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喜欢新安公主吗,新安公主为什么在王献之自残后还是一如既往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06

新安公主为什么在王献之自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他?

先明确新安公主为什么喜欢王献之,王献之为什么要娶她。

新安公主是一个从暗恋转正的心机婊。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大家都耳熟能详,家室不用质疑。东晋的丞相和皇帝都十分喜欢王献之。有一次,王献之和哥哥们去拜会丞相谢安。王家兄弟走后,别人问谢安:都说王家兄弟出色,你觉得哪个最好?谢安说:“最小的那个最好。”问原因,他说:“小的那个说话少。——王献之为人沉静,并没有说多少话,就被看出是最有料的。新安公主的哥哥晋孝武帝也把王献之当着选婚的标准。他叮嘱替皇家物色女婿的人说:“王敦、桓温算什么东西?一旦得势,就要干预皇家的事。你替皇家选女婿,就拿刘真长(刘惔)、王子敬(王献之)做标准就最好不过了。”---又有风度,又有名节,又有才华,家世不菲,为人谦和有礼,智商还高,懂得处事分寸。这是外人眼中的王献之,也是新安公主眼里的王献之。她也只是在人们口中听说此人便心生仰慕,或许见过或许也说过几句话,听过几首诗,看过他书法,总之此时是暗恋。

从哥哥口里得知,新安公主当时还是打过王献之主意,可惜皇家婚配从来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何况她还不是嫡亲公主。母亲贵人徐氏,可见母家势力一般。没能力给她一个好未来。

当时的王献之有妻郗道茂,新安公主有夫桓济。转折是新安公主夫君,兵家子弟桓济,桓济想谋杀叔父桓冲,被流放,两人就和离了。可这离婚以后,新安公主打起了王献之的主意。当时王献之已明媒正娶的郗氏,目前没有儿子(只生了个女儿叫玉润,不过夭折了)。妇女无子,就可以当做黜妻的理由——此时对新安公主,正是下脚的机会。先对皇太后软磨硬泡,又跑到皇上面前撒娇卖萌。最终,求的一纸诏书,令王献之休妻娶新安公主。

皇帝做事不厚道,他这个圣旨就是糊涂的。先不说王羲之的名气是文人中的代表,儿子王献之也优秀,皇帝这样会让文人唾沫芯子骂死他。毕竟在古代糟糠之妻不下堂,夫妻间是不能随便休的。何况郗氏与王献之结婚不到一年,七出无子这一条还用不到他们身上,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王羲之有很多儿子,家产继承轮不到他。除非有证明郗氏已经不能再生育,但是这也说不通。郗家也是名门望族,郗道茂本是王献之母亲的外甥女,比王献之大一岁。长得美丽贞静,和王献之从小就很熟。到了婚嫁年龄,王献之赶紧央求父亲去求婚。所以二人年轻着呢,即使有病郗家也有实力给治用不到这一条(有可能因为表亲原因第一女夭折,但是古人可没有这个概念,有女证明郗还是能生的)。

但是皇帝为什么还要冒险给下圣旨呢,或许皇帝是内疚觉得要补偿公主,为什么呢,单公主离婚这件事可以分析出新安公主是政治牺牲品,先是用公主安抚住桓家,在给夺/削弱了兵权。在和离。新安公主也是真的喜欢,感动了皇帝?

王献之重情重义自然不愿意离婚。也是经过很多波折,哭过闹过,说私奔,不离婚?抗旨是要诛九族的,还会给家族带来霍乱。所以希望新安公主自己不要他,才做了----自残,他用艾草烧伤了双脚,自称行动不便,配不上公主,不能娶公主。这看起来好像是个好办法,但是,公主会觉得王献之重情重义,之前暗恋就觉得此人很是爱,是可靠之人,更加喜欢。亦或许是圣旨以下,我要的必须得到这样的心里???一句“我不在乎,你瘸了,我也嫁”。

新安公主的思维和现代那些高级小三的有异曲同工。说的是家室优越,长相漂亮,身边不乏追求者的女人。眼界高于顶,挑挑拣拣很多年后,突然见着一个男人,高大帅气,有车有房,照顾孩子,恩爱老婆。是个优秀好男人,就想着,我为什么遇不到,我这么优秀也可以拥有那样好男人。于是以真爱的名义接近,做了小三。男人离婚,和她真正在一起又觉得不过如此。天天吵架想离婚。

新安公主婚后的生活怎样,史无记载。但根据皇家对王献之始终很满意这一点来看,王献之对公主还是不错的——毕竟他是本性良善的人。比那些离婚的男人好百倍。一方面是公主身份不能不敬他,一方面是公主的真心爱慕,一方面是真的很愧对前妻。所以,他不能爱不能恨不能愁,只能敬着。由于他常年磕药,再加上当年为避国婚烧坏了脚留下后遗症(可能是反复感染吧),他不到四十岁就受病痛折磨

新安公主呢,她嫁给意中人,也尽心尽力维持他的仕途。王献之官就一直升。而郗家权势不在,曾经他们还恨王休妻,处处使绊子,后来也只有心里骂。不排除公主在从中作梗。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王神爱。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女儿王神爱后来做了皇后。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可爱妓女桃叶为妾,桃叶未生养,没有给他带来儿子。王献之对小妾宠爱有加,就是拿来故意气新安公主的。王献之死时四十三岁。他死前有道士来,他忏悔道“我一生做事都凭良心,没有什么要忏悔的。只有一件事情,让我一直不安,就是和郗家女离婚的事(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看来临死也没有忘记前妻,也没有原谅公主。

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要完整的 ,急需!!急!!!!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扩展资料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献之

郗道茂和王献之的故事

《世说新语·简傲》

新安公主名叫司马道福,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嫁给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济欲篡兵权失败被贬,新安公主就与桓济离婚,央求皇帝将自己改嫁给王献之。

不过那时,王献之已经和郗道茂结婚了,夫妻感情甚好。

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有次,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地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但笔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动。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所以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后来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了起来。

东晋的丞相和皇帝都十分喜欢他。有一次,王献之和哥哥们去拜会丞相谢安。王家兄弟走后,别人问谢安:“都说王家兄弟出色,你觉得哪个最好?”谢安说:“最小的那个最好(小者佳)。”问原因,他说:“小的那个说话少(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王献之为人沉静,没有说多少话就被看出是最有料的。

皇帝(孝武帝,新安公主的哥哥)也把王献之当做选婿的标准。他叮嘱替皇家物色女婿的人说:“王敦、桓温算什么东西?一旦得势,就要干预皇家的事。你替我选女婿,拿刘真长(也是驸马)、王子敬(王献之)做标准就最好不过了(王敦、桓温、磊砢之流,既不复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酷非所须。正如真长、子敬比,最佳)。”

不过,这位理想丈夫王献之,早年已经与表姐郗道茂成亲。郗家也是名门望族,郗道茂本是王献之母亲的外甥女,比王献之大一岁,长得美丽贞静,和王献之从小就很熟。到了婚嫁年龄,王献之赶紧央求父亲去求亲。王羲之就写了一封求亲的书信,客气地说:“你家女孩有没有中意的对象?(如果没有,)就和我家小郎结婚,那是再好不过了。希望你考虑一下。(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比亦当在君耶!)”

王献之对仕途不很热衷,加上父亲置办了大量的山林田产庄园,生活颇为富足。他潜心研究书法,和表姐情投意合,清净度日。

他并不知道,新安公主已经暗恋他很久了。新安公主早年不得不嫁给兵家子弟桓济,但她早就听说王献之又有风度,又有名节,又有才华。当年想嫁却没有机会,如今她从婚姻里解脱出来,而且还很年轻。而郗家女,虽然已明媒正娶,但是目前没有儿子(只生了个女儿叫玉润,不过夭折了)。妇女无子,可以当做黜妻的理由——正是下脚的机会,于是她反复向皇太后央求,又去求皇帝下诏。

皇帝一纸诏书,令王献之休妻再娶。

对郗家女来说,这是晴天霹雳。她与王献之结婚后不到一年,父亲郗鉴就去世了。这时要把她赶出王家,让她往哪里去呢?

王献之也不肯另娶新安公主,不想从此加入到皇家的是非圈去。他想不出用什么方法抗旨,只有自残,用艾草烧伤了双脚,自称行动不便,不能娶公主。这个方法显然不奏效,公主声称不在乎,即使他瘸了,也要嫁。

可怜的郗家女,只有打点起自己的小包裹,离开了王家。她表示终身守节,誓不再嫁。此时她的娘家已散,只能投奔她的叔父。王献之看到自己的前妻离开,想到她没了父亲,没了女儿,现在又没了丈夫,孤身一人,寄人篱下……他被伤心愧疚追随了一辈子,到死也没有原谅自己。

新安公主婚后的生活怎样,史无记载,但根据皇家对王献之始终很满意这一点来看,王献之对公主还是不错的——毕竟他是本性良善的人。

王献之的夫人是谁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世说新语·德行》

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王献之,一生看过了许多风景,也见过了许多美女,然而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忏悔今生得失的时候,唯一让他难以释怀的还是与前妻郗道茂的离婚。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献之临终前的忏悔想必是真切的,那么他与郗道茂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番爱恨缠绵,让生性落拓的他如此割舍不下呢?

王献之的前妻郗道茂是他母亲郗璇的嫡亲外甥女,因为比他略长一岁,也就是他的表姐。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渐渐日久生情,私订终身。由于琅玡王氏与高平郗氏都是甲等世族,门当户对,所以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双方父母便顺水推舟,成就了两人的姻缘。

早年,这对青梅竹马的夫妻生活幸福,感情甜蜜,互相珍惜,誓言生生死死永不分离,正如汉乐府民歌《上邪》所唱的那样: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可是,生活毕竟不是田园牧歌,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宛如晴空霹雳。在公元373年至公元375年间,晋孝武帝的妹妹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一眼看上了多才多艺,风流倜傥,又已入而立之年,更显成熟优雅的王献之,便哭着喊着闹着要哥哥孝武帝司马曜替她做主,许配给王献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新安公主此时已有过婚史,她在她的前夫桓温之子桓济被叔父桓冲废掉后,便一脚把前夫踢了。

可是,由于此时王献之已有了正室夫人郗道茂,作为皇帝的司马曜,是不好直接下诏代王献之休了郗道茂,然后再将妹妹许配给他的。因为这样等于皇帝直接鼓励臣子喜新厌旧,与中国传统“糟糠之妻不可弃”的伦理观念背道而驰。司马曜,他也不傻,这种既赔夫人又背黑锅的买卖,他可不做。

然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也不是省油的灯,整天在皇兄面前像小蜜蜂似的“嗡嗡嗡”折腾个不停。实在不胜其烦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只好找了个机会,私下里与王献之聊聊。言谈中,司马曜先是对当时仅任五品秘书丞的王献之大加赞赏,认为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未来前途无可限量,然后便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愿意将妹妹新安公主许配给他的意思,最后司马曜又为王献之已有妻室,而为妹妹新安公主感到惋惜。

王献之何许人也,以他的聪明捷悟,又岂会听不出孝武帝的醉翁之意?当时,如果他能态度坚决地告诉司马曜,他与夫人郗道茂感情甚笃,誓不分离,那司马曜也就不好意思再把热脸往上贴了,这件事可能就不会有下文了。例如,公元639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直接对屡建奇功的心腹爱将尉迟恭(尉迟敬德,俗称右门神)说,愿意将爱女许配给他。可尉迟恭听后,就斩钉截铁地说:“臣的老婆虽然又老又丑,但已经与臣患难多年了。臣虽没什么学问,但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的道理。今天,臣实难接受陛下的美意。”唐太宗听后,更为敬重尉迟恭的品质,就再也没提嫁女儿的事了。

可是,在这件事上,书法大师王献之反倒是没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尉迟恭厚道。虽然,在言谈中,王献之没有明言要喜新厌旧,迎娶公主,但暧昧的态度,就足以让孝武帝司马曜十分笃定了。

后来,王献之回到家里,没过多少日子就一纸休书,将青梅竹马的结发妻子郗道茂扫地出门。至于两人离婚的原因究竟是情感不和,性格冲突,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恐怕只有王献之自己最清楚了。

膝下无子的郗道茂最后走出王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任何一部史书都无记载,但想必不会比秋风扫落叶温馨到哪里去? 在秋风扫落叶般地送走郗道茂后,没多久,王献之就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地迎娶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之后,娶得金枝玉叶、如花美眷的王献之,自然在仕途上,行情一路看涨,以直升机的速度先后升任谢安长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室主任)、建威将军兼吴兴太守(吴兴郡最高军政长官),最后更是风光无限地出任中书令,这个虽是三品,但却掌握机要,职权相当于副宰相的高位。

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王献之在仕途上的成功,甚至更胜父亲王羲之,更遑论他的六个哥哥了。然而,当王献之享受着权力与地位所带来的荣耀与满足感的同时,他放下的却是一段二十多年青梅竹马的感情。何况,生性多情的子敬到底不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的男人,虽然他之后的感情生活除了有刁蛮可爱的公主陪伴外,还有其他女人相伴左右(如著名的桃叶、桃根俩姐妹),但子敬仍旧时时不能忘怀他对前妻的亏欠,一如他的名作《奉对帖》所书: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

“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子敬的后半生虽然达官显宦,仕途得意,但却还是始终不能摆脱对前妻的亏欠和对自己昔日决定的懊丧。可以说,今生今世,王献之知道他欠郗道茂的,永远也补偿不了。

公元386年,带着对前妻郗道茂永远也补偿不了的亏欠,带着对当年自己错误决定永远也无法原谅的痛恨,一位足以闪耀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艺术大师,含着泪花,与世长辞。

这个世界上,诚然,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牢靠,甚至摇摇欲坠的,但没有爱情的婚姻,更是一潭死水。作为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成年人,我们在做决定前,尤其是做关于感情的决定前,一定要想好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千万别像王献之那样做了决定,体会到决定所带来的得与失后,才后悔,那时已经太晚了。子敬临终的忏悔,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警策呢?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长得太帅遭公主逼婚,他是如何应对的?

王献之是一个长得非常好看又有才华的男子,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就被王羲之迷得神魂颠倒。皇上下令让王献之娶了新安公主,但是王献之本来就是有妻子之人,他不愿意抛弃自己的接发妻子,王献之甚至用自残的方式来反抗与公主成亲,他将自己的双腿烧伤,想用自己身份残缺来反抗公主的婚事。

此时的公主已经一心认定王献之又怎么可能让王献之如意。不得不说这位新安公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些蛮横不讲道理。明明知道王献之已经有了妻子却还是不死心。皇帝在这个时候也帮助新安公主,王献之就算再执拗也不敢拿全家人的性命来对抗皇权。

王献之百般无奈之下也只好休了自己原来的妻子,不得已之下才娶了新安公主,王献之本就心不甘情不愿在和新安公主成亲之后心情一度忧郁。王献之在年轻的时候就服用五石散,五石散本就对身体有危害。再加上王献之过的并不是很快乐,在4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我不得要说就算新安公主喜欢王献之得到了王献之这个人。王献之也未必会喜欢新安公主,在王献之自残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决心。但新安公主仍是要嫁给王献之倘若新安公主没有逼婚相信王献之会活的久一点。

王献之这一生才貌双全在书法上面也颇有造诣。王献之在年轻风流倜傥这也给王献之带来不好的影响。新安公主的爱就是最好的证明,若没有新安公主王献之这一生一定会和自己爱的人长相厮守。

书法家王献之为何抛弃发妻取公主?

前言

王献之,和王羲之齐名的“父子档”书法家。

历史上王献之曾抛弃第一任妻子,娶了当时的新安公主。看起来是个渣男的故事,其实不尽然。

王献之的婚姻爱情,坎坷不幸却又带着凄美。

故事

王献之和表姐郗道茂从小青梅竹马,长大了王献之就把她娶回家。是一段人人艳羡的好姻缘。

王献之长得帅,有多帅呢?“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可以说貌比潘安不过分了。

可是后来的不幸,也全赖他长得帅还很有才。拥有广大的普通粉丝就算了,偏偏他还引起了新安公主的注意。

这位公主恃宠而骄蛮不讲理,非要王献之离婚了娶她。别说王献之不干,就连皇帝也不能允许她无理取闹啊。但这位公主像是铁了心,天天朝堂上一哭二闹三上吊。到底还是自家人,公主怎么可能做妾呢,皇帝大手一挥下旨成婚。

王献之对她妻子是赤诚之心,坚决不娶。于是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把自己的腿都烧烂了,变成了残疾人。本以为公主肯放过他了,没想到这个公主对他的“占有欲”也是可怕的,就算是瘸子,也还爱他,王献之必须要和她新安公主结婚!

王献之没法子了,他要是再出幺蛾子就是在打皇帝的脸,搞不好是要株连到其他人的。

离婚前夜,王献之与妻子抱头痛哭。刚烈如郗道茂,最终也以誓不嫁人孤老此生。

王献之快死的时候,道士问他一生可有什么需要忏悔的事,献之说:“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献之享年四十三岁,总是写书信说,每次腿疼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郗道茂。

也许那时候他会想起小时候那个对父亲说“我的字再写三年也够好了吧”的少年,也许会想和表姐两小无猜的时光。

结语

王献之一生思念,一生愧疚,可见他并不是什么爱权贵的人。反而是这段和公主的婚姻,给他带来了一生的不幸和两个人一生的痛苦。

王献之和发妻的感情固然深刻,大家都怎么看待新安公主这种“爱”呢?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临终前为何说凭生遗憾事就是就是和郗道茂和离?

因为在当时王献之是在皇权的威胁下才和郗道茂和离,他的心中一直喜欢的是她,所以他遗憾终生。

王献之书法有什么特点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并且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墨迹变牛

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偷儿恕毡

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盗贼惊慌而逃。

魏德不长

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

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

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献之

标签: 新安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