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吴宓84岁因病逝世,留下3个女儿,如今现状如何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20

一袭长袍,一卷诗书,他严谨治学,将毕生所学贡献给芊芊学子。半世辉煌,半生风雨,他荣誉加身,却被时代抛弃而抱憾而终。他是民国才子,他也是国学大师,他更是中国比较文学大师。他便是吴宓。


辉煌的前半生

吴宓的前半生不可谓不辉煌。1894年,他出生于陕西一户富足人家。他的姑姑是当时著名的晚清女实业家周莹。他本名为吴玉衡,取自《书经》“陈璇玑之玉衡”之义。吴宓的名字是他在1910年报考清华大学时自己取的。


1916年吴宓从清华大学顺利毕业。出于对学术的喜爱,他又选择出国留学。从1917年到1921年,短短五年的时间,他便顺利取得了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位,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在哈佛大学的这段日子,应当是吴宓思想最为勃发的时候。在这段日子里,他将国外的文学作品与国内的经典著作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他最喜爱的《红楼梦》。他写过许多篇有关《红楼梦》的赏鉴论文,大多出于这个时期。他也因此奠定了红学大师的身份。


1921年,他学成归国。受清华大学所托,他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一课,比较文学这一课题由此进入了广大中国学子眼中。尽管吴宓留学国外多年,但是他骨子里对中华文化还是极为看重的。“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的自尊”为此他联络几位国学大家,一同创办了清华国学研究院,使得国学思想由此深入人心。


悲惨的后半生

吴宓的一生追求国学,这使他成功,但也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特殊”期间,国学受到了猛烈抨击。思想过于偏激的众人一心想要剔除全部传统思想。而身为国学大师的吴宓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他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宣传国学的益处。但在当时那个年代,他的话不仅没有被人采纳,反而因此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受人折磨。


70多岁的高龄却被人关禁闭,勒令干活改造,甚至被架在高台示众。疯狂的民众视其为仇人,断水断粮不足以平心中的怒气,他们还要打断他的腿,不停的折磨他。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中,吴宓身体逐渐恶化,直到最后竟已经不能自理生活了。1978年吴宓病逝。


父女间的爱与恨

吴宓离世后,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他的子女身上。吴宓一生一共有三段感情经历,但其只与原配有过三个女儿。吴宓在与原配离婚后,这三个女儿便一同与母亲生活。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相关史料记载过少,我们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其中两人的介绍与生平了。唯一有过记载的便是其中一个女儿,她的名字叫做吴学昭。


吴学昭


在吴学昭很小的时候,吴宓便与自己的原配夫人离婚了。这使得吴学昭从小便没有了父亲的照顾,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好在,她继承了父亲优秀的文学能力,顺利考入了燕京大学。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国家机关担任干部一职。


特殊时期,她被派到四川工作。但让人心痛的是,尽管自己有着不小的权力,但是吴学昭却没有一丝救助父亲的心。许是怨恨父亲的花心,她不仅没有帮助父亲,反而公开对其训话,与他划清界限。此举令吴宓心痛不已。


特殊时期后,她回到了北京。吴宓去世后,她通过整理父亲的书籍遗物等,编写出了《吴宓日记》等一系列珍贵作品。这或许也是她原谅父亲的一种举动吧。


吴宓的一生是辉煌的。他在事业上的成功,在文学上的成就都无人能及。但他同时也是可悲的。感情是他这辈子都无法踏出的漩涡。为爱情而牺牲一切,到头来却一无所获。甚至,连女儿都因此而恨上了自己。他后半生的凄苦,不仅仅是时代的过错,也是他过分滥情的祸果。如此看来,着实是让人惋惜慨叹啊!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