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至九九表,2022年冬至九九表从那一天开始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问答361

天干地支

gānzhī

HeavenlyStems and Earthy Branches

汉语学习沙龙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展开全文

和生肖对应的十二地支,也可用来指称年份。十二年轮回一次。如今年(2018)是“狗年”,也可称为“戌年”或“戌岁”,2018年中国集邮总公司的狗年生肖邮册就叫《戌岁臻福》,还可以在一些春联和书画中看到这样的说法,如“2018央视戌年春联征集作品”、“欧体最美戌年春联”等。去年“鸡年”,也被称作为“酉年”或“酉岁”。如去年浙江自然博物馆就曾推出“金鸡报晓酉年生肖贺岁展”。春联有“五更鸡鸣辞酉岁,半夜狗叫迎戌年”。明年猪年,就是“亥年”和“亥岁”了!

“寅吃卯粮”形容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食。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只能预先挪用眼下亏空着的财物或还没到手的收入,不顾将来。

起源

干支的起源,应该是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因为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已经使用十天干中的字了。

以文物考查的话,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而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也是干支。

《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干支表。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纣王帝辛及其父亲帝乙在位期间的刻辞,此为一牛胛骨。在胛骨的正面骨扇上整齐地刻着一份干支表,也是我国最早的干支日历,字字清晰,完整无缺。干支最早使用于历法记时。

干支表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构成有顺序的六十个组合。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虽然商代采用干支纪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完整串联商代的干支纪日。有资料证实可确知的纪日干支是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的,从那时到清末的2,600多年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也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日法,这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大家熟知的古文名篇《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后来,干支纪日更发展到纪年、纪月、纪时,形成干支历。此历法至少从唐代开始,载于历朝的黄历中。

干支历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以天干和地支组成共60个干支纪年(见上文干支表),以此往复,60年为一个轮回,是为“六十甲子”。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如1644年为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对应,因公历和干支历是不同的历法,年份起点不同。

今年(2018)是“戊戌年”,60年前的1958年也是“戊戌年”,120年前的1898年还是“戊戌年”——那年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因此我们记住了“戊戌年”。60年后的2078年呢,还是“戊戌年”。相关的还有“戊戌维新”、“戊戌六君子”。“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那年干支是“甲午年”。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干支也是“甲午年”。“庚子事变”是发生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又叫“庚子国难”和“庚子国变”。1900年干支是“庚子年”。1900年是“庚子年”。“辛丑条约”是在“庚子国难”之后的1901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那年干支是“辛丑年”。“庚子赔款”,是中国清朝政府在1901年9月7号与西方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所规定的赔款,由于这笔赔款是针对1900年、也就是中国农历庚子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所以称为庚子赔款,1900年是干支“庚子年”。“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那年干支是“辛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生成六十个组合,六十个组合循环,便是一个甲子。天干地支的纪年是不断循环的,但愿我们的历史不再循环,而是不断进步。

公元干支纪年对照表

公 元 纪 年

干支纪年

公 元 纪 年

干支纪年

18641924  1984

甲子

18941954  2014

甲午

18651925  1985

乙丑

1895 1955  2015

乙未

18661926  1986

丙寅

18961956  2016

丙申

18671927  1987

丁卯

2022年冬至九九表,2022年冬至九九表从那一天开始

18971957  2017

丁酉

18681928  1988

戊辰

18981958  2018

戊戌

18691929  1989

己巳

18991959  2019

己亥

1870 1930  1990

庚午

1900 1960  2020

庚子

18711931  1991

辛未

19011961  2021

辛丑

18721932  1992

壬申

19021962  2022

壬寅

1873 1933  1993

癸酉

1903 1963  2023

癸卯

1874 1934  1994

甲戌

19041964  2024

甲辰

1875 1935  1995

乙亥

1905 1965  2025

乙巳

1876 1936  1996

丙子

1906 1966  2026

丙午

18771937  1997

丁丑

19071967  2027

丁未

1878 1938  1998

戊寅

19081968  2028

戊申

18791939  1999

己卯

1909 1969  2029

己酉

18801940  2000

庚辰

1910 1970  2030

庚戌

1881 1941  2001

辛巳

19111971  2031

辛亥

18821942  2002

壬午

1912 1972  2032

壬子

18831943  2003

癸未

19131973  2033

癸丑

1884 1944  2004

甲申

1914 1974  2034

甲寅

18851945  2005

乙酉

19151975  2035

乙卯

1886 1946  2006

丙戌

19161976  2036

丙辰

1887 1947  2007

丁亥

19171977  2037

丁巳

18881948  2008

戊子

1918 1978  2038

戊午

18891949  2009

己丑

19191979  2039

己未

18901950  2010

庚寅

1920 1980  2040

庚申

18911951  2011

辛卯

1921 1981  2041

辛酉

1892 1952  2012

壬辰

19221982  2042

壬戌

18931953  2013

癸巳

19231983  2043

癸亥

干支纪月是指在农历中用干支记录月序。部分书籍只用地支纪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故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干支纪月是由先秦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和节气关系密切。

对应表

农历

地支

节气

中气

近似公历

正月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2月

二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3月

三月

辰月

2022年冬至九九表,2022年冬至九九表从那一天开始

清明-立夏

谷雨

4月

四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5月

五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6月

六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7月

七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8月

八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9月

九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10月

十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11月

十一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12月

十二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1月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至今华人地区以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仍然用农历来推算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这是一种兼顾太阳和月亮与地球运行关系的“阴阳历”。农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通过闰月兼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农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如果节气也算历法的话,本质上是属于太阳历的。

“建正”和“正月”

“建正”就是农历设定年首月份,先秦不同时代年首的月份是不完全一样的。

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十一月];

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十二月]、鲁历同殷历;

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

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寅,十月建亥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先秦,以哪一个月作一年的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改。据说,商朝把夏朝规定的十二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而周朝又把十一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把十月算作第年的第一个月,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几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既然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正月的“正”不读改正的“正”,而要读成“长征”的“征”字音呢? 原来,在秦代为避秦始皇赢政的名讳,才把“正月”读作“正(zhēng)月”。自此,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周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换算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

干支纪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

干支计时

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晨子)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时辰”是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中医养生时辰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

子时

23时-1时

丑时

1时-3时

寅时

3时-5时

卯时

5时-7时

辰时

7时-9时

巳时

9时-11时

午时

11时-13时

未时

13时-15时

申时

15时-17时

酉时

17时-19时

戌时

19时-21时

亥时

21时-23时

古代的“更”是用来指称晚上的时间的。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知道什么叫做“子夜”、“半个时辰”、“午时三刻”、“半夜三更”、“五更寒”、“三更灯火五更鸡”了吧?

衍生

至于后来把“甲、乙、丙、丁”等用来作为评定等级或者分类,也是在干支表示次序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用法,如“甲等”、“甲级球队”、“甲肝”、“乙肝”、“丙肝”、“甲醇”、“乙醇”、“丙醇”、“甲醛”、“乙醛”、“丙醛”、“甲烷”、“乙烷”、“丙烷”、“丙纶”、“丙烯”、“丙酮”、“丁二烯”、“丁基橡胶”、“异戊橡胶”、“某甲”、“某乙”、“路人甲”、“群众丙”、“甲天下”等。

(hyxxsl)

————————————

订阅

标签: 2022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