。先来说说怎样把书读“薄”。

把书读“薄”,就应该做好笔记。复旦版的批评史,内容还算条理清晰,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小标题,小标题往往概括了以下几大段甚至是几页书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注意书中对作品原文重点词句的解读,比如“风骨”这个词的含义,刘勰是怎样认为的,钟嵘又有什么见解;此外还有不同文学家之间文学观的对比,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不平则鸣”和欧阳修“穷而后工”观点之间的比较,乍一看好像意思差不多,深究起来其实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在阅读教材中的相关论述时,最好能结合三位作者的原话来理解他们的观点。

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他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里都有提及,建议大家回顾原文,另外还要注意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文学研究注重“知人论世”。以上是我第一遍读书的时候所做的。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教材中的这些重点知识提取出来,并输入电脑里,然后打印出来,留着冲刺的时候用。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从8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考前50天,也就是11月初,总算完成了第二遍。一千多页的教材,被我整理成了230页的复习笔记。第三遍从11月月初到12月月初,我一边看打印出来的笔记,一边翻阅教材和原著中的相关内容。第四遍,12月月初到12月中旬,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分成重点和非重点,时间很紧,所以只挑重点章节来看,非重点部分全部忽略。文章的最后也会给大家简单“划重点”。

(2)《中国历代文论选》:

穷而后工什么意思,穷而后工

我用的是一卷本,这套书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一共四卷,但要读精华部分的话,其实一卷本就够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读四卷本。文论选全书采用繁体字印刷,对学习古代文学是十分有益的。读得久了,功夫也就提升了。这本书共五百多页,郭绍虞先生主编。虽然页数不及复旦版教材,但其中对文学家们的分析相当深刻、精辟,仔细读完,思路会开阔很多。

这么好的一本书应该如何学习呢?我的方法是:背。五百多页的书,要背下来,花费的时间是很长的,我从3月初开始,一直背到10月底,每天早晨一个小时左右,两三个早晨就可以熟背一篇文章,篇幅较短的,一个早晨就能背完。

在这七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背下了这本书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文章。因为期间还要反复背诵那些比较生疏但又十分重要的篇章,所以花的时间很长。剩下那些没背过的部分,有些属于日常叙事,不涉及作者核心的文学观(比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有些是我本身就比较熟悉的,不需要特意去背(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

总之,对于这本书,除了背,我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大家。学好文学,不能想着找捷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在每天的背诵过程中,要积极理解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背完之后再回到批评史教材中阅读相关的分析,会比先前干啃教材的效果好很多。所以还是那句话,读原著背经典。

(3)郭版批评史和张版批评史:

这两套书我没有看过,但我认为值得推荐。在阅读文论选一卷本的时候,我就感觉郭绍虞先生的分析十分精到,逻辑清晰,见解深刻,所以他主编的批评史应该是很值得学习的,我目前正打算读。这套书是中华学术经典丛书之一,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读读看,应该会受益匪浅。张版批评史,理论性更强一些,我看过一份根据这套教材整理出来的复习笔记,感觉这套教材对原著的分析比复旦版要更深刻,两者结合最好不过。

(4)《文心雕龙今译》:

《文心雕龙》在批评史上的地位不必多说,它不可不读,而且必须认真读。《文心》采用骈体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是每句话都能轻易看得懂,因此要结合字词注解来读,对于一些篇目或段落,更要熟读熟背,比如《神思》、《风骨》、《体性》等等。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你值得拥有。背完了经典部分,相信大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与理解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5)《诗品》:

《诗品》与《文心雕龙》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双壁,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所以也必须熟读。至于需要背诵的内容,它们基本上分布于“上品”部分,少数在“中品”和“下品”部分(比如对陶渊明和曹操的评价)。钟嵘的看法大多数时候是比较精要、客观的,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够到位的地方,这不属于我们深究的范围,可忽略。背《诗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评价一首诗或一位诗人的时候,需要引经据典的话,可以适当引用钟嵘的观点,作为自己论述的依据,然后据此展开更加详细的分析。所以,背书就是在打基本功,不可忽略。

(6)《人间词话七讲》:

这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讲座整理而成的。我从前阅读《人间词话》的时候,对于一些问题一直没有形成比较明确的答案,看过叶先生的解读之后,思路才渐渐明朗起来。比如,什么是“隔”与“不隔”,王国维的“意境”究竟有哪些含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叶先生的讲解中找到答案。当然,对于这样的问题,学者们的看法通常是不一致的,但对于正在学习的我们来说,多吸收一位学者的见解,也就是为自己将来做学问奠定基础。

(7)《姜斋诗话》:

其实这本书我主要是用来提升自己阅读古籍的能力的。平时看的书基本上是简体横排,但阅读古籍是每一个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必备的能力,所以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我在图书馆里找来了这本书,并且复印,每天读几页。特别说明一点,在上一次和这一次的专题里,我都特别强调了背原著的重要性,其实背书的作用就体现在这里了,阅读古籍的时候,因为古籍里没有标点,所以对于一些引用的部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背诵基础,可能很难识别出来,或者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无论是原意还是引用意。

3

小建议

背书的时候要用心,不能机械式地背诵,机械的背诵只能简单地记住文字,而作者的思想往往是体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动脑,积极去思考问题,就像刘勰所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对于一些重点的文论,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找找相关的论文。比如章学诚的“文体备于战国”、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等论点,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而教材里教给我们的东西其实是很浅的,要深入学习,就要多注意学者们的看法。读学术作品,就是在读他们的思想。

我没有简捷的方法可以告诉大家,相信大家学了三年多,应该也知道,文学本来就没有捷径可走。踏踏实实读书、思考才是最应该做的。

4

时间安排

跟文学史的复习方法一样,每天最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背经典篇章或段落,这些经典内容基本上都在文论选里。教材可以每天看一两节,这一两节的内容其实很多,能够掌握已经不错了,重在理解,不要盲目求快。

5

重点知识

最后,按照目录给大家梳理一下复旦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点内容,不一定全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补充。还是建议自己做笔记,自己形成了思路,才容易理解知识,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不会轻易忘记。

第一编(先秦两汉):孔子(论《诗》)、孟子(“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老子、庄子、《诗大序》、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文笔说、声律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第三编(隋唐五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殷璠《河岳英灵集》、杜甫与《戏为六绝句》、皎然《诗式》、白居易(《与元九书》等)、韩愈(“文以载道”、“气盛言宜”、“务去陈言”、“不平则鸣”等)、柳宗元、司空图(韵味说)

第四编(宋金元):欧阳修(“简而有法”、“诗穷而后工”等,注意联系他本人的诗文创作来思考)、梅尧臣、王安石(注意从他的政治家身份来思考)、苏轼、苏洵、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吕本中(“活法”、“悟入”等)、陆游(“工夫在诗外”等)、朱熹、严羽《沧浪诗话》(“妙悟”、“熟参”等)、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方回“一祖三宗”说、钟嗣成《录鬼簿》(序)

第五编(明代):李东阳、前后七子(特别注意李梦阳、何景明及他们之间的论争)、唐宋派、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竟陵派(“真诗”、“深幽孤峭”等)、吴江派与临川派的论争、汤显祖(“至情”论等)王骥德《曲律》、李贽(“童心”说、对《水浒》的评价)、有关《金瓶梅》的批评、冯梦龙(“情始于男女”说)

第六编(清代前中期):王夫之、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章学诚《文史通义》、阳湖派、王士祯、叶燮《原诗》、沈德潜(“格调”说)、宋诗派、袁枚(“神韵”说)、袁沈之争、翁方纲(“肌理”说)、陈维崧及阳羡派、朱彝尊及浙西派、张惠言及常州词派、金人瑞(对《西厢记》、《水浒》的评价及小说结构论、创作论等)、李渔《闲情偶寄》、曹雪芹、脂砚斋、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第七编(近代):龚自珍、曾国藩、梁启超(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等)、裘廷梁的白话文体论、王鹏运(“重、拙、大”)、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

批评史上文学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有:创作的虚实(艺术加工与写实)问题、创新与复古(学习前人的方法)的问题、文与道的关系、质朴与文采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问题、音律与文辞的问题、文学作品中对男女爱情的提倡与贬斥的问题、文学的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道德教化)的问题、言有物和言有序的含义、“气”的概念、“道”的含义、言与意的关系、作品与人品的关系等。

鸡汤就不给大家灌了,好好读书比什么都强。切记,不要用应试的态度对待文学,它是一门学问,不是一种工具。

读下来深有感触,相信学姐踏实认真的风貌已经如立目前了。也只有这样一路认认真真地耕耘,才能考上中大。学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分享此文与各位共勉。

本文由原创整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第三方转载,但我们欢迎个人转载给自己朋友,分享和传播经验,帮助更多同学顺利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