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游泰陵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73

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距离北京98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去起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泰陵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整个陵寝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前后有三座高达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的、长五公里的神道,贯通陵区南北。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五孔桥是泰陵最南端的建筑,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蜿蜒曲折的北易水从桥下流过,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千古悠悠,碧水长流,像一幅山水画卷。




五孔桥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均由青白石筑成,建筑形式完全相同,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每座楼顶都为清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庑殿顶。一座居中位南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东西,石牌坊中心门楼的坊心空无一字。三座石牌坊矗立在大红门外广阔的原野上,历经260年的风雨沧桑,雄姿不减当年。这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石牌坊,在全国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大红门是西陵的总门户,门有三洞,设东西便门各一。高大的门楼、朱红的围墙、宏伟的庞殿顶把大红门装点得雄姿挺立。大红门前蹲踞的一对大石兽,名为“獬豸”。


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我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为颂扬他的功劳,于乾隆二年六月在大红门北面建了一座圣德神功碑楼。黄琉璃瓦盖顶,碑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赑屃一对,各驮石碑一块,碑帽皆伏缠浮雕龙四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东边的碑身镌刻着满文,西边的碑为汉字,共有4411个汉字,皆为溢美之词。


碑楼外广场四角,各有石雕华表一根。


过了圣德神功碑楼,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七孔石拱桥和石像生。细观石桥,桥栏柱头雕刻精美,延伸有致,每个拱洞上方亦雕着兽首。桥面石砖被岁月踏过,偶有破损崎岖,然而端方威仪不减,古意盎然。走在其上,其是唏嘘,中国古建之美,一桥可窥。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以对称的形式分列在神道两旁,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将,均为皇帝的爱卿,把他们的石像置于皇帝的陵寝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离,心心相印。


千里骏马,是历代皇帝征战、行猎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骑。清朝历代皇帝对马都十分钟爱,所以,把马的雕像置于陵前,象征帝王虽死,雄心尚存,开疆扬威,备以骏马。




大象温顺驯服,寓意皇帝广有顺民。石象背上还雕有宝瓶,谓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狮子凶猛,吼声震天,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威震天下。




过石像生、龙凤门,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首先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赑屃驮碑一块,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


再往北是隆恩门。进了隆恩门,砖石漫地,当中便是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记时的主要场所。大殿建在巨大的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黄琉璃瓦覆顶,一派皇家风范。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布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进入隆恩殿,先是抬头被繁琐的天花板吸引了目光。隆恩殿有三间暖阁,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宪座,供奉妃嫔牌位。皇帝谒陵时,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飨礼时,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礼服参加祭祀。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


泰陵后寝院内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


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明楼内有石碑一块,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方城之下向下眺望,天气虽不佳,但依然可见青山隐隐。四下里青松幼柏,层层环绕。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


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


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由于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从而产生了“昭穆相问的兆葬之制”。原由是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后,其子乾隆认为如自己也随其父在西陵建陵,就会使已葬于清东陵的圣祖康熙、世祖顺治帝受到冷落;如果在东陵建陵,同样又会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为解其难,乾隆皇帝定下了“父东子西,父西子东”的建陵规制,如父亲葬东陵,则儿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则儿皇帝葬东陵,此称之为“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也正是由于这种墓葬制度才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造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群与中国明朝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处。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