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民国期间的历史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128

民国期间的历史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7月国民革命失败;8月1日南昌起义;8月7日八七会议;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9月凇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秋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双十协定签字。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1912——1949),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

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

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百度百科

中华民国时期有哪些重大历史

民国时期从1912年元旦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我们采用公元纪年。这一时期发生的大事情很多,

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年,中共进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8年,井冈山会师

1930年,中原大战。

1930年开始,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4年--1936年,红军长征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战时期有四大会战。百团大战。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1945年,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45年,重庆谈判

1946年,内战爆发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8--1949年三大战役

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民国结束。

民国历史简介

1、民主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2、武昌首义

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城乡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如波涛相逐,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各省民变迭起。长江中下游各省连年发生灾荒,饥民成群流入城市,抢米骚动时有发生。

3、民国肇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北洋时代

临时政府正式迁京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袁世凯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发生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5、北伐与统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6、抗日卫国战争

1937年,日本先后攻陷华北、淞沪、南京,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展开十四年抗战的后八年全面抗战。

7、戡乱护国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国民党虽然也宣布批准政协决议,但提出许多保留条件。接着,在3月间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则公然不承认政协会议的约束力,继续鼓吹一党专政。

扩展资料:

民国的政治:

1、宪法

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1947年1月1日由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计14章175 条。《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特点是: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2、行政机关

中华民国政府是中华民国的治权机构,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后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多次政权替换。

3、国旗与国徽

民国初期采用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后在全国推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国徽有三款,北洋政府的十二章国徽,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徽及汪伪南京国民政府的修改版青天白日国徽。国歌一般指的是北伐成功后的《三民主义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国

民国历史

甲午战争后清朝面临许多政治和外交危机,民间革新与革命思潮涌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号召推翻满清帝制。革命思想及主张逐渐得到认同并影响广泛之后,同华兴会、爱国学社、青年会合组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于武昌发动的辛亥革命成功,随后数月内各省回响,纷纷独立。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已经独立17省。岌岌可危的清朝起用袁世凯任内阁总理。虽然袁世凯发兵击溃湖北的革命军,但他希望议和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后双方断断续续停战,并正式派代表于上海议和。革命期间因有黎元洪与黄兴之争,久议不决。孙中山自海外返国,被独立各省代表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的总统府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同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已经于1911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定为临时宪法,同时定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隆裕太后代宣统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大清帝国至此结束。权臣袁世凯利用军事优势与政治手腕,在南北议和中取得绝对优势。不久,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政府迁都至北京,史称北洋政府。于此时期,中华民国遭遇两次危机,一次是袁世凯欲称帝的洪宪帝制,最终蔡锷等人发起护国战争推翻袁世凯政府。另一次为张勋发动的溥仪复辟,最终被段祺瑞所击败。而后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随即发起护法运动,于广州建立护法政府,军政时期开始。此时期,由西方引进民主及科学思想,发起许多运动。以北京学者为首的新青年派等知识份子发起新文化运动。而以南京学者为首的学衡派等知识份子则复兴中华文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成为战胜国,由于青岛归属问题使知识份子又发起五四运动。北洋政府因为府院之争、贪污腐败(例如曹锟利用贿选担任总统)与军阀割据而动荡不安。军阀局势最后为:据有东北、河北及山东的奉系张作霖(含鲁系)、河南湖广的直系吴佩孚及江南的新直系孙传芳。当时广州护法政府则受实力派军阀牵制,之后又因陈炯明叛变使北伐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协助下重建,定出联俄容共政策,以“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口号,但这造成了共产党势力渗透至国民党中。护法政府在苏联协助下成立黄埔军校。1925年,护法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并建立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国军建立后东征陈炯明,平定滇、桂叛军,缔造了北伐契机。最后以蒋中正为总司令于1927年发动北伐战争。

北伐期间,国军主力北上攻下长沙与武汉,击败直系后东征攻下南昌。东路军经由闽浙,最后与主力军会合于南京,新直系溃败。之后因为容共问题,蒋中正于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并宣布清党,是为宁汉分裂。随后武汉同意“分共”,与南京复合,史称宁汉合流。遭到驱除的中国共产党则于8月1日发动南昌事件。1928年西北军冯玉祥与晋系阎锡山加入国军,兵分三路攻向北京。期间日本为阻碍北伐于济南引发五三惨案,国军避免冲突而绕道。最后国军攻克北京,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于沈阳皇姑屯车站遭日人炸死。年底,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表面上得到统一。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定南京市为首都,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以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并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训辞为国歌,并在台湾沿用至今。根据1924年《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在北伐成功后开始实施“训政”时期。该时期至中日抗战结束后,于1947年颁行《中华民国宪法》时方告结束。于抗战前的这段时期又称“黄金十年”。外交上,外国在华特权通过外交途径逐渐收回。为了建立运输要道,以南京与兰州为中心,建立连省公路和粤汉、浙赣陇海铁路。建立广泛分布的通讯设施改善讯息传输。财政方面则是稳定物价、改革银行和统一币制。并且增大工业和农业生产。为了提升民生品质,积极将立法和刑法系统现代化。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禁止毒品买卖。并且制定国语以帮助中国社会的统一。这些改革增进了民众的统一感和自豪感。但于国防上,中华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由于中央推行军政统一使得地方派系被削弱,导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恶化,最终地方各派系(如桂、晋及冯)陆续与中央发生了内战,史称中原大战,最后中央军胜利。而后为了对付据守赣南的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起五次“剿共”。中国共产党最后于1934年10月进行“长征”撤退,最后抵达陕北。日本于此期间逐步加强侵略,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东北并建立满洲国。一二八事变意图侵略上海,国军成功抵御,最后停战。随后日军借由长城战役、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吞并华北。当时蒋中正定下“攘外必须安内”的政策,旨在避免对日全面开战,与剿共同时并行。但在中国共产党倡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内反日逐步高涨之下,以及张学良因多方剿共失利,最后于1936年12月策动西安事变。最后蒋中正同意停止剿共,收编红军为八路军与新四军。此事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得以稳定,改写了中国现代历史。不过,由于国民政府仍无强大的经济力与武力对日抗衡,当时只能避免对日全面作战。1937年7月日本引发卢沟桥事变,攻陷华北。蒋中正定下“以空间换时间”、固守耗敌以待国际局势转变。8月上海发生淞沪会战,国军战败受创惨重,但也将日军战略改为由东至西入侵。首都南京沦陷后,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震惊国际。国民政府则迁都至重庆。而后南北日军欲会师徐州时,国军于台儿庄击溃之,史称台儿庄大捷。而后为了防止日军南下及西进,国军决堤阻敌。当时国军军力共170万人。因战争爆发,立宪延后。中国共产党所属的新四军与第八路军亦加入抗战,共约五十万兵力。该两支共产党军队参与敌后游击战对抗日军并巩固本身的根据地大力发展武装力量。其中较有名的战役为平型关之役(国共联合)与百团大战。1938年8月至10月发生武汉会战,日军攻下武汉。同期间又登陆大亚湾,攻下广州并侵略华南。由于战线拉长,日军转入相持阶段。1939年期间双方于豫鄂湘桂各省交战。日军三次南下长沙皆为国军击溃,史称长沙大捷。在沦陷区,国军与共军开辟敌后战场并展开牵制与游击,使日军仅能控制据点与交通线。日本为了管理占领地并达成“以华制华”目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及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在外交上,美国力促中日和谈。但由于日方条件过高,中方难以接受;以及日本占领法属中南半岛,和谈最后破裂。1941年7月美英中荷各国成立“ABCD包围网”以对日禁运。最终日本于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中国遂正式成为同盟国一员并正式对日宣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对中签订平等条约。由于英美各国采“先欧后亚”策略,中国仍未减轻负担。日本意图切断中国补给线,于1942年攻击缅甸,国军派远征军入缅援英。最后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公路中断。1944年中英盟军反攻收复缅北,并建立中印公路。这段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先后打通了平汉、汉粤线,建立大陆补给线。并攻至独山,一度威胁重庆。1945年时,美军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日军意图反制而发动豫西鄂北会战与鄂西会战,国军皆防卫成功。4月国军发动反击,至8月收复广西全境,并意图收复华南。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先后投下核弹,苏联亦依据《雅尔达密约》对日发动战争,占领中国东北,攻灭满洲国。最终日本天皇裕仁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于美舰密苏里号签署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南京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抗战胜利,中华民国收复东北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抗战期间,国军虽然因为装备、经济等因素不如日军,使得在多次战役中难以取得优势。但是国军成功拖住日军军力,并在部份战役获得胜利。日本部分军力受中国牵制,让盟军得以在海空两面对付日军。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远离主战场,其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形成割据的局面。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并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制宪事宜。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在隔年1月于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各党平等协商并确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同年夏,国共双方发生严重武力冲突,遂爆发国共内战。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民主同盟代表拒绝出席下,各省其余选出代表在达到法定人数的情况下,于南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了基于同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中华民国宪法》。《宪法》于1947年1月1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7月4日,国民政府国务会议通过蒋中正提出之“动员勘乱”与行宪并进的方针,。7月7日,七七事变十周年际,中国共产党宣布准备自行组织联合政府。11月21日至23日,全国举行国大代表选举。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民大会开幕。4月18日,国民大会通过修改宪法案,增加《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总统得为紧急处分。国民大会第十三次大会选举总统,由蒋中正当选。至于副总统选举,经多次复选后,最后由李宗仁当选。5月1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各党派举行新政治协商会议;同日,国民大会闭幕。5月20日,蒋中正、李宗仁就任总统及副总统职,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宪政时期开始。1948年国军登陆东北,孙立人屡屡击败共军,直逼哈尔滨。但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要求停战,孙立人也与个性保守的上级杜聿明意见不合,蒋中正只好将孙立人委以虚职再迁调台湾练兵,使得东北战况随之逆转[38]。9月辽西会战爆发,共军将领林彪南下围攻锦州,廖耀湘救援失败。锦州、沈阳先后沦陷,东北失守,国民党内要求蒋辞卸呼声甚高。另外,早在同年9月济南失守,山东沦陷,共军逼近徐州。11月爆发徐蚌会战。由于战略规划错误,刘峙与杜聿明仅坚守陇海线,使得国军防线被共军切割包围,国军于隔年1月溃败。当时华北受到孤立,1948年11月平津会战爆发,东北共军入关,在天津沦陷后傅作义投降,华北全数沦陷。最后蒋中正宣布下野,仍任国民党总裁。总统由李宗仁代理,并向共军求和。1949年4月,国共举行了北平和谈(即“划江而治”),但中华民国政府对共产党的要求无法接受,谈判破裂,代表张治中滞留北平不归。而后共军大举渡江,国军江阴要塞投降,南京沦陷,李宗仁将政府迁往广州。稍后依序迁往重庆、成都及西昌。李宗仁见大势已去,赴港后逃至美国。蒋中正于西南持续作战,最终放弃大陆地区,政府迁往台北,大陆易帜。另外,台湾光复后,由于负责政务接管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不当引发民怨,最后发生二二八事件。此事件加深省籍情结,使台湾民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促使日后台湾独立运动的发展。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3月,由于在美国的李宗仁不愿回国,于是蒋中正在台湾复行视事。借由原大陆地区国大代表,蒋中正行连选连任,先后担任第一至第五任总统。此时政府财政匮乏,只好使用抢运来台的黄金解危。期间东南沿海依旧动荡不安,受到共军的猛烈攻击。由于国军主要集中于台湾,海南岛、万山群岛与舟山群岛先后沦陷。在金门先后发生的古宁头战役、九三炮战(1954年)及八二三炮战(1958年),由于国军抵御成功,使得中华民国逐渐安定。另外,据守滇南的国军撤至缅甸北部,最后部份军队返台。中正国际机场,为十大建设项目之一,现改称台湾桃园国际机场。1951年韩战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并给予美援贷款,使中华民国脱离在国际上的暧昧地位并稳住局势。1951年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省议员及全台县长市长举行选举。为了抗共,蒋中正宣布“戒严令”,冻结《宪法》,并加强“反共抗俄”宣传。虽然安定内部,但使民主宪政的推行打折扣,造成许多因反对言论或行动被指为“匪谍”而受到迫害,史称白色恐怖时期。1966年毛泽东在中国大陆发起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华民国政府则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到1970年代之前,中华民国都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上中国席次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内政方面,陈诚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39],稳定农业。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了民营企业和工商业发展,并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1971年由于联合国的《第2758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次,使得中华民国政府退出联合国。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幅度滑落,之后在国际上多以台湾为称呼。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得在1973年11月时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以及十二大建设以稳定经济发展。这些行动促使经济发展,使得在1980年代后的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产业结构逐渐过渡到劳力密集的工业,并朝向服务业发展。在民生富裕的背景下,台湾各种社会运动、政治运动的能量皆在此一时期累积。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病逝后,由副总统严家淦续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随后由蒋经国担任第六及第七任总统,他促进本土化及民主化的发展。1978年美国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后,次年发生美丽岛事件。为了因应国际情势的演变,及解决国内民主改革的需求,蒋经国逐步推动民主化。1987年对民进党成立采取宽容态度。继而宣布解除戒严、开放民众赴中国大陆探亲,两岸交流于此开始热络。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台北,李登辉继任总统。1989年,政府开放组党。1990年,李登辉被国民大会选为总统。此年大学生为了万年国会问题发起三月学运(又称野百合学运)。为了使宪政回归正常,李登辉认同此学运并宣布修宪及改选国民大会,最终使总统得以公民直选。1994年,中华民国首次举行省长及直辖市长民选。1996年,在第四次台海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及美日等国际的关注之下,李登辉最后于首次正、副总统直选中与连战竞选成功,其总统职位得以顺利连任。为了化解省籍情结,他提出“新台湾人”的理念,并希望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1997年,在香港主权移交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开始加强对台湾主权的主张,而中华民国则力图保持本身政治与经济的稳定。2000年,第十任总统选举最后由民进党的陈水扁与吕秀莲当选总统、副总统,成为中华民国行宪后首次政党轮替。此时因为政党恶斗、中国大陆崛起与媒体乱象的影响,台湾在政治、社会及经济等领域均显得动荡不安。到了1980年代,因为工资上涨、环保以及对岸崛起等诸多因素,台湾的传统产业面临产业外移的问题[40]。加上政府提倡高科技发展,最终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比例逐渐过半的状态。2002年8月,陈水扁公开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国内外不少争议。 2004年,陈水扁在第十一任总统选举以微小差距胜出并获得连任。由于在投票前一天发生三一九枪击事件,使得这次选举蒙上一层阴影。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个中国”的主张。这使不少台湾民众感到不满,于3月26日发起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表示其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诉求及决心。2006年,由于陈水扁的家属及亲信疑似贪污,遭到立法院三次提起总统罢免案,这是行宪后首次提出总统罢免案,但并未通过。2008年的立法委员选举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选举结果显示出许多小党因没有获得席位而泡沫化,使部分弱势族群代表无法在国会殿堂代表所属族群发声。由于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获得四分之三席次,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民进党的失败则被认为是因为选民对陈水扁政府失望,投下了不信任票。2008年第十二任总统选举由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与萧万长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再次政党轮替。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求民国时期从头到尾的真实历史

我没有读过那时代的书,但是根据我对人性和历史的惯例理解,浅谈我的看法,自己的推断,不当之处海涵:清朝末期,各国都在我国扶植势力。当时的军阀都是有国外支持的,目的当然是混乱我们而后从中得到好处,辛亥革命开始,孙中山(日本扶植)反对清朝执政,要推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任临时大总统,但是当时袁世凯手握大权,奉命剿灭孙中山,孙中山承诺袁世凯,把满族赶走,让袁世凯做总统。袁世凯同意,回去把满人赶下台。顺利当上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为总理。分封果实的时候,或许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获得利益太少,都很不满,同时袁世凯打着君主立宪制的旗号称帝,具体他是要当皇帝还是干啥,具体情况不清楚,孙中山以此为借口,又闹革命,要推翻袁世凯。有的说当时袁世凯跟日本签订合约很强硬,日本人不高兴,让孙中山继续推翻袁世凯,而袁世凯又病死,孙中山随后也跟着死去,日本又扶持汪精卫为代言人,美国又扶植蒋介石为代言人,俄国扶植我党,其它国家扶植的因为自身实力原因都形不成大气候。日本战败后,内战开始。

介绍中华民国的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统一之后,民国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法律制度: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仿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盖当时的参议院为抑制袁世凯的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总纲以简洁的文字,将国家的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人民权利义务的保障已有详尽的规定,并设有法律保留条款。

大总统副总统的选举:仍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精神由参议院选举。司法已有独立审判规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约法》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织。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政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

民国成立后到现在历史

中华民国1912--(大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成立停止使用,台湾地区依旧使用)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创立民国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小团体的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小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起义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冒险倾向,没能从根本上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而起义的连续失败,却使一些革命党人产生消极情绪,成为此后同盟会上层涣散的重要原因。 一场真正的下层革命,从来不单纯是少数英雄的业绩,而必然伴随着广大人民的普遍觉醒。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城乡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如波涛相逐,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各省民变迭起。长江中下游各省连年发生灾荒,饥民成群流入城市,抢米骚动时有发生。为了抵制革命、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清政府举办多种新政:练新军、兴学堂、成立各省咨议局、实行预备立宪,等等。1908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三岁的小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内部倾轧日益激烈。载沣放逐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组织皇族内阁,企图把军政大权收揽到满族亲贵集团手中,从而引起立宪派士绅官吏和北洋军将领的普遍不满。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实行“铁路国有”。所谓国有,就是夺取民办铁路权力,转卖给列强,而拒不归还商民已集的股金。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川汉铁路经过的四川最为激烈(见四川保路运动)。当清政府由湖北抽调新军入川镇压民众时,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乘机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一举攻占总督衙门,并迅速光复汉口和汉阳。新军协统黎元洪和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等都归附革命。黎元洪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 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会党或商会起义。本来反对革命的各地立宪派绅商多顺风驶舵,转向共和,把他们控制的省咨议局变为鼓动独立的机关。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有的弃职逃命,有的被迫表示拥护独立。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 上海、 江苏、 贵州、 安徽、 浙江、 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12月2日革命军攻占南京,长江上下游革命势力联为一气,南方各省均告光复。湖北和上海军政府都倡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决定在临时政府未能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代表会议还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在南京召开大总统选举会。经过反复协商,革命党领导人多主张推举刚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仍留在武昌。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 中华民国的诞生 中华民国诞生以前,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地大物博,文化灿烂,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可是在政治上,则都是帝王专制,人民没有自主的权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正值欧美西方国家工业兴起日渐犟大,中国的满清王朝不和外国来往,以为中国仍是天下最犟的国家。到了十九世纪,满清王朝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国境内动乱不断。而西方列犟也就以它们犟大的经济力量,和锐利的武器,趁机侵略中国。满清政府的无知和无能,使中国几乎沦落到被瓜分的亡国命运。从西元一八四零年中国和英国发生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後,列犟看出中国的衰弱,就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几次遭到失败,不断地割地赔款,使中国人几乎完全丧失了民族自信心。 而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争以後,深深体会满清政府腐败,没有能力挽救中华民族的厄运,於是决定倡导国民革命,倾覆满清建立民国。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 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国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其后东北易帜),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 1937年-1945年间,国民革命军所属第五军、第十军、第十三军、第十八军、第二十六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四军,新一军及新六军总计与日军共在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22场大会战中较量,伤亡人数高达330余万人(含1937年至1945年间的补充兵员)。国民革命军虽因装备等因素无法取得绝对优势,但也于台儿庄、淞沪、长沙、独山等正规战,上海、笕桥等空战中给予日军重创。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国民党虽然也宣布批准政协决议,但提出许多保留条件。接着,在3月间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则公然不承认政协会议的约束力,继续鼓吹一党专政。同时对全国人民要求遵守政协决议和反对内战的活动横加破坏镇压,制造了“较场口事件”、“李闻血案”及“下关惨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国共谈判也转到南京举行。蒋介石借口共产党拒绝从苏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调集二十万军队,于6月大举围攻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 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于23日解放南京。 中华民国在大陆最后一届反动政府垮台,宣告国民党在大陆二十二年统治的结束。接着,解放军攻占上海、 杭州、 南昌、武汉等城市,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三万余人,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残余的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向两广、西南、西北及台湾等地。蒋介石从幕后走到前台,在广州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后又退到四川,企图负隅顽抗。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人民解放军分路展开追歼战,席卷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区。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仍沿用“中华民国”。

标签: 民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