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380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

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

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1、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扩展资料

改革的历史背景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孝文帝改革的时间 急急!!!!!!!!!!!!!!!!!!!!!!!!!!!!!!!!!!!!!!!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时间: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意义: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

  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4年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使吏治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好转,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改革的目的:

  为了革除鲜卑旧俗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北魏的统治

  改革的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

  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请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措施:490年北魏孝文帝主政。一、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二、实行均田制,分给农民土地,以农为本发展生产。三、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加速民族融合: 1、说汉话、禁用鲜卑语;2、穿戴汉族服饰;3、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氏;4、鲜卑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族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礼法、尊孔兴办学校;提倡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影响: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

⑵、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以后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隋唐盛世繁荣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 自主原创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特征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颁布均田令

  迁都洛阳

  革除鲜卑旧俗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特点:时间长 民族多 范围广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一、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二、颁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三、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四、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

《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使门阀制度由魏晋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时方才废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还能说胡语、还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一、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

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二、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意义:

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

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北魏恢复活力。 

孝文帝意识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颁布了四方面的措施来恢复北魏朝廷的清明。北魏帝在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着孝文帝年幼,借用职位之便来从中牟利。

百姓们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孝文帝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重新制定了税收政策。为了不让官吏们借机牟利,孝文帝简化了税收流程。

通过这项举措,重现让百姓对北魏朝廷恢复信心。除此之外,孝文帝为了不压抑北魏官员的活力,实行了官位考核制度。

对于年满一年优秀的官吏,会进行提拔和升迁,对于政绩不好的官员会降级和处分。孝文帝旨在通过吏治的革新,让官员们发挥积极主动性为北魏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前往洛阳的目的在于,让鲜卑族人更加便捷的学习汉族文化,以此来巩固北魏统治者的政权。除此之外,洛阳处于黄河边,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

更加促进了南北方的融合,有利于孝文帝统一北方流域,更加扩大自己的政权。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改革,旨在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

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迁都洛阳。迁都后,一律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提倡与汉族通婚。在改革中,他以身作则,将皇族改为元姓,自己改名为元宏,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人为妻。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改了什么姓氏?

拔列氏改为梁氏;叱罗氏改为罗氏;贺葛氏改为葛氏;是贲氏改为封氏;可地延氏改为延氏;阿鹿桓氏改为鹿氏;他骆拔氏改为骆氏;薄奚氏改为薄氏;乌丸氏改为桓氏;素和氏改为和氏;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匹娄氏改为娄氏。

首先,孝文帝将自己的姓氏拓跋,改姓元氏,此后元氏彻底融入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可谓是名人辈出。比如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唐代大诗人元稹,就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

其次,鲜卑的几个大姓也改成常见的汉姓。比如说“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贺赖氏,后改为贺氏;独孤氏,后改为刘氏;贺楼氏,后改为楼氏;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穆、陆、贺、刘、楼、于,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姓氏,这些人中有许多是鲜卑后裔。

比如说比较著名的独孤氏,南北朝时期,曾经出了一个大名人独孤信,他有三个女儿,嫁给三个王朝的皇帝,但独孤信的后裔,就改姓刘氏了。另外,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刘禹锡,据考证他的七世足刘亮,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独孤氏改姓刘的。

扩展资料: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还能说胡语、还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标签: 目的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