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子贡救人后不领赏金,却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458

春秋时期,诸侯国非常多且各国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各国子民若流落异国,很有可能会沦为奴隶,给人当牛做马,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子民施行各种政策。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鲁国制定了一条法令: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隶,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解救回来,回到鲁国后就可以领取国家发放的补偿或奖励。


此法令一出,很多鲁国人在赴他国做生意、谋前程过程中都会积极解救本国同胞,很多流落异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给的补偿或奖励,因为他认为自己很富有,根本不缺钱,解救本国同胞乃举手之劳,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花费。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说子贡救人却不拿奖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圣人君子,一时传为佳话。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进了孔子的耳朵里。


孔子听闻十分生气,将子贡叫到身边,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子贡解救同胞不计报酬本应该是善举,为什么会遭到老师孔子的严厉批评呢?


因为孔子认为,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并把他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这就是“义”。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偿或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这就是“利”之所在。鲁国的这条法令能使愿意解救流落他国的同胞的人“义”、“利”兼得,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鲁国颁布的这条法令是良法,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好的法律必须得到执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子贡的行为是提高了“义”的标准,破坏了法律运行的规则。因为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补偿或奖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批判,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自子贡之后,很多人会选择对落难的同胞视而不见,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向国家要补偿或奖励的话会被人唾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法本身能够保证“义”和“利”的平衡,鼓励国民一心向善,但在施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子贡这样的人,虽然是好心,但却违背了法律运行的规律,导致法律的发展方向与立法本意背道而驰。孔子作为一个圣人,洞穿一切所以才会严厉批评子贡的错误,可谓思想深远。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