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指什么时间段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91

三国时期是指什么时间段

三国时期是指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扩展资料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

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264年孙皓即位后 ,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

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 。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他以贾充为大都督 ,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

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时期时间表?

1、184年2月,黄巾起义。

2、10月,张角病死。

3、187年,曹操任东郡太守。

4、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5、12月,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6、190年1月,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7、2月,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8、191年,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9、192年4月,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卓。

10、6月,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1、193年,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2、194年,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3、195年10月,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4、196年7月,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布占徐州,刘备投操。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5、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操讨伐张绣,失败。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6、198年9月,布攻打备,破小沛。

17、12月,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8、199年11月,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备讨伐术,术病死。

19、200年,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20、10月,操偷袭乌巢。

21、201年,操败绍于仓亭。备投奔刘表。

22、202年5月,绍病死。

23、203年,权讨伐黄祖。

24、204年,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5、205年,操平定青州。

26、206年,操平定并州。

27、207年8月,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28、6月,操封为汉丞相,郭嘉病死

29、7月,操南征表。

30、8月,表病死。操杀孔融。

31、9月,刘琮降操。

32、11月,赤壁之战,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33、209年10月,备与权之妹成亲。

34、210年,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35、211年,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36、212年10月,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霞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37、213年5月,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38、214年5月,权攻破宛城。

39、7月,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40、10月,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备,备自领益州牧。

41、215年7月,操征张鲁。

42、11月,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在濡须打败权。

43、216年,操称魏王。

44、217年2月,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45、218年,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46、219年7月,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47、10月,羽失荆州,被权杀害。

48、220年1月,操病亡。

49、10月,丕称帝,建魏国。

50、221年4月,备称帝。备伐吴。张飞遇害。

51、222年,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52、223年,4月,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53、8月,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54、225年,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55、226年,丕病亡,曹睿继位。

56、12月,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57、227年,亮上书北伐。

58、228年,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59、229年,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60、230年,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61、231年,亮第五伐中原。

62、234年,亮六出祁山。

63、8月,亮病逝于五丈原。吴大举攻魏合肥。

64、235年1月,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65、237年,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66、238年5月,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67、8月,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68、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继位。

69、240年,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70、241年,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71、242年,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72、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73、8月,幽州刺史毌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74、9月,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75、10月,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76、11月,毌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77、245年,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78、5月,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毌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79、246年,毌丘俭两破高句丽。

80、247年,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81、248年,懿封为丞相。

82、249年1月,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83、250年,权废孙和为庶人,赐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84、251年,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85、7月,懿亡。

86、252年,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87、253年,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88、254年9月,师废曹芳。

89、10月,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90、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91、256年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92、257年,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93、258年,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94、260年5月,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95、6月,曹奂继位。

95、262年10月,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97、263年,昭三路伐蜀,蜀亡。

98、264年,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99、265年,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00、12月,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101、271年,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102、272年,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103、276年2月,东夷八国归化

104、7月,东夷十七国内附

105、277年,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106、278年,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107、2月,东夷六国来献

108、279年,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109、280年,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扩展资料:

历史事件:

1、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2、袁术称帝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二月,袁术称帝于寿春,建号仲氏(又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但袁术治理国家无方,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

袁术逃往汝南,继续作皇帝。后来,在汝南郡坐吃山空,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所阻拦。不得已撤回寿春后,袁术找人要蜂蜜,却又找不到,袁术大叫道:“袁术至于如此吗?”遂吐血身亡。

3、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

此战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

5、魏灭蜀之战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

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

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

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 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

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灭蜀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中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术称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卓之乱

三国时期的简单历史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是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

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期间,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了这些地区。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或游戏题材之一。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1、黄巾起义 为了打击黄巾叛乱,政府给于州牧兵权,许多州牧趁机坐大,中央政府影响力开始下降。

2、易京之战 袁绍于此战中基本统一河北,再无后顾之忧,意欲南向以争天下。并于第二年发动官渡之战。

3、官渡之战 袁绍势力衰退,曹操统一北方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

4、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挫败,刘备趁乱得荆州,形成三分局势的雏型。

5、潼关之战 扫荡马超等西凉豪杰,巩固了后方势力,曹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北方。

6、汉中之战 刘备击败曹操,夺得汉中之地,使刘军达到空前的强大,刘备也进位称汉中王。

7、夷陵之战 蜀汉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8、诸葛亮北伐 蜀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魏司马懿掌握兵权。

9、姜维北伐 蜀国国力被大量消耗。

10、魏灭蜀之战 。 蜀灭亡。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11、晋灭吴之战 吴灭亡,西晋统一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史

求三国时期所有的城市名称

1、洛阳

汉时首都,当时在全国的地位恐怕现在的北京也无法相提并论。不仅为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最强、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量御用文人云集于此,使其文化也相对繁荣。那时的文官自不可与现在的干部们同日而语,那可都是正经的文化人。

建安文学的几位重要人物也与洛阳密不可分。董卓造乱时洛阳虽有过焚城的痛苦经历,但后来曹丕篡汉,重新定都洛阳,洛阳便迎来了第二春,直至西晋,洛阳一直作为首都存在。

2、长安(今西安)

东汉末年,因董卓兵败之故,长安有短暂的首都史。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应是仅次与洛阳的。长安更重要的是它的战略位置。开始一直作为抗击西凉马腾、马超进入中原的咽喉。三国鼎立后,蜀汉北伐也是以长安为战略大目标的首要,诸葛亮梦中都想着这块肥肉。

长安同时也是汉人抵抗西羌异族进犯的堡垒。

3、建邺(今南京)

建邺,东吴孙权称帝后的首都。建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其文化,和经济都相当发达,有“江南第一名称”的称号。但是在当时的三国乱世中,由于全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中原地区,在加上南方人口比较少,所以建邺虽然也是三国都城之一,其经济发达程度也并不靠前!

建邺也是今天的南京,中国少有的六朝古都之一!

4、徐州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陶谦担任徐州刺史期间,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和灌溉。使得徐州之地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在加上当时陶谦很少参与三国纷争,所徐州在各路诸侯眼里一直是块“大肥肉”。

所以徐州绝对堪称是三国一线城市。徐州位于如今的江苏省,它不仅在三国时期比较富庶,如今的徐州也非常发达、

5、成都

成都,三国时期益州的政治中心,当时刘焉,刘璋父子偏居一隅,不参与三国纷争,苦心经营成都二十余年,使得成都成为三国时期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后来刘备取得益州后,又在成都称帝,所以成都的地位在南方显得更为重要。

刘备死后,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苦心经营成都,使得成都在三国时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6、许昌

曹操施行的屯田制度实施令许昌得到很好的发展,人口与经济都得到提高与生产。从那时起,许昌一直是中原的一个主要城镇。

7、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8、赤壁(武汉)

三国赤壁古战场,赤壁之战发生地,现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南岸(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汉,南临岳阳)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

9、荆州

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刘备从曹操手里夺得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孙权打下南郡,以及之前占领的江夏郡南部。此时曹操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襄阳郡,以及后来划分的南乡郡,还有江夏郡北部。

刘备入川之前,从东吴手里借来南郡,入川后,孙权攻打蜀汉占领的荆州地区,刘备与孙权讲和,江夏、桂阳、长沙三郡归孙权,武陵、零陵、南郡归刘备。

10、长沙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

11、凉州(武威)

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12、幽州(北京)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有个说法叫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这个范围也很大,北京也在其中。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形成大统的局面,这时就在北京一带设了蓟县,隶属于广阳郡,也是其治所。

到了西汉时期,北京则属于幽州了,但是隋朝给改了名,称为涿郡。唐朝统治天下时,有把这里恢复为幽州,宋代也一直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的城市名称

三国是什么时期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扩展资料

1、曹魏

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2、蜀汉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3、孙吴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蜀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吴

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下面我们就三国时期官职高低大小作一详细介绍:

【一品】

丞相:可分设左右

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

【二品】(九卿)

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

【三品】

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长秋,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

【四品】(九卿辅官)

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

【五品】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主薄,丞相长史,光禄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礼官大夫,黄门侍郎,从事中郎

【六品】

议郎,郡史,赞飨,食监,祭酒,御史员,右都侯,左都侯,左仆射,右仆射

【七品】(五史五掾)

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

[从]

五官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

【八品】(十辅丞)

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

[从]

中书丞,符节丞,尚书丞,明堂丞,灵台丞

【九品】

县尉,县丞,县史,县长,县令,钟官,导官,主事,御府,尚方

[从]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曹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仓曹,主仓谷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侍曹,主通报事

武将官职

【一品】

大将军,大都督

[从]

左都督,右都督,卫将军

【二品】

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

[从]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辅军将军,镇军将军

【三品】

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四品】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从]

镇东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

【五品】

安南将军,安东将军,安北将军,安西将军

[从]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平西将军

【六品】

军师将军,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都护将军(都护),骁骑将军,越骑将军

[从]

伏波将军,厉锋将军,武卫将军,荡寇将军,讨寇将军,灭寇将军,游击将军,扬武将军,立义将军,秉忠将军,翊军将军,镇远将军,奉义将军,横江将军,威烈将军,讨逆将军,征虏将军,讨虏将军,扬威将军

【七品】

羽林郎将 ,立武郎将 ,绥南郎将,五官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郎将

[从]

偏将军,裨将军,门下督,将帅府属官,帐下督,军祭酒

【八品】(汉武八校尉)

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屯骑校尉,掌屯骑,越骑校尉,掌越骑,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中垒校尉,掌中垒,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虎贲校尉,掌轻车

[从](西园八校尉)

典军校尉,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左军校尉,助军左校尉,助军右校尉

【九品】

谒者仆射(大谒者),宾赞谒者,监冶谒者,郎中谒者,中宫谒者,给事谒者,通事谒者,中书谒者,持书谒者,持节谒者

[从]

都尉,郡尉,散骑,黄门,武库,洗马,督邮,若卢,卫士

扩展资料: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时期的城市

1、邺城,东汉末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营建邺都,邺城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所以临漳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2、许昌,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建安区、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3、建业,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南京)。

4、汉中,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迁南郑(在今汉中市区)。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5、巴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

三国以前是什么朝代

三国时期以前是汉朝。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6] 。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扩展资料:

汉朝的疆域领土: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 ,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 ,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朝

标签: 是指时间段

相关文章

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

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 三十岁 因为其源于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以“而立之年”来称呼年至三十岁的人。 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