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一篇文章,打破了世俗偏见,被中日两国同时收录在课本中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16

司马光曾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在繁华似水的东京,在樱花似瀑的时节,鲁迅先生却幸运地遇上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师,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以一篇《藤野先生》记录下了有关这位老师的点点滴滴,也使这位老师一举成名。


弃医从文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他却是一名将要悬壶济世的医学生且在日本留学。那时时局紧张,中日两国的关系用"厮杀"来形容也不为过,在东京求学的鲁迅一心想救国人于病苦劳疾中,然而事与愿违,在一堂学习细菌学的课上他亲眼目睹了一些不忍直视的惨状,他的目标也有了微妙的变化。那堂细菌课也是在有关藤野严九郎的《藤野先生》中提到的。


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却是必然的结果,在那一时期,在日本,在那堂放着麻木中国人的录像带的细菌学课上,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看着同胞们的麻木鲁迅终于明白,强健的体魄救不了中国人,优秀的医护技术救不了中国人,就连舰船大炮也救不了中国人,能救中国人的只有他们自己。只有让他们认清局势,认清这残酷的现实,才能激起那尚存的斗志与希望。


认清这一现实的鲁迅曾想这所有麻木不仁的人都想是被困在黑暗房间的昏昏欲睡者,注定会缺氧而死,并对请他在《新青年》上写作的友人说"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友人答到"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也正是这"可能的希望"开始了鲁迅作为文学家的创作生涯。在他"呐喊彷徨"的时候,也曾写到过一位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文章名为《藤野先生》。这位零民族歧视的老师正直、高尚、热忱,也正是一些麻木国人和藤野先生的对比使得鲁迅明白灵魂的力量要远大于肉体的力量,并毅然选择的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

在那篇名为《藤野先生》的文章中,一个治学严谨待人友善的教授形象活灵活现。鲁迅写到"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细心又这样没有偏见的老师,又有谁不会永久的记住,不会永久的怀念呢!


对于医学,藤野先生在得知那时的中国女人会裹小脚之后常感叹"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发问绝不是一个满足于学术现状的人会提出的,对于医学的探究与钻研对藤野先生来说似乎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藤野先生还曾担心怕鲁迅因敬重鬼神而在解剖尸体上有什么困难,这实在不失为一种关心了。


同级的干事瞧不起鲁迅,或者说瞧不起中国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污蔑鲁迅是被漏了题才考的高分。在这样的民族歧视与打压下,藤野先生仍不忘平等对待,这恐怕是鲁迅能这样记住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有关藤野先生的一些细节也有在文中提起,比如他穿衣不讲究又有一次上课不打领结,让人不难想象一个严肃学者的可爱一面,从对讲义的细心指正到对鲁迅不再学医的惋惜,都体现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喜爱。


《藤野先生》被收入课本

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不小轰动,更是被收录在中日两国的教科书中。一篇赞美日本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的回忆性散文被日本课本收录觉不稀奇,日本人对其的赞美也也是可以想象的。文章被翻译为日文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看到后还曾问藤野先生的长子藤野恒弥说那文章该不会写的是他父亲,事实也确实如此,藤野先生得知后还曾发出"这就是周君呀,真有出息了"的感叹。


在中国《藤野先生》也成了近乎家喻户晓的文章,中学课本中常见到"鲁迅"这两个字,藤野先生的知名度如此高也就不稀奇了。尤其鲁迅对于当时国人的痛心,几乎可以用他在《孔乙己》一文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了。而藤野先生这一无民族歧视的形象也让许多人对当时的日本人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文中鲁迅对于国人的发现,对于国家出路的思考值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学习,主人公藤野先生的高尚、严苛、仁爱也让人无法忘却。无论是说着"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时严谨认真的藤野先生,还是不带任何歧视细心教导鲁迅"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的藤野先生,都是严肃而仁爱的,最终留给鲁迅先生的却只有一张写着"惜别"的照片了。


现象看本质的藤野先生

鲁迅从一声刺耳的"万岁"中看到了当时国人的处境和自己的处境,当时的国人如温水中的青蛙——麻木且基本预备着走向死亡,而当时的自己也确不能再用学医来拯救中国人了。藤野先生也一样,他看到了那个叫周树人的青年身上熠熠闪光的抱负,他看到人们不应抱着民族歧视而交往,所以他待鲁迅像待其他学生一样。


藤野先生看似一举成名却也是他长久要求自己的结果,他若是一位戴着有色眼镜教学的老师,也断然不会有一篇《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对学生的真诚和爱,对教学的严谨都在诠释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直到现在,中学课本中仍收录着《藤野先生》,被收录的不仅是一篇文章,更是鲁迅的爱国心和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的高尚。


这个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藤野先生因为他同样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生而成名,这种成名不是一种偶然,更像是一种教育,让人们认清那种可以看到本质的能力的重要性。


为人做事都应有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那样的洞察力,明白什么是事情的关键,一次会面,一场教学,一趟求学之旅等等事情都应理清头绪。这或许是《藤野先生》能告诉读者的另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