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 历史上有这个人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邬思道这个人?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355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邬思道这个人?

邬思道 邬先生名思道,字王露,绍兴人。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家贫,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这样渐渐取得田文镜的信任。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 邬先生摩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田文镜对属下很傲慢,可对邬先生却很恭敬。邬先生著有诗集《游梁草》,其在田文镜幕府所撰的公文书牍,汇辑成《抚豫宣化录》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这本书是绍兴师爷的枕中鸿宝。 以上就是出于清人笔记中的邬思道。补充一个典故:邬思道为田文镜府幕,声名日重,后来连雍正都知道了。有次田文镜上一道请安的折子,雍正批道:朕安,邬先生安否?这就是邬思道与雍正的唯一一次“接触”。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851942.htm

邬思道,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绍兴师爷邬思道

  传说清朝雍正年间,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有位名叫邬思道的“绍兴师爷”。有一天邬师爷问田文镜:“大人,您是想当一名有名的总督呢,还是想当一名平常的总督?”田文镜答道:“当然想当有名的总督啦!”邬师爷于是说:“大人如果想当有名的总督,就请放手让我行事,您不要干涉。”然后,他替田文镜起草了一份奏折,不让田文镜看半个字,连夜誊清密封,差专人送到北京。事后邬师爷对田文镜说:“只要这份奏折上去,大人的事就成了。”

  原来这份奏折是参劾当时权倾一时的吏部尚书、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的隆科多。隆科多乃雍正皇帝胤的舅舅,康熙皇帝驾崩后,他即宣读遗诏,让身为四阿哥的胤继位。可是胤当了皇帝之后,总觉得隆科多曾参与自己篡夺帝位的阴谋,很想剪除此一知情者,所以当他接到邬师爷起草的这份奏折后,正好借题发挥,罢了隆科多的官,以后又判刑监禁。由于这件事,雍正皇帝对田文镜宠遇有加,不但让他长期督豫(河南),还兼督山东,成为其手下最得信任的地方大员。而邬师爷也因此获得田文镜的信任。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师爷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师爷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这则故事见于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可能只是“野语村言”而已。首先田文镜得宠于雍正皇帝,是在督豫以前,因受命祭告华岳,归京直言山西灾情而引起皇帝注意。其次隆科多的罪状多犯在朝廷京师,外省即使有所耳闻,也不能代疱参劾。尤其奏折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间,外省大员的奏折乃是向皇帝打的“小报告”,极为机密,必须亲笔书写,不容他人誊抄,再则皇帝也是亲阅亲批,绝不可能由他人一手包办。

  然而,这个故事中提到官员拿钱聘请“师爷”,全靠师爷来处理公务的现象,确实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这种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在清朝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与政务,帮助官员处理各项公务。就清代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机关衙门来看,只要每个衙门请四位师爷,全国的师爷总数就当有一两万人之多,形成不亚于正式官僚团队的庞大群体。

历史上是否确有邬思道其人?

1、邬思道历史上确有其人,但长期在田文镜幕府中,并没有与雍正发生过接触。在二月河的小说中,邬思道显然被描绘成一个纵横家人物,登龙术、帝王心术他是非常有心得,对雍正能够得继大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小说,小说的情节,就用不着如果了吧?看看就完了。2、即使在二月河的小说中,也未提及年羹尧谋反,相关情节也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即年羹尧西北打了胜仗后,为雍正朝立下大功,雍正对其格外褒奖。年羹尧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丝毫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为舆论所不容;而且他植党营私,贪赃受贿,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

清史稿应该没有邬思道其人,但在其他记载里有关于他的记录。邬思道,字王露,绍兴人,家贫,科举不第,以幕游为生,确实在田文镜手下当过幕僚。 找到一点资料,是田文镜的一个奏摺“臣两任布政使,原无幕友,嗣蒙皇上天恩,畀臣巡抚重任,政务殷烦,必得一人检查簿书;因有浙江人邬思道,系臣素所认识,闻伊觅食上蔡,臣随延至臣署……且臣所延之邬思道,不过令其查对文稿,核算钱谷而已。至於机密大事,以及进退人才。据系臣亲自裁决。”     但就这个摺子看,邬思道的大名确实是“上达天聼”了,以致田文镜要上摺解释,而且这个摺子有个漏洞,一般的幕宾要麽办刑名,要麽办钱粮,如果“查对文稿”则必然不管“核算钱谷”,反之亦然。倘若是两者监管,则必然是东家的心腹亲信,对於“机密大事”,“进退人才”一定有发表意见的资格,所以说田文镜的这道摺子,颇有此地无银的味道

历史上有乌丝道这个人吗?

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王露,清代绍兴人。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河南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入幕。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载,邬思道为田文镜写密褶参隆科多而“宠遇日隆”。后来田、邬二人以事龃龉,邬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田又重金聘回邬思道。雍正帝也曾在给田文镜奏折写“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历史上雍正的谋士是戴铎还是邬思道?

历史上没有邬思道这个人,雍正真正的谋士就是戴铎。邬思道只是二月河笔下的人物,它的原型之一就是戴铎。

戴铎,本为胤禛家奴。至于他何时进的胤禛的雍亲王府,已不可考,但至少是在康熙二废太子、诸位之争白热化之前。后被胤禛推荐担任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使等职。

当时,在胤禛的智囊团中,戴铎只是他豢养的谋士之一。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显,但却做了一件让历史不会忘记之事:

他给自家主子胤禛一连写了10封力劝其夺取皇位的建议信,并献上了自己的一整套策略和方法。史上于是就有了“戴铎十启”。

纵观“戴铎十启”,这无疑是10封深谙政治权谋,透辟人心、人性的官场信。正是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指导了胤禛的整个夺嫡继统策略和路径。

扩展资料:

作为奴才的戴铎,似乎毫无察觉自家主子胤禛的态度变化,这一年他又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在大学士李光地面前保举胤禛,并许诺将来“富贵共之”。

胤禛对戴铎的越来越鄙视,其根本则源于他对自身的越来越自信。事实果如其言。当胤禛变身为雍正后,戴铎不但未能奴从主荣,反而在雍正元年,直接发往年羹尧军中效力。

可戴铎作死的步伐仍未停止。也许是为了表明“我是皇帝的心腹”,也许是为了巴结年大将军,他竟把自己的“戴铎十启”连带雍正的批语一并拿给了年羹尧炫耀。

到了雍正三年,经一纸上谕申斥戴铎“行止妄乱,钻营不堪,暗入党羽,捏造无影之谈,惑众听,坏朕声明,怨望讥议,非止一端”后,最终将他处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戴铎

邬思道被称为天下第一师爷,雍正都闻其人,为何在正史中却很少记载?

邬思道是出现在《雍正王朝》里面的一个人物,他十分精通帝王之术,为四阿哥夺嫡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那么历史上是不是有这个人,为何关于他的记载这么少呢?

历史上的邬思道,是清朝绍兴人,他自幼喜欢读书,研究帝王之术,但因家庭穷苦,腿上有残疾,而且多次科举不中,所以只能以游幕为生,最终被河南巡抚田文镜聘请入幕。

那么,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如果要讲他跟雍正的关系,先来说说雍正和邬思道是怎么认识的,在雍正是四王爷的时候,他跟十三爷去扬州南巡,两人在酒馆喝酒的时候,听到有人在吟诗,好奇的雍正前去,发现是一个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虽然坡脚,但是长相英俊,这个人就是邬思道。

此时的邬思道,正受同学的羞辱,因为他的同学车铭在扬州当官,车铭嫉妒邬思道,所以讽刺邬思道,以此作乐,可邬思道才华洋溢,没有让车铭得逞。

之后邬思道遭遇表妹夫的加害,无奈逃到京城,碰到四阿哥的手下,正式成为了雍正的幕僚。此后,他就成为了雍正的谋士,邬思道十分擅长帝王心术,可以说是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在邬思道的帮助下,雍正成功俘获了康熙的心。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邬思道本是田文镜的手下,雍正登基后,发现了邬思道这个人才,于是在田文镜去世后,雍正聘请了这位邬思道作为自己的师爷。

雍正王朝电视剧与历史有哪十处不相符

有以下十处不相符:

1、孙嘉淦之死。

1)电视剧:在雍正派他去西北慰问和辅助时,看不惯年羹尧嚣张跋扈,奢靡浪费,破口大骂,被年羹尧杀害。

2)历史上:孙嘉淦(1683-1753)活到了乾隆朝。

2、弘历的出场时间。

1)电视剧: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围猎,十岁以上的皇子皇孙都参加,康熙赏识弘历并赐玉如意。

2)历史上: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弘历第一次见到祖父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没几个月康熙就去世了。

3、八爷胤禩。

1)电视剧:八爷是个深藏不漏的复仇者,并且在雍正的晚期试图恢复“八王议政”试图逼退雍正,扶皇三子弘时即位。

2)历史上:早在雍正三年,八爷和九爷已经被革职,而皇三子弘时也很早就被圈禁至死。

4、大太监的名字。

1)电视剧:雍正的贴身太监名叫李德全,是作者虚构。

2)历史上:雍正的贴身太监名叫苏培盛。

5、鄂尔泰。

1)电视剧:全剧未出现鄂尔泰。

2)历史上:鄂尔泰(1677—1745)是雍正皇帝的心腹之一,雍正朝的重要大臣。

6、官服上补子。

1)电视剧:廉亲王允禩,和那四个旗主王爷的官服的前后、两肩都用正龙,却又不是十三王爷身上那样的金龙。

2)历史上:按亲王补服规定应该前后正龙,两肩行龙。

7、吃饭的规矩。

1)电视剧:皇宫里,李卫陪雍正皇帝吃饭。李卫一边哭、一边从嘴里往出掉饭,一边还说劝慰皇上的话。

2)历史上:皇宫的规矩很严格,不会允许臣子在皇帝面前如此失态。

8、死鹰事件。

1)电视剧:康熙大寿,十四阿哥送给康熙的礼物被八阿哥胤禩调包成为死鹰。

2)历史上:历史上死鹰事件是八阿哥为给母亲扫墓,没有陪康熙巡查,所以送了两只海东青作为赔罪,没想到到了康熙手里成了死鹰。

9、隆科多。

1)电视剧:九门提督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侄儿,帮助雍正夺取皇位,最后跟随八爷党逼宫,后被软禁死亡不明。

2)历史上:隆科多是佟国维儿子,隆科多因为居功自傲,手下多次犯错被牵连调查,最后被雍正终身监禁,不久抑郁而亡。

10、邬思道。

1)电视剧:邬思道可以说是雍正在九子夺嫡胜出的最大功臣。每次都沉着冷静,指点江山,精准的寓言,帮助胤禛在一次次逆境中胜出,最后功成身退。

2)历史上:邬思道只不过是田文镜的一个幕僚而已。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是十三阿哥胤祥,左膀右臂隆科多和年羹尧。

扩展资料: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李卫都是雍正潜邸时的包衣奴才,算是世代家奴。后来因得到雍正器重,开始飞黄腾达。不过,真实历史上的年羹尧和李卫地位可比包衣奴才高很多。

年羹尧隶属于八旗汉军镶黄旗,是正儿八经的八旗旗人,而非包衣奴才。他的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巡抚、署理湖广总督,是赫赫有名的一方封疆大吏。

年羹尧比他父亲还牛,他21岁就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庶吉士(明清两朝高级预备干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任四川巡抚,这一年他才刚刚三十岁。值得一提的是,巡抚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

李卫的出身虽然比不上年羹尧那么显赫,但也不一般。他是江苏丰县一大户人家的子弟。在他30岁这一年,家里花银子给李卫捐了个员外郎的闲职。

不过,谁都没想到,李卫竟把这个“打酱油”的闲职干得风生水起,政绩突出。他也因此受到重用,相继担任了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

说完了年羹尧和李卫后,下面再来说说《雍正王朝》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情节,那就是“八爷党”允禩、允禟等人联合几位铁帽子王,提出恢复“八王议政”,对雍正帝进行逼宫。后来,允禩等人的阴谋被挫败,参与逼宫的人也都遭到了雍正的清算。

不过,在真实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发生过联合逼宫这件事。允禩、允禟在雍正四年(1726年)的时候就被雍正帝找借口削去爵位,囚禁于宗人府中,不久之后相继暴毙,死因不明。

《雍正王朝》中还有一处明显错误就是剧中雍正帝的三哥、诚亲王允祉一直扮演的是一位老好人。而事实上,允祉在康熙帝在世的时候,曾参加过皇位争夺,所以一直被雍正帝视为眼中钉。雍正登基后不久就将允祉赶去清东陵给康熙帝守陵去了。雍正八年(1730年),允祉被夺取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两年后郁郁而终。

《雍正王朝》中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秋闱”时机智地回答康熙帝的提问,从而赢得了康熙帝的喜爱。而真实历史上的弘历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怎么可能去参加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秋闱”。

步军统领隆科多在剧中是重臣佟国维的侄子,事实上隆科多是佟国维第三子。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小时候不是跟着自己生母乌雅氏长大的,而是由康熙帝的皇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而佟佳氏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帝一直称呼隆科多舅舅。

此外,剧中在雍正帝生母乌雅氏的去世时间、雍正帝身边大太监李德全的身份问题上,都有一些明显错误。不过这些错误无伤大雅,如果不是太较真的话,就可以忽略不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