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15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在朝会上,他先让掌管宗庙祭祀、礼乐仪制的太常卿王谌占卜吉凶,一见卜得《革卦》,便高兴地说《革卦》的彖辞讲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没有什么卦比它更吉利啊。

群臣见状,不敢多言。任城王澄站出来反对,孝文帝发怒道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想要阻挠用兵么,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为陛下所有,但我是国家大臣,知道用兵危险,怎能不说话。

过了好一会,孝文帝才消了气,说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也没什么关系。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单独与澄计议说这次举动,的确不易。

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不知任城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

赞同地答道陛下要迁居中原以经略四海,百姓知道这件事应当大庆才是。孝文帝又担心地询问道北方鲜卑人的习俗好依恋旧土,如果迁都,必将惊惶不安,为之奈何。

澄果断地答道非常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只要陛下拿定主意,他们还会有什么能为,孝文帝一听,兴奋地说任城,你真是我的张良啊。

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七月,立皇子恂为太子。

发布文告,移书齐境,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至此,准备基本就绪。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帝因汉化改革而被后人熟知,其中汉化改革中迁都洛阳是一个比较大的举措,当时的鲜卑族是在山西地区的,当时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比较恶劣的,地方是比较偏北的,所以寒风凛冽。

由于土地的问题是比较干燥的,所以生长出来的农作物是比较少的,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不高的话,那么想要真正的强大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还想要推行其他的政策是天方夜谭的。但是如果迁都洛阳的话,粮食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的,那边的地理环境是比较好的,土地资源比较的丰富。

并且当时汉族的农作物的生产工具也是比较先进的。其次迁都洛阳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北魏的地理环境并不是很好的,气候比较的干旱,并且气温是比较低的。

这样会影响百姓们平时的生活,而洛阳是气候是比较好的,常年都是温暖湿润的,也是历代帝王比较希望的帝都。

除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孝文帝还有很多的汉化改革是比较出名的,比如说是让鲜卑族和汉族的人民进行通婚,这样直接从根本上面解决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因为之后不会再分鲜卑和汉族两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孝文帝是北魏的皇帝,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扩展资料

孝文帝自染病以来,彭城王元勰常在身边侍奉医药,昼夜不离左右,饮食必先尝而后进,蓬首垢面,衣不解带,睡不安席。孝文帝久病心烦,易于动怒,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诛斩。魏军进至马圈城,与齐军相遇,孝文帝坚持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恶化,被迫北还,行至谷塘原,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岁。孝文帝驾崩后,彭城王元勰与任城王元澄秘密商议,恐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外露,南齐陈显达返兵追逼,故秘不发丧。

行抵宛城的时候才派遣中书舍人张儒奉诏征太子元恪前来,将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公诸于众。太子元恪到了鲁阳之后,才为孝文帝举行丧礼,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宣武帝。五月,宣武帝葬孝文帝于长陵(洛阳湹水以西),庙号高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负面影响:

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

二、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三、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总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改了什么姓氏?

拔列氏改为梁氏;叱罗氏改为罗氏;贺葛氏改为葛氏;是贲氏改为封氏;可地延氏改为延氏;阿鹿桓氏改为鹿氏;他骆拔氏改为骆氏;薄奚氏改为薄氏;乌丸氏改为桓氏;素和氏改为和氏;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匹娄氏改为娄氏。

首先,孝文帝将自己的姓氏拓跋,改姓元氏,此后元氏彻底融入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可谓是名人辈出。比如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唐代大诗人元稹,就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

其次,鲜卑的几个大姓也改成常见的汉姓。比如说“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贺赖氏,后改为贺氏;独孤氏,后改为刘氏;贺楼氏,后改为楼氏;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穆、陆、贺、刘、楼、于,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姓氏,这些人中有许多是鲜卑后裔。

比如说比较著名的独孤氏,南北朝时期,曾经出了一个大名人独孤信,他有三个女儿,嫁给三个王朝的皇帝,但独孤信的后裔,就改姓刘氏了。另外,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刘禹锡,据考证他的七世足刘亮,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独孤氏改姓刘的。

扩展资料: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还能说胡语、还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叫什么名字

拓跋宏 ),本姓“拓跋”,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后改姓“元”...其年号为 延兴、承明、太和

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然后于494年,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北魏孝文帝

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

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

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1、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扩展资料

改革的历史背景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带领30万大军以南征萧齐为由迁都,一路之上,虽携大军,但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九月,到达洛阳,大臣们虽然反对,但也并无办法,只得听从。此后,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大量鲜卑人迁入中原,孝文帝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进行汉化。从此以后,锐意进取,励精图治。

说起孝文帝他虽然一生聪慧勤学、任用贤能、勤于政事,却在幼年时丧母。这是因为北魏实行“立子杀母”的制度,当皇子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则要被杀掉以防止太子的母亲或者外戚太过强大,架空皇帝,影响朝政,这种制度在北魏时被极力推崇。

宋代著名儒者叶适评价孝文帝“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又认为:“孝文志切有为。”“有舜,文王之姿”孝文帝能够冲破阻碍,变更旧俗,并且能够做到在古代改革中的少数成功,使民族实现大融合,得以生养,移风易俗,实在是位令人钦佩的杰出政治家。

扩展资料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他并且强制自己的国民和汉族进行相融。首先是通婚问题,众所周知,当时的汉人地位非常低,但是孝文帝让鲜卑族内的上层人物率先和汉族进行联姻。

这样一来,底层的民众自然会模仿。然后他又开始从根本上将鲜卑和汉族进行融合,就是从文化上。包括文字,语言,服饰等等能够代表民族的东西。所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改革,鲜卑已经和汉族融为一体,而孝文帝的功绩也是功在千秋。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

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标签: 北魏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