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话的诗歌,关于普通话的诗歌朗诵

文史通2年前历史书籍291

来源:我家住在资江边

作者:老汉

关于普通话的诗歌,关于普通话的诗歌朗诵

编辑:

提到益阳话,许多人便会想到湖南杨五六说的相声段子; “我乃拿港立恰拿,看见汴郎一掉拿,我用列拿克泼拿,沃得拿只个拿只个拿”(我在茶馆里喝茶,看见壁上一条蛇,我用热茶去泼蛇,汤得蛇只爬只爬)。

听到这段对益阳话的调侃,只怕多数人都对益阳话的难懂与蹩脚形成共识,益阳话属于土得掉渣的那种地方话。

但老汉这里要讲的益阳话,则恰恰相反,老益阳话,非但不是土得掉渣的蹩脚话,还是古代“领导语言新潮流”的“普通话”,即自战国2000多年以来的“通语”,也就是自周朝以来叫“雅语”以后各朝代分别叫“官话”、“斯文”、“国语”、“普通话”的通用标准话。

说到这里,只怕多数老益阳文化的守护者都疑问了:这种乡旮旯语言,怎么可能呢?这里,还听我给您慢慢道来。

关于语言音的标准,长期的封建专制除了对文字有统一的词义要求外,音腔并没有客观的统一要求,相反,还人为的倡导地方话特色,比如皇帝与官员,都有着要求讲地方话的文化要求,所谓“乡音无改”。一是不忘本,不忘家乡,二是可以光宗耀祖,祖祖辈辈的乡音终于可以登堂入室发扬光大了。这一点从近代史上的几名大人物都可看出,如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一口纯正的地方方言。也就是说,传统的政治并无语言统一的要求。

展开全文

再就是军事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多次被外民族占据统治,可说长期以来实行半军管,但这个统治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没有音腔统一的要求,相反,还有意的理性排斥,如占领者精通被占地的音腔,无疑是想多获取利益,属于细作、奸细的勾当,而被占领着如会占领者的语言音腔,则属于通敌、汉奸,有出卖求荣的嫌疑,因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是“一生不改姓,终生不改音”的,事实上,那些外出几年回乡满口官腔和洋话的人,也是被人瞧不起作为笑柄的,所谓“装腔作势”就是指这种改变音腔的人。也就是说,军管与军治,非但没有“通语”的要求,反而促进了语言地方化的合情合理。

再看经济,传统的单一农耕经济远比今天的简单,说白了就是互通有无,即生意买卖。这里可解释为异地的通婚与货物交易,通婚乃是生命的意义,外孙与姥爷,孙子与祖父,夫妻翁婿婆媳之间是有“通语”客观要求的,再就是交易买卖,也有着强烈的“通语”要求,因语言的隔阂有碍通融,是会影响感情和生意买卖的,甚至还会产生误会。

至于文化交流,这个“通语”的要求就更强烈,传统的文化生活形式主要是诗词歌赋、说书、唱戏,这些形式如果没有通用的音、韵、辙,是无法产生交流共鸣的,所谓的有板有眼,押韵合辙,都有“通语”的要求,否则,就无法韵味。

这样看来,“通语”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那么,古代的中国经济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地方,便是“通语”形成的基础了,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时代,农业产品为主要交流的产品,根据气候的分布,北方产一季,长江中下游一带产两季,过了岭南便是产三季了,以理论上的要求,应该是产三季的地区交流最为集中频繁,然而,地理的另一现象却又制约了这种农产品的交流,那便是南方的山多田少与交通不便,因此,主要的经济交流地区便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益阳属于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平原,自然也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中心带,以此地产生确立“通语”便有了经济基础。二是益阳这里交通发达,现今的319国道,就是古代楚国洪都郡(南昌)通往黔中郡(沅陵)的东西大通道,现今还存在的“十里一铺五里一堆”地名就充分说明了从战国开始这里就交通发达,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就是写益阳的沧水铺古驿,也就是说,在这条历史上的东西大通道中,益阳是处在中心的位置,也是当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这里形成通语,是有经济文化环境的。

当然,有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环境,还不能证明益阳话就是中国古代的“通语”。这里,还得从益阳话中特有的一些词汇中去寻找古通语的的痕迹,这些词汇,过来外地人、现在包括我们自己都认为是粗鄙、土老帽,比如称自己的父亲为“老驾”,母亲叫“妈驾”,“哥驾”,“驾姐”,而小于自己的则是“佬第”,“佬妹”,驾,即大驾、尊驾,是古语的尊称,益阳话把传统的礼节礼仪直接融入日常生活中,表述得精准文正。

益阳话将勤俭节约简为“惜谋”,是珍惜爱惜,谋划谋算的意思,常听益阳老人训斥子女;“你个咋化孙子,不晓得惜谋,今后何理(怎么)过日子”,就连骂人的“化孙子”,也比“龟儿子”、“婊子养的”文雅含蓄。

“兴活”,是益阳人现今还惯用的词汇,展开为“兴奋地活着”,略带贬义;一是指某些人常年得意忘形和忘乎所以。如;他是个“兴活”或他有些“兴活”,即不足以全信的意思。如果说某人“搞兴活”,那便是指男女关系了,是精准不过的“兴奋地活着”了。

“发首”,这是指某人聪明有智慧,“首”为脑袋,是开发大脑的简称,真是言简意赅。

“朋友三四”,更是古文化中交友的标准与要求,不能没有朋友,但也不能泛交朋友,因有狐朋狗友之嫌,以交三四个真心朋友为妥。

“某子所言”,是益阳人引经据典的前提词,某;指姓,子;指圣人,益阳话动辄用某圣人所言,乃是东汉遗风,潜藏着益阳话的古文化底蕴。

“熨帖”,指端庄整齐、斯文礼仪,熨;即规范熨烫,帖;请帖、拜帖、妥帖,是规矩讲究的意思,如;某某是个熨帖人,某某爱熨帖等。

“韵味”……

以上益阳特有词汇,不胜枚举,我们不能不惊奇的发现;这些特有词汇,不但词能达义,言简意赅,而且,发音也十分纯正,就是用今天的普通话发音,也会感到再没有比这更精准的词汇了,何以故?古通语留下的痕迹,传统文化遗传也!

如果上述词汇还不能证明老益阳话就是古代“通语”的话,还一个最直接的证明那就可说是铁证如山了;古代通语我们今天听不到语音了,但可以看到大量的文字,这些文字组合成诗、词、歌、赋、曲、令、文,朗读时自然要求抑扬顿挫,合韵合辙,这一点,今天许多教中文的老师教授都感觉到了疑惑,即朗读古文时,必须要用古音(他们不知道古音就是益阳话)朗读,才能合上韵辙平仄,不然就少了韵味,感觉不到古人的那种境界与情怀。然而,老汉也发现,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曲、令、文,如果交给一个过去的益阳小学生朗读,可说每一篇都能套韵合辙,何以故?因传统的益阳小孩从呀呀学语时,就是学的古代“通语”,就像英国的小孩能比北大教授英语讲得纯正一样,不信,就试读下面的古文;

《魏晋南北朝乐府·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a),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a)”如果按普通话读“xia)、“yě”,就不符合古代声韵要求,少了韵味。

宋代姜夔的《探春幔·蓑草秋烟》中“……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a)。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ya)。

清代陈大章的古风《登小孤山》中“……参差楼观丽朝霞(lia),绣鞶珠箔颜如花。阴岩咫尺蓄雷雨,怪树千年盘龙蛇(na)……”

李白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xu)”

唐代杜牧写长沙岳麓山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lia),白云生处有人家(g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宋代蒋捷的《女冠子·蕙花香也》中“……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jia)。”

元曲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遍池塘阁guo),遍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huo)。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huo)。

如果还读一首毛泽东经古汉语大师们修正过的《蝶恋花》;“六月天兵征腐恶(wo),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古音读bo)。赣水那边红一角(guo),偏师借重黄公略(lio)。百万工农齐踊跃(yo),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若用今天的普通话朗诵,那简直就不成其诗,叫念白话文章了,一经改成益阳话朗诵,抑扬顿挫,韵辙平仄全来了,好不韵味!

上述例证,举不胜举,如果你用纯正的益阳话朗诵,你会感到朗朗上口甚至还会陶醉其中,但如果用今天的普通话,尤其是今天的一级播音员来朗读,就像给外国人说相声一般,说者听者都会感到索然无味。因为今天的普通话不是过去的“通语”,只有老益阳话才是传统文化的通语,才是斯文。中国古代文学,篇篇文章都可作历史见证!

当然,古通语是益阳话虽是无疑问的事实。但为何是益阳话?这却还是个疑问,我想,至少有两点可以佐证这个事实:一是古代的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只产一季,再往北去一季都不产,属于游牧民族,一旦气候恶劣,发生旱冻,为生存便不得不发动战争掳掠抢劫,故古北方人一般比较彪悍凶蛮,其语言也比较生硬粗简,在侯宝林的相声中曾说明了这个问题,以此定“通语”,未免少了文雅之气。而南方,自古就有吴越软语之说,益阳在楚国的中心地带,吴越又被楚国统一,吸收学习吴越软语的文雅,这是人往高处走的向上精神所在,故老益阳话与吴越软语一脉相通,就连说“我们”也是吴越语系中的“阿侬”,这种语言能表达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故有被定为标准语的可能。

其次,是中国的中庸之道,益阳这位置,无论是南北东西来论,都属于中间地带,再以性格强悍软弱,经济发达落后来看,也是处于中间地带,中庸之道就是“三条大路走中间”的做人之道,再加上益阳这里的经济文化环境,因此,益阳这地方的语言便自然成为古代的“通语了”。但如果还问:古益阳是一个范围,又为何不是常德、长沙呢?从古至今,这两个地方都比益阳要大,人口要多呀?如果还真有这一问,老汉我这里便只能拱手作罢了,还待更有研究的人来解答这个问题,反正益阳话是古通语为不争的事实,因上述例举的那些古诗文,你不管用任何地方的方言朗读,都不可能像益阳话那样上口,套韵合辙,韵味无穷!

《益阳的故事》作者自序。

老汉,本名邓亚龙,生于一九五六年初,幼时处饥荒年代,患黄疸肝炎命悬一线,故一生体弱,面相黄白,2000年病退。

可生性坦然,百无禁忌,生活上烟、酒、茶、槟榔、肥肉均有喜好,率性偏爱中华传统文化,言多喜谈,所言之事听者多信者少,除无权威外,主要是经不起大家和高手的检验。

一生读书,杂而不专,对娱乐体育,除象棋外别无爱好,老来常以网上看书读文为乐,经常彻夜达旦,见多悟少,但由于喜文史。

曾写有《大话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初探》《老汉趣说益阳地名》《走进益阳》《老汉说益阳》《关羽鲁肃演义益阳》等系列文章。

关于普通话的诗歌,关于普通话的诗歌朗诵

还是由于个性偏执,忒自信且顽固自负,不信任何宗教,自然也就谈不上宗教信仰,生死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此书所写的《益阳的故事》,乃是自2008年以来停止在网上和报刊上发表的新的考察故事,传统与现代不限,所思所感,率性写作,但尽量求真务实,不求流芳,只求不传讹误人,日后若还有精力,或许会更细腻地玩下去,也算对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作一个回报。

标签: 于普通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