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问答294

文丨齐彪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本指向,就是要解决我国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后怎样强起来,即实现小康目标后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课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从我们党的认识进程来看,这一重大历史性判断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对问题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量变到质变逐步积累、水到渠成的过程,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苗族女孩正在节日妆扮(黄晓海摄/本刊)

【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党从社会主义根本要求出发,逐步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在发展起来后解决地区不平衡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设想要在上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贫富差距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是我们党最早设计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时间表,对后来党制定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万亿元,在1988年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尽管这时人民生活还未达到小康水平,党中央已经开始考虑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陆续出台。

进入新世纪后,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此时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仍然面临着科技、教育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扩大,贫困人口为数不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发展开始导入科学之轨。

展开全文

同时,经过改革开放后40年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大幅提升,人民群众除了物质的、文化的需要以外,还有诸如社会公平、正义、法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要。过去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无论是从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社会生产,还是从居于矛盾次要方面的人民需要来看,都已不能真实反映我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党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调整党和国家工作主要方向的条件逐步成熟。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工作方向的调整,党的工作指导重点实际上已经转向了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都不是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主要追求目标,而是瞄准和蕴含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正是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抓住事物的“牛鼻子”,在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新自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国家意志和国家政策出发点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奠定了之后40年中国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认识进一步转变、深化,也必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注入新的动能,其时代意义将随着历史的延伸逐步呈现。

【历史性变革奠定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基础】

历史从哪里开始,矛盾也在哪里展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二者具有一致性。报告正是在分析我国这五年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作出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判断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奠定了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基础,初步证明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判断的正确性、科学性。

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明显改变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党中央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等方面着手,改革和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认识,扭转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缺失现象,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的领导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明显改变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面对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不利条件和复杂形势,党中央果断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明显改变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针对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状况,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显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针对我国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司法不公、执法不作为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状况,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统筹加强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环节建设,统筹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明显改变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针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给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带来的严重干扰,党中央果断作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工作部署,就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阐明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从而大大增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改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针对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有效遏制了漠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倾向,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明显改变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存在的许多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以及部队内部的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党中央果断作出在全军开展正风肃纪的重大政治决策,对新形势下政治建军作出部署,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从而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军队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提高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显改变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全方位外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开展钓鱼岛维权斗争,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实施常态化管控,强化对南海重点岛礁和海域管控,抓住时机推进南海岛礁扩建工程建设,取得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的历史性突破,从而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发展在国际上赢得了战略主动。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外交上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明显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党中央以空前的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这实际上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党的建设上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这只是提出和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开始。落实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许多新要求,必须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辩证看待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宣布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同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里明确指出了“一个变”和“三个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变了,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基本路线尽管表述上增加了新内容,但作为其核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也没有变。

主要矛盾原理是我们党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要性、必然性,如何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基本国情、国际地位、基本路线的“不变”统一起来成为关键。

基本矛盾决定主要矛盾。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在这长达100年的历史进程中,受这一基本矛盾制约的其他一些矛盾不可能始终如一,有的得到解决,有的以激化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主要矛盾。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现在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同样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上层建筑中的不适应问题也不断产生。这一对基本矛盾各要素的深入分析,实际上指明了为什么要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道理。

这也就解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什么不变的问题。基本路线实际反映了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基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要求。因此,“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既适合于过去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要求,又适合于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基本路线的不变,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不变紧密相连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不变”与“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矛盾绝对性、普遍性和具体阶段矛盾相对性、特殊性的关系,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全面辩证把握。

来源:瞭望

监制:刘新宇 、顾佳贇

编辑:张静、万宏蕾

标签: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