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唐玄宗走马上任姚崇是什么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394

唐玄宗走马上任姚崇是什么事?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是玄宗在打猎时,任命姚崇为宰相的故事。

先天二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玄宗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一带)检阅自己的军队。依照规矩,皇帝到一个地方,方圆三百里地方长官都要前来拜见他。

当时姚崇担任的是同州刺史一职,玄宗早就听闻他的才华,便秘密召见他前来。姚崇来见他的时候,玄宗正在打猎。姚崇答道他从小便喜欢打猎,虽然现在老了但是打猎还是可以的。

玄宗就让他加入了打猎的行列。姚崇在打猎过程中挥洒自如的表现让玄宗十分欣喜。打猎结束之后,玄宗便询问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姚崇坦然自若,说得玄宗心里甚为满意。玄宗便邀请他担任宰相,帮助他治理国家。

扩展资料:

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础。姚

崇被誉为“救时宰相”,与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丁未(初三)日(9月28日)姚崇去世,享年72岁。

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好,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去世前留下遗嘱:不准崇佛敬道,不准厚葬,只给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经写像。

并告诫子孙去世后也要照他的嘱咐去做,成为家法。姚崇节俭办后事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姚崇

说一说姚崇、宋璟为官各有何特点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

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纵观姚崇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以清除天下积弊为己任的改革家。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宋璟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扩展资料

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作乱,攻陷河北数州。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

圣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长史。

长安四年(704年),姚崇因母亲年迈,请求辞去官职。武则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职,但保留其相王府长史一职,让他奉养老母。不久,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推辞道:“夏官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便改任他为春官尚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姚崇

姚崇为唐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姚崇是很有才华的人,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就被提拔做了官。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曾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睿宗复位后,姚崇担任兵部尚书,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到地方上去当刺史。

唐玄宗平息了太平公主的叛乱后,想起了姚崇,很快就召他入朝议论国家大事。姚崇见唐玄宗一副虚心请教的诚恳态度,也就来了精神。他侃侃而谈,从古到今,从前朝到目前,说得头头是道,把唐玄宗都听呆了,直到深更半夜,也一点儿不觉得累。突然,唐玄宗打断姚崇的话,兴冲冲地说:“朕要任你为宰相。”

姚崇很委婉地说:“皇上,不是为臣不愿意为皇上效劳,只怕我没那个能耐啊!”

唐玄宗有些惊奇,说道:“难道你忍心看着国家衰败下去吗?你大可不必推辞,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吧,朕一定答应你。”

姚崇说:“我有十条建议,恐怕皇上不能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

唐玄宗赶忙说:“是哪十条建议?快说出来听听。”

姚崇于是一一道来。十条建议都是针对朝廷自古以来所遗留下来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不能乱用刑罚;不让宦官外戚干预朝政;要允许大家对朝政提出批评意见;等等。唐玄宗听完姚崇的建议,没有丝毫的犹豫,说:“这些建议都很好,我完全能做到。”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就发布诏书,任命姚崇为宰相,主持朝中大事。

姚崇生怕唐玄宗忘了他的建议,就把他的十条建议写成了一篇奏章,呈给了唐玄宗。这篇奏章叫《十事要说》,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篇章之一。

姚崇当了宰相,十分勤恳,加上政务繁重,有一次便累倒了。可是他为官清廉,生了病,竟没有一所单独的房子供他养病,他只好暂住在一座寺庙里。唐玄宗很着急,派人去打听问候,才知道姚崇得的是疟疾,忽冷忽热,无法坚持上朝理事。

姚崇生病期间,他的工作便由另一个大臣来代替。但是,总有很多地方不能使唐玄宗满意。唐玄宗就对那位代理大臣说:“你为何不与姚崇商量商量再办呢?”

于是,朝中一遇大事,代理大臣就赶到庙里去向姚崇请教,绝不敢擅自做主。有时,一天要来回跑很多趟,累得实在吃不消。代理大臣就启奏唐玄宗:“请让姚大人搬到四方馆来住吧!”

唐玄宗立即答应了。可是姚崇却不肯搬,因为四方馆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用来养病?唐玄宗却坚持要姚崇搬过去,并说:“朕设置四方馆,就是为了方便百官大臣的。如今让爱卿住进去,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朕恨不得让爱卿搬到宫廷里来住呢,何况只是个四方馆而已。爱卿还有什么好推辞的?”

姚崇见唐玄宗真心实意,又考虑到理事的方便,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搬进了四方馆。

姚崇只当了三年宰相,国家就有了很大起色。正当他踌躇满志,决心协助唐玄宗进一步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一时之间,辽阔的中原土地,到处是成群的飞蝗。蝗群飞过的时候,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天地都变得黑暗起来。蝗群落到哪里,顿时一片咔嚓咔嚓的咀嚼声,成片的庄稼一下子就被啃光了。

灾情如此严重,可大家都拿不出办法,更不敢去想办法。因为那时的人们讲究迷信,以为蝗灾是老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姚崇得到灾情的报告后,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他认为蝗虫只是一种害虫,不应该任其猖狂,而必须采取办法来治理。唐玄宗向来信任姚崇,马上批准了他的奏章。

姚崇立刻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入夜的时候,就在田头点起火堆。

引诱蝗虫飞来,然后全力扑杀。同时又在田边掘上土坑,边打边烧。

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却拒不执行姚崇的命令,他写了奏章报到朝廷里,说蝗灾是天灾,靠人为的办法是没法消除的,只有积德修行,才是消除蝗灾的唯一办法。

姚崇看了奏章,对倪若水的这种迂腐论调十分恼火,立即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倪若水,信中警告道:“如果眼睁睁地看着蝗虫逞凶,不采取措施消灭飞蝗,将来造成饥荒,你要负全部责任。”

倪若水拗不过宰相,只好发动百姓,采用姚崇提出的办法来灭蝗,效果果然很好。一下子就扑杀了14万担的蝗虫,使灾情得到了缓解。

在事实面前,倪若水服了。可是宫廷里的一些官员,却还在那里叽里咕噜说什么这种灭蝗方法过去从来没人用过。如今姚崇这样大力推广,恐怕会引出更大的灾祸。

唐玄宗听到不少大臣都在议论,就有些动摇起来,便找姚崇来问,姚崇不慌不忙地回答:“做事的标准不是看老规矩,而是看有没有道理。历史上的蝗灾年头,都因没有很好扑灭蝗虫,而造成了严重灾荒。这种教训如果不吸取,任由飞蝗横行,今年的粮食就会歉收,来年百姓就要饿肚子,就要到处流浪逃荒,国家就危险了。”唐玄宗听说蝗灾会威胁国家安全,一下子紧张起来。姚崇又说道:“这件事,皇上不必多虑,就交给我办好了。真要引出什么乱子来,我一个人承担责任,到时任由皇上处置。”

姚崇顶住了许多人的反对,坚定不移地把灭蝗的事情推行到底,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百姓也避免了一场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痛苦。

姚崇办事不仅沉着、坚定,而且敏捷、干练。有一次,姚崇因家中有丧事请了十天假,公务积压了一大堆。与他同任宰相的另一个大臣,见事情压在案头,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后来,姚崇假毕回朝,三下五除二,不到半天,就把积压的事全处理完了,而且井井有条,件件落实。大家看了,都对他的才干敬佩得要命。

在唐玄宗及姚崇等一批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出现了昌盛繁荣的景象。有一天,姚崇与一些官员谈心,不免有些自我欣赏起来,就问身旁一个官员:“我做宰相,可以与古代什么人相比?”那个官员回答说:“你虽比不上管仲、晏子,也可以说是救时宰相了。”

姚崇像

姚崇为何罢相?

姚崇,今河南陕县人,文武双全,历仕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

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了兵部尚书,进而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了“十事要说”,实行新政,大力推进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执政三年,和房玄龄、杜如晦、宋?一道被称为“唐朝四大贤相”。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贤相,最后却被唐玄宗给罢免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当时姚崇手下有个小吏,叫做赵诲,因接受胡人的贿赂东窗事发,被唐玄宗判了死刑。另外唐玄宗早就听说姚崇两个儿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只是碍于姚崇的面子不好意思跟他说,可现在他手底下这个小吏赵诲出事了,不免就让玄宗产生疑虑想要追查一下。这叫敲山震虎。

此时的姚崇过高估计了自己和玄宗之间的关系,他向玄宗提出要求由他来接管这个案子,以便保护赵诲,玄宗对此十分不悦。后来玄宗颁布了一个赦令,要求大赦京城的囚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之罪,一律予以赦免,体现皇恩浩荡的原则。姚崇以为没事儿了,可没曾想玄宗在赦文中特别注明,赵诲除外,随后将其给流放去了岭南。

玄宗此招一出,姚崇立马就明白了,皇帝这已是表明态度了,不是离不开自己,而是巴不得自己赶快离开。于是姚崇立马就主动递交了辞呈,玄宗见状很高兴,立马就批准了其请求。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出色的姚崇之所以被唐玄宗罢免,当真是因为他部下和儿子招权纳贿吗?非也,这不过是个导火索罢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有三个。

一来,唐玄宗任相有个原则,那就是宰相专任不能太久。

专任就是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足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绝不能久任,久任就会形成过分的权威,就会危及到皇权。只有专任不久,才能既发挥才能又没有隐患。

现在姚崇当宰相已经三年多了,开始有了自己的小集团,已经羽翼丰满了,所以也该让他下台了。

二来,姚崇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唐玄宗是在一连串的政治变故之后才上台的,所以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对此,姚崇一方面提出了“十事要说”的政治纲领,另一方面是一事一议来解决问题,按照《新唐书》的说法,这叫“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

善变这个特点在历史变革时期确实可以迅速打开局面,姚崇做到了。可是一旦政治稳定下来,这个善变可能就会成为依法行政的障碍,所以说在面对新形势时,善于变化的姚崇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了。

三来,唐玄宗想要树立新的道德形象。

姚崇虽说对“开元盛世”贡献极大,但同时也做了很多小人才会做的事情。

比如打击政敌,党同伐异,招权纳贿,搞小集团,搞个人崇拜等等,这些所作所为,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他都不符合一个真正的道德标准。也正是因为姚崇在道德上没那么高尚,所以唐玄宗才让卢怀慎去给他做搭档。

卢怀慎是道德君子,有他在姚崇身边坐镇,刚好雅俗互相就弥补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深层次的原因,姚崇罢相就成为了势所必然,换一句话说,姚崇罢相,实际是唐玄宗深思熟虑的结果。

姚崇的十事要说原文

崇曰:“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幸边功,可乎?比来壬佞冒触宪网,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

算生张说中,唐姚崇叫张说写碑文有什么作用呢?

呵呵,姚崇和张说可以说是两个严重的不对付的人,在政治上是政敌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了,两个人都是中唐不错的政治家,比之后来的李林甫,在道德上还可以算君子一流,但是说实话,政治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的,这与道德品质无关。当年姚崇得志的时候,整张说也够狠,所以后来姚崇要死了,他就想自己的后事问题,他估计唐明皇在他死后的下一套班子张说肯定要进常委了,如果自己挂了,头几年可能没有问题,一是自己救时宰相的牌子还很响,二是唐明皇还是会念他的旧。可长了就不行了,张说在朝内把位置坐稳了后,肯定要对自己反攻倒算的,招式吗无外乎是政治上搞臭,会不会波及自己儿子们,也不好说。于是在自己死前就想了一辙,对自己的儿子说了:张说这个人啊,比较贪财,当然人家是文化人,所贪之财不是庸俗的金银财宝,二是古玩字画之类,等我死了,他肯定要来吊唁,你们在我灵台上摆上所有我珍藏的古玩字画之类,如果他看见了流露出贪念,你们就告诉他这些东西都是我遗言要送给他的,只求他一支燕许大手笔给我写个碑文;但是如果他来了,看见摆的东西了都无动于衷,那好,你们兄弟立刻辞官,回乡下,再也不要留在长安了。果然如老姚所料,等他死了,张说来吊唁,看到摆哪些东西,立马双眼放光,在他灵前就把玩上了,这时候老姚他儿子就按老子说的,请张说为老姚写碑文,张说呢一听这么些好东西都送他,头脑立刻热了,一口就答应了,回去立马就写,你想想啊,拿人家手软啊,你张说刚得了那么些好东西,为人家姚崇些碑文,总不能写坏话吧,加上人家都死了,还这么客气,你怎么也得往好了写才对啊。于是当天一挥而就,总体就一句话:该文高度赞扬了姚崇同志为大唐的发展和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并详细阐述了姚崇同志无私奉献的高贵道德品质等等等等。写完给姚家一送,姚家立马刻碑,造成事实,张说为姚崇写碑文这一事,满长安的传开了,不论是舆论界还是普通大众立刻对张说宽阔的胸怀表示了告诉的赞扬。张说这时候头脑冷静了,不对啊!这不是把自己给套进去了吗??我又着了姚崇这老东西的道了!!!东西都自己写的,姚崇,杰出贡献,无私的品德……于公于私都无可挑剔,等自己到时候位子坐稳了要对姚崇反攻倒算的时候,人家拿自己写的这东西堵我,怎么办,抽自己嘴巴子??反对姚崇政策,你自己说的,人家对大唐那都是贡献,你反对他的政策不是反对大唐发展吗;从道德上搞臭姚崇,也是你自己说的,人家是品德高尚的杰出政治家啊……张说这叫一个郁闷啊,只能打断牙齿和血吞。 以上,就是姚崇要张说为其写碑文的相关原因阐述。

任命姚崇为宰相的皇帝是?

姚崇 曾三次为相

第一次是圣历元年(698年),姚崇被武则天任为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第二次是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 升任中书令。

第三次是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当政,任命其为宰相,开始了开元盛世的进程。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5月20日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5月20日事件

1882年——意大利与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这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1902年——古巴共和国成立。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