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写一篇人物群体的作文六年级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问答296

超越作文看作文

特级教师 张爱民

作文教学中,过分囿于对作文的表层认知——只关注学生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由来已久了。绝大多数教师压根儿没把学生的作文当作向人倾诉、与人交流的重要形式,而是单纯地把其看作语文能力的一种测试。于是,他们拼命地要求学生在写作技巧上下工夫。比如写一条路,学生会条件反射似的想“以小见大”,以路的变化体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写一个人物,学生常用的方法是“反衬对比、烘托提升”,毫无顾忌地贬低某一个人,从而突出需歌颂的人的高尚品德……与此同时,不少语文老师认为,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并且坚信读哪类文章、读哪些优美句子,就为写哪类文章、写哪些句子服务,就像。“吃什么.补什么”的传统饮食观一样。于是,他们无休止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优美句子、经典篇章,而忽视了作文与生俱来的潜在内涵,将学生作文引入歧途。

随着人们对作文本质认识的不断清晰,时代赋予了学生作文更新、更透、更深的内涵——作文不仅仅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更是表情达意、展示学生多重能力的重要工具。依照我国流传下来的古典名训“功夫在诗外”、“功夫在字外”的理念,学生作文也应该超越作文看作文,“功夫在文外”、“能力在文外”。那么,如何关注学生文外的能力呢?笔者以为可在如下方面作些探讨。

关注科技能力,为提升素养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第一句话是这样阐述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科技能力,“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作文教学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紧紧连在一起,不仅能很好地落实这一任务,而且能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等向纵深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激发学生向科学领域进军的意识埋下种子。

我校地处江苏泰兴城区中心地段,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城管部门特地为学校留下一块空地,用于科农教育。另外,找班上有几位学生的爷爷奶奶对种菜、种花挺在行。根据这一课程资源,我确定了“我是种植小能手”的主题活动。通过种植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如参观农场等,激发学生的种植兴趣,让他们搜集有关蔬菜、花草方面的资料,丰富种植知识;聘请爷爷奶奶们讲解种植要领,使学生掌握种植、管理技巧。而后,便让学生动手实践,挖地、种菜、种花、浇水、拔草、施肥,精心照料,认真记录、总结,并写种植日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动,田间作物、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科学素养等都获得了“丰收”。

请看两位学生的作品:

《“人工”施肥》

为了让我的菜长得更好,我想弄点肥料,可一时又弄不到.便采取真正的“人工”施肥。我对着我的萝卜细苗撒了一泡尿。然而过了一会儿,我发现那小小的嫩苗竟枯黄了一点。回到家中我问奶奶,奶奶说是我的尿把它给“烧”死了。“为什么会烧死,尿又不是火?”我疑惑地问。奶奶说:“因为刚撒的尿是热的,且尿素含量高,菜受不了,就枯黄了。”真没想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竟这么有趣、复杂。

《意外发现的蚂蚁窝》

今天我又在菜地旁边开垦出一小片地。在挖地时,我发现靠墙角的地方有一个蚂蚁窝。窝还挺规范,竟有许多个小室,一个室里放了粮食,另一个室里有许多蚂蚁卵。我十分好奇,回家后查阅《十万个为什么》,从中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知识。

展开全文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写一篇人物群体的作文六年级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不仅能捕捉到学生劳动时的愉悦心境,成功后的快乐感受,更能感知到学生在种植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丰富的劳动体验,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言语;多姿多彩的田间耕作,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本领,奠定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举多得的作文方式远比纯技巧演练要好得多。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写一篇人物群体的作文六年级

关注生存能力,为社会生活服务

生活为作文提供素材,作文应该准确、真实地记录生活,这是一条被证实了的真理。但笔者以为,作文还应该是创造生活、改造生活的有力武器。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实践、体验,势必会发现一些与社会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将这些问题通过作文的形式举证出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更能强化学生的生存意识,提高生存技能。

上学期,笔者执教六年级。期末毕业验收考试,拟了这样一道作文试题:就目前我市实施“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中的有关问题,写一篇调查报告。要求主题明确而集中,材料充足而有说服力,语言简练而生动。

在撰写报告前的调查中,学生自愿组合成多个小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如交通巡视小组着力调查:①二轮摩托车主是否具备驾驶证、行驶证,驾驶人是否佩戴安全帽;②残疾人营运车是否具备相应的营运证件,是否在未经允许地段拉客、载客,乘客人身安全是否有保障;③出租车主是否按规定的路线行车,是否文明驾车;④行人、车辆有无乱闯红灯现象;⑤流动地摊有无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现象;等等。环保小卫士调查:①工厂有无污染现象,排放的废水、废气量等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②市区有无卫生死角,是否落实了相应的整改措施;③了解环保工人的福利待遇、生活状况……

通过这样的调查,各小组发现了许多问题,如交通巡视小组就形成了这样一篇调查报告:“大庆路与鼓楼北路为市区主要干道,每天人流如潮。可近来由于茶花池市场的重建,大批菜贩子每天一大早便汇集到两路交叉处乱设摊点,使得本来不太宽阔的马路变得拥挤不堪,行人、车辆经过此处都得绕道,交通事故时有发生。8点过后,交警开始值勤,这些小商贩们又都‘无奈地’分散而去,地面上,菜叶、鱼内脏、污水等到处都是。为此,我组建议将交警上班时间前移,环卫工人及时打扫,市场管理部门尽可能腾出空地,将菜贩们纳人到规定地点经营……”学生此调查报告呈送给市相关职能部门后,很快,这种“脏、乱、差”现象得到了遏制。

这样的作文形式不仅提高了“写”的能力,更强化了“写”之外的社会生存能力。

关注心育能力,为健康成长服务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是一句至理名言。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贯彻、诠释这一名言时,却忽略了潜藏在生活背后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心理。穿透生活层面,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作文可开掘的写作资源,而且,依据学生心理写作,更具有疏导心理、宣泄情感、自我放松等多种功能。

1.抒写心中的“不满”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却是以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存在的。只要有生命就会有思想,就会有爱、恨、悲、欢,心里就会有许多不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针对父母或老师的,不便当面说出,这些不满便会久久埋藏在心底。这些窝在心里的话想说又不敢说,不说又憋得慌,一旦倾泻出来,会觉得浑身轻松;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一学生的《喜欢与不喜欢》的开头:

人人都有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我喜欢央视《实话实说》栏目那个一脸坏笑的主持人崔永元,他在电视上一露脸,我就像在喝“可乐”;我不喜欢上班会课,一上班会,我就说:“老师,我要上厕所!”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该学生对班会课确实存在着不满,说的是真话、实话、掏心窝的话,是从心底迸射出来的声音。可喜的是,班主任老师看后进行了自我反省,逐渐改进了教法。

2.倾诉成长中的“困惑”

小学生正处于“多事之秋”的年龄段,他们好想、会想、乐想,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但成长中常会碰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有的随着时间的推延会迎刃而解,但也有的久久缠绕在他们的心头,甚至搅得他们茶不思、饭不香,郁结在心里,形成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根本不必压抑在心里,完全可以通过作文的形式将这些成长中的困惑表达出来,以便及时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心。如:一学生在作文《对称》中写道:

一次,老师让我们用“对称”说一说人体。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三年级的我站起来脱口而出:人的屁股是对称的,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大惊失色。课后,老师找来了我的家长,家长闻知我在课堂上“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就和老师齐心协力“教育”我。时间过去两年了,我一直在想:我究竟错在哪里?

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些困惑存贮在学生内心已很长时间了,一旦心门打开,畅所欲言,学生就会从毫无顾忌的叙述中找到舒畅和惬意。后来这篇文章被老师发现了,并被转送给家长。面对孩子强烈的发问,老师和家长都为当初的行为感到愧疚,向该生道了歉。学生也从中得到了自我宣泄、自我需要实现后的满足。如此直抒胸臆,不仅使内容逼真、情感真挚,更为疏导学生心理提供了方便之门。

3.描摹生活中的“哀伤”

小学生好玩、好动,但过重的学业负担,往往限制了他们的自由,给他们稚嫩的心灵造成伤害,无奈与哀伤常常纠缠在他们心头。一位学生在《少年愁》一文中,利用解数学题的公式,向人们阐述了心中的“哀伤”:

《少年愁》

自从上六年级以后,我们几乎成了永不停转的车轮。不信,请看我在假期间的几道数学题:

(1)已知:数学试卷3张,语文试卷2张,自然试卷l张,英语试卷2张。

求:是否能在当天眼皮打架之前做完?

解:不能。设完成一张数学卷需l小时,完成一张语文卷需1小时,完成一张自然卷需1小时,完成一张英语卷需l小时,则N=1小时/张×(3张+2张+1张+2张)=8小时,24小时一8小时一餐、眠所耗时间……唉,所剩有几?而且还有……还有考试复习……唉!我好困!

批阅:你这样叫苦怎么行?没有几天就要考试了,再熬一熬吧!批阅者:妈妈。

答:妈妈说得对。我该努力复习,准备迎考,现在得振作精神,继续复习!

(2)已知:同学们邀请我去参加生日聚会。

求:我该不该去?

解: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何况,用不了多久,我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各奔东西,以后相聚的机会就太少了。

批阅:不能去。现在面临重大考试,你怎么能去瞎疯?你要知道,现在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以后才能轻松。批阅者:爸爸。

答:我终于大彻大悟,现在我抓紧时间,发奋努力,以后才能笑得自然,笑得坦荡。

这样的批阅是苦涩和无奈的,这样的答案是沉重和迷茫的。但不管怎样,我要对尝过和未尝过“少年愁”的“莘莘学子”说:

“少年要尝愁滋味,少年要懂愁滋味,少年不怕愁滋味,少年不畏愁滋味。”

透过上述文字,该生惆怅忧伤的模样栩栩如生。后来这篇文章被其父母看到了,父母逐渐改变了“管教”方式,还给该生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应该说,上述作文方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只注重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的机械化的传统作文教学,实现了写作与心理教育的双赢。

总之,关注作文之外的能力训练,超越作文看作文,是一个令人常思常新的话题。

(本文选自《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小学卷)》,总主编/裴海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