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你走后胡东,自从你走后简谱

文史通1年前历史书籍221

先进篇第十一⑲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张问孔夫子:我们讲讲善人吧,讲讲善人的行为吧。孔夫子没有回答什么叫善人。在《论语》当中我们学过什么叫君子。这里问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行为称为善人。我们还学习了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圣贤君子。

子张问的是我们说说善人的行为吧,什么叫做善人呢?有善心,有的人天生心地善良,有善心自然就会有善行。我们的善行能做出多少,我们能做多少帮助他人的行为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有没有善心。第二个因素取决于有没有智慧。 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是有善心的,这是本质。本质是美的,是善的,但不代表本质是美,他就可以做出很多对他人善良的行为。甚至我们可以经常会讲好心办坏事,我们的心是好的,是善的,但没有智慧,这时候做出来的事情可能是要伤害到他人的。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这里看似答非所问,孔夫子没有讲善人之道,他接着子张这句话更上了一个境界和次第。不践迹,践,踩着;迹,足迹。不踩着前人的足迹,不循着他人的足迹。何为足迹呢?比如说,他人走的路叫足迹。何为迹?迹,范围很宽。比如说,他人走过的路。比如说,我们现在学习的圣贤文化,是古人留下的迹,古人留下的道。比如说,我们观察身边人的优点,身边人的长处,他身上的某一个特点,或者他身上真、善、美都是迹。都是别人所留下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可以通过感受,可以通过学习的。

亦不入于室。入室,我们翻译过来就是学到家了。作学问,当我们自己踏着循着别人的足迹,探寻着圣贤的路,古人的智慧。我们自己学习来以后,才可能学到精深处,才可能学到奥妙之处。 举个生活的例子,好理解。比如我这个人天生口才比较好,这是本质。这个时候我们需不需要学习别人的方法和基础。我们要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形成自己的系统,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基础和系统之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延伸,再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如果我们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只是口才好,不一定会发挥它原本的作用。

再举个例子,说一个人天生声音比较好。说唱出来的歌很好听,只是声音好听,这是本质的美,本质的优良。但这还不够,这时候我们就要践迹了,要学习别人的方法,要学习别人的基础,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然后在这个系统和基础之上,发挥我声音的条件和特质。可是如果我们不践迹,我们是不会学到家的,不会学到奥妙和精深之处。

我们再讲孔夫子也是一样的。孔夫子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说我相信并且喜好古人留下来的学问和智慧,然后我去传述去表述,去传达就可以了。所以孔夫子删《诗经》、定《礼》《乐》、赞《周易》、撰《春秋》这都是古人的智慧。他学习了这些基础之后,是不是在这里基础之上又开始延伸和发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我们后世称之为儒家文化。

我们现在学习的《论语》也是这样来的,这句话讲了两个道理。第一,善人的行为,善人很多都是来自于天生的善良,这是本质的美,本质的善。但是孔夫子告诉我们,只有这个是不够的,我们要践迹。要学习他人的文化,要学习他人的思想,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基础。当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加上我们本来的善良,这个时候才可以发挥作用。

《论语》当中我们学过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孔夫子说:“即使是十户的小村庄,小地方,一定有和我孔夫子一样的忠信之人,只不过不如我好学。”不好学就是不践迹,没有踏着圣贤的足迹,没有循着他人的足迹。我们不好学,我们的本质就不会发挥得更好。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一个人天生比较聪明,这是本质。有了聪明不代表可以发挥力量,有的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可是如果一个聪明的人又懂得践迹而行,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学习古之圣贤的文化,这个时候我们原本的聪明才会发挥它的力量,这是我们学习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儒家文化并没有告诉我们改变本质,改变我们原来的性格和性情,他都在告诉我们要学习圣贤的文化,要有内在的修养。

展开全文

自从你走后胡东,自从你走后简谱

当我们学习了文化有了内在的修养,有了仁义道德,他可以让我们原来的本质发挥得更好。说我原来声音比较好,我原来口才比较好,我原来比较善良,我原来比较聪明,当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建立了内在的修养,内在的道德,这个时候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否则善人他不能再往前走,不能再把自己的善良发挥更大的力量和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才能至善呢?要明德啊。也就是要不停地学习去修身,去修正自己,要不停地亲民,去帮助他人,这个时候才能称为至善。我们的方向是奔着至善的目标、标准去的。有的人说学儒家有什么用?有那些仁义道德能当饭吃吗?

我们来体会一下这句话,学儒家文化不能让我们当饭吃,但是如果学习了儒家文化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好,可以让我们吃的更足。 举个例子,我们本质口才就是比较好,说我这个人的本质就是拼搏努力,我的本质就是聪明。这些本质都可以让我们吃上饭,有工作,有生意。但是学习了儒家文化可以让我们这些本质发挥的更好,把饭吃的就会更多、更足。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体会儒家文化到底是什么,有打过游戏的朋友我们来体会。游戏有红和蓝。红是生命值,蓝是发大招的。如果没有蓝你不能发绝技,儒家文化就好比是蓝。而我们自己本身会的生存技能和条件是红,我们有技能有某一个专业,能让我们维持生活维持生命,但是如果没有蓝你不会把技能发挥到极致,但是没有红只有蓝可以吗?生存不了。

自从你走后胡东,自从你走后简谱

我们学习儒家文化,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本质可以得到更多的发挥。学儒家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是要担当的,是要做事情的,所以越是在事情当中修行的人,儒家文化反而修行的更好。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当你通过一件事情去立德、立功的时候,你自然也就立了言。

我们学习儒家文化能不能当饭吃,当然能了。但只是学习了儒家文化是不够的,我们只学了仁义道德,学了忠信,好。那行呢?你要从哪里把它体现出来呢?不是我们自己觉得自己有仁,不是觉得自己有德,不是觉得自己有忠,也不是觉得自己有智慧,这是内在的,它是无的东西看不到。你说德在哪里呢?仁在哪里呢?智慧在哪里呢?看不到。但你在做事情当中,在帮助他人时候,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你要把它行出来你要把它用出来,这个时候就是无中生有。

我们在有的那件事情当中,看到了我们内在的仁,内在的德。《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什么叫仁?一个单人旁,一个二,两个人以上在交往、在接触的过程当中,我们亲近和帮助所接触的那个人,仁出来了。我们经常讲德行,一个人有德不是你自己讲出来的,是所做的事情,你的行为,显现出来了你的德。

儒家文化他修的是内在,当我们有了内在还不够。还要有自己的才华,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这个时候我们内在的修养和仁德,会在这件事情上在技能上得以更好的发挥,这是儒家文化的作用和精妙之所在。为何可以传承几千年呢?是因为其中的道是不变的。这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内在的仁、内在的德。而外在的方法,外在的技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说五年前我掌握了一个做生意的方法,拿到今天未必实用,拿到三十年后更不实用;说我五年前学会了一个工作的技能,到今天未必实用,到三十年后更不实用。所以我们学习儒家文化,都是在修自己的内在,自己要有内功,自己内在要有智慧要有仁德。同时我们要找到一个,外在的可以发挥的质,可以发挥的才。这时候德才兼备,文质彬彬。

标签: 胡东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