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和唐宣宗,唐宣宗和唐武宗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怎么回事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301

唐宣宗和唐武宗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怎么回事

唐武宗 李炎 (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是唐穆宗的第五子,公元840年即位时27岁,(时宣宗李忱30岁)是唐穆宗的弟弟。叔侄之间围绕皇权进行斗争是我国历朝历代的常事,其中又伴之以宦官弄权,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

公元843年(会昌三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称"会昌中兴"。

唐宣宗李忱(810-859),汉族,唐穆宗的弟弟,唐武宗的叔叔。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纵观中国历史,宦官擅权的情形在东汉、唐朝和明朝最为严重。而唐朝尤有特点:连天子的废立也常常由宦官来决定。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821~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1~846年在位)、宣宗(847~859年在位)、懿宗(860~873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3年在位)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宦官祸国殃民,武宗.宣宗的权力斗争亦在宦官的操控之中。

唐武宗和唐宣宗哪个好

唐武宗治国的魄力比唐宣宗要胜一筹,也更加敢做敢为,也比唐宣宗更加信任大臣,唐武宗在位时期也算是君臣齐心。唐宣宗即位后为了自己的地位基本上算是尽反会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宣宗的个人能力要强于唐武宗,虽然他们两人的政策相左,但都做出了各自的成绩,唐武宗的改革范围比较广,而唐宣宗则主要是针对内政。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唐武宗,唐宣宗治国顾虑太多,太喜欢玩弄权术,不像武宗那样敢作敢为,手下也没有李德裕这样的能臣。而且上台后即将李德裕贬到崖州(今海南)

唐武宗真的曾经迫害过唐宣宗吗?

唐武宗死后,继位者是唐宣宗。唐宣宗李忱是唐武宗的叔叔,在武宗为帝时期沉默寡言。传说武宗怕他对自己的皇位有企图,所以想法想害死他。在宦官的帮助下,宣宗出游江表为僧。不过有人以为宣宗为僧的记载并不可信,是无稽之谈。唐宪宗死后,第三子穆宗即位,数年后服金丹致死。穆宗宗子唐敬宗李湛随即登上皇位,朝政混乱,为宦官刘克明等杀害。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等率禁军迎穆宗第二子李涵为帝,是为文宗。文宗卒,宦官仇士良立穆宗第五子李r即位,是为唐武宗。..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从辈分上说是唐武宗的叔叔。传说武宗即位后,对可能会威胁自己皇位的诸王小心提.防,李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传说李忱“外晦而内朗”,“视瞻特异”,武宗即位后对他十分不礼貌,而他则忍让不发一言。由于与武宗有了这层关系,所以很多人以为唐末这位小复兴的天子曾经有过出游为僧的经历,使这位帝王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韦昭度的《续皇王宝运》说:“宪宗死时,宣宗本立即位,但他将皇位让给了侄子唐文宗。武宗即位后,忧虑宣宗可能会对皇位感爱好,就密令中常侍四人在永巷将宣宗捉了起来,关了数天,然后沉之宫厕。有个宦官叫仇武的十分同情宣宗.,就上奏武宗说::‘以前老天子的儿子,不宜长期留在宫厕中,应该杀掉算了。’武宗感到他说得很有理。仇武带了宣宗出来后,让他躲于车中,上面盖上粪土杂物以遮人线人,从另外的小路带了他回到自己的家里,秘密养着。三年后,武宗往世,百官奉迎宣宗于玉哀殿立为天子。不久,宣宗也立仇武为军容使。”从这段记载来看,武宗想害宣宗,赖宦官仇武的保护,·才得以保命。尉迟但《中朝故事》记载的情迹与**略同,但更进了一步:“武宗初登极,对宣宗十分忌恨。一日,在禁苑鞠球,武宗召宣宗,宣宗远远就看到中官仇士良在对他眨眼睛。士良跃马向前说:‘恰好有诏书到,光王可下马接诏。’ 士良命宦官用车载了宣宗偷偷溜出禁中。军中诸将上奏武宗说:‘光王落于马下,已经不能抢救了。’于是宣宗就削发为僧,游历江表间。会昌末,中人请宣宗还京,于是即帝位。”照这则故事,宣宗不仅逃了出往,而且还流落在外当了和尚。这里仇武成了仇士良,一般估计以本书为确。《宋高僧传》也谈到这件事,而且说唐朝帝王后裔和尚齐安,能预知宣宗为僧人。宣宗为僧人后,“周游天下,险**备尝”,后来武宗让他任江陵少尹,实是“恶其在朝耳”。《祖堂集》说宣宗曾拜齐安为师,“甚有对答言论,具彰别录”。《北梦琐言》说宣宗“密游方外,或止江南名山,多识高道僧人”。《五灯会元》之第一灯为《景德传灯录》,内中谈到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有八人,内中就有唐宣宗天子,并且录有宣宗与黄孽希运禅师的对话。这一系列的**都谈到了宣宗曾经当过僧人。相信这种说法者以为,韦昭度没有记载宣宗出游为僧,而只是被养在宦官家,主要是韦氏身为唐相,和宣宗的时间间隔又太近,所以不能不为尊者讳。假如把当朝天子的父亲或祖父当和尚的经历明揭出来,在当时恐有诸多不便。宣宗出家在什么地方?一些人以为宣宗取道江淮后,最后在浙江盐官镇国海昌院(后称安国寺)当了一个小沙弥,其师就是该院方丈齐安,宣宗的法名为琼俊。当上天子后,他想接齐安回京师,但齐安已经圆寂,宣宗只能赐给他悟空国师称号。安国寺有很多碑记,谈到宣宗曾逃难出奔,落发为比丘, “遍参诸方,独器许于盐官和尚”。宣宗当和尚的故事,历代流传不尽。传说苏轼当杭州太守时,曾游海昌院,凭吊旧迹,有感而发:“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点明了龙颜曾在海昌院受到齐安的格外照顾。南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说:“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聚禅师同行。”清朝康熙《海宁州志》、《海宁县志》都肯定宣宗曾当过和尚。不过有很多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著名唐史专家岑仲勉曾专门对这件事进行了考证。他指出司马光《通鉴考异》早就以为韦昭度等书的记载“皆鄙妄无稽”,而宪宗死后宣宗“便合绍位”是唐末小说的言论,“多不足凭”。尉迟慢的说法比韦昭度更加荒谬,当时皇子都居住在十六宅,一般是不出阁的,而宣宗能当僧人;特别是武宗对他十分忌讳,怎么能任其到处乱跑?武宗既然知道宣宗当和尚了,“只有明正其罪,岂肯授以江陵少尹”?岑先生猜测:“大抵武宗毁佛,僧人憎之极深,故不惜为诡说,以遂其诬捏,韦氏等三书,保不为僧说所影响也。”一些人以为《旧唐书》说宣宗“严重寡言”,“幼时宫中以为不慧”。他在文宗、武宗时“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像《旧唐书》根据唐代的国家文献整理成书的著作,可靠程度远在私人著述之上,却并没有说他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唐武宗在位时,根本看不起宣宗,而不是怕他防他。而宣宗装出一副庸碌的样子,韬晦少言,减少武宗对他的防御。宣宗生于元和五年(810 年),会昌六年(846年)即帝位时不足36周岁。他的宗子鳃宗大和七年(833 年)出生,大中四年(850年)女儿万寿公主出嫁,大中五年封三个皇子为王。假如当时削发为僧,长期不在长安,而在南方游方,他哪里会有自己的家庭和众多的子女?宣宗即位前与佛教的关系,仅是就近游玩,多少作点佛事而已。

唐宣宗和唐武宗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怎么回事

唐武宗和唐宣宗哪个比较好?用自己语言说明两人的性格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李德裕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成为这一时期常常为人称颂的政绩。不过,从宪宗元和时期延续下来的朝廷官员的朋党之争,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诸朝,逐步形成了所谓的“牛李党争”。牛党一派以牛僧孺为首,主要成员有李宗闵、杨嗣复、李珏等;李党一派以李德裕为首,主要成员有郑覃等。牛李两党在出身上,前者重进士,后者重门第。在朝廷议政之际,两党成员往往互相攻击,意气用事,是非蜂起。他们之间似乎也没有原则性的政见分歧,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的危机。文宗也曾经叹息:“去河北贼(指河北藩镇)易,去此朋党难。”不过,李德裕主张对藩镇武力讨伐,派兵戍守边境,支持武宗的治国理政,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一些新内容。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在武宗面前替牛党的杨嗣复、李珏求情,说明了李德裕的个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时期被罢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时,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说法。这一场历时达40年之久的党派之争,最终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终结。然而,这一天的到来,已是宣宗大中年间了。

唐武宗灭佛,为什么唐宣宗又推崇佛教

唐武宗之所以灭佛是因为他崇信道教,爱好道术,而且当时佛教寺院僧人一直在大肆使用太多的国库资源,损耗国家资源非常严重,所以才下令灭佛。

如何评价中晚唐时期较为杰出的三位皇帝 唐宪宗 唐武宗与唐宣宗?

唐宪宗是一位重实干的坚强的君主,他抓住时机采取了干预的政策。但在一开始情况似乎并不显得对他有利。在顺宗时期出现的不和以后,朝廷尚需恢复和谐关系,而地方政府广泛的行动回旋余地已成为全帝国被人接受的准则。

宪宗对迅速恢复中央权力的可能性不抱幻想,所以行动很谨慎,只是设法见机行事,而不是强制推行自己作主的全面计划。可是宪宗顽强地坚持他的基本目标,即恢复对搞自治的藩镇的控制,并要使所有藩镇当局完全听命于中央的指令。

宪宗的又一个特点是,他没有从纯军事角度去看待藩镇的问题。他认识到,要削弱诸镇独立行动的能力,同样需要作出制度的改变。的确,他的改革旨在增强中央的权力而不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但直到9世纪的最后25年,除了河北几部分外,这些制度改革使中央政府得以在全帝国重新树立决定性的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

唐武宗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他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们君臣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付,度过难关。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成为这一时期常常为人称颂的政绩。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唐文宗死后继位的不是唐武宗而唐宣宗的话,唐朝会怎样

唐武宗重用李党,打击佛教;所以唐宣宗才重用牛党,复兴佛教。

如果唐宣宗在前面,不知道会不会重用李党呢,因为在李党得权之前是牛党得权,唐宣宗要自己做主,似乎应该如武宗一样用李贬牛。

了解中晚唐历史的人,觉得历史上的唐武宗是个怎样的皇帝,他比之唐宣宗如何,我觉得唐宣宗没有什么实际功绩

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于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史称“会昌中兴”,总体来说武宗还算是以个称职的皇帝,但绝对算不上英明。唐宣宗李忱,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是武宗的叔叔,此人未即位前一直装傻充愣,韬光养晦。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即位之后,宣宗打击宦官,严惩党争,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人常谓之“小太宗”。可见历史评价较高。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被誉为“明君”、“英主”。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唐朝走向衰亡的趋势,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对比一下,两人相似,而宣宗要稍胜武宗。电视剧只能看看,当不得真...

标签: 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