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资质平庸?开玩笑吧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506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春秋左氏传》


看到过一句话说:古往今来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公认的只有两个半。


“两个”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剩下这“半个”,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


提到曾国藩,首先能够想到的是中学历史课本中所说的晚清四大名臣(分别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之首。知道他建立了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但同时有人说他作为清朝官僚,镇压农民起义;还有人说他是千古完人,但具体怎么样牛,对不起,不知道。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曾国藩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直到读了《曾国藩》,才逐渐为这个“名字很响,但细节不详”的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




①血祭




研究曾国藩的作品很多,作家也很多,但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被认为是关于曾国藩研究的最好版本。20世纪80年代初,唐浩明负责《曾国藩全集》的编纂工作,从曾府百年老档中,编审、分析了曾国藩留下的多达1500万字的文稿资料,阅读了曾国藩同时代人的著述和大量的正史、野史资料,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曾国藩做了全面的了解,认为曾国藩既不是圣贤完人,也不是千古罪人,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悲剧色彩浓重的历史人物,由此产生了较为权威的传记作品《曾国藩》系列。


唐浩明版的《曾国藩》系列有3部:①血祭②野焚③黑雨。第一部《血祭》,主要描写了曾国藩建立湘军的始末及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第二部《野焚》还原了湘军战胜太平天国的整个过程;第三部《黑雨》主要写战后曾国藩的官场生涯。


在读第一部《血祭》的过程中,笔者强烈的感受到,原来被称为半个完人的曾国藩,也有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烦恼、无奈、忧郁以及恐惧,他也会在失败想不开的时候投河自杀,面对如此种种挫折和不顺,曾国藩最终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必有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对以下3点有了深刻感悟:




1、曾国藩资质平庸?怕是故事看多了吧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曾国藩资质平庸:曾国藩晚上背书的时候,一个小偷躲在房梁上,准备等他背完再去偷东西,但是背了很多遍之后,小偷自己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是没有背下来,气得小偷跳下来告诉曾国藩:笨成这样,干脆别读书了。


大家也就因此认为曾国藩资质平庸,但其实不然:


从考试成绩看:曾国藩21岁考取秀才,23岁参加湖南乡试第36名考中举人,27岁进京赶考会试考中进士。有人曾经把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在的高考做了个对比,说现在的本科生才相当于古代的秀才,硕士相当于举人,博士才相当于进士,这样一路顺利地读至博士的人,怎么可能资质平庸?或者你可能会说,可能是个书呆子,那你就太不了解曾大人了,曾大人的仕途可不是书呆子能达到的:




十年七迁


从仕途晋升来看:考中进士后,曾国藩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至二品官位,遍兼五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在这一路升迁的过程中,曾国藩遇到了很多贵人,但是让贵人出手相助你也得有资本啊,不要小看京中中枢决策系统的那些人,他们阅人无数,个个都是都是人精,怎么可能会相助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必然是你身上有他需要的可取之处他才会举荐你啊!


所以,综合曾大人的考试成绩及仕途晋升速度,这绝不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能达到的,必然是本身条件足够优秀才做得到,所以,曾国藩不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


2、优秀的人很多,为啥曾国藩青史留名?

①想进翰林院没有背景怎么办?因人成事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第三次赴京会试,中试第38名进士,殿试完后,取中三甲第42名,按照惯例,这个名次在之后的朝试中是进不了其心心念念的翰林院苑的。


曾国藩出身农家子弟,一无靠山,二无钱财,就难上加难了,但曾国藩诗文写得好,受很多人赏识,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曾国藩把朝考的诗文送到朝中的显贵名流手中,他们对曾国藩的诗文赞不绝口。这种赞赏传到了主持朝考的大学士穆彰阿和考官的耳中,穆彰阿调阅曾国藩的诗文,有相见恨晚之意,随即圈定曾国藩为翰林院庶吉士,又在皇上面前为曾国藩美言一番,于是曾国藩留到了翰林院。


从此,曾国藩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也找到了在朝中最可靠的靠山,其之后仕途顺遂与穆彰阿的提携有很大关系。


后来在曾国藩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引得朝廷提防的时候,也是恩师穆彰阿的提醒才避免陷于更大的被动状态。




因人成事


你看当你没有背景、没有靠山而又怀才不遇的时候,因人成事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不是说让你学习钻营、投机取巧,而是做成事情特别重要的参考方式。当今社会,你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做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所以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同时努力成为别人可以依靠的力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修身良策:坚持复盘

虽然前面说到曾国藩本身资质并不平庸,而是十分优秀,但是要想保持优秀,就得不断的修炼才行,曾国藩采取的修炼方式是:坚持写日记,就是时下特别流行的一个词:复盘。




复盘


倭仁与曾国藩一同拜师理学家唐鉴,但倭仁悟性好是个大学霸,不久之后就把曾国藩远远甩到了身后,后来成为同治帝师。


唐鉴告诉曾国藩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并说倭仁在记日记方面做的最好。于是曾国藩谦虚地向倭仁学习,得知记日记不是简单的流水账,重要的是反省自己:


把一天中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细细的过一遍,哪件事做的不好、哪句话说的不对、诚实不欺地记录下来,深刻反思,警醒自己,只有毫不留情的真实记录下来才能改掉不好的习惯。当然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坚持。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都想效法曾国藩的复盘,但特别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不能只想不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开始做,坚持做,要知道: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3、是平定太平天国的国之栋梁?亦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过往的历史具有必然的局限性,因此,评价一个人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评价曾国藩也不例外


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湘军,功劳最大的是曾国藩,因为其一手建立了湘军。在此过程中,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打败仗的时候,他愧疚得投湖自尽后被别人救起,打胜仗的时候,他对待太平天国俘虏的处理方式是:剜目凌迟。


剜目凌迟 这四个字,从字面意义来看,就已经很残忍了,更何况起义军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太平天国的起因是官逼民反,这一点曾国藩比谁都清楚。初读到的时候,笔者觉得这不应该出自一个被称为“完人”的人之手,但这就是事实。


后来仔细分析,其实是两者所代表的立场不同,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而此时已经脱离农民阶级的曾国藩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起义威胁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作为地主阶级的领袖,曾国藩必然想尽办法打倒他。


何兆武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由胜利者编写的,而不是由失败者编写的,历史是对胜利者的歌功颂德、对失败者的贬低批判。所以读历史,尤其是读正史的时候,要打个折扣,打胜利者的折扣,才有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太平天国


所以,这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斗争,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因为最后的胜利者是地主阶级,所以,打败太平天国被认为是正义的战争。而时势造英雄,也正是太平天国成就了曾国藩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美名。


也许,曾国藩教育作为读书人的弟弟的话,可以解释其对太平天国俘虏的残忍手段,也聊以抚慰笔者对其残忍的理解:


曾国藩的九弟对哥哥说:“(剜目凌迟)也太残酷了,难道不可以少杀些吗?”


曾国藩回答:你才初离书房,没有打过几天仗,怪不得由此仁慈之念。我当初也和你一个样,但现在,我们不是书斋里的文人,而是带勇的将官,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忌?又何必以杀人方式为忌?


是啊,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是不宜有仁慈之念的,倘若曾国藩被太平天国俘虏,或许,下场也不会好到哪儿去,那就各为其主吧。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职责使然、立场使然,他被他所代表的阶级成为国之栋梁,无可厚非;被他打败的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当时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不然,其队伍也不可能发展壮大那么快,让曾国藩的湘军鏖战几年才打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刽子手,曾大人也该当之无愧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