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是a+b+c等于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问答318

大家好,我是沈强,来自浙江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第30组的成员,在一课研究的微信平台中,期待与您共同探寻一课研究之路。

1.听一听:“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符号意识(2)

2.读一读:“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符号意识(2)

3.想一想:课后反思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曹培英

坚持阅读八分钟

教学实践研究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回溯式研究,即回顾、追溯曾经的教学经历,从相关经验中筛选、提炼有效策略;二是探索式研究,即针对存在的问题或根据新的设想进行试验性、开拓性的实践,以获得新认识、新经验。以下教学对策是从回溯到探索,两条路径结合、互补的产物。

1

展开全文

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数学符号有多种分类。比较常见的是按照符号的用处分为:对象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结合符号、性质符号、略写符号等。下面以数字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为例,说明如何让小学生亲近、喜欢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数字符号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是a+b+c等于

我们先来听听:数字符号

老师们都有自己教学阿拉伯数字符号的经验,其中最为经典的中国式策略就是让学生诵读儿歌,如:1像铅笔,细又长;2 像鸭子,水中游;3 像耳朵,两道弯;4 像小旗,迎风飘;……

实践表明,富有童趣的儿歌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有助于他们记忆字形并掌握书写体。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的抽象。

数学教育家曹飞羽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编写过一套全国通用教材,实验初期的油印本中,5>3的插图是这样的:5只小鸡与3只母鸡,尽管画了三条一一对应的虚线,但不少学生还是认为“3大于5”。他们的理由是,1只母鸡都比5只小鸡大,何况是3只母鸡呢。教材的意图是明确的,引导学生抽象的设计也有道理。但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还难以彻底摆脱质量对数量的干扰,所以最后把3只母鸡改成了3只小鸭。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案例之所以始终保持在记忆里,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很多提醒。用在这里是想提示:数字符号,作为事物共同属性的标志,它的抽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需要持续的教学努力。当然,也和数感的建立密切相关。

运算符号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运算符号

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通过动态演示:

加号的演示:先出现一横,再移来一竖,表示“合并”、“添上”、“增加”的意思。

减号的演示:从“+”里拿走一竖,表示“去掉”、“减少”的意思。

乘号的演示:将“+”转动 45°成“×”,表示特殊的加法,即表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当学生看到了这些符号的动态生成,也就记住了相应运算的含义。

我们的实践表明,教学加、减、乘时演示了三个运算符号的生成与含义,到教学除法时,学生一般都会自己解释除号“÷”的含义:“先写中间一横表示平均分,上面、下面各一点,表示每份同样多。”

这些诠释,有些可能并非符号原创者最初的想法,与符号演变历史也有些出入,但从教学工艺学的视角考量,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孩子喜闻乐见,印象深刻,容易内化。

关系符号

我们再来听听:关系符号

小学数学首先出现的关系符号是等号,接着是大于号、小于号,然后是约等号和不等号。

1557年,等号的首创者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在其论文《智慧的磨刀石》中说:“为了避免枯燥地重复is equal to(等于)这个短语,我认真比较了许多的图形和记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等长的线段,意义更相同了。”

老师们都知道大于号、小于号的共同点是:开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有教师发现,伸出右手,请你把右手伸出来,张开食指、中指,就是一个相当标准的大于号;反之,伸出左手,张开食指、中指,就是一个相当标准的小于号。

进而,约等号、不等号,也可以在等号基础上引进:让等长的线段弯一弯,等号就变成了约等号;等号添上斜杠,就表示no,表示不等于。

看来,认为数学符号抽象、难懂的习惯性认识含有偏见。很多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是那样的简洁、生动、形象。面对这些充满简约美的符号,任何教学艺术、任何语言描绘,都相形见绌。而且,符号本身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如此有效的功能不加以开发、利用,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事实上,数学符号按其形成方式来分类的话,又可以分为象形、缩写、约定(如用a、b、c表示已知数,用x、y、z表示未知数)等类。非常庆幸,小学数学所引进的符号以“象形”为主。除了运算符号、关系符号,几何中的很多符号,如“∥”、“⊥”、“△”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形特征。这些符号给我们从一开始就让孩子领略数学符号的美妙与可爱,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正是因为数学的象形符号,与生俱来的简约记忆功能、辅助理解功能,所以小学数学符号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欣赏符号、感悟符号。那些不切实际,花费可观的时间让学生自创符号的做法,值得反思。给学生自创符号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张扬个性,是很好的。但若脱离学生的实际,忽视已有符号的认知与领会,就难免流于形式,适得其反。

2

初步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多年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符号感的主要途径,因此,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可谓汗牛充栋,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呢?

一般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主要是简单明了。除此之外,从特殊到一般,揭示一般规律的优点似乎并不突出。例如,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用语言描述是“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都能揭示一般规律。

这是由于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简单、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等因,造成的教学局限性。

仅从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曾经有过辉煌,明朝中叶之后一直停滞不前,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公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符号的使用。那么,怎样利用小学数学现有的内容,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有更深入一些的认识呢?

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载体。下面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片段:

我们先来看教材:

用字母 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学生不难写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将它和算式比较,一个特殊,一个一般;与文字叙述比较,一个冗长,一个简洁。通常比较到此为止,实在有些遗憾。

细致分析女孩说的那段话,前面是“两个数”、“一个数”,后面变成了“它们”、“这个数”。原来这么长的一段话,谁和谁先加、再乘,又是谁和谁先乘、再加,仍然没有说清楚,不理解的人读了也白读。可见,用字母表示数的 “优势”不仅在于“简洁”,在于由特殊到一般,更在于“准确”、“无歧义”。

实践表明,“课标2011版”关于符号意识的所有表述,都能在小学得到初步的落实。尽管如此,曹老师还是不想把相关经验再加以细分、展开,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符号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与主要对策,另一方面是曹老师认为,与数感相比,符号意识并非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过于铺开、处处着力难成上策。

这一工作角度的主次之分,并不妨碍研究的深入。重点固然值得研究,非重点也需要研究。相信随着教学探索的深入,还会生成更多的新经验、新策略。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是a+b+c等于

课后反思

通过刚才的阅读,谈到了哪些数学符号?

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亲近、理解符号?

如何让学生初步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审核人:沈佩峰

标签: 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