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黄娥,杨慎的著名作品及他的简介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2237

杨慎的著名作品及他的简介

1、主要作品:

小学:《古音》七书、《丹铅》诸录、《六书博证》等。

经学:《升庵经说》、《易解》、《檀弓丛训》等。

文学:《升庵诗话》、《艺林伐山》、《绝句衍义》、《画品》、《全蜀艺文志》等。

史地:《云南山川志》、《南诏野史》等。

诗词:《升庵诗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编纂:《古今风谣》、《古今谚》、《丽情集》等。

诗:《临江仙》《送余学官归罗江》《出郊》《竹枝词》《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夏水谣》《三岔驿》《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无题》《柳》《宿金沙江》《病中秋怀八首选一》

弹词:《二十一史弹词》

2、简介:

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穆宗隆庆初,赠光禄寺少卿,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故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升庵和黄娥的故事

  新版三国终于上映了。张着猩红嘴的小乔,没多少霸气的曹操......终是应了那句老话——“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不能否认高希希的功底,宏大的场面、精彩的打斗......只是老版《三国》早已珠玉在前,想要超越实属太难。就老版那个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气势那个恢弘、曲韵那个悠扬,据我拙见那个《还我太平天》是远远达不到的。

  我也跟李纹犯了同样的错,她是要请辛弃疾为她写歌,我却以为写这歌词的是个现代人 。

  后来一搜索,才知道是五百年前蜀中状元杨升庵所做,而且他的故居也不远,就在新都。出于对状元的膜拜,上个月去了次新都,花了10块钱和状元来了次近距离接触,了解了哈,才晓得原来这个不知名的状元身后还有这么多故事。

  “复读”路上的状元——杨升庵

  这两天的高考录取纠结了不少人的心。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时,有人会欢呼、会喜极而泣,却有更多的人会难过。大部分的落榜生或对录取学校不满意的考生将选择踏上复读之路,重新开始他们又一年背水一战的“高四”甚至“高五”生活。

  不过,复读也没什么大不了。从明朝四大才子之首的杨升庵到被北大退学复读上清华的“牛人”刘淼,“复读界”冒出的人才比比皆是。其实,漫漫复读路上,心态很重要。

  杨升庵的心脏就够坚强,因为,他并不是他实力不够被PK下场,完全是一场意外导致他跟状元榜失之交臂的。

杨慎的《和王舜卿舟行》中的王舜卿何人?

临江仙杨慎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都会过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阳依然东升西落。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泊船江面,早已习惯四时变化,难得见了一次面,便畅饮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注释】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临江仙词牌名的起源:临江仙源起颇多说法。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诗词链接:江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外青山楼外楼。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是写景,二是以静衬动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予人苍凉之感

  杨慎生平:

  (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

  1. 出身名门:杨慎的父亲叫杨廷和,是内阁首辅。杨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且天性聪明,有一颗正义的心。七岁能背许多诗。十一岁时,会写近体诗。十三岁时,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文章被列为卷首。谁知烛花烧坏了考卷,使其名落孙山。二十四岁时,再次参考,殿试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从此,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2. 政治生涯: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因为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是一个著名的色鬼。他目睹民不聊生,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乡。

  武宗最后因酒色过度而死,由其堂弟继位。继续任杨慎为官。但他耿直的个性使他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尤其在世宗继位后逾越法度的问题上,杨慎居然带领百官“逼宫”,以静跪示威。结果龙颜大怒,两次杖击杨慎,和其一同杖击的人第一次就死了16个。杨慎可谓是九死一生。最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

  这一放逐,便是漫长的三十年。但他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

  3. 文学成就: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他不仅精通经、史、诗、文、词曲、音乐、戏剧、金石、书画,而且对哲学、天文、地理、生物、医学、语言、民俗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他遗留的著作极多。《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总结:一生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开拓南疆,融云南边疆土地和南疆各族人民于中华民族大家庭. 可以说杨慎是正德,嘉靖两朝的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从37岁到72岁,长达35年在云南设馆讲学, ,广收学生,出版了大量轰动一时的学术著作,使得当时中国的文坛中心一度出现南移现象.再加上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强大性格感召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杨升庵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有人说,杨升庵与抗倭将领戚继光他们一文一武,同为明代最杰出的民族英雄. 也有人说今天,在云南老百姓中最受崇敬的三个神就是观音,孔明和杨升庵.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为出名的,还是这首《临江仙》让人耳熟能详的词,这是他一生感悟与智慧所得。

  《三国演义》虽然成书在明初,但定稿在清代。此首词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解析: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长河带走。《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也使用江水东流来比喻时间流逝。此句豪迈、悲壮,有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让人感到历史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的沧桑。“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的总结,可看出作者的旷达超脱。

  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流露出一丝人生易逝的悲伤感。

  下片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为我们展现了白发渔樵的形象,任惊涛骇浪、是非成败,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把酒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惯”字表现出了一丝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词的宁静气氛增添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也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片由古至今,切入角度大。透过历史现象咏叹“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美好短暂。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甚至可想像成作者的自画像,在老翁形象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特写镜头是“笑”。他的睿智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显现出诗人鄙夷世俗、淡看个人荣辱得失的淡泊洒脱和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全词有怀古,也有托物言志。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一种高远意境在这种气氛中反映出来。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

  比较:这首词不同於一般登临古迹、触景生情的怀古之作。它写由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基调更为积极。刚才说过这首词原本为《廿一史弹词》《说秦汉》的开场词,却始终未提及秦汉的任何英雄人物和历史事迹。它最大特点是“清空”,清澈的清,空灵的空,不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涉及具体地点,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清空”,使这首词具有更高的艺术概括力,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也使其置於《三国演义》卷首,十分贴切,令人对三国人物贤愚忠奸、是非曲直,产生许多遐想。也不像杜甫《登高》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人论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听秋声馆词话》正以“清空”二字评这首词。

明代女文学家黄娥简介 她嫁给谁了

黄娥(原作“峨”,后亦作“娥”),字秀眉,明代女文学家,四川省遂宁市人。

杨慎之妻,世称黄安人、黄夫人。

父亲黄珂官至尚书,自幼博通经史,能诗文,擅书札。

正德十四年(1519)与杨慎结婚不久,慎谪守云南,长达30年之久,长期留居夫家新都县,管理家务。

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期间,以《寄外》诗闻名当世。

又工于散曲,在明时已有刊本《杨升庵夫人词曲》5卷,又有《杨夫人乐府》,但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府》所收者相混。

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风格缠绵悲切,有“曲中李易安”之誉。

黄娥与杨慎的结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著名的佳话,他们夫妻二人的诗词成就都很卓著,在明代自成一家。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心知二字如何解释才恰当?

“心知”在这里解释为:心思、心事。这里指女子将自己的心思、心事寄托于素手帕上。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据传最早出自明代的一首桐城民歌《素帕》,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所辑的民歌集《山歌》卷十也收录了这首诗。

释义:我不会写情词,也不会写情诗,想念情郎的时候就寄去一块白手帕,以此来表达我心里头的思念之情。可是当那位情郎接到手帕之后并不明白我的心事,竟把手帕拿在手上颠来倒去地看,反复琢磨着,横看是丝竖看也只是丝,全见不到一个字,所以喃喃自叹:“唉,像她这样的心事谁才知道呢?”

好一对女也痴情男也“痴”情,真个“痴”得不解风情矣。

扩展资料: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歌意活泼,说帕面经纬交织的一根根丝都谐音“思”,所以不需墨笔写上情词,也足以最大浓度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据说明朝诗人杨慎的妻子黄娥也工诗文,杨慎遭贬,谪放边关,黄娥思念丈夫,想写一封情书,又怕因书遭祸,就将一条白手绢托人捎给丈夫。杨慎接到素绢,反复思索,终于悟到妻子是用一方丝帕来表示千丝万缕的相思,就作了《素帕》一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边雨

标签: 著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