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第一好汉海儿汗:硬扛蒙古围城半年,两万军队全部阵亡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66

​公元1219年秋,当花剌子模得知铁木真亲率大军西征的消息时,如何构建战略防线的问题,马上就提到了他们的工作日程之上。


任何决策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策,在花剌子模构建战略防线的问题上同样不例外。


上策激进,就是把军队拉到边境线上,御敌于国门之外。


任何有机会和有能力的国家,几乎都会倾向于选择这种战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领土和民众不受敌军蹂躏。


但想要实施这一战略,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军事能力,包括强大的机动性和野战能力。否则,漫长的边境线肯定是防不胜防的。就算机动性够强,在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没有强大的野战能力,被敌军重创了己方的军事主力,后面的战争也会越来越被动。


和蒙古军队相比,花剌子模军队在机动性和野战能力上有优势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我们对蒙古汗国的感官如何,有一点都必须承认:蒙古铁骑的机动性绝对是超强的,同时代有没有和他们相当的部队?难说。但同时代肯定没有能在机动性方面超越他们的部队。


至于野战能力,花剌子模在执行“援辽抗蒙”时,曾与蒙古军队有过一次正面交锋,摩柯末苏丹和扎兰丁王子合力,才勉强与蒙古将领速不台打了个平手。要说花剌子模军队的野战能力比蒙古军队强,似乎也说不过去。


既然机动性和野战能力都不比蒙古军队强,综合来看甚至还弱于蒙古军队,那么激进的上策自然只能摒弃,转而寻求其他策略。


中策中庸,就是派重兵防守重点地区,诱敌深入之后寻机歼灭之。


如果花剌子模有选择性地布防,自然会让出部分领土给蒙古汗国;如果蒙古汗国的战略是稳扎稳打,立足于花剌子模放弃的领土,逐个攻破花剌子模重兵布防的坚城,他们的骑兵优势自然会受到削弱。


这个选择有些像明末袁崇焕所推崇的“城墙大炮”战术,就是一心一意搞防守,引诱蒙古军队前来攻坚。


如果蒙古军队不愿攻坚,自然要越过这些被花剌子模重点布防的城池继续推进,花剌子模就可以有效地针对蒙古汗国的后勤补给,进而一步步扼杀蒙古汗国的军事力量。


在后勤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蒙古汗国自然只能就地补给,这必然会伤害占领区民众的利益。到了那个时候,蒙古汗国根本无法保证自己在占领区的安全,进而陷入“步步皆敌”的困境中。


就算蒙古汗国愿意攻坚,也有足够的能力攻下被花剌子模重点布防的城池,他们必然也要分兵把守。到了那个时候,蒙古汗国的有生力量就会被不断分割,花剌子模的胜算也会不断增大。


中策是否可操作?我暂时卖个关子,先说下策。


下策保守,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只要你蒙古人敢占领,我就敢放弃,适当消耗你的实力之后,我立刻撤军。


从表面上看,下策和中策似乎差不多,可实际上,这两种策略在战略选择上截然不同。


中策是做好了防御重要地区的准备,下策则是无论轻重,蒙古军队只要打过来,花剌子模一概放弃,目的就是增加蒙古军队的统治成本。


只要蒙古人被大片殖民地拖住脚步,只要蒙古人的军事力量不断分散,花剌子模的犀利反击就将到来。


抗战期间,我们就是这样对付鬼子的。


你想占领土地,我进行一定抵抗之后就撤退,土地让给你。你的兵力总有限度,你的后勤补给总会受到压力,等你在这两点都受到制约的时候,我再跟你较量。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鬼子从上海开始一路推进,占南京攻武汉无所不能,但当他们推进到湖南一线的时候,终于有些推不动了,对峙局面就此形成。


上中下三策全部分析完了,花剌子模最终选择了哪一种策略呢?


扎兰丁王子建议选上策,理由也很充分:打仗就是要打出气势,但这种策略很快就被否决,扎兰丁王子还遭到摩柯末苏丹的训斥。


扎兰丁王子的个人素质深受铁木真追捧,他本人也是军中宿将,不久之前更是和蒙古军队正面打过一仗,按说不会不清楚蒙古军队的虚实,他为何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扎兰丁王子深刻了解花剌子模的现状,知道帝国初建人心不齐,只有将大家汇聚在一起,打出一场辉煌的胜仗,花剌子模才有未来可言。


对于扎兰丁王子的这一建议,后世主流观点认为是极其英明的,但我不这么看,原因已经在上文说过:无论是机动性还是野战能力,花剌子模军队都比不上蒙古军队,正面硬扛气势正旺的蒙古铁骑实属不智。


上策被否决,只剩中策和下策可选。在最初制订战略方案时,有人提议选下策,但很快就被否决了。


抗战期间,我们也不是一开场就玩“以空间换时间”这种战略的,因为丢不起这个人,一仗没打就开始盘算着撤退,这叫什么事呢?可随着华北地区的接连失守,我们只得正式现实。


花剌子模也是这样的情况,一仗没打就撤退,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如果扣个帽子,直接把选择下策的人说成是投降派也没什么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仗不打一枪不发就撤退,后面肯定会出现大批的伪政府和伪军,花剌子模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呢?


有些时候,一念之差真的可以决定国运。如果花剌子模管理层知道后来的过程和结局,恐怕他们就不会对下策有这么大的抵触了。


但他们没有上帝视角,基于上述原因,下策也被否决,只有中策可选,但在选择中策的时候,他们还做了一些改良。


首先,花剌子模决定在边境线的重要地区进行重点布防,通过层层抵抗来消耗蒙古军队的有生力量,并阻止蒙古军队快速且全面地控制殖民地。


与之前所商讨的中策不同,摩柯末苏丹还决定,成立类似于游击队一样的敌后武装,在某个恰当的位置蛰伏,伺机侵扰蒙古军队的后方。


客观地说,摩柯末苏丹的战略方案还是可圈可点的,他虽然无法阻挡蒙古军队深入国境,却也对蒙古军队的机动性进行了极大限制,并充分利用城墙优势,抵消蒙古军队的野战优势。


游击队的设立更是妙招,只要有这样一股力量在后方侵扰,蒙古人就不敢全力以赴地往前冲,必须时时留意后方不要被包围。


对于被蒙古人占领的殖民地而言,如果没有游击队,他们或许会干脆利落地跪在地上,和蒙古皇军一起共建王道乐土。但游击队的存在,自然会使得伪政府的投降成本提升许多。


不管做任何事,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永远是“成本”和“风险”,而在许多时候,“风险”是可以归于“成本”之中的。


当收益大于成本和风险时,这件事就可以做;当收益等于成本和风险时,这件事就要三思;当收益小于成本和风险时,这件事就不能做。


我们做的一切先期准备,都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和风险,如有机会再扩大收益,以期获得利益最大化。


对于花剌子模而言,“布防重点地区”可以说是成本中、风险小,收益却很高。


放弃大量领土,军队却能够得到有效保留,这是成本中;不必直面侵略者,这是风险小;将侵略者拖入战争的泥淖,不断分化他们的综合实力,这是收益高。


但这种战略的缺点就在于:由于要防守重点区域,花剌子模必须先行分兵。这样做虽然避免了野战,却也要面对以少敌多的局面。


面对这个局面,铁木真并不陌生:当初在野狐岭惨败之后,金国所运用的就是这种战术。既然花剌子模摆开了架势,铁木真自然要见招拆招。


铁木真率军抵达花剌子模边境时,首先进攻讹答城。这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城池,海儿汗负责此城防务,蒙古商队也是在这座城里被屠杀的。


铁木真为什么把首攻地点选在这里呢?首先是这里有重兵布防,如果不攻破讹答剌城,铁木真就不敢长驱直入。其次是因为蒙古商队在此地被屠杀,铁木真率军攻打这里,可以向世人证明:我出兵没有别的理由,就是要为我的子民复仇!


攻防战进行了好几轮,铁木真发现急切之间难以破城,就命次子察合台与三子窝阔台率军继续围攻,其他军队兵分三路,继续向前。


在分兵之际,铁木真定下了战略目标:四路大军齐头并进,我们在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罕会师!


在传统史书中,海儿汗是一个人头猪脑的家伙,就是他不顾大局、贪得无厌,才引得蒙古铁骑的进犯。


关于海儿汗屠杀蒙古商队的原因,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已经详细分析过:他是为了对抗摩柯末苏丹的集权,绝不是见财起意,更不是人头猪脑。


在海儿汗的指挥下,讹答剌城足足坚守了半年。守城战到了第五个月的时候,由于没有外援,许多人绝望投降,外城很快被攻破。但海儿汗没有放弃,他率领两万军队退到内城,又坚守了一个多月。


打到最后,这两万军人化整为零,以五十人为一个小组,一波一波地出去和蒙古人拼命,令蒙古军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拼到最后,整个军队只剩下几人,依然继续奋战,无人投降。杀到最后,只剩下海儿汗一人时,窝阔台下令活捉,海儿汗最后甚至用砖头和瓦块与蒙古军队搏斗,力竭之后才被活捉。


别说在蒙古征服史,就是在世界历史上,如此惨烈的战争都是屈指可数的。如此顽强的战斗意志,如此坚韧不拔的军队,要说海儿汗是一个人头猪脑的家伙,我是绝对不信的。


明末的袁崇焕,最初在宁远城坚守两天,于是有了众人吹嘘的“宁远大捷”;后来在宁远和锦州坚守二十四天,于是有了神功无敌的“宁锦大捷”。


对比一下海儿汗,袁崇焕拿得出手的那点东西也配叫战绩?


如果像海儿汗这样的好汉都是人头猪脑的丑角,那么英明神武的豪杰应该长什么样呢?如果蒙古征服的所有城池都有这种战斗意志,铁木真及其子孙还有可能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的帝国吗?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海儿汗屠杀蒙古商队,早早断了自己后路,不得不顽抗到底,算不得真好汉。


可问题是:如果海儿汗献城投降,铁木真还会杀他吗?


要知道,讹答剌城是铁木真进入花剌子模境内所面临的第一座坚城,如果刚进入花剌子模就能收到这样一份大礼,铁木真不知道要开心成什么样呢,他怎么可能杀死起表率作用的海儿汗呢?


就算海儿汗不是千里马,铁木真也不会介意用千金买马骨。


再者,在海儿汗坚守讹答剌城五个月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不少叛徒,外城也被蒙古军队攻破,但海儿汗却依然可以率领两万军队死守内城,最终战至最后一人。这是什么样的凝聚力?


由于抵抗过于激烈,海儿汗本人的下场非常悲惨。


他被绑在刑场上,刽子手用熔化的银液灌进他的耳朵和眼睛,把他活活烧死,据说是惩罚他的贪婪。


像海儿汗这样刚烈的抵抗者,铁木真绝不可能饶过他。不但没有饶过海儿汗,铁木真更没有饶过讹答剌城的百姓:在他的号令下,残酷的屠城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