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玉玺,中国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几块玉玺?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31

中国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几块玉玺?

中国古代的千年历史长河中只有两块称得上是真正的传国玉玺,第一块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制的玉玺,此后一直是历朝历代的玉玺,传到宋元年间就找不到了,之后又制了一块,传到清朝

中国从古至今有多少枚玉玺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根据汉代的记载,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都不同,由符节令丞掌管。然而,传国玉玺不在这六玺之内,因为这个玉玺是用来代表正统的,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否则只能是草鸡大王而非真龙天子。

春秋时的楚国有个采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采石,看见一只风凰栖落在一块青石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认定这块石头是个宝贝,便将它献给楚厉王。

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就以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被认成是普通的石头,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

再往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做了国君,卞和还想去献宝,可他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于是抱玉大哭,哭宝玉不为人识。文王派人去问他,他说:“我并不为失去双脚而伤心,我伤心的是明明是宝玉却被说成是石头,明明是忠诚的臣民却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便命人将石头剖开,果然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由良工雕琢成璧。因此璧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更神奇的是这块宝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据记载,这和氏璧置于暗处,自然发光;置于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蚊蝇不入;还能却尘埃、辟邪魅。

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

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踪是在四百年后。楚威王将此璧赏赐给了有功的相国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经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怀疑为张仪所偷,把张仪打了个半死,张仪因此入秦,凭三寸不烂之舌瓦解了六国的“连横”,玩六国于股掌之间,为日后强横大秦的铁骑踏平六国扫平了障碍。其实昭阳实在是冤枉了张仪。

五十多年后,这和氏璧不知怎么的竟流到了赵国,出现在赵国太监缨贤的手中,赵惠文王便据为己有。此时,秦国势力已十分强大,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便说要用十五城来交换璧。赵王孱弱,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上演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归秦始皇所有了。李斯《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璧”两物,说明和氏璧已入始皇之手。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将此玉琢为玺,玉工孙寿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

秦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风浪大作,有人献策丢宝镇浪,便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说来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风平浪静。

八年后,秦始皇巡狩到华阴,有人持玺挡道,奉还秦始皇曰:“持此还祖龙。”(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而称“祖龙”)始皇帝使人收下玉玺,该人即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不久,秦始皇东巡时病倒于途中,据《史记·秦本记》,秦始皇“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即以此玺为天子之权的象征传给扶苏。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玉玺传给二世胡亥。

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把璧献给刘邦。刘邦入咸阴,子婴“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和氏璧成了天下的象征,类于“九鼎”。

刘邦建立汉朝,并把秦玉玺作为汉朝的国印,从他起,将玉玺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自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皇帝刘婴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命大臣王舜向孝元太后索取传国玉玺,孝元太后身为汉朝的皇太后倒心向着汉室,被逼不过,一怒之下将此镇国之宝掷于地上(《汉书·元后传》),据说摔坏了玺纽的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东汉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莽,夺回传国玉玺,此玺又成了汉家天下的象征。

到了东汉末年,战乱纷起,群雄逐鹿,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此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已不知去向。不久,董卓之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见城南甄官井中隐隐冒五色彩光,使人下井打捞。捞起一宫女服装的尸体,显见那尸体已经有很长时间,却未腐烂,尸首项下带一锦囊。取开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打开里面有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孙坚意外地得到玉玺,《三国演义》有“匿玉玺孙坚背盟”一回即此谓。孙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

然后曹丕废汉自立,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玺,并自作聪明地在玉玺一侧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汉传国之玺”。

只过了四十五年,这颗玉玺又传到了司马炎的手中。司马炎倒没有再在上面刻上什么“晋受魏传国之玺”的字样。要是都像曹丕这么刻下去,后来抢得皇位的皇帝们恐怕就没地方去刻字了。

五胡乱华,玉玺由南朝承袭。

不过,后来的皇帝们不管这颗玉玺上有没有地方供他们刻字,以纪念抢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颗玺了,因为这颗用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传传传丢了!

这颗玉玺由魏、西晋相传,经前赵、后赵,又落入前秦苻坚之手。后苻坚为其部将姚苌俘获,姚要他交出玉玺,苻坚说已送给东晋了,玉玺在这时可能已经丢了。

姚自己要当皇帝,觉得不能没有传国玺,于是在他建立后秦国时,就伪造了一颗“传国玺”。他这一招启发了所有想当皇帝的朋友,与此同时,后燕慕容垂也伪造了一颗。东晋司马家族素以正统自居,见此情形,也连忙伪造一颗,却把文字刻错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他们还顺便编造了一则故事,称这颗假玉玺是冉闵的部将蒋干送来的。

后秦的那颗“传国玺”在刘裕灭后秦后被带回了建康(今南京),东晋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销毁了它。东晋的那颗后来流入北齐。因为后燕的那颗在亡国后已辗转落入北周,北周灭北齐后,又将东晋假造的那颗“皇帝寿昌”玺毁了。于是,三颗假玺只剩当初后燕慕容垂制的那颗,假到此时也就算是真的了。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隋灭,隋炀帝杨广皇后萧氏携玺及部分皇室人员流亡突厥。唐贞观四年,萧后携玺归唐。

唐末,玉玺为后梁朱温所得,传于后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

后晋时北辽大举入侵,多次抢掠,传国玉玺至此不见载于文献。

北宋赵匡胤以后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颗,但却没了传国的玉玺。虽然后来的王朝也多有声称发现传国玉玺的,但那都是都是民间伪造仿刻之作,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编造出来骗人骗己的,官吏借此以讨好皇帝罢了。

宋绍圣年间,咸阳获一方“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的玉印,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的考证,认为是真秦制传国玺。明孝宗皇帝也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认为是假的而没有用它。

清初时,故宫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称为传国玺。而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一块赝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仍在追索这块镶金王玺。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制定了清代的二十五颗传国玉玺,它们至今仍存放在故宫交泰殿里。其玉玺的图案格式基本由满汉对照文字组成,其中右侧为汉文,左侧为对应的满文,二十五颗用途各不一,乾隆亲修《交泰殿宝谱》说明用途。

中国历史上的传国玉玺到底那去了?

玺本是印章的统称。但从秦代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也。”(《独断》)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帝王用玺中, 秦的“传国玉玺”号称“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 历代珍之。可是,它的最终下落至今却仍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迷。 “传国玉玺”本是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命丞相李斯以“和氏璧” 磨刻成的一方玉玺。《韩非子·和氏》载: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一只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上。当时人认为, 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认定青石中有宝, 就将石头献与楚厉王。玉工说仅是石头而已,厉王认为卞和欺君, 便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之。玉工仍说是石头, 武王大怒,便刖其右脚,再后来文王即位, 卞和乃抱着青石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派人了解情况后, 命良工雕琢青石,得到一方罕见的玉石。为纪念卞和的遭遇, 此玉便叫“和氏璧”。从此,它便融入中国古代史之中, 经历了一系列的悲欢离合。 “和氏璧”出现400年后,第一次神秘失踪。时当战国之时, 楚威王将此璧赐与相国昭阳,昭阳有一次大宴宾客, 席间将璧递与宾客传观欣赏,不料席散之时此璧却下落不明。 50年后,此璧突然出现在赵惠文王王宫。秦昭襄王闻之, 愿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秦强赵弱, 赵国只得派蔺相如奉璧使秦。因秦无诚意,蔺相如便智赚秦君, 派从人将璧偷偷带回赵国,演绎了一段“完璧归赵”的佳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60年后,秦灭赵,此璧归秦。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 和氏璧”摇身一变,成了“传国玉玺”。 中国封建王朝从此以得此玺者为正统,“传国玉玺” 也便成了野心家人人觊觎的至宝。 秦时“传国玉玺”曾第二次神秘失踪。秦统一中国后, 始皇经常巡游天下。前219年,秦始皇龙舟过洞庭湖,遇大风浪, 舟不得行,始皇乃命投“传国玉玺”于湖以祭神。 看来此玺将永沉湖底了。谁知8年年后,在一次巡游返京时, 在华阴道上有人却将此玺献归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事真假,遂成一迷。 秦末天下大乱,泗水亭长沛公刘邦先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 子婴献上“传国玉玺”。自此,此玺归汉。汉代诸帝代代相传, 均以此玺为皇帝信物(即凭证)。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向其姑、 汉太后王氏索要此玺,王太后怒掷于地,损其一角,王莽以金镶之。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此玺复归于汉。(《汉书》诸纪) 东汉末年,“传国玉玺”第三次失踪。何进谋诛宦官之乱, 汉少帝出宫避难,返宫后遍寻此玺而不得。不久, 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攻入洛阳, 长沙太守孙坚部下自甄宫井中投井而死的宫人身上搜得此玺。自此, “传国玉玺”归孙坚。后孙坚战死, 其子孙策以此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兵,此玺归袁术, 引得袁术大白天做起皇帝梦来。不久,袁术败亡,玺归于曹操。 三国归晋,玺随之归于西晋。历经五胡十六国的残酷血腥, 此玺归于东晋。(《晋书》)宋、齐、梁、陈相继短暂拥有, 隋灭陈,此玺归隋。隋末大乱,高祖李渊父子乘乱而起,建立唐朝, “传国玉玺”也归入李唐皇宫。李渊改“玺”为“宝”,“传国宝” 从此也便成为唐代20帝代代相传的信物。(《南史》、《新唐书》 ) 五代时期,“传国玉玺”第四次神秘失踪。唐末天下板荡,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国,“传国玉玺” 再一次饱经天下之乱。公元936年冬, 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 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 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 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 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新五代史》) 难道真的是“玉石俱焚”、永绝人寰了吗? 从此,“传国玉玺”便从中国历史的记载中消失了。 它究竟还在不在这个世上?它还能重见天日吗?至少在目前, 这是一个难解之迷……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玉玺是哪一方?

传国玉玺

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所用的玉玺是最贵重的?

秦始皇的玉玺是传自楚文王的和氏璧,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秦始皇有洞庭湖,游到湖心,忽然狂风大作,蛟龙出水,急投玉玺于河中,方止。次年,游于异地,遇一老者,交还玉玺。王莽篡权是,孝元皇后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http://bk.baidu.com/view/28914.htm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传国玉玺的最后记载是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国玉玺的沉浮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 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中国历史上的传国玉玺落入了何人之手,哪个才是真相

到了宋朝,真假传国玉玺就经常被发现,一直到了清朝初年,在清朝的皇宫藏品中就发现了39方玉玺。其中不乏被称为传国玉玺者,但据说都是假的,真正的传国玉玺被元将带到了漠北。

中国历史上的传国玉玺到底传了多少年?这部宝物现在还在吗,传闻说是已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是否属实?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镌刻,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扼腕叹息。

标签: 玉玺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