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作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晚年为何处处受到乾隆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28

作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晚年为何处处受到乾隆的打压?

张廷玉作为一个辅政大臣确实做得非常的出色。并且张廷玉历经清朝三代帝王,而且张婷玉也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赏识。并且张廷玉本人也非常的谨小慎微,并不敢违背君主的意愿。当时清朝的君主集权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顶峰,使得整个国家的所有权力都掌握在了君主手里。但是张廷玉历经三朝,可以说是劳苦功高。这也让乾隆感觉到有着很大的威胁。

虽然张廷玉并没有不臣之心,但是张廷玉在朝中的威望非常的大,这也让乾隆感觉到自己非常的不受尊敬。虽然张廷玉在做官的时候处处小心,但依然也让乾隆抓住了一些把柄。不过乾隆并没有选择杀死张廷玉,因为杀死这样一个朝廷重臣的话会遭到朝野的非议。不过最后乾隆依然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可以说在当时是最高的荣誉。

在清朝满汉之间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满足官员远远要比汉族官员的权力大得多,这也使得满族人对汉族人非常的不尊重。而且清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汉族官员做大,也在极力的打压汉族官员,虽然这些汉族官员有的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却并没有得到重用。从这就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的政治手腕。

后来满族官员的昏庸腐败,也使得汉族官员趁机崛起。到了晚清时期满族官员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后来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依靠着汉族地主团练镇压的。

连朱灵这些人都能配享太庙,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能入列?

因为荀彧的做法和当时曹操的处境有关系。并不是谁都可以进太庙的。

首先我觉得大家要知道如何才可以进太庙。太庙是立了很大功劳的人才可以进的,是给功臣的一个荣誉。曹操当时五次追封太庙,里面都是第一代的功臣,所以可能当时觉得荀彧还没有这个资格。

而且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荀彧当时其实是反对曹操称王的。为什么呢?荀彧当时还是更希望曹操可以匡扶汉室,重振汉氏的。所以这一点就和曹操不和。

曹操心里是很想自己称霸的,这从曹操的种种表现就可以看出来,毕竟谁愿意给别人打江山啊。这一点荀彧就和曹操有了冲突,而且给人感觉荀彧还是心向汉室,不和曹操同心。曹操其实是一个很小心眼的人所以怎么可能会让他入太庙呢。

贾诩就另有原因了。他原来是张绣的手下,一直是曹操的敌对面,而且是他杀掉了曹操的长子,曹操一直都很喜欢的自己的长子。而且对于古代,长子是有特殊含义的。除此之外还杀了曹操的猛将典韦。虽然后来归顺了,但是不杀他就是很仁慈了,怎么会让他进太庙。

而且其实荀彧的很大贡献都是谋划,但是前面已经有郭嘉在了,所以更显示不出来荀彧的作用。而且荀彧的心思也不在这,也可以说身在曹营心在汉。无论是从忠贞还是功劳上,荀彧都不够资格进太庙。

所以这才是不让他们进太庙的主要原因。

挽救北宋于狂澜之中的寇准,为何死后没有享受配享太庙的级别待遇呢?

寇准一生为官正直,他在宋真宗时期备受宋真宗的信任,为北宋立下了很多功勋,可惜他晚年因为得罪了刘娥刘太后,在宋仁宗继位后为父亲一朝挑选有作为的大臣进入祖庙的时候,寇准便因为刘娥太后的干涉,失去了配享太庙的待遇。

刘娥是宋真宗在潜邸时候就非常宠爱的一个女人,她嫁给宋真宗的时候,她已经嫁过人了,但是宋真宗没有介意,可见刘娥这个女儿很有魅力,后来赵光义知道后也曾经让宋真宗将刘娥送走,刘娥最后在大臣府邸韬光养晦之时饱读群书,后来宋真宗继位后,刘娥走进了后宫,那个时候她的学识早已不是一个无知妇孺,在宋真宗还在世的时候,刘娥便协助宋真宗处理朝政,不过当时刘娥也是在后宫之中帮助宋真宗。

后来宋真宗去世之后,宋仁宗继位,但是宋仁宗比较幼小,是刘娥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但是不想刘娥这一听政就是十几年,宋仁宗已经成年,刘娥还不愿意还政给他,当时寇准这个正直的大臣就看不下去,直接在朝堂之上指明刘娥擅权并且恋权,可想而知刘娥当时内心是多么巨怒,虽然她的确是这么想的,但是寇准把她心理话说出来就比较尴尬,而且还是在朝堂之上。

当然当时寇准的是宰相还为北宋立下很多功勋,刘娥不能随便发难寇准,于是刘娥一口恶气在心中,直到后来宋仁宗要为宋真宗一朝选用有作为的大臣入主太庙的时候,原本寇准是一定可以配享太庙的,但是刘娥出面阻拦最后寇准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

康熙欣赏他,雍正让他配享太庙,清朝唯此一人,他到底有何成就?

这个人就是张廷玉,因为他为官恪守本分,为当时的反贪污做出来很大的贡献。

满清将近三千年历史,配享太庙者共有26人,只有一位汉人,这个人是谁呢?

这位唯一配享清朝太庙的汉臣就是张廷玉。

清朝有祖制规定:君王在位期间做了什么事,死后便不配享太庙?

清朝期间对于祖制的一些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并且专门有一个规定就是,如果君王在位期间,凡是丢失过国家土地的人都不可以进入太庙,然后也不可以立神功圣德碑。

道光君王在临终之前下了一份遗诏,说自己死了之后不要享受太庙的利益,同时不能够建立功德碑,然后来彰显自己一生的功德,后来咸丰君王继位之后,一下子就被这个遗诏难住了,因为自古以来君王死后一定会进入太庙,就算是平民百姓的家里面都会将灵位放在祠堂里面祭拜,这是中国的传统。所以咸丰君王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因为同时道光君王还表示,如果继任者并不按照他的遗照来办,那就是对大清朝不忠不孝。

后来咸丰君王和大臣们商讨了很久,最后决定不理会,道光君王留下来的遗照还是将他的遗忘放入了太庙,然后道光君王表示自己不要立功德碑,因为在清朝的组织规定中有皇帝在位,凡丢失国土一寸者,皆不准立神功圣德碑。而道光君王在位期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他们签订了条约,将中国的香港割让了出去,所以说这个已经不符合立功地位的条件了。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说道光皇帝死后,他觉得自己并不配进入太庙,虽然他的一生都非常的崇尚节俭,而且生活非常的质朴,但是他的手下官员贪污受贿非常的严重,和他治理方面有着非常的大的联系。

张廷玉能配享太庙,为何曾国藩就不能呢?

太庙指的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与明清时期的家庙不同,明清以前的太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太庙不仅京城有,各个郡国也设立了太庙,其总数多达176所。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所。

而明清时期皇帝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祭奠祖先的家庙也叫太庙,始建于1420年。虽然太庙是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但是太庙当中不仅供奉着历代有功的皇室贵族,还供奉着异姓功臣神位。

太庙地位特殊,是皇帝直系的专门的一个祭祀场所,所以配享太庙的人数很少,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无法享受这个荣耀,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才可以。而能够进入太庙的大臣也必须是有大功于社稷的,死后以郡王之礼厚葬。

张廷玉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1700年考中进士,改改庶吉士,后来入值南书房证实开始踏入清朝权力中心。张廷玉的仕途之路还算顺遂,康熙时期就做到了刑部左侍郎的位置,雍正时期更是节节攀升。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张廷玉的地位一路上升,做过礼部、户部和吏部的尚书,后来还做到了内阁首辅以及首席军纪大臣的职位,手握大权。可惜乾隆皇帝时期遭到皇帝猜忌,他选择辞官回乡,后来在家乡逝世,谥号“文和”,配享太庙。

那为何配享太庙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呢?这主要是因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十分器重张廷玉,甚至说出自己一天没有他都不行,张廷玉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是他的得力助手,让张廷玉进入太庙的决定是雍正皇帝下的。

因为清朝贵族是满族,满族的地位是要比汉族的地位高的,哪怕你能力再强,立下了再多的功劳,但是你是汉臣,所以进入太庙的难度就大大提升了。所以很多比曾国藩功劳下、地位低的满臣能进入太庙,而曾国藩不行。

许褚多次救了曹操,但死后为何未能配享太庙,儿子也被斩首了?

那是因为曹操死在了许褚前面,曹操死后,许褚也没有受到重用,封赏也比较少,到了曹丕的时候也还好,许褚也不至于那么受冷落,但是到了后面几代,就更糟了,我想这应该与君主的惜才用才心理有关。

许褚的儿子许仪在一次战争中也由于战马的马蹄陷入桥面,钟会将许仪斩首。许褚是曹操的忠臣,在曹操死的时候,许褚非常伤心,甚至哭到吐血,并且在曹操多次危难之际,都救了曹操,在官渡之战和潼关之战中,就先后救了曹操三次,曹操这才能够化险为夷,死里逃生。

在汉少帝的时候,有很多文臣武将都能够进入曹操庙庭从祀,比如庞德,徐晃,李典等人,但是没有许褚,配享太庙对臣子来说是一种特别高的荣耀,但是,立有大功的许褚没有进入曹操庙庭,也没有配享太庙。许褚在曹操死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冷落,赏赐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就特别少,食邑只有700户,当时有很多工程都是十亿上千户,甚至达到万户。

很多人没有配享太庙,都是有原因的,或是在军事上或是在政策上有什么过错,但是对于徐处来说,他并没有犯什么错,也没有对曹操不忠,但是许褚没能进太庙,儿子也没有保住,可以说是结局十分悲惨了。

标签: 乾隆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