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奇之转世英雄,刘伯温传奇布阵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问答290

老家在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住的村子离镇上大约十里。在我很小的时候,听村里老人说,镇上有一座叫“三起儿镐”的大房子,大房子里住着一条修炼千年神通广大的美女蛇精。相传闹日本鬼子的时候,鬼子曾想炸毁“三起儿镐”,派来了满载炸弹的轰炸机,不想这事被蛇精知道了,非常生气,立即施展法力在丰台上空幻化出层层乌云,鬼子飞机找不到目标,仓惶退去。于是“三起儿镐”得以保全,美女蛇成了抗日英雄。

这便是我关于天尊阁的最早记忆。

天尊阁位于丰台镇。丰台镇相传形成于唐朝,兴盛于明清。明清时,丰台的木版年画、造纸和剪纸等手工业发达,各地客商云集于此,街面上店铺林立、行人如织。丰台镇地理位置优越,西面是宽广的蓟运河,东面是同样宽广的还乡河,水陆交通便利,是重要的水旱码头。清末民初,从丰台登船,沿河而上可达天津东北角的金刚桥。丰台镇南北狭长,东西向两侧伸展,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镇子周围环绕一条护城河,名叫黑龙河——凤凰展翅、黑龙盘旋,这个搭配寓意比较宏大,在当时丰台人眼里,这里实为龙凤宝地。黑龙河上曾有多座桥梁,如腰带桥、丰乐桥、卧龙桥、起凤桥,名字取得比现在很多不动脑筋、干巴无味的桥名有意思多了。比如现在由丰台向南三十里有座桥,叫驴尾(yi)巴桥,我想,能取这名的人脑袋多半让驴踢了,简直能把驴大爷气疯啊。

丰台镇曾有六个城门,按顺时针旋转分别是:东门、南门、小西门、西门、北门、小东门,故而又称六门镇。六门之外都有庙宇镇守。东门外是娘娘庙和观音阁,两位美丽的女神仙分别代表着道家与佛门;西门外是单家家庙和丛林院,单家家庙有商业行会的背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丰台商业的繁荣,丛林院又称关老爷庙,供奉武财神关云长;北门外有财神庙,供奉文财神比干,还有紧挨在一起的北大寺和刘家庵,和尚与尼姑修炼的地方相距不足30米,这个距离实在有点暧昧:遥想当年,清灯、素衣,晚课时分,精壮的和尚与貌美的尼姑同时诵经,诵经的声音穿过各自房间的窗户,在静寂的夜空里交汇,这样的场景如被那些良心已然坏掉的凡夫俗子们看到肯定又会想入非非了;此外,小东门外有火神庙,小西门外是龙王庙,其中龙王庙最有意思,旧时的丰台镇,每逢旱年,人们都要做一个硕大的泥龙,周身沾满贝壳,用门板抬着,抬到龙王庙里,在龙头前烧香,大家跪拜祈告,然后出庙游街,全镇的孩子都出来,一路跟着,一路喊着:“青龙头,白龙雨,家家小孩儿都求雨,大下、小下,下到明天还下……”就这样一直到北大寺北边的卧龙桥上,将泥龙放下,泥龙瞬间入水,天上大雨倾盆……透过这样的场景,我看到的不是所谓的封建迷信,而是古镇淳朴的民风,而古镇如此颇费心思的布局和设计,更让我深深折服于先人们打理俗世生活的智慧,以及安顿自己精神和灵魂的那些执着的追求,这些古迹如能留存下来该多好!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由于纷飞的战火、甚至由于某种狂热畸形的政治诉求,如今它们已不复存在,而曾经盛极一时的丰台镇也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逐渐落伍……

所幸,还有天尊阁。

天尊阁位于南门外,南门外原有两处道教场所,靠南的叫吕祖庙,供奉八仙之首吕洞宾,此庙早已不在,靠北的就是天尊阁。天尊阁丰台人习惯上称它为“三起儿镐”,顾名思义它一共三层。第一层是三清殿,左中右依次供奉大罗太清道德天尊、大罗玉清元始天尊、大罗上清灵保天尊,其中元始天尊地位最高,雄据中位;道德天尊就是那个被孙悟空偷吃了金丹的太上老君,传说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成仙后就化身为太上老君;灵保天尊就是在很多神话小说中常出现的那位声名显赫的通天教主,这仨老头儿在道教诸神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第二层是王母殿,左中右依次供奉慈航道人、王母娘娘、眼光娘娘,都是女神仙,其中众所周知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媳妇,玉皇大帝也是道教供奉的神灵,两口子都是道教中人,可谓志同道合、夫唱妇随;慈航道人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据说慈航道人是在修炼道教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炼佛教,才成为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儒释道三家诸神灵大多有着或紧密、或松散的渊源,这里就是一例;眼光娘娘传说有治眼病的法力,很多眼病患者慕名而来,焚香叩拜,她的香火旺盛。第三层是紫薇殿,供奉紫薇大帝,这是一个伟大而吉祥的星神,把他放在最高处,寓意吉星高照,好事连连。

展开全文

刘伯温传奇之转世英雄,刘伯温传奇布阵

天尊阁通高17.4米,阁顶正脊砖雕二龙戏珠和双凤牡丹,两恻脊和飞檐上各种走兽雕刻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每层檐角下还悬挂铁铎一只,每当微风吹拂,方圆数里声音悦耳。三层前檐有楼板伸出的露台,可登临远眺,视野开阔。阁内分布8根均长12米、直径0•6米的通天大柱,通柱外侧又辅以檐柱、山柱和廊柱,并通过斗拱、榫卯与三层纵横梁枋和两层楼板连接,结构异常牢固。76年唐山大地震,离唐山几十里的丰台差不多就是震中,一夜之间,全镇所有村庄平均伤亡都在百人以上,几乎所有房屋都变成了废墟,唯天尊阁巍然屹立。劫后余生的丰台人纷纷涌向天尊阁,焚香叩拜,哀悼亲人,也祈望幸福,在凄风苦雨的灾后生活中,天尊阁愈加散发出神圣和人性的光辉。

天尊阁坐北朝南,正面隔阔大院落与文昌宫相对,文昌宫是天尊阁的前殿,供奉文昌帝君,也就是文曲星神,星神不啻一盏指路明灯,千百年来为历代读书求仕之人顶礼膜拜,现如今很多在高考指挥棒下顽强拼搏的莘莘学子以及他们含辛茹苦的家长都慕名而来,在星神庄严的目光下,虔诚地祈祷龙门前那成功的一跃;院落以西是灵观殿,是天尊阁的配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观,护法神双目如炬,怀抱双鞭,全天执守,随时准备驱除一切胆敢来此侵扰的妖魔鬼怪,确保天尊阁平安。就护法神这项职能而言,完全可以在灵观殿门前挂上这样一块牌子:公安道教分局天尊阁派出所。

天尊阁何时修建,迄今没有确切答案。和丰台镇的老人聊天,他们大多认为始建于唐,尽管拿不出多少有力证据,但他们的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以及浑浊双眸中透出的无限虔诚,让我肃然起敬,我相信他们。从他们口中,我知道了天尊阁更多的历史旧事、逸闻掌故,我真切地感知到天尊阁在他们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他们的讲述,让那些曾经笼罩天尊阁但早已纷飞消散的历史烟云重新汇聚,一幅幅尘封已久的画面与现实中的某些场景交织在一起,逐渐变得清晰而鲜活……

画面之一:先有天尊阁后有紫禁城。明初,燕王朱棣扫北。一日,大军行至丰台地界,登高远望,丰台仿佛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周围河流环绕,恰似蛟龙盘旋。军师刘伯温见状惊叹:“好一个龙凤宝地,此地将来必出真龙天子!”朱棣恐惧,心想:再出一个,我上哪玩去?急问对策。刘伯温说:“需建一永久镇物才行。”朱棣催促快建,刘伯温选中了天尊阁。天尊阁原来并不高大,刘伯温将其加高,并对其外观和内部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更显高大威武,以此来镇住丰台体内那蠢蠢欲动的龙脉。朱棣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继续他的扫北大业去了。而很多丰台人却对此耿耿于怀——要不是这个多管闲事的牛鼻子(相传刘伯温是个老道),丰台说不定真会出个真龙天子呢!而这个牛鼻子到了北京之后仍不思悔改,继续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循着建造天尊阁的路数,为已经成为明成祖的朱棣建造了更加威武、更显霸气的皇城,也就是后来的紫禁城。同时,他见朱棣时常思念那个龙凤宝地的丰台,便在北京城旁边为其建造了一个城镇,也取名丰台,后人按地理方位以东、西来区分。在这个事件中,丰台人显然受了很大的委屈,但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平衡,因为他们确信这样一个令人自豪的顺序:先有天尊阁后有紫禁城,先有东丰台后有西丰台。

画面之二:刘巡抚的保密工作。康熙初年,天尊阁掌门老道搞创收,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开了个私塾。私塾里有个叫刘兆麟的孩子,这孩子聪明过人又异常勤奋,老道非常喜欢,对他照顾有加。对此刘兆麟非常感激,向老道郑重承诺:将来如飞黄腾达,必重修天尊阁。老道确信刘兆麟日后必有大出息,天尊阁重修有望矣。果不其然,刘兆麟学有所成,仕途通达,官至湖广巡抚。老道闻讯大喜,静待巡抚大人履行诺言。然而一年多过去,不见任何动静,老道坐不住了,亲去南方寻找。几个月后,历尽千辛万苦,一个衣衫褴褛、周身臭气烘烘的老道终于站在了巡抚衙门大门口。老道说:“我找刘兆麟!”看门人大怒:“你个臭老道,竟敢直呼我家老爷大名!”欲将老道轰走,老道不走,双方争执起来。此时管家出门,听老道口音与巡抚大人一个味儿,料想必是老爷家乡故人,忙进门禀报。刘巡抚亲自将老道迎进府内,终日好吃好喝,但绝口不提修阁一事,老道也不点破,希望刘巡抚自己能想起来,但巡抚大人就是想不起。如此数月有余,老道心灰意冷,决定回去。临走,刘巡抚赠银五百两作为路费,老道生气地说:“巡抚大人的银子我可不敢要,我也不是来要银子的,我不需要什么路费,来的时候我一文钱没有不也来了?”老道希望借此最后点醒一下刘巡抚,然而巡抚大人只是笑笑,又没了下文。老道失望至极,头也不回踏上回乡之路。老道盘算,回去后一定要告诉所有丰台人,刘巡抚说话不算,他没有刘兆麟这个学生。几个月后,同样历尽千辛万苦,同样一个衣衫褴褛、周身臭气烘烘的老道,在蓟运河丰台码头弃船登岸。一抬头,老道惊呆了:天尊阁焕然一新,且由原来的一层变成了三层,斗拱飞檐,气势恢弘。一问才知,他走后不久,刘巡抚便派人来,带来不少钱,请了当地最好的工匠重修了天尊阁。老道心花怒放,逢人便说:“刘巡抚说话真算数,刘兆麟是我最好的学生!”

刘伯温传奇之转世英雄,刘伯温传奇布阵

画面之三:丰台版“盐短,盐短”。话说某朝某代,天尊阁某次重修竣工在即,中午工人们正在吃饭。此时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向大家讨碗汤喝。给他盛一碗,他喝一口,咂咂嘴,自语道:“盐短”,给他捏一小撮盐放到碗里,他喝一口,咂咂嘴,自语道:“盐短”,工人们以为他有毛病,不再理会。老头儿喝完汤,抹抹嘴,抬头看了看已然竣工的天尊阁,摇摇头,自语道:“盐短,盐短”,言毕便没了踪影。众人大惊,一个老工匠猛然醒悟:“莫不是祖师爷显灵,莫不是他老人家说我们的檐子造短了?”众人抬头,齐望天尊阁,檐子果然短了些,然而木已成舟,再改是来不及了,于是天尊阁便落下了一个檐短的毛病。类似的传说,还有不少,如蓟县的独乐寺、宝坻的广济寺等。这些传说内容大同小异,相同的都是有一个老头儿,都是喝汤,都是反复念叨着“盐短,盐短”;不同的有的是白胡子老头儿,有的是黑胡子老头儿,有的经老头儿指点改正了错误檐子不再短,有的则来不及改正而留下了檐短的遗憾。不知丰台人为什么选择了留下遗憾的那个版本,或许天尊阁的檐子真有些短,或许丰台人自己本不认同檐短的批评,他们坚信自己设计的正确,根本不想做什么改动,只是不便明说罢了。

画面之四:金牌解说员董大爷。董大爷大号文如,高寿七十有五,身子骨硬朗。老人20年前来到天尊阁,为天尊阁的修复、管理乃至开发利用出过不少力,费了不少心思,董大爷对天尊阁的事知道不少,现在是天尊阁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解说员。公元2008年初冬的一个正午,在天尊阁阔大院落里的里的一把长椅上,我和董大爷并肩而坐,头顶沐浴着曾经启迪刘伯温、照耀刘兆麟的千百年来一样温暖的阳光,听董大爷聊丰台、聊天尊阁、聊他自己。董大爷谈丰台和天尊阁的历史,很有点易中天品三国的味道,他擅长用现在的某些说法通俗而幽默地点评历史。他谈到慈航道人向观世音菩萨身份的转变时,用了“进修”两个字;他介绍王母殿的三名女神仙时,引申出“道教尊重妇女”的结论;他谈刘巡抚重修天尊阁,说刘巡抚保密工作做得好哇,还说当时通讯条件实在差,如果老道有个手机就省事多了……通俗幽默之余,董大爷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丰台古迹遭受毁损的痛惜之情,他说当年打天津的时候,为了让解放军的炮车通过,拆毁了丰台的西门和南门,虽说这是为了伟大的解放战争,但老人还是有些舍不得:“如果当时炮车过完后,再按原样重新盖起来就好了。”老人还提到了那个荒唐的“破四旧”:“龙王庙说拆就拆了,北大寺转眼就变成了平地,寺里唯一的老和尚被打得满脑袋是包,闹日本鬼子的时候,鬼子都没敢动北大寺啊!”老人显然有些怒气。我劝他说:“不是还有天尊阁吗?现在都是国家级文物了。”“是啊,但宣传力度还是不够,我们不但要让全天津人知道,还要让北京人知道、让唐山人知道、让秦皇岛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丰台有个天尊阁。”“还有您这个金牌解说员。”我接着他的话茬儿说。老人点点头,自豪地笑了……

世事如烟,沧海桑田。以时间为轴,能体验空间的变换;以空间为轴,能感知时间在演进。在这样的时空交错中,总体来说,人活不过物,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人总是要通过某些物来走近某些历史的。天尊阁已走过了千年的历史,现在围绕它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我和董大爷的那次谈话,也终将成为历史,而我们的后人将有机会通过天尊阁触摸到它们,天尊阁是人们走向这些历史的桥梁和纽带。那么,这些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这些历史绝不仅仅写在教科书上,也不会局限于那些是非分明的学术判断,更不该被某些“高大上”的官方话语所遮蔽,历史还应该有这样一个维度:它沉潜于市井百姓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延续于人们的所思所想、口口相传,它接通的是人类精神躯体中最具生命力的毛细血管,它映射出人类灵魂深处最隐秘的精神图景——在这个意义上,我确信,真正的历史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