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哪篇古文?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500

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哪篇古文?

五十步笑百步,又称五十笑百,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则寓言,孟子在和梁惠王对话中,说士兵在阵前退下,一人退了五十步,另一人退一百步,前者就讥笑后者不中用,以此来比喻讥笑别人犯错时,自己亦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轻一点。

五十步笑百步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逃五十步的人笑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犯了同样错误,程度轻的人讥笑程度重的人。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他极力主张实行仁政,为了使他的思想能够得到实现,他到处奔波,到各国去进行游说。

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魏国的国君梁惠王接见了他。梁惠王是个很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为了振兴魏国,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勤于处理朝政。可他喜欢用兵,想通过对外战争来实现自己的霸业,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梁惠王感到有些迷茫,可又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这次孟子来了,梁惠王就向他请教。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了,黄河以北受灾,我就让老百姓移居到黄河以东去,还调运粮食到河北岸去赈济灾民;假如黄河以东受灾,我也用同样的办法处理。我观察过其他国家,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辛勤操劳,用心治理国家,但是他们国家的民众也不见减少,我国的百姓也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比方吧!两军交锋的时候,打败了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有的逃了五十步。那些逃了五十步的士兵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说他们是胆小鬼,您说他们有道理吗?”

梁惠王笑着说:“这能有什么道理?他们自己不也是在逃跑吗?只不过跑得慢而已。”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那就应该明白为什么您的百姓不如邻国多的原因了。您虽然比邻国的国君更关心百姓,但还没有实行仁政。您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作战必然会有伤亡,人口怎么会增加呢?”

梁惠王虽然向孟子请教实行仁政的方法,并当时点头同意,但后来并没有做到。

以五十步笑百步 (原文与翻译)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西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西。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扩展资料

1、文章背景

本篇文章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2、文章启示

有时人的想法初衷是好的:奋发有为,追求卓越,但一经实施,却总囿于事物的表象,看似与以往,与他人大相径庭,却仍出一辙。孟子一语破的,解除了梁惠王长期的困扰。

3、人物背景

魏惠王,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70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

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

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前319年卒,享年长达82岁。

4、作者背景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五十步笑百步。。。古文翻译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解

  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的国王。因魏国的首都是大梁,故魏国亦梁国。

  之于:对于。

  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 ,这三个字都是句末语气词,虚词。连用表示增强语气,相当于“啊”。

  河内:魏国跨黄河两岸,“河内”指黄河的西边。

  凶:歉收,饥荒。

  亦然:也是这样。

  察:看。

  加:更。

  好:喜欢。

  请:请允许我。

  以:用。

  喻:打比方。

  填然:拟声词,模拟鼓声。形容宏达震耳的鼓声。填,象声词。然,词尾。

  然:...的样子。

  鼓之:敲起鼓来。 鼓,敲鼓。之,句末语助词,无实义。

  兵刃既接:双方已经交锋。兵:兵器,武器。刃:交锋。既,已经。接,接触。

  曳:拖着。

  走:跑。

  或:有人

  直:通“只”,只不过。

  无望:不要希望。无:通“毋”,不要。于:比。

  违:违反,耽误。

  胜(shēng)食:吃完。胜,尽。

  数(cù):密

  罟(gǔ):网

  洿:深。

  洿(wū)池:池塘

  斤:锛子。

  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

  生:活人。丧死:安葬死者。丧:办丧事。死:死人。

  始:开端。

  五亩:合一亩二分

  树:种植。

  桑:桑树。

  衣:穿。

  豚:小猪。

  畜:畜养。

  时:繁殖的季节。

  夺:强迫改变。

  谨:谨慎。

  庠、序:都指学校。

  教:教化。

  申:反复陈述。

  颁:通“斑”,斑白。

  负:背负。

  戴:顶东西。

  黎民:百姓。

  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检:制止。

  涂:通“途”,路上。

  饿莩:饿死的人。

  发:赈济百姓。

  罪岁:归罪于成年。岁:年成。罪:归咎。

  斯:那么。

  凶:荒年。

  亦然:也是这样。

  加:更。

  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

  直:通“只”,仅仅,只是。

  既:已经。

  以:按照。

  去:离开。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求采纳

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出自哪里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语出《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的全文怎么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

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扩展资料:

“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

文中面对“好战”的梁惠王“请以战喻”,最终提出“好战”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听者哑然失笑之余,定会沉入深省之中。

梁惠王在治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好政策,当然也就别指望达到天下归心的目标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什么意思是??

意思是: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出自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选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于是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思想主题:

文章运用论辩的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十步笑百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五十步笑百步”是啥意思?

五十步笑百步意思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虽然数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事物和现象;自己和别人都有同样的错,只是程度上不一样,却自豪无比地嘲笑别人,自己的错却全然不知。

原文为:“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意思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孟子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个圈套。总体上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十步笑百步

标签: 古文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