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大传③ 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得学会审时度势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18

1


“叫我杜先生!”


不管何时,杜月笙对人生目标都非常明确,而且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为了达到目标,他可以不惜钱财,也可以不择手段。


1925年,38岁的杜月笙已经自立门户,生意兴隆,建造了杜公馆,出门有专职司机和保镖。三位太太已为杜月笙生养了六个儿子。


他自己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所以格外注重子女教育,舍得花钱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


这应该算他事业的鼎盛期,“青帮第一大亨”的名称已在上海滩叫得响亮。


但是,杜月笙自己清楚,再怎样,也要打进知识阶层,黑白通吃。他想改头换面,重新包装自己!


如何自我包装呢?


首先,为附庸风雅,从着装风格上改变——将短打装扮变成长袖服饰,摘掉钻戒,遮起刺青。之前的张扬和奢侈没了,多了风雅气质。


其次,杜月笙开始听说书,而且专门听历史兴衰、英雄侠义的故事。这一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言谈举止、行为做派。


第三个改头换面的策略,是健全人事,为杜公馆引入文书角色。具体做法是:在公馆设立文书间,聘请秘书,专司翰墨和文案,聘请法文翻译,帮助他和法国头脑打交道。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陆先生以杜月笙为原型


通过以上策略,杜月笙的外在形象改变了,内部组织完善了,再走出去,杜月笙俨然成为一名举止文雅的绅士。


这一形象的改变,促进杜月笙广收门徒。以前所收都是打打杀杀的武角色,如今收的是知识界的文角色。新闻界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要么拜他为师,要么将他引为知己。


通过这些人,杜月笙得以玩转上海滩新闻界,成功控制言论渠道。


利用这股力量,他还可以帮助某些达官显贵抹除负面新闻。这种做法,便是他一贯的生意经——存交情。


为了不断提高身价,除了新闻界人物,学界泰斗也在他的结识计划中。


一个人运道好的时候,想什么就来什么。正当杜月笙想结识知识界人物而无门时,机会自己送上门来了——


国学大师章太炎写信给杜月笙,希望杜出面,帮他居住在法租界的侄子解决一起房屋纠纷。杜月笙很快将此事解决,也因此有了登门拜访章太炎的理由。


杜月笙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的做派让章太炎很有好感。两人相谈甚欢,结下“平生风义兼师友”的友谊。章太炎当时境况不佳,杜月笙每月都会出资接济。


正是这次会面,让杜月笙有了自己的大号。章太炎为他取名为“镛”,号“月笙”。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


除了新闻界人物、学界泰斗,杜月笙还以赌会友,结识了多位著名律师,包括戏曲界的梅兰芳,都与他结下深厚情谊。




{!-- PGC_COLUMN --}

至此,杜月笙摇身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文雅绅士。


他不喜欢别人喊他“杜老板”、“杜大帅”,只有“杜先生”才是他对自己得意的定位。当别人喊他“杜老板”或者“杜大帅”时,他会纠正:“叫我杜先生!”


2


吸收新锐力量


江湖中混,讲义气固然重要。但人总归是现实,一旦妨碍到自己利益,亲兄弟都要明算账,拜把兄弟更是把维护自我放在第一位。


1927年的一次事件之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彼此关系恶化。加上个人精力参差不同,青帮三大亨开始分道扬镳。


后来随着时局演变,杜月笙的事业难以为继,好在他多年来早已积累足够人脉,拥有一张四通八达的关系网,势力也从法租界延伸到了英租界,这才是他最大的资本。


虽然徒子徒孙众多,文物人才也都具备,此时的杜月笙意识到自己的队伍里缺乏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才是时局演变下新生且强大的力量——工人群众


为了获取这股力量,杜月笙定下向工商业进军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杜月笙除了掌握法租界华人纳税会、结交银行界同行、在工人中广收门徒之外,更是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工人罢工运动的事件上。


因为他要通过工运契机,争取到工人群众的好感,从而吸收作为当时社会新锐力量的工人。


1927年6月,南京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统一卷烟税。对此,英美烟草公司并不买账,拒不认缴,为此宣布停工。


烟草公司本想通过广大工人给南京政府施压,不成想被杜月笙通过关系网摸清罢工内幕后,他将矛头反转指向英美烟草公司,爆发轰动一时的英美烟草公司工潮。


过程艰难且波折,结果却是如人所愿:迫于巨大压力,英美烟草公司最后不得不认缴卷烟税,同时改善工人待遇。


身为幕后操纵者,杜月笙积累了劳资调解经验,还在工人群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1928年9月,法商电车司机吴同根让法国水兵刺杀,杜月笙当仁不让,站出来以私人身份解决这场震撼上海滩的公案。


最后赢得一个解囊救济、厚恤遗孤的形象,得到所有知道此次事件的中国同胞的喝彩。


之后,杜月笙又以能屈能伸、纵横捭阖的风范,出面调停水电车工运。


通过以上作为,杜月笙按照计划获得工人群众的信任,拥有了一批工人群众。


通过敏锐目光的察觉,他又从工人队伍中看到一种积极向上、敢作敢为的新生力量。


“如今方向转变,人力资源必须调整。未来开创局面,要接纳新锐力量。大到党政军领袖,小到金融界、工商界、文化界的头头脑脑,包括知识分子、专业人员,要尽量多招纳一些有群众基础的青年朋友做学生子。”


这是身边谋士陈群给出的建议,杜月笙自己也这么实行——从上海法学院学生陆京士着手,以点带面,恭谦下士,广纳学生子。


后来,通过这些具有群众基础的学生,杜月笙成功控制上海工会的最大势力。


这些,都在杜月笙的计划之中。


3


审时度势,玩转租界


审时度势,是杜月笙在乱世中安身立命、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品质。


早年,他还在黄公馆听差时,黄金荣就说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所谓“聪明绝顶”,表现在为人处世上,既不失江湖义气,也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因为会做人,肯花钱,在法国人那里也打点安排得很到位。法租界的头头脑脑都与他建立了很好的交情,总巡捕费沃里更是将杜月笙视为在中国最好的朋友。


费沃里在即将离开中国之前,为杜月笙分析了中国当时情形,然后邀请杜月笙与他一起去法国,享受人生清福。


对此建议,杜月笙绝对不会考虑。当时,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宏伟蓝图正将铺展开来。野心勃勃的人,怎会甘愿享受闲适人生?他自然是留在上海滩,继续打拼自己的江湖。


走了熟识的法国领事,来了新的代理领事。不管新旧,想在法租界行事,总得出钱打点。关于打点的钱多钱少,得罪了代理领事,出面谈判,相持不下,最终陷入僵局。


陷入僵局的后果可谓两败俱伤——法国领事捞不到外快,张啸林的俱乐部没法继续开办下去。


面对这种僵局,杜月笙一不做二不休,将烟土行搬到了华界,既为政府财政增加了收入,又给手下兄弟留了出路。


这一招不仅保全了自己,还让贪得无厌的代理领事威风扫地。


同时,这也让靠赌档为生的张啸林从此无以为继——烟赌向来不分家,烟档都搬出了法租界,单靠一个赌,也是难以为继的。


因为这一变故,让杜月笙与张啸这对情谊深厚的兄弟渐行渐远,也促使张啸林后来变节投靠日本人,为此丢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