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洋港,台北历届市长?????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113

台北历届市长?????

省辖市时期实施地方自治前:

第一任市长:黄朝琴 中国国民党 1945年11月1日--1946年3月1日 首任

第二人市长:游弥坚 中国国民党 1946年3月1日--1950年2月5日

第三任市长:吴三连 无党籍 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1日 党外人士

代理 项昌权 无党籍 1950年11月1日 1951年2月1日

实施地方自治后:

第一任市长:吴三连 无党籍 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2日 民选首任,党外人士。

第二任市长:高玉树 无党籍 1954年6月2日--1957年6月2日 党外人士

第三任市长:黄启瑞 中国国民党 1957年6月2日--1960年6月

第四任市长:黄启瑞 中国国民党 1960年6月--1961年8月 因住宅兴建委员会涉嫌官商

勾结疑案牵连被停职

代理:周百炼 中国国民党 1961年8月--1963年12月14日 省府委员代理

复任:黄启瑞 中国国民党 1963年12月14日--1964年6月2日 法院判决无罪后复任,市长

任期由三年延长为四年。

第五任市长:高玉树 无党籍 1964年6月2日--1967年6月30日

直辖市时期中央政府派任

第一任市长:高玉树 无党籍 1967年7月1日--1972年6月10日 改制后首任

第二任市长:张丰绪 中国国民党 1972年6月10日--1976年6月11日

第三任市长:林洋港 中国国民党 1976年6月11日--1978年6月9日

第四任市长:李登辉 中国国民党 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

第五任市长:邵恩新 中国国民党 1981年12月4日--1982年4月19日

第六任市长:杨金欉 中国国民党 1982年4月19日--1985年5月30日

第七任市长:许水德 中国国民党 1985年5月30日--1988年7月25日

第八任市长:吴伯雄 中国国民党 1988年7月25日--1990年6月2日

代理 黄大洲 中国国民党 1990年6月2日--1990年10月14日 省府委员代理

第九任市长:黄大洲 中国国民党 1990年10月15日--1994年12月25日

公民直选:

第十任市长:陈水扁 民主进步党 1994年12月25日--1998年12月25日 民选首任

第十一任市长:马英九 中国国民党 1998年12月25日--2002年12月25日

第十二任市长:马英九 中国国民党 2002年12月25日--2006年12月25日

第十三任市长:郝龙斌 中国国民党 2006年12月25日--2010年12月25日

第十四任市长:郝龙斌 中国国民党 2010年12月25日--现任

扩展资料

台北市政府历史沿革:

台北市政府成立于1945年10月。成立初期,总员额仅312人,市政府所属机关员额包括各学教职员、警察人员在内,为5051人。

台北市于1967年7月1日正式改制为“直辖市”,市政府设8局5处,并就事实需要,分置9个委员会及4个直属单位。改制直辖市37年来,组织结构除裁撤、归并不合时宜的单位外,并陆续成立许多机关、学校。

截止2004年7月,台北市政府所辖组织,在市长、副市长之下,设有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工务、交通、社会、劳工、警察、卫生、环境保护、都市发展、消防、文化等14局;秘书、地政、新闻、兵役、主计、人事、政风等7处;以及原住民、法规、研究发展考核、都市计划、诉愿审议、客家事务等6委员会;另有公务人员训练中心、台北自来水事业处、台北翡翠水库管理局、捷运工程局、台北大众捷运股份有限公司、12个区公所等直属机关。市政府暨所属机关学校编制员工总计约为7万多人。

改制后的历任台北市长皆由官派,直到1994年12月25日始改为民选市长,开启了民主问政时代。

2007年9月11日,市政府进行机关修编和组织调整,原建设局转型并更名为产业发展局,原新闻处更名为观光传播局,原公务人员训练中心更名为公务人员训练处,原信息中心升格为一级机关并更名为信息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台北市政府

蒋伟国是谁的儿子?

是戴季陶的儿子,被蒋介石收养。

戴季陶是民国煊赫一时的风云人物,曾被蒋介石称为“笔杆子”,任考试院院长长达 20年之久,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国史馆馆长等高级职务,曾两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后又当上国民党中宣部部长。

1943年11月12日,一度被传为蒋纬国生身之父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发表过一次事关此事的重要的谈话。

蒋纬国名义上成为了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虽然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但蒋介石视如亲子,故修在谱中。蒋纬国到溪口后,受到蒋家的抚养、爱护,不亚于蒋经国。

他称王太夫人为祖母。蒋介石对蒋纬国视如己出,蒋纬国对“父亲”的感情也极为深厚。蒋纬国只要说想父亲,蒋介石必接他到自己身边。

扩展资料:

蒋纬国的身世故事:

1919年,戴季陶神色慌张找到蒋介石,面露难色地说:介石,我在日本和重松金子有了一个孩子。如今她抱着孩子找上门,我是软硬兼施,她才同意离去,却不肯带走孩子,你说我怎么办啊?

蒋介石知道戴季陶的老婆钮有恒有“河东狮”之称,不仅有胆有识,更是敢说敢干,戴季陶平日里对她敬畏有加,私下里管大他5岁的钮有恒叫“姐姐”。如果无端端带回一个孩子,家里一定会被“河东狮”闹得天翻地覆。蒋介石得知戴季陶的难处后,豪爽地说:冶诚至今未育,给她抚养正合适,至于家母,多此一子,定然皆大欢喜。

这个孩子叫蒋纬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纬国

在陈水扁前面的台湾领导人是谁?

在陈水扁前一个台湾领导人是李登辉。

历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蒋中正、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

李登辉(1923年1月15日-),男,又名岩里政男,客家人。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台湾台北县三芝乡,台湾地区政治人物,1988年至2000年期间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及中国国民党主席,现任台湾团结联盟精神领袖。早期为台湾的农业经济学者,曾任台大教授。1972年投身政界,历任农复会荐任官员、台北市长、“台湾省主席”、“副总统”等职。

扩展资料:

陈水扁(1950年10月12日-),男,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官田乡(今台南市官田区西庄村),中国台湾民主进步党籍政治人物。律师出身,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曾任海商法律师。2000年-2008任台湾地区第十至十一届领导人。

历任民主进步党第十任和第十一任党主席、台北市议员、“立法委员”、台北市市长、台湾地区领导人等职。任内提出“一边一国”论,积极推动“台独”,导致两岸关系恶化。卸任后因涉有贪污及洗钱,而被确定判刑20年,2010年11月入台北监狱服刑,2013年4月因病移送台中培德监狱病院。

参考资料台湾地区领导人-百度百科

李登辉为什么扶持连战不扶持宋楚瑜?

最近岛内政治动态,总体上处于连宋登陆成果的发酵阶段。无论是国民党、亲民党,还是民进党,党内派别及党派关系的变动与互动,或主动或被动,实质上都处于围绕大陆政策适应现实的微调状态。就国民党言,党内各方诚恳劝留其续任党主席的势头强劲,看来,连战的政治生命还大有延续的可能。

在此,笔者回顾连战登陆前的岛内政治形势,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台岛近十余年发生的三次“总统”选战,一方面拉动着民进党的成长壮大,一方面则伴着国民党最艰难的自我调整,或胜或败,都与瓦解萎缩阴云相伴。两次大选的失败结束了两位本省籍党主席李登辉与连战的角色生命。但非常不同的是,李登辉是在败选之时被怒如火山的党员,自下而上齐心赶下台、赶出党的,历史不再给他任何辩白或翻身的机会;而连战则在败选后党内的问责声中,有机会继续与全党同志一起奋斗,至下台临界点之时,更有党内上下各方的诚意挽留。前者的理由是只有赶出李登辉国民党才有希望,解除大分裂之险;后者的理由是只有连战续任党主席,或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国民党才能脱离新分裂之险。一赶一拉,对当事人的心理、感情影响何其不同,可想而知。狂妄自大的李登辉遭遇提前被扫地出门的结局,从此由国民党主席变为台湾名正言顺的第一号最仇恨国民党的“急独”分子,想来真是可悲!

论聪明、魄力、心力、资历、党内基础,连战无法与李登辉相比,李登辉也从来没看得起曾是他手下毕恭毕敬小卒的连战,但两者的下场,何以有如此大的反差,其中道理颇值得政治人物深思玩味。笔者对此谈如下两点看法。

其一、政治人物的政治人品,首要的是忠诚、诚信,不能做住房扒房、用人毁人的事。李登辉大处拆国民党屋子不止,小处善玩卸磨杀驴把戏,党内支持过他的人恐怕多有被骗之感。纵观李登辉主政台湾14年,实质上就是一个处心积虑断掉国民党根脉的过程,就是要国民党步步瓦解、沦落为在野党并很难东山再起的过程。作为本土人士,追求国民党的本土化情有可原,但要处心积虑地涣散这只队伍、斩断国民党的执政命运,切掉国民党的大陆根脉,自然就是十恶不赦。李登辉从一步步逼走林洋港、宋楚瑜等党内头号精英,树立起操弄国民党命运的绝对权威,到最后自己被觉醒的全党意志扫出来,很合逻辑。在国民党的历史上,他空前绝后,胜过汪精卫。

与老谋深算的李登辉相比,连战显得很木讷拘谨,没有什么政治家的风度,但他忠诚守信、老实厚道。回想2000年大选,宋、陈、连三头鼎立,在公众面前,无论是个性魅力,还是能力、智慧、资力,连战都较宋、陈逊色,民调支持度始终在最低处游移。人们眼中的连战只不过是李登辉身后亦步亦趋的听命者。然与李登辉拆屋相反,连战则是忠诚的修屋人。连战两次问鼎“总统”之位,两次败于垂成。他没有独立主政的经历,任党主席也只有几年时间,然他竟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收拾起李登辉留下的烂摊子,让国民党的理念从“两国论”误区回归到“一个中国”立场,逐步凝聚起四分五裂的国民党力量,推动国亲合作并走向合并,形成与“台独”势力对抗争锋的泛蓝营垒。党内强烈的挽留声说明连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已得到了全党的历史认可。连战的成功说明了政治人物品行端正、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其二、政治人物要能顺民意、大势,而不能操纵民意逆向而行。论勇,李登辉堪称台岛第一人,他敢面不改色的与中共导弹叫阵,他倚着美日,对大陆的权威不屑一顾。2000年5月,李登辉与日本右翼作家小林善纪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中国,一定要一边推一边拉才行。就像我推出‘两国论”一样,有时候必须抨击一下、威胁一下、批判一下,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中国就很可能耍出一些奇怪的花招。”这样的认知自然会有“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的武士道气概。明知客观不可能,还要去挑战它,而且是拖着民意上场,以民主牌向大陆叫阵。这样的“智勇”对台湾、对百姓能是什么结局,历史已反复证明。李主政台湾的14年,就是两岸关系风浪翻卷、危机丛生的14年,就是岛内陷入精神分裂的14年。在窥势测势上,李登辉很有头脑,只要中美、中日、两岸间关系稍有风吹草动,他马上就能抬步向前,做出一个向“台独”冲锋的动作。他既能公开叫阵又能暗渡陈仓。历史似乎按着他的意志前进,抱着“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如期上台“接班”,他侧身站在一边全力辅助、加油。他及时提出“台独”时间表,鞭策着陈水扁奋斗,好在他有生之年正式坐上“台湾之父”宝座。但历史是以一个曲折过程来显示自己的威力,十几年过去,历史给李登辉奋斗的总结是什么呢?属于他的命运只能是先被国民党抛弃,后被民进党抛弃,最后是无处可去的悲惨结局。

世界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比起李登辉,连战要胆怯多了,他是李登辉眼中的“软脚虾”。但连战也有一句留在北大学子心中的名言“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2004年大选前,面对扁、李联合突然卷起的“正名” “公投”“制宪”狂浪,连战为了国民党执政的命运,确曾在理念上摇摆、迷茫。然选举的失败,枪击案的难以告破,国民党陷入“瓦解、分裂,甚至泡沫化的最大隐忧”(摘4月初台湾“正副议长联谊会”会长陈清秀的连署书)而无以自拔的困局,却呼唤出了连战身上破釜沉舟的豪气。已被内外视为过时人物的他,放下多年的政治包袱,面对李登辉的谩骂阻挡、陈水扁的威胁控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倔犟,书写了一篇令党内、岛内惊骇而视,令大陆、世界刮目相看,令其妻子也不自禁当众热吻的大义大勇大智文章。国共五十年恩怨了结,两岸政治新局开启,国民党“奇迹般地恢复了斗争与冲刺所需的肌力,令台湾政治局势顿时间猪羊变色”,国亲关系从瓦解之势重新回到合作、合并的轨道,危机从蓝营转变到绿营。这位几年前李登辉手下的本份老实的继任者,竟在其行将走下权力位置时,瞬间成为台岛各方赞誉的最亮的政治明星、国民党各方敬佩无可替代的核心领袖。这如何不令某些自认远较连战聪明的政治人物忌妒呢?连战对两岸关系、国共关系、国民党的贡献功必将功留史册。他的成功说明了顺大民意者,有大智慧者,得天下。

连战,在岛内多党政治的背景下,写出了一个“在野党”引领政治的好文章。虽然“总统”之位今生已与连战先生无缘,但他已写出了开台岛大局的大文章。这篇文章根本上推倒的是李登辉苦苦经营多年的“台独大业”,自然最恨连战者非李登辉莫属。李登辉在紧急召开的大规模国际记者会上,情绪激动地感叹:“中共飞弹打来都不怕,知道连宋要登陆,几天都睡不好”,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危机”,也是台湾的“空前危机”。他左骂连宋是台湾千古罪人,右骂陈水扁公权力不彰,未能依法处办。但大骂之后,这位曾长坐党主席、“总统”高位的人物,面对这位手下无名小辈所赢得的四面掌声,想想自己被国民党彻底抛弃的结局及赢得的“麻烦制造者”大名,是否该有些醒悟呢?!当然,那些曾经奉李登辉为“师”,欲步其后尘在“台独”绝路做文章的人,是否也该在李登辉与连战的不同命运中,及时彻悟,作一个真正智慧的历史抉择呢?!

黄埔军校安徽籍名单

1、戴安澜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

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张治中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 (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

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3、方先觉

方先觉(1905~1983年),字子珊,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今安徽萧县) 。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方先觉萧县第四高等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之后,入读南京第一工业学校,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以后,转学军事,先后就读于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黄埔军校高教班第2期、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4期受训。

此后,他相继参加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等军事行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衡阳保卫战中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面对6倍于己的日军重兵围攻,坚持防守47日。

1949年底,离开大陆去台湾。晚年有《子珊行述》《衡阳坚守战回忆》等著作,1983年3月3日在台北病逝。

4、于豪章

于豪章,号文博,1918年4月7日生于安徽凤阳。先后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十二期步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九期,美国陆军参谋指挥学校两栖作战班,美国装甲兵学校。

曾任排长,连副。1939年任第二十六师上尉参谋,1943年陆军大学毕业后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二课参谋,翌年3月升任该处第二课课长。

1945年6月远征军撤销后改任第七十三师某旅参谋长。1947年任陆军总司令部第四署军械处科长。1948年任总统府第三局科长。1949年任蒋介石办公厅作战科科长,成为蒋的侍从武官。

1975年3月改聘为总统府战略顾问。曾被聘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评议委员。1999年4月19日逝世,著有《七十回忆》。

5、许历农

许历农(1918.3.4—),台湾新同盟会会长。陆军二级上将。安徽贵池(今池州)人。毕业于陆军官校十六期、陆军参大正一、三军联大正十二、政战学校政战班十四、三军大学战院将官班六十三年春班;

后任排、连、营、团长、参谋长、师长、教育长、军长、校长、司令、司令官。历任陆军官校校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统一委员会(国统会)副主任委员。

近年来致力于两岸和解交流,担任促进国家统一的新同盟会会长。2005年2月6日与林洋港、郝柏村重回国民党,获聘为国民党中评会主席团主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安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治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先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豪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历农

求台湾省历届省长名单。

台当局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

魏道明,1947年05月。

陈诚,1949年01月。

吴国桢,1949年12月。

俞鸿钧,1953年04月。

严家淦,1954年06月。

周至柔,1957年08月。

黄杰,1962年12月。

陈大庆,1969年07月。

谢东闵,1972年06月。

林洋港,1978年06月。

李登辉,1981年12月。

邱创焕,1984年06月。

连战,1990年06月。

宋楚瑜,1993年03月。

宋楚瑜,1994年12月。

赵守博,1998年12月。

张博雅,2000年06月。

范光群,2002年02月。

林光华,2003年10月。

扩展资料:

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台湾省省会都临时设在台北市。1956年着手疏迁计划,规划将中国“国民政府”、“国民议会”与“故宫”迁移至台中县雾峰乡坑口村,兴建办公及宿舍群,做为战时指挥中枢,并命名为光复新村。

因土地征收作业未赶上中央疏迁的期限,政府改在南投县虎山山麓营盘口庄建设,于“民国”四十六年(1957年)建造完成,占地约200公顷,命名为中兴新村。同年6月30日,省府正式疏迁至中兴新村。

2006年1月24日,时任“行政院长”苏贞昌宣布不再任命台湾省政府主席和省府委员,将继续向废省、政府架构精简化的方向努力。 台当局2018年6月28日宣布,2019年起将“省级”机关预算归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省省长

蒋经国是怎么死的

蒋经国是病死的。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就在蒋经国病逝的前几天,蒋经国授意秘书王家骅,将他每年必要修订一次的遗嘱,再作一次例行的修改。一月五日那天,蒋经国身体稍有不适,他忽然又想起了那份让王家骅改了多次的遗嘱。这次蒋经国说得很郑重,可是王家骅却没有在意。

因为他没有看到蒋经国将有死神降临的迹象。所以,王家骅没有将蒋经国口授的文稿,当成可作发表的文本来写。当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当时只用一张普通信纸记下的几句话,真会成了蒋的遗言,他更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不慎,这份遗嘱竟然会在台湾引起那么大的震动。

据《新华澳报》披露,蒋经国逝世后,蒋家时代在台湾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所谓“蒋经国遗嘱系他人伪造”之说,早已不攻自破。

扩展资料:

蒋经国出生于1911年,是蒋介石之子,1920年,蒋经国就学于上海有名的万竹小学。1949年1月,蒋介石宣告“下野”以后,蒋经国陪着父亲退居溪口,后来在成都登机飞往台湾。在台湾他曾担任“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职。蒋介石病逝以后,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蒋经国“执政”期间,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他的“十大建设”则对台湾起飞居功至伟,包括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港口、大钢厂大造船厂等等。

据报道,他每年超过200次亲自下乡走访,以了解地方实际需要。同时,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独”。1987年11月宣布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结束了近40年两岸同胞不相往来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蒋经国遗嘱深念中国统一 "台独"分子掀风波失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组图:蒋经国临终叹李登辉是人生败笔

国民党发展历程

国民党具体成立时间是清光绪20年(1894年)11月24日,这一年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创建。故以兴中会成立的清光绪20年(1894年)作为中国国民党的创党之年,而创党日(党庆)为11月24日。

1894年,孙中山前往美国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也获通过。这里,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满清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兴中会成立后,积极策划在广州起义,后来,起义计划泄露,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国外。1899年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1900年孙中山派郑士良在惠州发动起义,史坚如在广州策应。兴中会还在国外设有许多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

扩展资料

1949年以前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的演变过程

1、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

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虽然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 ,但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国共十年内战

国共十年内战,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大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下曾经取得很大胜利。

然而,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后遭到失败。

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攫取了全国性政权,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代表帝国主义和中国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中国人民实行残暴统治。

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领导人民继续战斗,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时期。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逐步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3、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4、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 ,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国民党

标签: 台北历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