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简介,求魏征简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2196

求魏征简介!

魏征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酷爱读书。但南于父亲去世较早。魏征青少年时期生活十分清贫。然而,生活的窘困并没有将魏征压倒。他更加地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文人。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天下大乱,其中声势最大的是李密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魏征掌管文书。李密失败后,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投降唐朝。后太子李建成欣赏魏征的才华,招他做太子洗马。魏征对太子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从此对李建成忠心耿耿。

在太子与秦王的政治角逐中,魏征一直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算计李世民。他早就在暗中劝太子李建成要早做准备,以免事出不备,但李建成一直犹豫不决,未做果断的决定,致使秦王李世民的力量越来越壮大。终于在武德九年,先发制人,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稳坐了太子宝座,他将魏征叫到跟前,责问他说:“你一个臣子,竟然挑拨我们兄弟间互相争斗,到底什么用心?”魏征从容答道:“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也不会落得今天的下场。人各为其主,我也不过是忠于我的主人,这也有错吗?”李世民听后,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对他的应对如流非常赏识,更对他的敢于直言佩服有佳,因而,不计前嫌,任命他为詹事主簿,掌管文书。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又将魏征提升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

魏征勇于犯颜进谏,不计个人安危,匡正唐太宗政治上的不少失误,使本来还对他存有戒心的唐太宗逐渐认识到了魏征的可贵。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唐太宗伤心欲绝,他感叹地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持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一生,“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其思想和行为,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和规范,传为千古美谈。

唐魏征简介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极言直谏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34]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魏徵书法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文史

史书编撰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主撰《隋书》,其《经籍志》虽出于于之宁、李淳风等众人之手,但总领其书。《隋书·经籍志》参考了阮孝绪《七录》体例,以《汉书·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 466余部,89 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0类,著录存书3 127部,36 708卷,佚书1 064部,12 759卷。对考南北朝、隋代的藏书有帮助。在著录方法上,每类下录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提要、真伪、存亡或残缺。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他在《隋书经籍志·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作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贞观七年(633),任侍中,封郑国公。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个人诗篇

《赋西汉》《横吹曲辞·出关》《暮秋言怀》《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郊祭文

《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黄帝宫音》《五郊乐章·黑帝羽音》《五郊乐章·舒和》《五郊乐章·青帝角音》《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赤帝征音》《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白帝商音》[15]

太庙文

《享太庙乐章·永和》《享太庙乐章·长发舞》《享太庙乐章·大基舞》

《享太庙乐章·肃和》《享太庙乐章·大成舞》《享太庙乐章·雍和》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魏征简介 历史上的魏征是个怎样的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魏征简介20字?

魏征,河北巨鹿县人,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曾劝戒李世民以历史的教训为鉴,

励精图治,

任贤纳贤,

无一不受到李世民的采纳。

魏征简介50字

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简介 他真是一代名将吗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又说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一生经历简介 魏征是怎么死的

早年经历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归唐献策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10]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犯颜直谏

魏徵画像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贞观十二年(638),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现在,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李世民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 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31-32]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

魏征

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

贞观十六年(642年),后来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去世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魏征一生经历简介 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与李世民求答案

魏征与李世民 2013-01-15 16:05:31 来源:商都文化 Tag: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臣,因为能够勇于指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错误而著名。魏征他是怎么从太子李建成的帐下,投靠李世民的?魏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一生经历介绍: 魏征,字玄成,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郑国公。魏征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而也就是从此之后,魏征与李世民发生了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 初识魏征,才高胆大。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虽然没有马上继承皇位,但已是天下大权在握,继位是迟早的事,对于如何治理天下,李世民心中并没有底,他也明白治理天下,光靠和他一起打江山的秦王府旧人是不行的,李世民就把目光投向他的前政敌魏征,那可是一个极历害的敌人啊。李世民早期,就听魏征的两位前上司李密和窦建德说起过魏征,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听从魏征的十策是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窦建德则认为魏征是治国的千古奇才,只是运气总不佳,当年被自己俘虏过来,并不真心为自己效力,不为攻唐设一谋,却心怀天下苍生,上了一条屯田植垦的方法,收到相当好的效果,粮食的增多,活人无数,使当时山东河北成了乱世中国的一方乐土,世外桃源。李世民又想起自己当年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折损了一员大将的情况下,才算是击溃了山东刘黑闼,可是不久刘黑 闼又反了。 后来魏征说服李建成挂帅出征,李建成听从魏征用攻心术,以柔克刚,几乎没打什么大仗 ,就彻底收服了山东河北,造成了太子李建成能文又能武的好形像,更可怕的是李建成在征战山东过程中,结识了罗艺,李援等强援,太子地位更加巩固,李世民也算是见识魏征的能耐,相当是给自己上了一课,看来自己和房杜等手下光是迷信武力是行不通的,还得如魏征一般会用文治,李世民其后又和有魏征相助的大哥明争暗斗几个回合,也没占到便宜,自己的谋士房杜还被赶出秦王府,逼得自己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流血政变,这才成功的,但在法统和道德上,自己是输得干干净净,如不在治国上做出成绩来,那么自己和隋炀帝又有什 么区别呢,李世民暗下决心,起用能人魏征,干出一番成绩来。

二, 魏征吹牛,三年大治。 其时李世民已是实权在握的皇太子,便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这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原就是掩人耳目,用来过渡的,果然不到一个月,就升魏征为谏议大夫,不久世民继位,马上就迫不及待发布了一个诏令,规定宰相政事堂和御前议事,一定要谏议大夫参与才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须知以前谏议大夫的权限也仅是在朝堂上发发谏议,而如今谏议大夫却如同宰相一般,参与机密,有了议事权发言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提升魏征的权限,因为新任谏议大夫就只有魏征,有一天,世民和朝中大臣商议如何治国,以封仆射为代表的关陇军功贵族迷信武力,认为大乱之后,短时间国难治好,主张严刑峻法,威服天下,就是如秦始皇,隋炀帝那样,魏征认为国家大乱后容易治理,就像给饥饿的人容易准备食物一样是不难的,主张偃武修文,并吹牛说像我这样人来治理国家,就像发出声音便立即有回响一样,一年就可见成效,三年可大治,世民见魏征对治国如此有信心,也认同魏征的政见,再加上魏征有实际上治河北山东的成功政绩经验(在窦建德处),世民更坚定了要魏征为相治国的决心,

02 三、贞观元年至三年,位卑权重,事实宰相。 说实话,世民也想一步到位任命魏征为相,可是不行,魏征就在谏议大夫任上,就有不少自己的老部下说怪话,他们认为自己帮世民卖命夺皇帝位,结果却是先太子李建成的手下魏征他们得好处,说是马打江山牛上殿,李世民不得不对老部下们解释,说魏征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治国须要靠他,并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压服了他们,这些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自己亲信大臣如长孙无忌等人也对魏征上升持不同看法,长孙无忌甚至直说魏征以前可是我们的敌人,现在跟他一起同桌吃饭,我觉得很别扭,这就不能不让李世民慎重地安排魏征的职务了,故唐太宗在贞观元年只任命魏征为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在尚书省中官列第五,前头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丞,由于李世民任过尚书令,此官职从此后就不再授人,左丞空缺,那么魏征的上头还是有左右仆射,左仆射是房玄龄,右仆射是杜如晦,魏征还是没法放开手脚工作,怎么办呢,会用人的唐太宗终于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 一天,唐太宗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给我推荐人才了,”房封二人说“尚书省事忙,没时间”。唐太宗就顺水推舟地说“那尚书省的事就让魏征干吧,大事才报知你们吧”,房玄龄心领神会,原来唐太宗早先问过房玄龄,魏征这人怎么样,房玄龄说,魏征先后跟过李密,窦建德,李建成,这些人都失败了,看来魏征才能不怎么样,唐太宗却说,你错了,他们正是没有听魏征的才失败的,房玄龄何等聪明,从那时就知道唐太宗要重用魏征,自然放手让魏征单干,房玄龄和杜如晦只是着手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就这样唐太宗轻描淡写,轻松地架空了左右仆射,授权给了魏征,就这样,魏征以尚书省原第五官尚书右丞的身份,而实际上总摄尚书省事务,负实际上的总责,掌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贞观元年就有了事实上的行政权,又有谏议大夫的议事发言权,成了唐贞观朝初期事实上的宰相,那么朝局形成了表面上由房杜主政,事实上由魏征挑大梁的局面,魏征在李世民阵营里面资历浅,以前有的只是跟世民做对的资历,所以就算世民现在再倚重他,那也只能先委曲他了, 四、政绩卓著,功成名就,

魏征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家贫,曾为道士,云游四方,深知民间疾苦,如今有了行政权,自是如鱼得水,虽然贞观元年天下大灾,魏征采取积措施,安抚百姓,与民休息,薄赋轻徭 , 兴修水利,鼓励开荒生产,魏征做得得心应手,就连魏征从没接触的刑部积案,魏征也处理得妥妥当当,并恰当地修改了死刑的刑律,到贞观四年初,所谓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就出现了,魏征没有吹牛,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丰收,斗米三四钱,国力大增,又消灭了突厥,其余各部首脑也自带武器来京师为唐太宗宿卫,世民很高兴,大宴群臣,在宴会上说“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并明确肯定:“现在颉利被擒获,他的部落头领带着武器来宫中宿卫,他的民众穿上唐人的服装,这都是魏征的功劳。我没有用错人啊”。值得注意,世民即不说是位高房玄龄等人的功劳,也不说是带兵击破突厥,而出将入相李靖的功劳,只说是实际上治国魏征的功劳,这很能说明问题,是对魏征事实宰相政绩的最好肯定。 五、贞观三年至六年,实至名归,进位宰相。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参预朝政,秘书监只是一个部门首脑,只主持一个部门的事务,参预朝政则是相职,宰相“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事无不统,”掌管的是全局,参预朝政是受皇帝特别赏识而点名成为宰相的一种职位,唐代宰相,是一个集体班子,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是当然的宰相,此外,以其它职务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某某事的都是宰相,那么当年就有五大宰相同朝执政,他们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王圭,和魏征,在这一时期,魏征一心为公,宰相的政事堂会议上,也是魏征发言最多,提出的治国建议和点子最多,李靖和房玄龄基本上是金口难开,杜如晦贞观四年初就挂了,唐太宗在治国上最信服魏征,常和魏征在皇宫内密谈治国大计,如是魏征点头认可了的事情,那就错不了了,魏征成了他的主心骨。故魏征发挥的作用也最大。

六、贞观六年至十年,位居中枢,权倾朝野。 贞观六年魏征升任门下省长官侍中,掌管机要,参议国政,并负责审察诏令,签署章奏,中书起草的诏令,只有门下审议通过后,才能交尚书执行,否则就不能公布施行,权力很大,尤其是魏征任侍中期间,由于太宗对魏征的倚重,门下省权力大大加强,隐然成为帝国权力的核心,魏征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首相,魏征上和太宗商定国家大计方针,下协调尚书省中书省关系,无论是给尚书省的诏令。还是尚书省六部上来的章奏,魏征都有权审驳,后才交皇帝御阅,或交尚书省执行,太宗甚至给了魏征副暑皇帝诏令的权力,成了帝国最后的把关者,可以说,在当时宰相中侍中的权力是最大的,是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魏征那时在朝廷中权倾朝野,炙手可热,风头连房玄龄也被盖过,老房心有不甘,竟以宰相之尊 去干度支郎(相当现在的财务会计出纳)的工作,是一种职务上的自贬 行为,想以此发泄不满,无声抗议被冷落,不料却被太宗指责为大事不会管,专管小事,马上开了他的相位,不久又觉得不妥,又恢复了他的相位,后又这样罢相了几次,可见对老房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世民对魏征终生信任,恩遇日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七、贞观十年至十七年,魏征太上侍中,元老宰相。 魏征是怎么死的? 死因,病死。以下是详细介绍: 贞观十年,魏征因眼疚而自请罢相,世民不肯,说“我是一个富矿,你是最高明的工匠,你虽然有病,但也没有衰老”魏征坚持罢相,世民只好同意,加魏征为特进(优待元老重臣的散官),知门下事。从这以后知某某事也成了宰相的一种,世民虽然认命了新的侍中,但门下省的重要事情仍须魏征处理,俨然成了太上待中,宰相待中之上的元老宰相,只是具体小事不大管了,国家大事照常执管,依然为帝国掌舵护航直到贞观十七年去世。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标签: 魏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