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生樊起,简单介绍一下孔子的学生 樊迟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152

简单介绍一下孔子的学生 樊迟

樊迟(前515--?),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他兴趣广泛,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受到孔子的斥责。但他不傀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樊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益都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益都侯”从祀孔子。

孔子名言关于提倡 平均主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上面的翻译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说:“所守的约言符合道义,所说的承诺就盟能兑现。态度容貌符合礼仪就不致于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2、孔子说:“后生小子(弟子在这里指的是年纪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务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便敬爱兄弟。寡言少语,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3、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5、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6、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7、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问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佳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8、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9、宰我(孔子学生)问:“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丧,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然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出来,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道:“安."孔子(抢着说)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10、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声。孝为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为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吧

孔子72位学生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燕仪、宓子贱、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皙哀、曾点、颜无繇、 叔仲会、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有若、公西赤、巫马施、梁鳇、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奚容箴、公祖句兹、施之常、秦祖、漆雕哆、颜高、 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

任不齐、 后处、秦冉、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旃、县 成、左人郢、郑国、秦非、颜哙、步叔乘、乐歆、廉絜、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葳、琴张、 林放、陈亢、申根、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 颜祖、邝单、句井疆、宰父黑、孟懿子、南宫 敬叔、颜浊邹、鞠语、孺悲、惠叔兰、孔璇、原亢籍、公西舆如。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2、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尊称闵子。鲁国人。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3、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4、冉雍(前522年—不详),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弟子。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5、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门七十二贤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孔子为什么能傲立于世界之林?

  孔子的贡献,他开创了天下人读天下书,孔子之前,学习是贵族的专利,孔子开办私学,才将学习成为一种职业,成为部分贵族和庶人之分的事业,给中国教育事业做了开通的巨大贡献。

  历史方面。我们用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差别来说明

  我们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文明和文化的区别,一说起东西方的知识,都统称为文明或者文化。这里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正确的称呼只能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明。

  区别:西方文明起源在于宗教,提倡的是“信我者永生”,呵呵,就从棺材里爬出一个耶和华或者耶稣对你说:“孩子,信我吧,你死后就能上天堂,然后道一声阿门”。你说这不是扯淡吗?

  而东方文化就不同了,起源在于学习知识,孔子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人是可以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孔子永远不死,活在我们心中。

  所以,孔子多么伟大啊,而且他的大学之道,我用一个故事来证明给大家看。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攀迟,有一次,这个樊fan迟问孔子一个问题,问得也确实很奇怪,《论语》上有这个问题保存下来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樊迟按说也不算是很笨,樊迟以前也问过老师很多好的问题,曾经有一次孔子还表扬他,哎呦,问得好啊,大哉问,问得好啊。但是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很不好,问得莫名其妙,什么问题呢?他有一天糊里糊涂的莽莽撞撞的跑到孔子那里去问:“老师啊,怎么样种庄稼?”孔子大概也给他搞糊涂了,也给他气糊涂了,冷冰冰地回答说:“我不如老农民。”这意思也很明白,你要种庄家,你问我干什么?你找老农民问去嘛,那樊迟还傻乎乎的,既然你种庄稼不会,那好啊?那怎么种白菜啊?孔子说:“我不如老圃pu”。老圃就是老菜农吧,樊迟也是傻乎乎的转身就走了,他想老师不懂,我就去问老农、老圃去吧,呵呵。樊迟一出门,孔子就在背后说:“小人哉,樊须也”。

  这个小人是个什么意思啊?难道是指坏人吗?不是,是什么?没有出息,没有境界。学的不是大学,学的是小学,学小学就成小人,学大学才成大人呐。我们后人老是批评孔子,你看看孔子这一段话,显然孔子,第一,轻视劳动人民,第二,轻视体力劳动,这都是胡说八道的事情呐,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你说你要到孔子那里去学种庄稼,要学什么种菜,你值得去问孔子吗?你真的去问老农民就可以了嘛,孔子办的又不是农业技术学校,孔子办的是什么学校?孔子办的是相当于青年干部政治学院,你说你跑到他那里去问种庄稼?那不是问傻了吗?假如今天我们有的学生糊里糊涂的跑到中科院去问一个博士导师,问一个教授,怎么蒸馒头?那人家不生气啊?蒸馒头你找一个小媳妇问问就可以了。

  樊迟走了孔子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牵涉到三个词,那三个词呢?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义”,第三个是“信”。礼义信,这是什么?价值啊,所以我说到了孔子以后,士,读书人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他对社会的职责也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的工作,他的最高使命是,价值承担者,这才是把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给说出来了。所以我们说,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孔子的伟大,这是孔子对我们中华名族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作文孔子文化城

孔子孔子在春秋晚期出现了一位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是儒家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孔子曾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可是四处碰壁。孔子创办私学,他在收学生时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先后培养出了学生三千多人。孔子还善于启发学生们思考问题。他教学生们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还注意因材施教。他的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永敢作敢为,但不稳重就叮嘱他凡事请教父兄后再做。但孔子的教育也存在着弊端,比如说学生樊退向他请教怎样耕地种菜,孔子却认为这些知识都是没有出息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籍。换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孔子的学生还根据孔子的言论整理出了《论语》一书。孔子的以“仁”为主的思想,在后来成为了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仁”包含一切美德,我们也要以“仁”为主,对别人抱有一份仁爱之心。

关于孔子的问题,考试题

孔子以前,学习是贵族的专利,而且,学习不是一种职业,但是经过孔子的私学开展,学习才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如果没有孔子,我们现在社会,我们不是贵族子弟的话,我们就是奴隶、是庶人,你说,孔子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不大?

而且,现代社会的应试教育和孔子的大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这也许是造成你误解的地方,我举出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时说大学之道的小人和大人之分,你看过了就会明白。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攀迟,有一次,这个樊fan迟问孔子一个问题,问得也确实很奇怪,《论语》上有这个问题保存下来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樊迟按说也不算是很笨,樊迟以前也问过老师很多好的问题,曾经有一次孔子还表扬他,哎呦,问得好啊,大哉问,问得好啊。但是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很不好,问得莫名其妙,什么问题呢?他有一天糊里糊涂的莽莽撞撞的跑到孔子那里去问:“老师啊,怎么样种庄稼?”孔子大概也给他搞糊涂了,也给他气糊涂了,冷冰冰地回答说:“我不如老农民。”这意思也很明白,你要种庄家,你问我干什么?你找老农民问去嘛,那樊迟还傻乎乎的,既然你种庄稼不会,那好啊?那怎么种白菜啊?孔子说:“我不如老圃pu”。老圃就是老菜农吧,樊迟也是傻乎乎的转身就走了,他想老师不懂,我就去问老农、老圃去吧,呵呵。樊迟一出门,孔子就在背后说:“小人哉,樊须也”。

这个小人是个什么意思啊?难道是指坏人吗?不是,是什么?没有出息,没有境界。学的不是大学,学的是小学,学小学就成小人,学大学才成大人呐。我们后人老是批评孔子,你看看孔子这一段话,显然孔子,第一,轻视劳动人民,第二,轻视体力劳动,这都是胡说八道的事情呐,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你说你要到孔子那里去学种庄稼,要学什么种菜,你值得去问孔子吗?你真的去问老农民就可以了嘛,孔子办的又不是农业技术学校,孔子办的是什么学校?孔子办的是相当于青年干部政治学院,你说你跑到他那里去问种庄稼?那不是问傻了吗?假如今天我们有的学生糊里糊涂的跑到中科院去问一个博士导师,问一个教授,怎么蒸馒头?那人家不生气啊?蒸馒头你找一个小媳妇问问就可以了。

樊迟走了孔子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牵涉到三个词,那三个词呢?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义”,第三个是“信”。礼义信,这是什么?价值啊,所以我说到了孔子以后,士,读书人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他对社会的职责也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的工作,他的最高使命是,价值承担者,这才是把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给说出来了。所以我们说,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孔子的伟大,这是孔子对我们中华名族教育事业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求英语高手翻译这篇英语短文

仁和礼是孔子爱人之道的两个核心概念。

当孔子的学生范迟问他时,孔子回答道:要爱人。这是孔子对于仁最重要的解释。学会爱人是大爱。孔子进一步强调这种爱是“始于对父母之爱”。他认为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去爱别人。孔子把“忠孝之道”作为仁的本质内容。中庸之道引用孔子所说的:最伟大的爱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孔子也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如果孩子们必须这么做(离开父母),也要适当为之。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孩子们不应该离开父母,他的意思是不要让父母为远游的孩子担心。孔子还说道:孩子们应顾虑下父母的年纪,他们应为父母的健康长寿而幸福,为年迈的父母亲多多考虑。通过仁,孔子说大爱基于爱护父母之初,一个人应该怎样爱另一个人呢?孔子说:他人也许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渴望,当实现一个人的愿望时,也就是实现他人的。他进一步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整个社会,我们应该广而爱之。孟子,一位著名的孔子学者,他把仁归结为“爱父母,爱他人,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