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皇帝都是奇葩,北宋的一个奇葩皇帝,什么都会,唯独不会治国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05

北宋的一个奇葩皇帝,什么都会,唯独不会治国

北宋除了皇帝赵匡胤之外,也有很多的名人皇帝。有的是属于那种很好的,有着自己的政治才能,有的是有着自己的军事才能。但是北宋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可以说是这么多皇帝里的奇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皇帝是属于荒淫无度,后宫佳丽真可以说是三千。

而且当时他当皇帝也是出自一个意外,在皇帝宋哲宗去世之后,他没有儿子,而当时的皇室成员只剩三个。一个是亲弟弟简王,但是当时的太后却不是他的亲生母亲,所以为了不让他威胁自己的地位,太后直接不选他。而对于有眼疾的申王,那更是不行了。因为身为一国之君是不能影响市容的,不然会有损国威、所以就只剩下端王,也就是赵拮。但是当他成为皇帝的时候,宰相章惇就说端王的行为太过轻佻,不能作为一个君王。可以却没有人相信。

首先就说他在个人的生活上面,真的可以说是荒淫无度。后宫佳丽一万多,不够的话还会去逛青楼。是整个中国史上最最最能生孩子的皇帝,他在位二十多年里,生了38个儿子,42个女生。

当时朝中的大臣也都是抓住他的弱点,做各种不好的决定,各种的阴谋,最后导致北宋灭亡。期间很多奇珍异宝被洗劫而空,最后受尽屈辱,客死他乡。

尽管他不会治国,但是在艺术领域却是有着惊人的天赋。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当时的宋瓷可以说是世界巅峰。宋代最有名的五大名窑:均瑶、汝窑、官窑、定窑、哥窑。而宋徽宗的经典作品就是汝窑,还是限量版的。留在人世间的并不是很多。

在绘画上,他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的画进一步发展。很多知名的画家如张泽端就是宋徽宗严格要求下的画家。在书法上他自己创立一个风格,瘦金体,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书法派别。很多诗词上都会用他的书法来题词。同样的在建筑上,宋徽宗让修建的“艮岳”是一个经典之作。唯一的短板就是就是军事上了,什么也不会,还乱指挥。

后来有人说宋仁宗虽然什么事情都不会做,没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没有别的皇帝那样的军事才能,但是惟一的优点就是他能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能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但是宋徽宗的评价却是:尽管很多事情能做的很好,但是唯独不会当皇帝。真的不得不说的是上天是公平的,尽管宋徽宗在艺术上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的优秀的作品。但是应该这样说如果宋徽宗不是皇帝的话,那他一定是个很优秀的人,但他是皇帝,肩负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宋徽宗在皇帝上面是一个失败者。

为什么宋朝和明朝的皇帝都很奇葩 宋朝皇帝喜欢画画 明朝皇帝喜欢木匠

明朝皇帝喜欢做木匠活的也就嘉靖帝一人而已,不能以偏概全,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嗜好,唐玄宗还喜欢音乐舞蹈呢。

宋朝很注重文化,所以皇帝大都好文学、善书法。尤其以宋徽宗、宋高宗父子水准最高,其绘画、书法、词作,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这也是有一些原因的,几乎整个北宋时期,全体宗室在首都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不能拥有任何政治权力。他们除了在各种典礼上行礼如仪和发展个人爱好之外,基本上无所事事,但却过着豪华的生活。宗室的文人化进程在许多方面都极为成功。宋徽宗、宋高宗原本都不是继承皇位的主要人选,都是因为特殊原因才即位的,所以登基前很多时间都用在琴棋书画上了,这方面水准更高些。

为什么宋朝和明朝的皇帝都很奇葩,宋朝皇帝喜欢画画,明朝皇帝喜欢木匠

有些是奇葩,有些是无奈,宋与明后期的皇帝有很多都被架空了。什么民间疾苦都不知道了。也有可能是人引导的。

北宋的一个奇葩皇帝,什么都会,唯独不会治国

为什么宋朝和明朝的皇帝都很奇葩 宋朝皇帝喜欢画画(宋徽宗父子) 明朝皇帝喜欢木匠和睡觉

那大概是你历史看得少

不说秦以前,秦二世鹿马不分,汉武帝的老婆没有一个好下场,汉废帝在位一个月就干了一百多件荒唐事,汉桓帝卖官,汉灵帝在宫里开市场,晋惠帝饥荒让老百姓吃肉,晋安帝不知夏冬区别,北齐一半皇帝都有严重的精神问题,隋炀帝也很出名,唐高宗唐玄宗都有乱伦人妻的情结,后梁朱温左拥右抱自己的儿媳,后唐李存勖打完天下天天唱戏最后被伶人刺杀,南汉刘鋹把全国的官员都给阉了还让位给女人,南唐李煜词中皇帝治国无能,明君宋仁宗其实很好色……

只能说,奇葩朝朝有,看谁传的久

宋朝的皇帝都很昏庸无道吗

也不是,宋朝也有几位明君)——太祖赵匡胤仁爱,太宗赵光义有谋,真宗能纳谏,仁宗行变法(虽然失败了)。这几位都还行。后来的就没法说了。

评宋朝皇帝

  宋朝320年的历史经历过18个皇帝,其中真正被世人所认同的可能只有太祖皇帝一人,其实不然,除去南宋三末帝年纪太小无法评价外,另外的15个皇帝都各有千秋,宋朝之所以能立足320之久与他们的耕耘分不开的。

  先从太祖说,太祖皇帝,名匡胤,各种史书总把他"神话",不可否认的是太祖功绩非凡,不仅结束了唐以来的割据局面,为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人自己也习惯把本朝太祖皇帝作为一面镜子来对比当时在位的皇帝,而宋朝的皇帝也以太祖为榜样,希望能做出如太祖皇帝般的丰功伟业,元人是比较敌视宋统治的,对宋史的

  编修工作也有众多苛刻之处,但是提到太祖的时候还是不禁感叹其神武.明一直是比较推崇宋朝,对太祖的评价也是全部认同,"宋太祖帝神武聪慧,乃汉人一大幸事,如非太祖继周,中原战乱无修之日。"无论从元人修编的<宋史>,还是明人编著的<记事本末>,以至于现代的一些书中都把太祖写得无所不能,太完美了,相信大家对此的感觉应该不比鄙人差,太祖皇帝英武的地方书里写得太多了,在这就不多费口舌了,来说说他其他的地方吧,呵呵。首先大家会想到的可能是太祖制定的一些政治和军事上的

  措施最终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其实不然,政策是要随时改变的,在当时来看,太祖制订的一些措施是十分有利于稳定刚刚建立不久的宋朝的,也很有实用效果,只是太宗后的皇帝太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继承太祖时指定的“家法",就算是南宋初国家面临着严重的亡国威胁还是紧抓不放,难道这是太祖的错吗?各种书籍上没谈到

  宋的军事虚弱方面就会提级到这里,习惯性的把黑锅扣在太祖皇帝头上,呵呵,客观来说,太不公平了,中国的史书评价一个人总是习惯性的走两个极端,好与坏分得很清.被认定为"好人”的人就尽量回避其的污点,而被认定为"坏人“的人就倒霉至极,他所有功绩基本都会被磨灭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在宋朝范围内)就是太祖皇帝,岳飞(好人一方,呵呵),坏人一方就是高宗皇帝,秦烩.这里先说太祖吧,剩下的以后再聊,太祖皇帝其实不是一个如史书上说得那么完美的皇帝,他完全可以再做的更出色一些,如在对国家统一方面,给后代留下了无数隐患,南方的交址,西方的吐蕃,西北的党项,这完全是他在位期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他的宽容放纵政策使这些少数民族十分轻视中原王朝,完全没有汉唐以来那种中原王朝的尊严,尤其是党项和交址,给以后宋的国防上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至于辽那更是太祖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太祖把它视为最强大,最有战略威胁的对手,但始终不敢动手的一个对手,在与北汉的三次战争中深深体会到了辽的潜在威胁,这与他后来力主迁都长安有很大关系,在太祖后期基本上把收复燕云的期望放在继任者身上了.

  另外对皇位继承的问题上也是险些造成宋的内乱,虽然他偏向于传位于光义,但其内心是极不情愿的,毕竟自己的2个儿子都年过20了,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不会大公无私的,在其内心深处是极其矛盾的,导致到最后也没有真正的解决好这一问题,自己也死于

  疑案中,宋史对此记载甚少,也可以说是基本略过了.

  太宗皇帝为太祖皇帝亲弟弟,太祖在位期间官至开封府尹,爵位至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即皇帝位前为太祖登基费劲心机,与赵普齐心合力一起辅佐太祖,对宋初的稳定做出积极贡献,"斧声烛影"得到皇位后,励精图治,积极选拔人才,使其在位期间达到了宋朝的极盛时期,为后来宋朝的长期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突出的贡献.

  但是太宗时期的政治军事上的失误更是不可回避的,<宋.记事本末>中委婉的指出了宋朝真正形成"积贫积弱"之势开始于太宗末年,太祖皇帝留给太宗的江山是蒸蒸日上,国力逐渐上升阶段的,经历过太宗统治的22年后,传给真宗时国家就显得有些苍白,不是那么有朝气了,太宗在此有着不可回避的责任。

  首先,对外战争.收复苏杭地区,攻灭北汉,完成统一,但既而对辽和党项的战争都是以失败或者无功而反告终.两次大规模的灭辽战争的失利对宋朝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使宋朝内部产生厌战和恐辽情绪,可以说两次北伐的失利根本上断绝了宋朝统治者灭辽从而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皇朝想法,宋朝军事和政治上特别是心里上对辽的优势从此丧失,宋人都是谈辽色变,避免谈及战争问题,太宗本人更是在高粱河之战中臀部被射中两箭,以后岁岁必发,以至于最后丧命于此,这对太宗个人和宋朝都是耻辱.对党项的政策失误也为后来西夏的兴起提供了优越条件,太宗没有坚决的追击李继迁,为后代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这都是太宗皇帝的重大失误,宋朝之衰始于太宗,以前的以宋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被打乱,北方的女真,高丽等民族,番国陆续投向契丹,使历代以中原王朝为中心被宋,辽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所代替,宋依开始与辽对称南北朝,也就是承认了辽的大国地位,使宋越发在与辽的对抗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另外影响较大的事件就算是王小波,李顺的起义了。这次起义的意义是十分不寻常的,起义军首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同时又是在宋建国的初级阶段,也是在宋比较稳定强盛的一个阶段,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起义不能不说明些问题,这在宋太宗还在沾沾自喜自己的成绩的时候为宋统治者敲了一击警钟,阶级矛盾继续恶化,动摇了宋对两川的统治.

  综观太宗22年的统治来讲是功大于过的,太宗时期正式确立了文人的统治地位,以文官代武官统治地方已成规,使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武官地位低下,军事制度落后,无人关心武学,使北宋一代无一良将.太宗收苏杭,灭北汉,定泉州,完成统一,这点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宋朝在军事上达到的最高点,也是宋王朝达到极盛的时期,当时周边各部,各国无不向往宋朝,纷纷与宋廷建立朝贡关系,但是北伐失败后形势急转直下,为宋后来军

  事上的疲软还有朝廷内外对辽的恐惧心里,认为辽是不可攻取的,只有尽最大努力节制契丹,防御为主了。

  总之,太宗皇帝不愧为一代雄主,为推动宋朝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统一的完成是其最大功绩,就这一点也就足够了。

  宋真宗,名赵恒,太宗皇帝次子,宋代第三位皇帝。

  作为宋朝第一位皇太子,赵恒无疑是幸运的,宋朝经历了太祖,太宗两朝的经营,已经稳定了宋朝的统治,经济也朝着向上的趋势发展,国内无事,人口,耕地,财政积累都在不段增加。不过太宗留给真宗的又是一个危局,在祖国的北部依然屹立着强大的辽国,西北有强悍的党项族扰边,东南的交趾时服时叛,国内阶级矛盾不段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都导致了宋朝的危局,宋真宗赵恒就是在此决定宋朝命运的时刻继承大统的。

  “澶渊之盟”在真宗时期算是个大事件了。

  宋人把真宗对辽的战争看作是胜利,把“澶渊之盟”看作是外交上的胜利,其中不免有些阿Q精神,但是仔细分析也不无道理,金人、元人评价“澶渊之盟”也都较偏向于宋朝,毕竟在宋军先败后胜,而且有可能全歼辽兵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让步,当然当时的真宗也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对胜负没有把握,但是从个方面因素分析,宋军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性要远远超过辽军,辽倾国南下,集中了全国精兵近30万,孤军深入,志在直捣东京,重演当初辽太宗灭晋的历史,当时河北、河东都在宋军手中,辽以无路可退,只有向前,但在宋军的强烈阻击下不能继续南进,使其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不过当时的真宗既无必胜的信心也无继续战争的心思,这与太祖、太宗相比相差甚远,和是其最大的动力,况且用当时不到宋朝0。5%的年岁入来换取和平,对宋朝来说无痛无痒,而且最让真宗欣慰的是有汉高祖刘邦贿赂匈奴的先例,自己也不算太丢面子,此时的真宗对辽兵也是惧怕不已,灭辽对他来说永远是个梦了。

  真宗自从即位后就一直想做个被后人称颂的太平天子,但是在武功方面他确实无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为了寻找平衡,在灭辽无望的情况下,屡次搞大型的封禅行动,以次来证明国力的强盛,这是真宗另一大失误的地方,太虚荣使其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误区。

  对党项的纵容也是其外交上的失误,真宗任其发展,不加任何节制,对党项一再退让,使其逐渐强大起来,为后代留下了无穷后患,事实证明后来的西夏对宋的威胁和对宋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辽,使宋在西北无立足之地,产马之地尽失,造成了两面受敌的境界。

  不过真宗在治理内政上却有一番政绩,从根本上确立了文人统治的地位,使宋朝的文化得到的超速发展,各种诗人层出不穷,使周边国家对宋朝文化向往不已,辽无论从经济和文化都无法与宋相提并论,真宗非常勤政,对奏章的阅览常常至深夜,经常在半夜熟睡中想起批阅不对的地方就马上起身再做修改,在真宗的努力下,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细节此处就不做详细介绍,一般的关于宋的书籍都应该有所说明。

  综观真宗皇帝的一生,作为皇帝他不算出色,但绝非平凡,他曾想有所为,但是受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其一直压抑在内心的火无法尽情燃烧,在对外战争没有取得任何成绩,所以把精力主要投入在治理内政上了,宋朝自太宗朝以来防内松外的策略得以延续,文人的绝对统治地位得以加固,武将在朝廷里已无任何发言权,不仅位低于宰相,甚至在边界交战地区,决策权通常都在文官手中,武将只是执行任务的工具了。

  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但是宋朝经济,文化在真宗朝继续高速发展。

  纵观整个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两宋十五个皇帝(不包括南宋最后5年中的三个未成年的小皇帝),没有太出色的。虽然人们常将“唐宗宋祖”并列,但实际上宋太祖赵匡胤比起唐太宗李世民来,不知要逊色多少倍。否则,即便有一两个颇有作为的皇帝,整个宋朝也不至于被辽、金甚至西夏欺负。这十五个皇帝中,昏君倒是出了不少,宋徽宗则是最有名的一个。要说宋徽宗,也算有些本事,不过他的本事全在诗词书画方面,如果他不是皇帝,大概会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但历史把他推到了皇帝的位置,这不仅对他,而且对全国老百姓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公元1100年,他的兄长,当时的皇帝宋哲宗,年仅23岁就一命呜呼了,没有儿子。关于皇位继承人,朝中就有不同的看法,当时的宰相章敦认为他“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他的母亲向太后则坚决要求将皇位传与他。最终宰相不敌太后,他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国之君。可这位宋徽宗,不但没有治国之才,而且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并且笼络了蔡京,童贯,高俅之类的贪婪小人,还不时去妓院逛上一番。一国之君到了这个地步,亡国应当不会太远了。果不出所料,徽宗即位27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127年,金兵的铁蹄踏破了开封,他和他的长子宋钦宗被俘虏到金朝,最终客死在那里。至于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就是一个大大的昏君,此后昏君也不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宋朝的皇帝中没有一个是暴君,宋朝统治的仁慈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整个宋朝,特别是北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除非“确系谋反”,一般不杀大臣的。就是朝中官员犯了再大的错误,诸如公开顶撞皇帝等等,也最多是贬到“远恶军州”,照样当官,照拿俸禄。即使确系谋反,一般也是在狱中赐死而已。这同其它朝代,特别是后来的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宋朝的官员,不论京官还是外观,待遇都非常优厚。虽然没有调查过,但我估计宋朝官员的平均寿命在历朝历代应当是最长的,呵呵。

  纵观整个宋朝,有些现象是其它朝代不多见的。第一没有妇女和宦官干预政权,这与唐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是没有皇位斗争,宗室相残;第三是没有藩镇割据,没有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第四是没有诸如五代十国时期的禁军作乱。就以上几点看来,宋朝似乎是一个颇为不错的朝代。但事实并非如此。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都要面临两方面的矛盾,一是外患,二是内忧;并且大多数朝代,特别是统一的朝代,都是内忧远重于外患。宋朝则是一个例外,整个宋朝都是外患重于内忧。外患来自辽、金和西夏对北部边境的侵略。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差的惊人,这些战争一直是胜少败多,甚至屡战屡败;不得已,只好同辽、金和西夏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整个宋朝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并不是说明农民生活得都很好,而是因为这些阶级矛盾,这些“内忧”被外患这一主要矛盾掩盖了。宋朝多昏君,昏君以外的皇帝,也大多没有太大的作为。这些皇帝之所以“昏”,之所以没有作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看到外患这一主要矛盾,而仍然把“内忧”作为重中之重。看来后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并不是他的“创新”,而是有着老祖宗的。

  以前看一些历史书,很多史学家指出宋朝致命的弱点是“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细想来,还是很有道理的。宋朝建立后,赵匡胤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不使宋朝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他和他的幕僚们思考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温和地削夺各地将领特别是节度使的兵权,“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尽人皆知;并将大量军队集中到京城,即所谓“守内虚外”。然后又实行“三司”领兵,枢密院调兵的制度,两者之间互相牵制。并且实行“兵无常将,帅无常师”,各地将领之间调动频繁,甚至士兵不知自己的将领姓甚名谁。以上的措施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就是避免了节度使拥兵自重,保证了皇权和政权的稳固,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但其代价则是异常沉重的,一旦打起仗来,政府常将一些文臣调到前线,指挥军队;这些文臣大多没有指挥才能加之军队操练不勤,老弱残兵多,战争后果可想而知。

  直到南宋建立初期,这些状况才有了一些改变,不知是不是被金兵的铁蹄逼的。在对金的斗争中,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将领,民族英雄岳飞则是其代表。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取得了抗金斗争的一个个胜利。可偏偏“南宋无良相”,当时的宰相是大奸臣秦桧,他不想着如何抗金,而是千方百计想着削夺岳飞的兵权,又怂恿宋高宗下了这个旨意;当其阴谋得逞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这大概是古代史上最有名的冤案之一了。后来从一本书上看到,据可靠的考证,秦桧曾在南宋初期被俘虏到金朝,在那里向金朝统治者投降,然后金朝又令其到宋朝专门搞破坏。看来秦桧不仅是奸臣,而且是汉奸,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由此也足可看到宋高宗的昏庸无能。

  不久之后,秦桧病死。当时金朝是金海陵王在位,此人是一暴君加昏君,把金朝弄得乌烟瘴气。公元1161年,宋金又打了一仗,此战双方各有输赢,金军略处上风;但不久金朝内部发生了内乱,贵族完颜雍自立为皇帝,也就是金世宗。而那位金海陵王,正带着军队同南宋打仗,妄图灭亡南宋;但此人对其下属过于残暴,导致士兵哗变,最终此人被杀,而金兵不久也退到了北方。两年之后的1163年,宋高宗因为太过软弱,引起大臣们的不满,不得不将皇位传于他的养子,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在南宋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当政的近30年中,宋金没有发生战争,南宋的经济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宋朝的皇帝都是昏君吗?

不是,宋朝也有有作为的好皇帝,如赵匡胤、赵祯、赵顼、赵昚、赵煦。

1、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

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2、赵祯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赵顼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

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庆元三年(1197年),加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

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5、赵煦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

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百度百科——赵祯

百度百科——赵顼

百度百科——赵昚

百度百科——赵煦

为什么宋朝皇帝的庙号都很怪呢?

庙号起源于商朝,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为什么宋朝皇帝后来这么无能?

个人观点供你参考: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皇帝)是整个宋朝少见的文治武功皆能的皇帝,是整个宋朝最优秀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帝王; 对太宗的评价,说的不客气点:狗尾续貂,除了铲平北汉割据政权还算可圈可点之外,其他方面没什么建树,做的基本是他哥哥(太宗是太祖的弟弟)的下手活; 宋真宗是个垃圾,迷信道教,在位期间大搞迷信活动,浪费了北宋前期大好的发展机会; 还好宋仁宗及时补上了这一课,才使得宋朝不至于过早衰落,在位期间,出现繁荣景象,但军事上依然被动,积贫、积弱现象开始明显了; 英宗精神上有问题,但他清醒的时候还是很想有所作为,改变积贫、积弱现象的,可惜在位三年就挂了;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他的长子——年方20岁就即位的宋神宗身上,此人有雄心壮志,且有决心、有精力对北宋的积贫、积弱现象进行治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是整个宋朝少见的欲开疆拓土的皇帝、改革家,期望越高失望越高,改革只是在平静的湖水中激起一点涟漪,当北宋对西夏的灵州战役失利后,宋神宗带着他那无法完成的富国强兵梦失望的离开了人间; 之后北宋王朝每况愈下,宋哲宗不过一个守成之君; 再后来的宋徽宗画画写字到是很有天赋,做皇帝简直就是一堆狗屎! 他儿子宋钦宗比他好不到哪去,父子皇帝最后都被金人俘虏了,北宋灭亡; 南宋高宗开国就面临金人的入侵威胁,他是:逃跑——求和两点一线,不要说收复旧土了,偏安自保都难!就是这个败类皇帝跟那个臭名昭著的秦烩联合起来把岳飞害死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就是不杀大臣,所以真正要杀岳飞其实并不容易)!不过恶有恶报,这个狗屁皇帝在逃跑途中还想寻欢作乐,结果在搞女人的时候金人突然又追来了,他受到惊吓,生育能力给吓没了!哈哈~~~~~~~~可笑可悲啊! 他儿子(不是亲生的,生育能力吓没了)宋孝宗是整个南宋唯一想恢复中原的皇帝,可惜手下没有可堪重任的大将,老的老(韩世忠),死的死(岳飞),拜他父亲所赐啊! 几度北伐失败后,宋孝宗开始失去信心,不久在失望中离开了人间; 下面的光宗、宁宗、理宗、度宗都是些守成之君,庸碌之辈,不提也罢; 恭帝、端宗只是摆设,几近傀儡,宋朝气数已尽。

宋朝时期的皇帝为什么都那么无能?

这跟宋朝的军政有关。赵匡胤是以军官头子的身份篡位登基的。而且在他之前这种事发生了太多太多。因此,他除了杯酒释兵权外,还加强禁卫军的力量,削弱军将实力,频繁调动。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因此,在抵御外敌中,屡屡受辱,显得十分无能。

标签: 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