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赫,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87

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

费扬古(1645-1701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子,顺治帝孝献皇后弟。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虽然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但她却留下一位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弟弟费扬古。

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_百度图片搜索
抱歉,在该筛选条件下,没有找到与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相关的图片。


百度建议您:
  • 将筛选功能恢复默认状态
  • 修改当前的筛选条件
  • 看看输入的文字是否有误
  • 加载更多图片
    找到相关图片0张

    鳌拜杀了哪个御前侍卫指挥

    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失算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皇上妃子死了叫什么

    除皇后以外所有的高级嫔妃死亡都称薨。公主,皇子亦是。而皇后,太后则称崩。

    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在古代主要针对地位高的人士所用,一般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意思是凡丧事,三品以上官员称去世,五品以上官员称士兵,从六品到百姓称为死。

    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妃嫔以下包括贵人常在答应等身故有时记载为“卒”,或者即简略不写。

    扩展资料:

    最高级别的死亡称谓:崩

    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为“驾崩”。

    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因当时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在古汉语里也是有等级的,不同职级有不同称谓,如大夫死为“卒”,天子死为“薨”,“驾崩”是再后的叫法,有“皇驾崩塌”之意。《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 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唐代礼制规定“凡丧,二品以上称毙,五品以上称卒,后六品于庶人称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驾崩

    康熙王朝大臣敖贝的死因

    你说的应该是鳌拜

    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于这样一个在清初历事三朝(太宗、世祖、圣祖)、亦功亦罪的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功臣:与沙场对手的较量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此后的战功主要有以下几次:

    皮岛之战攻克皮岛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个大战功。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城,锦州西南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从清军方面来说,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锦等城。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于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dào),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满了明军的尸首。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战松锦大捷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前后的鳌拜,依旧战功赫赫,升迁频频。

    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后来多铎率军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往湖广。阿济格奉旨率军剿除“流寇余孽”,鳌拜等遂分翼出师,水陆并进,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清军得知张献忠率军已退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领先头部队前往狙击。两军相遇,鳌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冲。狭路相逢勇者胜,昔日威风一时的大西军抵挡不住而溃败,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杀。清军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退往云贵地区

    豪格在四川发布的安民告示,继续抗清。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首功。

    由上可见,鳌拜早年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反复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出生入死,转战南北,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清初开国功臣。

    忠臣:与多尔衮的对抗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鉴于当时紧张的局面,鳌拜等严加戒备,密令兵丁守卫门禁,以防不测。

    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当时正值李自成起义军一路进逼北京、即将推翻明王朝之时,满族统治者内部在帝位继承问题上互相妥协,有利于避免祸起萧墙的悲剧,也有利于清军适时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鳌拜是黄旗的重要代表,当初拥戴豪格,继而拥戴福临,在稳定清朝内部的继承秩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尔衮权势欲极强,也非常有才干。他摄政之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的就是他的争位对手豪格及其拥护者。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遭到残酷打击自是情理之中。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顺治初年。顺治元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有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有及时奉旨班师,而且谎报战功,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帝的叔父,为人粗暴,藐视小皇帝,私下呼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情面,没有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第二次发生在顺治五年(1648)。当年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鳌拜诸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同时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严讯诸人。最后,鳌拜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huán)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鳌拜所受的第三次打击是在顺治七年(1650)。这年七月,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想请顺治帝亲临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是年十一月,多尔衮死,顺治亲政。总之,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有功而无赏、无罪而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

    顺治亲政后,鳌拜可以说是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顺治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从此以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祭奠过世王公妃嫔、协助会审案狱,并倡议“大阅以讲武”,自教武进士骑射,等等。应该说,鳌拜在这一段时间内表现得非常出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顺治对他也十分关心和信任。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太后(即皇太极妻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综上所述,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ɡěnɡ)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在目前热播的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权臣:与少年康熙的较量

    如果顺治活得更长一点时间的话,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恐怕就能够进入历史,深入人心。可惜的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顺治对鳌拜的信任在其对后事的安排里体现出来了。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这也许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不过,权力也许真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鳌拜功臣、忠臣的形象开始渐渐变形,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玄烨了。结果,康熙初年,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出现了专权的鳌拜。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初年,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这些调整包括: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存实力,等等。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逐渐巩固。不过,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却在加剧。康熙初年,清廷内部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黄、白旗之争。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顺治亲政,政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第二,圈地之争。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于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别拨土地给镶黄旗。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三,鳌拜与康熙之争。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却失算了,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看起来,他又一次阴谋得逞。实际上,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在小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绝对不会对鳌拜有利。40年后,康熙还提起这次事件,很痛心自己当时阻止不了鳌拜等人的决定。他说苏纳海三人不仅不当杀,而且不当罪,这纯粹是一场大冤狱。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这个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自己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几乎达到了令康熙不可忍受的地步。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善终,辅佐年幼的康熙,保全令名。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满足瓜尔佳氏是什么旗应该?

    检举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57540.html?si=2

    瓜尔佳氏是满洲大姓,几乎各旗都有。

    苏完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镶黄旗有开国元勋、扎尔固、直义公齐费英东,费英东孙、三等信勇公倭赫,倭赫子、领侍卫内大臣、吏部尚书富尔丹,富尔丹子、议政大臣、都统、工部尚书哈达哈,费英东五弟吴尔汉之次子、二等男、都统吴赖,费英东九弟、十六大臣卫齐,卫齐次子、二等男、都统卓普特,卫齐三子、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等,卫齐四子、一等男、内大臣巴哈,卫齐六子、一等男穆理玛;正黄旗有费英东六子、刑部尚书索海,费英东第七子、一等公图赖,图赖子、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颇尔喷,图赖曾孙、领侍卫内大臣、总督马尔泰,图赖曾孙、内大臣马尔萨;镶白旗有费英东七弟、尚书、议政大臣郎格,费英东四弟音达户齐墨尔根之长子、十六大臣杨善,杨善曾孙、兵部侍郎鄂奇,杨善之子、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罗硕,杨善二弟、十六大臣、兵部尚书宜荪,杨善三弟、礼部尚书吉荪,太子太师、议政大臣车克;正白旗有弘文院学士、礼部侍郎瞻霸,副都统、巴图鲁鄂泰,三等男、工部尚书石国柱,石国柱之子、副都统达尔汉,石国柱之孙、都统赛音达礼,石国柱曾孙、副都统石如璧、石如璜,石国柱二弟、三等男、刑部尚书石天柱,石国柱三弟、三等伯、太子太保、都统、兵部尚书石廷柱,石廷柱之子、和硕额驸、内大臣华善,石廷柱之子、两广总督石琳,石廷柱之孙、两广总督石文晟,石廷柱之孙、福州将军、都统石文炳,石廷柱之孙、副都统石文桂,石廷柱之孙、都统石文英、石文昌,石廷柱之孙、礼部尚书石文焯,石廷柱曾孙、布政使石成峨、沙木哈,石廷柱曾孙、都统穆赫麟、观音保;正蓝旗有散秩大臣臣丹布,弘文院大学士、巴克什刚林,刚林四弟、礼部侍郎察布海,刚林五弟、吏部尚书常鼐,太子太保倭赫。

    安褚拉库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镶红旗有硕翁科罗巴图鲁、三等子劳萨,劳萨之子、一等伯、议政大臣程尼,劳萨之弟、二等公、议政大臣、太子太保罗璧。

    尼马察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正黄旗有户部侍郎赛璧汉,镶蓝旗有都统、议政大臣尼唐阿。

    瓦尔喀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镶蓝旗人有都统法喀,副都统法福理;镶红旗有副都统卫达尔占;镶白旗有礼部侍郎爱肃,副都统和硕。

    嘉木瑚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镶白旗有一等轻车都尉乌尔嘉图。

    长白山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正蓝旗有太常少卿伍什巴;镶红旗有两江总督阿士喜。

    蜚悠城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正白旗有副都统穆泰,都统祁尔萨。

    辉发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镶蓝旗有工部侍郎恩特。

    哈达地方瓜尔佳氏著名人物:镶黄旗有二等男巴山,巴山之子、一等男舒恕。

    ====================

    下面是从网上找到的关于瓜尔佳氏名人的资料:

    据史料记载,瓜尔佳氏散居在苏完(吉林省双阳县境)、叶赫(吉林省梨树县境)、讷殷、蜚优城(吉林省珲春北)、安褚拉库、尼马察、瓦尔喀、费德里、哈达、乌拉、呼尔哈、嘉通阿、嘉木湖(辽宁省新宾县境)、辉发、长白山等地。其中,苏完部长索尔果一支最盛。该氏分隶满洲八旗和汉军正白旗下。

    所冠汉字姓多为关,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森、佟等。世居苏完者,多姓苏;世居叶赫者,姓叶、关;内大臣华善之后,姓石;川陕总督音泰之族冠汉字姓“胡”;车克之后,姓果;居住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姓常。

    锡伯族也有瓜尔佳氏。据《八旗氏族通谱》苏完地方瓜尔佳氏条载:“其先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察迁于席北,珠察自瓦尔喀再迁于西尔希阿齐哈渡口。”可见锡伯族瓜尔佳氏与满族瓜尔佳氏同宗同源。

    金朝,该氏族著名人物有:工部尚书夹谷谢奴,及其子西北路招讨使夹古查剌;芮国公、百岁老臣节度使夹谷吾里补;左丞相夹谷清臣;平章政事、英国公夹谷衡;元帅古里甲石伦;节度使、烈士夹谷守中。

    清朝,瓜尔佳氏涌现出许多显贵家族。其中第一望族是开国元勋、苏完部长索尔果家族。他的儿子费英东是太祖最倚重的五大臣之一,受命总领八旗左翼四旗,屡建战功,被授予一等总兵官。

    后妃有:康熙醇怡皇贵妃,嘉庆安嫔。

    苏完瓜尔佳著名人物

    [费英东]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苏完,苏完部长索尔果之子,太祖创业之初,随父首率军民五百户来归,授一等大臣,太祖以孙女妻之,为额驸,从太祖征讨诸国三十余年,列五大臣,授三等子,追赠信勇直义公,定为开国第一功臣。其家族兴旺,最知名者有:三等男纳海,刑部尚书索海,一等公图赖,领侍卫内大臣颇尔喷,都统署川陕总督玛尔泰,参赞大臣玛尔萨,都统、三等公兆德,都统、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兵部尚书哈达汉,尚书、议政大臣郎格,盛京八门总官卫齐,二等男、都统、征南将军赵布泰,顾命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领侍卫内大臣纳穆福,内大臣巴哈,领侍卫内大臣苏尔达,一等公、内大臣苏赫,和硕额驸纳尔都,内大臣巴哈,领侍卫内大臣苏尔达,领侍卫内大臣卦勒察,都统、二等男吴赖,都统布尔赛。

    靖西将军、一等男穆里玛,二等男增寿,参赞大臣达福,一等功屯岱,三等子察喀尼,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沃赫,都统、将军傅尔丹,副都统多颇罗。

    [郭迈]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苏完,费英东同族,仕至内大臣。

    [慕成格]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苏完,以军功授三等轻车都尉。

    [五岱]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黑龙江,乾隆朝屡从征伐,累官上书房总谙达、领侍卫内大臣。

    [图赖] 满洲正黄旗人,一等大臣费英东第七子,同兄纳盖、弟苏完颜改拨正黄旗。图赖征明有功,累官议政大臣,加一等公。顺治三年,任都统,病逝。子辉塞承袭。

    [刚林]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苏完,初隶正兰旗,笔帖式出身,屡效力军前,加授世职至三等男,赐号“巴什克”,累官国史院大学士,因阿附多尔衮伏法。

    [安珠瑚] 满洲正黄旗人 世居苏完,阿喇穆之子,阿喇穆阵亡,赠云骑尉,以其兄子锡特库袭,安珠瑚继袭,晋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南,累官奉天将军、索伦总管。因沽名革职停袭。

    [布泰]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苏完,好学博闻,在军旅手步释卷,累官察哈尔游牧总管、右翼四旗总尉。

    [阿拉穆]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苏完,祖达邦阿国初来归,阿拉穆以佐领从征松花江阵亡,赠云骑尉。其家族知名者有,奉天将军安珠瑚,户部尚书玛尔图,状元、刑部侍郎玛尔吉,兵部尚书赓额。

    [鄂泰]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苏完,国初来归,康熙十三年以副都统征吴三桂,以功加授世职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子鄂山袭。

    [杨善] 满洲镶白旗人,一等大臣费英东第四弟音达户齐之子,初为镶黄旗,后改隶,列十六大臣,取大凌河以功授三等轻车都尉,累官内大臣、议政大臣。顺治五年,遭株连同其子内阁学士罗硕坐斩。八年,昭雪,仍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其家族知名者有,都统穆赛,都统迈禄,十六大臣、兵部尚书宜荪,礼部尚书吉荪,副都统、副都御史、一等男纳都祜,都统卢博赫,副都统吴丹,甘肃巡抚鄂奇。以及尚书兼议政大臣郎格,镇西将军、都统席卜臣。

    [车克] 满洲镶白旗人 世居苏完,费英东同族,祖克尔素太祖时来归,父席尔那任佐领。车克继任,授户部副理事官,太宗赐姓“觉罗”,累官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内秘书院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子渥尔敏承袭。其家族知名者有,都统色克,散秩大臣甲普甲,侍郎恩丕,都统色格。

    [禧福]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苏完,太宗时为启心郎,仕至太仆少卿,加世职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子喀住累官副都统。杭州将军丹岱;都统领侍卫内大臣达色;都统扎尔泰;绥远城将军诺伦;西安将军皂保。

    [石廷柱] 汉军正白旗人,世居苏完,姓瓜尔佳氏,曾祖布哈、祖阿尔松皆为明建州左卫指挥佥事,父石翰始居辽东,遂以石为氏,有三子:国柱、天柱、廷柱。太祖攻广宁,天柱为明千总,出迎,授三等轻车都尉,廷柱随太祖从征有功,晋三等男,累官兵部尚书,都统,晋一等伯。其家族知名者有,工部尚书、三等男石国柱,都统赛音达礼,内大臣、定南将军、和硕额驸华善,刑部承政石天柱,福州将军、三等伯石文炳,湖广总督石文晟,两广总督石琳,兵部尚书石文焯,都统石文英,都统石文昌,广州将军、都统石礼哈,都统穆赫麟,都统观音保。

    各地瓜尔佳著名人物

    [巴山]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哈达,以佐领从征,累加世职二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一等男舒恕,一等轻车都尉、户部侍郎、副都统布克沙,一等轻车都尉哈楚罕。

    [喀喀齐]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乌喇,征明有功,加授世职三等轻车都尉。

    [满都礼]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讷殷江,一说乌拉,初以包衣从征朝鲜,后其妻子为世祖章皇帝乳母,因此加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仕至内大臣。其家族知名者有,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三泰。

    [安崇阿]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讷殷江,从征福建,赐名巴图鲁,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子黄海仕至副都统、上驷院大臣。

    [巴林]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酸尼,国初来归,从征深州阵亡,赠骑都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云骑尉南泰。

    [扈图] 满洲镶黄旗人,一说正白旗,世居蜚偶村(蜚优城),征明有功,仕至纛章京,加世职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其家族知名者有,都统奇尔萨,前锋统领穆图。

    [佟阿里]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叶赫,征藩有功,授云骑尉。

    [根特巴图鲁]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尼马察,太祖时,父尼努与兄尼唐阿率众来归,均授佐领,尼努加世职骑都尉兼一云骑尉。根特承袭,任刑部理事官,征明,累官都统,列议政大臣,加世职三等男,子格图肯承袭。

    [巴锡]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福新得喜莽堪,曾祖扎尔固齐泰锡。康熙初,巴锡授户部员外郎,累官云贵总督,内迁户部右侍郎。

    [阐褚]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三姓,从征黑龙江力战有功,加授二等轻车都尉。

    [努三]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吉林,以护军统领征西,收服乌梁海、扎哈沁,驻防乌鲁木齐,累官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正蓝旗满洲都统。子依什策楞袭骑都尉世职。

    [额勒登保]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吉林,从征金川,赐号和隆武巴图鲁,后以征台湾、西藏,贵州、吴三桂,累官云贵总督、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赠三等公。

    [噶布喇]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松阿里,从征山东,赐名巴图鲁,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其家族知名者有,三等轻车都尉嘉龙阿,二等男玛赖。

    [堪塔罕]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呼尔哈,国初癞瓜,从征山东阵亡,赠骑都尉,子盖思海袭。

    [珠满]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乌拉,祖多和抡国初来归,授云骑尉。珠满初袭叔父云骑尉世职,从征,累官江宁将军,加三等轻车都尉,子撒木贝袭。其家族知名者有,云骑尉额黑玛。

    [乌巴海]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酸尼,国初来归,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

    [吴拜] 满洲正白旗人 世居义屯宜尔门,祖伊兰柱徙居哈达之裴德里。父吴礼戡抗击九国来侵有大功,仕至前锋统领。吴拜十六从征,作战勇敢,太祖、太宗皆倚重之,仕至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子。其家族知名者有,抗俄名将、昭武大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郎谈,一等男、领侍卫内大臣苏拜,一等男昂安巴,护军参领和脱。

    [斋山]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讷殷,从征福建阵亡,加一等轻车都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云骑尉噶尔珠,二等轻车都尉嘉秦。

    [乌理戡]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费德里,国初来归,授喀伦章京,以功授佐领,授副将衔。其家族知名者有,十六大臣、内大臣、一等子吴拜,都统领侍卫内大臣、昭武将军郎坦,都统拉馨,领侍卫鼐大臣、一等男苏拜。

    [瓦济玛]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雅尔呼,以参领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

    [叶成额]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叶赫,仕至刑部尚书。

    [鄂莫克图]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乌喇,父多鼐率众归太祖,列十六大臣。鄂莫克图初袭父世职,仕至蒙古都统。

    [索浑]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乌喇,初事太宗,以征明功,加授一等轻车都尉,仕至都统。厦门攻台湾失利,罢官。其家族知名者有,二等轻车都尉、十六大臣多鼐,

    [葛思特]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瓦尔喀,父赫勒同叔祖瓦珠率棕属归太祖,管佐领事,以功加三等轻车都尉。葛思特初为睿王府一等侍卫,累官副都统、前锋参领,征噶尔丹英勇牺牲,赠骑都尉,子干珠罕袭。其家族知名者有,三等轻车都尉葛参,护军参领宝色,副都统穆立库,云骑尉吉哈理。

    [张库]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嘉穆湖,父多格梭里,从太宗征明,赐号巴图鲁,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张库承袭,平藩,累官副都统,加授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二等轻车都尉张山,翰林院检讨海宝,一等轻车都尉吴尔佳图。

    [永海] 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吉林,以佐领从征白莲教,赐号干勇巴图鲁,累官拉林协领、伯都讷副都统。

    [阿席熙] 满洲镶红旗人,康熙十二年擢江南江西总督,二十年,渎职罢官还京。

    [劳萨]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安褚拉库,太祖时来归,骁勇,驻防张古台河数年,敌不敢犯,加世职,赐名“顺科洛巴图鲁”,累官副都统、三等子。其家族知名者有,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议政大臣程尼,二等公、议政大臣罗璧,绥远大将军钦拜,奉天将军额洛图。

    [弘世禄]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安褚拉库多尔济江,祖噶锡屯,太祖时来归,授佐领。顺治十一年,弘世禄授护军参领,出征云南,累官副都统,加三等轻车都尉,子龙科袭。

    [阿士喜]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长白山,仕至两江总督。

    [殷泰]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内河,初为西安驻防兵,捉获明永历皇帝,加骑都尉又一云骑尉,仕至川陕总督,康熙赐匾“揽辔澄清” 。子瑚什巴袭。

    [锡伯]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嘉通阿,又作“舒舒瓜尔佳氏”,康熙十四年,以护军从征,累官宁夏将军,加骑都尉世职,子喜柱袭。

    [阿球]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沙津穆尔济,国初率族众来归,授佐领,赐号巴图鲁。其家族知名者有,吏部尚书敦拜。

    [僧锡]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沾地方,国初来归,赐号巴图鲁,从征朝鲜阵亡,加骑都尉又一云骑尉。

    [武尔登]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吉林,从征金川及川陕楚白莲教,积军功,授熊岳副都统。

    [吴巴海]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乌喇,从太祖征尼堪外兰有功授佐领,征瓦尔喀,赐号巴图鲁,仕至副都统,加世职三等子。养子傅喀、弟夏色、侄锡汉分袭。

    [根特]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尼马察,达雅里巴图鲁子,征明劳绩卓著,授一等男,累官都统兼议政大臣、平寇将军。

    [尼唐阿]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尼马察,太祖时,与弟尼努率众来归,同授佐领,屡从征伐有功,加世职一等男,任都统兼议政大臣。

    [扎尔纠]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瓦尔喀,本瓦尔喀部长,国初率百户来归,,授骑都尉,从征沈阳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其家族知名者有,骑都尉颜布理,都统新泰。

    [额孟格]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瓦尔喀,国初率众来归,为佐领,列十六大臣,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家族知名者,都统法喀,都统福满。

    [沙尔虎达]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呼尔哈,国初随父桂勒赫来归,初随太祖从征,累官宁古塔都统,加世职一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议政大臣巴海,杭州将军安泰,三等轻车都尉达尔珠。

    [泰锡]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福新得喜莽堪,国初率子弟来归,授扎尔固齐,。其家族知名者有,云贵总督、户部侍郎巴锡,

    [库尔讷]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尚阳堡,仕至吏部尚书。

    [卓布泰]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待考,仕至都统,二等男。

    [诺伦]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待考,仕至绥远城将军。

    [叶楚]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待考,仕至内大臣。

    [济布]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待考,赠都统。

    [达色]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待考,仕至都统、领侍卫内大臣。

    [努三]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待考,仕至都统、领侍卫内大臣。

    [马尔泰]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待考,雍正七年奉命赴江南查钱粮,以功升工部侍郎,累官总督、领侍卫内大臣,因举止傲慢,托病推委革职,晚年为热河都统。

    [富德]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待考,乾隆十三年随傅恒挣金川,擢升副都统,累官理藩院尚书兼军机大臣,因为贪污兵饷处死。

    [海音布]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待考,国初来归,克蓟州,赐号巴图鲁,,授世职二等轻车都尉。

    [永贵]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待考,以骑都尉从征福建阵亡,加一等轻车都尉。

    [达兰]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待考,国初来归,从征朝鲜阵亡,赠骑都尉。

    [苏巴泰]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待考,从征山东,赐号巴图鲁,围锦州,加一等轻车都尉。

    [荣禄]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待考,慈禧太后亲信,坚决镇压变法运动和义和团,主张与列强议和,累官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奎俊]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待考,累官江苏、陕西巡抚,四川总督、吏部尚书,为宣统光绪朝内务府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

    [扎尔泰]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待考,仕至都统。

    [海兰]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待考,仕至都统。

    [额尔必赫]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待考,国初来归,从征大同阵亡,赠骑都尉。

    [拖木兴阿]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待考,从征福建阵亡,赠骑都尉。

    [魁龄] 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待考,先锋二年进士,累官工部、户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

    [吴达善] 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待考,仕至陕甘总督。

    [巴喀] 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待考,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

    [殷泰]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待考,仕至川陕总督。

    [阿席熙]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待考,康熙十一年授陕西巡抚,累官两江总督,廉洁仁政。

    [德福]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待考,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

    [迈堪]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待考,父丹穆布,迈堪妻叶赫勒氏为世祖乳母,推恩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官散秩大臣。子傅达礼殉世祖,赠一等轻车都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一等轻车都尉富达理,吏部尚书常鼐,礼部尚书倭赫,杭州将军丹岱。

    [明爱]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待考,国初来归,从征大同阵亡,赠云骑尉,子尚机图袭,累官副都统。

    [图赫特]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待考,承袭祖叶克述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广阵亡,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

    [观音保]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待考,仕至领队大臣,从征缅甸阵亡,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

    [罗沙]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待考,累官议政大臣,赠一等伯。

    [陶岱]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待考,康熙三十三年为户部左侍郎,累官两江总督,因“声名甚劣”降职。

    [库勒讷]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待考,康熙五年,任吏部笔帖式,累官户部、吏部尚书,因不称职解任。

    [常绶]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待考,仕至礼部尚书。

    其他民族瓜尔佳:

    [阿满泰] 满洲正白旗人,黑龙江达斡尔披甲,乾隆十二年从征,累官蒙古副都统,阵亡。

    当代关氏

    当代关氏的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官佳氏、卦尔察氏、舒穆禄氏、乌苏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尔济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赫哲族)、古拉依尔氏(鄂伦春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关天培(?—1841)江苏淮安人,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武举出身,累官广州水师提都,在虎门与英国侵略军力战殉国。

    关向应(1904—1946)辽宁省金州人。党的“六大”团中央书记,长征期间任红二方面军总政委,八路军120师政委,六、七届中央委员。

    关广富(1931—)黑龙江省暮棱县人,历任湖北省委书记、人大主任,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

    关山复(1915—)吉林省伊通人。1936年入党,历任太行山东北抗日纵队军政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委副书记、东北局宣传部长、最高人民检查院副检察长。

    关玉衡(1989—1965)黑龙江省宁安县人。父亲关福绵是吉林省议员,他于1920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是张学良同窗挚友,1928年,以兴安屯垦区公署军需处长兼第三团长,率东北军驻防。1931年6月25日,在四方台一带抓获并处决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等4人,即著名的“中村事件”,日本以此为借口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解放后,他回哈尔滨定居,为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关耀洲(1891—1932)黑龙江省双城人,1927年加入国民党,东省特别区党委办事处总干事长。九•一八事变后,变卖家产组织东北人民抗日自卫队,1932年腊月被黑枪击伤,遭伪军割头悬挂电线杆示众,后被友人安葬在牛头山,号“断头将军”。

    关学曾(1922—)北京人。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北京琴书”新曲种,代表曲目《杨八姐游春》、《传家宝》等。

    关肃霜(1928—)湖北省荆州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关沫南(1919—)吉林省永吉人。现代作家,历任《松花江日报》编委、《北方文学》主编、《民族文学》编委,代表作《炮队大街》。

    关牧村(1953—)河北省新乡人,当代著名歌唱家。代表作有《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

    关梦觉(1912—)吉林省怀德人。经济学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关彦斌(1954—)黑龙江省五常市人,京旗后裔。黑龙江葵花药业集团董事长,黑龙江省人大代表。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使哈尔滨全市孤困儿童得到救助,并促使市政府实施了孤困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全免学费的政策。

    关平(1966—)山东省平度人。竞走运动员,曾两次打破世界记录。

    “色”作姓氏,读什么?

    色姓,姓氏之一,读作“shǎi”,属于稀有姓氏,出处:《现代汉语词典》。

    姓氏之一,姓色的人不多,属于稀有姓氏。比较有名的有蒙古族 文学博士教授——色音 ,蒙古族人。

    色:拼音:sè shǎi

    简体部首:色

    五笔:QCB

    总笔画:6

    笔顺编码:撇, 横撇/横钩, 横折, 竖, 横, 竖弯钩

    高姓氏的由来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

    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为郡望。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扩展资料:

    高姓的迁徙: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

    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齐灭亡后高姓皇族大规模入川

    历史上的鳌拜是怎样的人

      鳌拜(满语:Oboi),中国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结果被生擒之际,老死于囚牢中,为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军功卓著的战将。鳌拜本人亦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不但是一员骁勇战将,而且也是皇太极的心腹。

      清崇德二年(1637),鳌拜为先锋攻明皮岛,以勇闻。此后屡败明军,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1646年鳌拜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在南充大破大西军军营,斩张献忠于阵,因此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禁卫军司令),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习武进士。自此,鳌拜参议清廷大政。

      1661年顺治帝驾崩,爱新觉罗·玄烨八岁即位,顺治帝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它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

      鳌拜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终设计由一群少年在宫内练习“布库”(即摔跤,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鳌拜以为是小孩子的游戏,不以为意,康熙八年(1668年)五月,这群少年将鳌拜擒获。康熙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廷议当斩,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其子纳穆福后获释。

      功臣:与沙场对手的较量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此后的战功主要有以下几次:

      皮岛之战攻克皮岛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个大战功。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城,锦州西南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从清军方面来说,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锦等城。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于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dào),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满了明军的尸首。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战松锦大捷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前后的鳌拜,依旧战功赫赫,升迁频频。

      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后来多铎率军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往湖广。阿济格奉旨率军剿除“流寇余孽”,鳌拜等遂分翼出师,水陆并进,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清军得知张献忠率军已退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领先头部队前往狙击。两军相遇,鳌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冲。狭路相逢勇者胜,昔日威风一时的大西军抵挡不住而溃败,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杀。清军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退往云贵地区

      豪格在四川发布的安民告示,继续抗清。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首功。

      由上可见,鳌拜早年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反复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出生入死,转战南北,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清初开国功臣。

      忠臣:与多尔衮的对抗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鉴于当时紧张的局面,鳌拜等严加戒备,密令兵丁守卫门禁,以防不测。

      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当时正值李自成起义军一路进逼北京、即将推翻明王朝之时,满族统治者内部在帝位继承问题上互相妥协,有利于避免祸起萧墙的悲剧,也有利于清军适时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鳌拜是黄旗的重要代表,当初拥戴豪格,继而拥戴福临,在稳定清朝内部的继承秩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尔衮权势欲极强,也非常有才干。他摄政之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的就是他的争位对手豪格及其拥护者。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遭到残酷打击自是情理之中。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顺治初年。顺治元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有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有及时奉旨班师,而且谎报战功,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帝的叔父,为人粗暴,藐视小皇帝,私下呼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情面,没有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第二次发生在顺治五年(1648)。当年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鳌拜诸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同时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严讯诸人。最后,鳌拜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huán)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鳌拜所受的第三次打击是在顺治七年(1650)。这年七月,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想请顺治帝亲临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是年十一月,多尔衮死,顺治亲政。总之,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有功而无赏、无罪而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

      顺治亲政后,鳌拜可以说是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顺治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从此以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祭奠过世王公妃嫔、协助会审案狱,并倡议“大阅以讲武”,自教武进士骑射,等等。应该说,鳌拜在这一段时间内表现得非常出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顺治对他也十分关心和信任。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太后(即皇太极妻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综上所述,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ɡěnɡ)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在目前热播的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权臣:与少年康熙的较量

      如果顺治活得更长一点时间的话,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恐怕就能够进入历史,深入人心。可惜的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顺治对鳌拜的信任在其对后事的安排里体现出来了。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这也许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不过,权力也许真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鳌拜功臣、忠臣的形象开始渐渐变形,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玄烨了。结果,康熙初年,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出现了专权的鳌拜。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初年,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这些调整包括: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存实力,等等。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逐渐巩固。不过,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却在加剧。康熙初年,清廷内部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黄、白旗之争。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顺治亲政,政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第二,圈地之争。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于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别拨土地给镶黄旗。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三,鳌拜与康熙之争。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却失算了,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看起来,他又一次阴谋得逞。实际上,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在小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绝对不会对鳌拜有利。40年后,康熙还提起这次事件,很痛心自己当时阻止不了鳌拜等人的决定。他说苏纳海三人不仅不当杀,而且不当罪,这纯粹是一场大冤狱。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这个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自己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几乎达到了令康熙不可忍受的地步。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摔杯为号,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善终,辅佐年幼的康熙,保全令名。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满洲人是以武立国的,鳌拜本人也不同汉人诗书,因此他看到康熙练布库高兴不一定是因为以为康熙沉迷嬉乐,而是因为看到康熙向满人方向发展而不是向汉人方向发展,书读得多未必就能成一个好皇帝,身体好也很重要,那些练布库的少年也有可能是鳌拜安排的,为的是锻炼康熙的体质,使其不忘骑射根本,康熙能当政61年,和早年炼出的好身体不无关系。

    什么是满族正黄旗?

    最初设立时只有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四旗。后来又增设了四旗镶黄、镶白、镶蓝、镶红。

    两黄和正白是上三旗 其他是下五旗。

    其中正白旗是抢的正蓝旗的位置。顺治时多尔滚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谁让那时候他厉害呢。

    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 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百家姓中“翁”的由来?

    翁姓来源有三:

    1、因地得姓,周昭王封庶子食邑于翁,国亡后其子孙以地为姓。

    2、因掌得姓,传说周昭王庶子出生时双手握拳,他人掰不开,独昭王能掰开,周昭王掰开后见初生儿左掌纹似篆文的“公”字,右掌纹如“羽”字,便将儿子取名‘翁”,后来翁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

    3、因人得姓,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扩展资料:

    翁姓分布地区

    1、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钱塘(浙江杭县)。

    2、翁姓多分布在福建和台湾地区。

    翁氏名人:翁美玲、翁虹、翁承赞、翁德广、翁肃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姓

    标签: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