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在线听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问答320

《资治通鉴》中的那点故事(二):名将吴起 第二章 名将吴起 1、魏文兴魏

上面说魏斯于公元前445年继位,也就是说到他被正式封候的时候,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魏氏家主。

翻开地图看一下,当年晋国以三战之地,雄霸中原。但三家分晋之后,除了赵国还能向代国、邯郸扩张一下,韩、魏就完全没有扩张的空间了。在这种封闭的环境里,魏国就更加尴尬了,因他一边处于赵、韩、秦之间,另一边又有齐、楚环伺,变成了四面受敌。

但要说这魏斯也真不白给。

他先是外和韩、赵。这两家都约他攻击对方,但他都表示你们都是我的兄弟,咱们打来打去的谁也不占便宜,我们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这种态度,让韩、赵对他都很服气,隐然成为三晋之首。虽然说三家没有联合成功,但至少放弃了争斗,使魏国能放开手脚对秦、楚、齐用兵。

并且他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这就厉害了。

要知道,这个卜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他并不格守孔子的克己复礼之道,而是对当政之道更感兴趣。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为政济世之学,深得当时各国学士之心。因此,他到魏国之后,魏国就隐然成为文化中心了,吸引了大批人才到这里。

展开全文

田子方和段干木都出自卜子夏之门,尤其是段干方更是雄才大略,据说在公元前401年,秦国欲讨伐魏国,有人劝秦王,说魏候有段干木辅政,不要轻举妄动。秦国就停止了对魏国用兵。

总体来说,这个魏斯表现的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内修政和,外结韩赵。有乐羊为他吞并中山国,有西门豹为他治理邺地,有李悝为他主持变法,有翟璜任国相为他治理内政,可谓是政通人和,一派大治之相。

【插播一则小故事:

乐羊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在他身上也有不少趣事。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乐羊怒喝中山羹》的故事。

乐羊起初是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国君姬窟发兵进犯魏国,翟璜举荐乐羊。但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杀死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

连环画《乐羊怒喝中山羹》中画面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缓兵之计。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此时,中山国君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随后,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

乐羊攻克中山国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魏文侯察觉到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魏文侯让乐羊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乐羊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

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其封在灵寿 ,但却怀疑起乐羊的心地来 ,认为乐羊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乐羊的后代子孙就在灵寿安家落户。

反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团队不能互相信任,对朋友不能倾心信任,只会胡乱猜忌,事必败。

故事插播完毕】

魏国要像扩张,就只能西进对秦用兵。但魏、秦之间有黄河天险,因此必须占据河西之地以为据点。可是,双方几次较量,魏国始终难有寸进。

直到翟璜向他推荐了吴起。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在线听

吴起,卫国左氏人,混迹于鲁国。

当时齐国攻鲁,鲁国的国君鲁穆公(姬显)有心起用吴起,但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穆公就有点担心。

然后吴起就把自己的老婆杀了!!!

鲁穆公倒也守信,直接任命吴起为将,而吴起也不负所望,率军大败齐军。

武将打仗,总有文人在朝说三道四,这已经成了历史铁律。吴起当然也不例外,自然有人向鲁穆公面前说三道四,说他当年师从曾参,但母亲去世他也不回去服丧,因此曾参跟他断绝了关系。如今,为了一个大将的职位,他居然杀死了自己的结发妻子。这绝逼是一个小人!况且,小小的鲁国打败了强齐也未必是好事,有这个名声,各国都要来打鲁国了。

说这话的人就有点不厚道了。虽说吴起本身的确有问题,可就这个事来说,当初要抵抗齐国的是鲁穆公啊,结果打败强齐还未必是好事,按这说法到底是被齐国打败好,还是打败齐国好呢?估计要真败了,这人就又要说他有丧师失地之罪了。所以说有些奸佞之人的确可恨,他要说你不好,你怎么做都好不了。

结果就是鲁穆公免掉了吴起的官职,这吴起也是有口难辩,只好投奔魏国。魏斯向李克(当为李悝)征求对吴起的看法。李克说的很客观:此人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算齐国的司马穰苴也不如他。【李克,法家鼻祖】

说起这个时代的军事家,世人多知道吴起、孙武,但司马穰苴的事迹却很少听说。但是唐肃宗建武成王庙,内设历代十大名将,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五人,除吴起、孙武、白起和乐毅外,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司马穰苴。

魏文候也是个爽快人,直接就任命吴起为将,即刻带兵攻秦。吴起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攻克河西全境,在此设西河郡并担任郡守。要知道,自晋起至魏终,围绕着河西地区和秦国干了三百多年的仗,大小战役上百次,也就这一次,魏尽占河西之地。并且将秦压制在洛水之西一条狭长之地长达八十年,使秦国断绝了与中原的沟通。

要说这吴起在带兵打仗方面还真不含糊,身为主将,他能与士兵同食同住,一点也不搞特殊化。这种事情,说着容易,还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就放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个村长就想住豪华办公楼的也大有人在,更何况是将上下、尊卑视为礼法的那个时代。

更可贵的是,有个士兵得了毒疮,吴起竟然亲口为他吸吮伤口,将里面的毒脓吸出来。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在线听

但是,这个士兵的母亲吸说以后,却放声痛哭,有人奇怪的问她:“你儿子不过是个士兵,人家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哭个什么劲呀?”

这位母亲说:“我不是为这个事哭。当年吴将军为孩子他爹吸过毒疮,他父亲打起仗拼命冲杀,最后就没回来。现在,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毒疮,不知道儿子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我才哭的啊!”

不管怎么说,吴起在魏,尽取河西之地使秦数十年内不敢取魏;建武卒五万人,使魏军成为当世最为精良和彪悍的军队。

公元前387年,也就是周安王十五年,魏文候去世,太子魏击继位,是为魏武侯。

有一次,魏武侯坐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向吴起感慨道:“看看这险固的山河,真是壮美,这都是魏国之宝啊!”

于是,吴起发表了那篇“在德不在险”的议论,魏武侯对此表示同意。

魏国置相,以田文(不是孟尝君)为相,吴起心里不爽,就找到田文说:“咱俩唠唠功劳吧?”

田文笑笑:“唠唠就唠唠吧。”

吴起:“统率三军,让士兵乐于战死,使敌国不敢犯境。你比我如何?”

田文:“我不如你。”

吴起:“整治百官,亲善百姓,充盈仓库。你比我如何?”

田文:“我不如你。”

吴起:“镇守河西,使秦国不敢东犯,韩国、赵国只能听之任之。你比我如何?”

田文:“我不如你。”

吴起:“对呀,那你凭啥在我之上?”

田文:“国主年幼,国有疑难,臣属不齐心,百姓不信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托付给你好呢,还是托付给我好呢?”

吴起默默地想了想:“还是给你好。”

这段对白的意思很简单,带兵打仗,治理政务,镇守疆域,你吴起很牛B,但那又如何?老板不信任你,你就没戏。

而这段话的背后,是魏武侯对人才失败的控御之道。田文所依仗的,应该是个人的威望和老成持重的治国之道,而吴起虽身负赫赫战功,可他毕竟是外人,能给他一个郡守之职,已是格外优待了。而魏武侯置相之后,对吴起也没有任何表示,这不得不让吴起有所想法。

田文死后,公叔座为相,并且还娶了公主。他对吴起就甚为忌惮,他的仆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

公叔座向魏武侯进言,说吴起是个人才没错,但咱们魏国太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我建议您把公主嫁给他,如果他没有长留之心,一定会拒绝的。

魏武侯一听是个主意,就真的要将公主嫁给吴起。

但这个公叔座又把吴起请到府上,故意让同样身为公主的老婆羞辱自己。吴起一看,好家伙,这魏家的公主真不敢要,于是,就辞退了与公主的婚事。

这样一来,魏武侯还真以为吴起不打算久留魏国,从此不再信任他。吴起开始害怕起来,就又投奔了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所以吴起刚到楚国就被封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就升任令伊(相当于国相)。之后,吴起就在楚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吴起变法”。

他的变法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削减贵族的特权,比如凡封君的贵族,凡传三代的一律取消爵禄;并且停止对皇室远亲的按例供经,将他们充实到编远之处。并且在官场上实施大裁员,削减官吏俸禄等等。

变法举措强了楚国,却害了自己。

在吴起的领导下,楚国南攻百越,疆域扩展到洞庭湖一带。北败魏国,饮马黄河,切断魏国河内与都城的联系。

公元前381年,也就是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去世。楚国的贵族趁起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但依然被乱箭射死。丧事办完,楚肃王继位,全数诛杀作乱者,因此事被灭族的人达到七十多家。

【朗走遍天下吃肉,狗走遍天下吃屎,吴起就是一头孤狼,鲁国当将军,魏国位及宰相,楚国宰相。吴起的命运堪比商鞅,在变法成功后,君主易主,下场都很惨。商鞅,当秦孝公薨,秦惠王即位后,就将商鞅车裂了,灭族。吴起,楚悼王薨,没等新王即位就被乱箭射死。】

最后顺带提一下吴起在魏国实施的武卒制。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军队都由公室军和世族军组成。所谓公室军,指直接受命于君主的军队;而世族军,则是直接受命于门阀的军队。

但无论哪种军队主要由士和农构成,其中士指卿大夫的家臣,他们在战时充任甲兵;农则是庶人,三季务农,一季务兵,遇战事,则随时听从调配,充任兵卒。至于奴隶,就只能当随军杂役了。

当时作战方式主要是战车,称之为“乘”,一乘为一车,但一车由四马挽驾,车上甲士三人,车下甲士七人,另有徒卒二十人。也就是说,一乘有三十人,再加上杂役就更多了。

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个问题:一乘之间,甲士、徒卒、杂役分属各自的阶层,连吃饭都不在一口锅里,真打起来,根本谈不上配合。只不过是车往哪跑,人往哪冲,车一散架,人就跟着散了。

所以, 车战只能适合那种双方实力差不多的大兵团正面硬刚,车少的就活该被车多的欺负。

但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军事思想的不断进步,各国也都发现了车战的不足之处,并且纷纷开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只不过改革的并不彻底,还是转绕着车在跑。

吴起在魏国的武卒制,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彻底抛弃了车驾,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步兵军团。

武卒制的核心就在于精兵战略,有点现代特种部队的意思。

一方面,他要求这支部队所有的士兵完全脱离农事,成为真正的专职军人,并且能够享受到免除全家徭役、受到提拔等待遇。

另一方面,他实行了极为严苛的考核标准,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成这支部队的一员。具体的考核内容如下:

士兵身穿3层护甲(上身甲、股甲、阱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二石弓,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约合四十公里)。

这基本上已经是现代士兵的负重越野标准了。

这还没完,他又根据士兵们的表现,分成了若干战术分队,如专职的弓箭队、长矛队等。临战时,按需搭配使用。

这支部队有多少人呢?到巅峰时也就五万人。而当时一个诸候国的兵额已经达到五十万至上百万了。可就是这五万人,在吴起手中,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无一败绩。堪称当世最为精湛和彪悍的军队。

但这样一支部队也是有着一个致命的问题:成本太高。所以,在消耗殆尽之后,魏国再也无力重新打造这样一支军队了。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