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有什么能力当皇帝,刘邦主要是靠谁当上皇帝的?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91

刘邦主要是靠谁当上皇帝的?

汉高祖刘邦自幼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直到年近中年方才娶妻,论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项羽的十分之一,然而,在楚汉争霸的角逐中,刘邦却能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逐步增长经验,最终战胜了项羽,平定四海,建立了大汉帝国。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刘邦最终获得成功,当上皇帝了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他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很强的韧性精神。然而,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刘邦有一套驾驭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有几件事就很能说明,刘邦的这项长处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与成功。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登基称帝,为汉高祖。此时,天下初定,各诸侯臣属,都罢兵归家。刘邦在洛阳的南宫设宴款待群臣,与臣下饮酒,纵论天下事。他让各诸侯列将们直言不讳地说出汉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认为,刘邦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用功名利禄和物质刺激的办法来吸引臣子替他卖命,从而夺取天下。比如大将鲸布在由楚投汉时,刘邦对他很不客气,没有以礼相见,结果鲸布懊恼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杀,认为自己选错了路。可等他到了刘邦为自己安排的住处,才惊讶的发现自己的饮食和物质待遇竟然和刘邦是一个样的,于是大喜过望,从此心甘情愿地为汉效力。这只是刘邦用人的一个方面,物质享受对于贪图物欲的人来说,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唯利是图。可对于张良之类的本身就出身贵族的廉政好礼之士而言,就并非是灵丹妙药了。因为他们不慕名利。然而,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也对刘邦忠诚不贰了,尽心尽力,甘愿为刘邦所驱使,这依靠的就主要是刘邦知人善用的驭臣术了。 刘邦的驭臣之术,首要的就是联系乡情姻亲,建立同乡为主的骨干队伍。刘邦所信赖的心腹,主要是他从沛县起事时就一直追随在他左右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审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吕雉的兄弟子侄们。这些人到处宣扬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他斩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吕雉放言,说刘邦居住的地方常有云气缭绕,这深深地影响了沛县地区的父老乡亲,所以萧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为刘邦所支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比如,刘邦在征战中,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却被从刘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为他驾车的夏侯婴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哙,在鸿门宴中,千钧一发之际,怒斥项羽,保护刘邦从虎口逃脱,也表现了自己舍生忘死,力保刘邦的精神。这些人,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刘邦最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们也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是创建和巩固刘氏汉室江山的中坚力量。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二条,就是善于扬长避短,各尽其能。刘邦登基后,就论功行赏。然而群臣争功,一年多的时间仍不能决定。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侯,可武将们纷纷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为刘邦披坚执锐,出生入死,却不如萧何这种只会动嘴皮子的人的功劳大,他们认为萧何只是文人,未上过战场,只会舞文弄墨,没有汗马功劳,很不服气。此时,刘邦比喻说,打猎时追杀走兽的是猎狗,可发现走兽行迹,指示走兽之处的却是猎人。现今的各位武将,都是只会追杀走兽,所以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是发号施令,善于发现敌情的猎人的功劳。群臣听了刘邦这样的话,就不再争论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待智谋之士,和对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实学的人,比如他封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封其为齐王。对待张良,用对待军师的礼仪,言听计从。刘邦任用陈平时,不为谗言所动。因为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万世不朽的功劳。而对于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将们,刘邦则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使他们甘愿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为这些武将们,攻城略地,驰聘杀场,只不过是一时之事罢了。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三点,就是他自己总揽全局,善于布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刘邦和大将军韩信评论诸将们的能力。刘邦询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而认为自己带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刘邦心中妒恨地说,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你又为什么被我擒拿住的原因。再说,陛下靠的是君权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权天授”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是吹捧之词,可刘邦善于驾驭将帅,自己可以独揽大权,分散小权,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拼活的卖命却是事实。 在楚汉对峙阶段时,韩信拥兵数十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的向背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当项羽派人去说服韩信背汉连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时,韩信拒绝了,他说:“当初我投靠项王的时候,项王不过让我做了一个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轻,我的计策项王从来没有听从过;所以,后来我离开了楚国,投入了汉王的军中。而汉王授给我上将军印,把数万军队都交给我指挥,还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给我吃,又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汉王那么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义的,我就是死也不能这么做。”从韩信的这些话中,我们很能看出刘邦取韩信于人,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点。 刘邦的知人善用,还可以从他的临终遗言中窥探。他在临终遗言中说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国人选,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驾驭臣子的才能,这确实比项羽高明很多。所以,刘邦能战胜众多的敌人,最终夺得了天下。

刘邦为何能当上皇帝?

西汉初年,开国君臣刘邦及其主要大臣都出身寒微,被赵翼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

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原来只不过是秦朝的一个亭长而已,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派出所所长。他的家族也并不显赫,甚至连其父母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只是称呼刘邦的父亲为刘太公,也就是刘老爷子。

西汉功臣第一的萧何,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吏。功臣第二的曹参,原来也是沛县小吏,和萧何是同事。刘邦时期的太尉卢绾,原来是刘邦的一个邻居。刘邦的著名将领兼连襟樊哙,原来就是卖狗肉的。后来担任过丞相和太尉的周勃,原来是个在丧事之中吹曲子的,闲暇时间也编织席子来补贴家用。大将灌婴原来是个贩卖布匹的。著名谋士,后来担任丞相的陈平,家境贫寒,后来娶了个富裕的寡妇日子才好起来。就连战功赫赫的韩信,原来也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一度连吃的都没有

可是,就这一群布衣将相,后来追随刘邦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首先来说,这些人虽然出身寒微,但是自身的能力都不容小觑。比如萧何,虽然出身小吏,但后来在刘邦建国过程中,被刘邦称为功臣第一。西汉初年,担任丞相十余年,被尊为相国。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被定为功臣第二。后来萧规曹随,也被称为贤相。陈平早年在乡里,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才能和抱负。韩信,也是胸怀大志。

其次,应该来说,这也是时代使然!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四百年之后,原来的宗法贵族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项羽可以说是宗法贵族最后的挽歌了。宗法贵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迎来了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西汉一朝,不仅开国君臣是布衣将相,整个西汉一朝文臣武将,也大多出身平民。比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只不过是私生子。西汉一朝,正是过去的旧贵族已经彻底没落,新的贵族阶层尚未产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平民出身的豪杰得以大显身手。而到了东汉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经历了西汉一朝的发展,一个新的权贵阶层逐渐出现,这就是宗族豪强集团。东汉的开国功臣,无论是刘秀还是他的主要大臣,都是出身于地方豪族。

再次,人的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实证明,刘邦君臣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之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假如让亭长刘邦直接当皇帝,他也未必能当好。他也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积累了政治经验,从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的功臣们,也都是如此。

刘邦当了几年皇帝?

刘邦当了8年皇帝,公元前202年登基,前195年去世。

一、登基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二、去世

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岁。葬于长陵(在今陕西咸阳),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扩展资料:

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因为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有领导才能。

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到后期,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200]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邦

刘邦为何能成皇帝?

秦朝末年,因为朝廷的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先后爆发了反秦起义。当时的刘邦,是沛县泗水亭长,因为释放了当时的刑徒,就带人躲在了芒砀山中。之后,刘邦带领三千人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

当时的刘邦,不论是出身,还是个人的作战能力,或者是手下的兵马,跟西楚霸王项羽就不在一个档次上。秦军的军队主力,大多都是被项羽所击败,刘邦却屡屡打败仗。令人意外的是,最后却是刘邦大败项羽,并夺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为何能够夺得天下呢?

很多人认为,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是因为他礼贤下士,得到了韩信、张良及萧何等人的辅佐。小编认为,他人的辅佐只是一方面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刘邦本身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能力,那就是关键时刻的“六亲不认”。

刘邦曾说过:“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句话是在父亲被项羽抓住后,项羽用要把刘太烹杀时,刘邦亲口说出的。当时刘邦在鸿沟与项羽对峙,知道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就使出了杀手锏,用他父亲刘太公的性命威胁刘邦。刘邦不仅不担心父亲的安危,还说:“曾经我们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烹杀了,我也要分一杯羹。”

项羽听到这句话后,对刘邦的“六亲不认”没办法,终究太过重情义,并没有把刘太公怎么样。在彭城的作战中,刘邦狼狈逃跑,因车上人多,马跑的太慢,刘邦就把老婆吕雉和儿子都推下马车,完全不顾他们娘俩的死活,只顾着自己的性命,可见他的心有多狠。

在刘邦的心目中,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管是父亲,还是老婆孩子,那都是次要的。他的这种“六亲不认”的做法,项羽远不能及,这也是他能夺得天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曾有人用两个字评价刘邦,那就是“粗豪”。所谓粗豪者,没有规矩,不讲人伦,无所顾忌,无往不胜,但极少人能做到。

刘邦能战胜项羽,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刘邦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最大只做到亭长(乡干部)。他能力并不突出,尤其是打仗水平很一般。刘邦的人品也让一些人不齿。但就是这样的刘邦,最终却建立了伟大的汉朝。

为什么刘邦能够取得成功呢?这得益于他的一个突出能力——善于识人、用人。在这方面,无人能与他相比。

在刘邦还未发达的时候,他就认识了一帮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有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卢绾、王陵、张耳等。这些人在刘邦创业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都成为了王侯将相。难道刘邦是偶然间与这些人相识的吗?非也。最大可能是刘邦慧眼识英雄,早就发现这些人是豪杰人物,所以主动前去结交。在还是平民的时候,刘邦就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朋友圈”。

在反秦起义以及楚汉战争中,刘邦善于识人用人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如张良、陈平、韩信等人,在其他人手下都是无用之人,但在刘邦手下却发挥了惊人的力量。比如韩信,他在项羽手下只是普通士兵。但到了刘邦那里,他成为大将,平定了赵国、燕国、齐国,击败了楚国20万大军,成为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韩信说刘邦不善带兵,但擅长驾驭将领。刘邦说自己“治国安民不如萧何,攻城略地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张良”,但三人能为他所用,所以他能战胜强大的项羽。

可见,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需要的是识人用人的能力,本身并不一定需要强大的能力。

刘邦是怎么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自己说的,总结得很精辟了!

刘邦为什么能当皇帝?

楚汉相争,为什么刘邦得到那么多的人辅助,而终成大业?本人认为: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人才难得,刘邦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其次,虽然刘邦用人不问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并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然后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是一个草头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第三个特点,招降纳叛,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我刘邦就欢迎。比方说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当时陈平来投奔刘邦的时候,他是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于是刘邦“大悦之”,非常高兴,然后问他说,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什么职务呢?陈平说,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舆论哗然,很多刘邦军队里面的老资格的将领不服。就开始嘀嘀咕咕了,说我们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项羽那边一个逃兵,逃到我们这儿来,说了三句话,就马上给他这么大一个官,和他坐在一个车子上面,议论纷纷,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陈平。这就叫做招降纳叛。

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

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

第六个特点,叫做用人不疑

第七个特点是论功行赏

第八个特点是暗中控制

刘邦为什么能成为君王。详细的说明。

  首先我要普及一个知识,那就是分析一个人,要从三个层次来下手,这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分别是:行为、性格、社会出身。

  社会出身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一个人一生中经历了什么,直接决定着他的性格,进而决定着他的行为,最终反映到他的成败。

  说刘邦为什么成为皇帝,那就必须也要说项羽这个人,二者相比,方知优劣。因此下面分别从行为、性格、社会出身来分析二者的差距。

  行为:

  1.刘邦先入关。根据之前楚王的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因此占据着一个舆论的先机:项羽后来并没有尊先入关的刘邦为王,这也就使一部分人更加的倾向于“受了委屈的”刘邦。

  2.项羽封王的失误。看似把刘邦憋在汉中是高招,岂不知那里易守难攻、仅一面受敌、可以作为非常理想的大后方。此外,汉中之外的三秦之地,分给了毫无领兵能力的秦国旧将(跟刘邦手下相比,他们毫无能力),这不就是相当于把三秦也直接给刘邦了吗?

  3.手下谋士多寡。刘邦手下,韩信、张良、萧何都是名垂青史之人,这四个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开国君臣组合了,历史上的绝配。再看项羽,身边仅一个范增,并且还怀疑人家,安能不败。

  4.刘邦爱民而项羽屠城。刘邦把各处人民等同看之,到了哪里都是爱抚为主。可项羽却把原秦国的人民看成敌人,每到必屠之!天下人怎会不支持仁主而支持像秦一样的暴君呢!

  性格:

  1.刘邦狡诈而项羽直爽。刘邦是一个敢于厚着脸皮说谎的人。例如楚汉鸿沟划界之后,本来说和解了不过反悔继续用兵。例如项羽说要杀刘邦父亲的时候,刘邦竟然说分我一杯羹。狡诈者与直爽者的决斗,多是狡诈者获胜,而直爽者得名!

  2.刘邦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垓下之战前,刘邦请韩信支援。韩信当时还是刘邦的大将,可却要刘邦封其为假王!要知道当时刘邦才是王啊!这不是想跟主子平起平坐吗?不过刘邦竟然答应了。楚汉对峙时,项羽多次挑衅,可刘邦一直不为所动,展示了非凡的忍耐力。被封到汉中那个偏僻的地方(现在来看,去汉中不是不好。可当时的刘邦,真的是不想去),却可以默默接受。这些忍耐,无不是刘邦最终爆发夺取三秦进而平定天下的基础。

  3.刘邦知人善任。知人是指刘邦能看出千里马,而不像项羽那样把大才韩信都气走。善任,是指刘邦能留住人才,听萧何一言之后拜韩信为大将,跟张良彻夜长谈并言听计从,韩信、彭越来帮助刘邦战项羽时刘邦以迎接王的礼仪迎接对方。这些,都是项羽远远不及的。这样的主子,谁不想跟?天下人才尽为刘邦所收留,又安能不胜?

  4.刘邦本人性格极其坚韧。刘邦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开国皇帝中,遇到的对手最为强大的一个!纵观历史,最为让人钦佩的失败者,舍霸王其谁?战胜如此强大的对手,必然不是一帆风顺。刘邦所经历的失败和挫折,是其他开国皇帝所远远不及的。可刘邦不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从来没有一次想到过退缩!先入关而未王、被封到汉中之地、彭城之战56万联军大败、为了逃命险些弃子、父亲妻子被对方所掳、被自己手下强迫要官,遇到了这么多的挫折,可刘邦却从未曾放弃。这是刘邦性格中最值得我辈学习的优点,那就是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只要一息尚存,就奋斗不息。

  社会出身:

  1.刘邦为什么知人善任?刘邦出身草芥,自身力量不足,他不依靠手下依靠谁?也就是说,不是刘邦自愿知人善任,而是他一个农民想当皇帝,就不得不知人善任!反观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名门子弟,礼贤下士之风必然不如一个平头百姓啦!

  2.刘邦为什么得民心?刘邦所到之处秋毫不犯,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本原因就是刘邦本就是布衣出身,他深知百姓疾苦。自己是就是个平头百姓,那么当然知道平头百姓想要什么君主了,然后自己再做出百姓想要的君主的行为就好了。可是项羽呢,将帅之后,统兵自然天下无敌,可是说到收买平头老百姓的心,他必然不如本就是平头老百姓的刘邦啊!因此,刘邦由于自己的出身,成为了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

  3. 天下大局的把握!这个算得上比较独到的见解了,请细听之。

  当时的中国,当时的历史车轮,已经不再合适于诸侯割据了。由于秦国统一了中国并且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东西,华夏的统一已然是大势所趋了。历史的必然性知道吧?当时历史的必然性就是指中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而非继续维持诸侯割据之势。你顺应这一必然性,就胜利,反之则失败。

  刘邦,老农出身,当了一队人马的头头。他接下来想干什么?毫无疑问是继续高攀,攀到最高为止。而最高那个位置,无疑就是皇帝了。也就是说刘邦起兵的最终目的,是当皇帝!而项羽呢?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他所想做的,就是为楚国、为六国灭秦,仅此而已!他六国名将后人的身份,就决定了他起兵的最终目的仅仅是灭秦而后恢复六国!没了,就这些。也就是说项羽压根就没想当皇帝!刘邦想当皇帝可项羽不想当得最根本原因,就是二者的社会出身不同!试想在一场帝位之战中,一个压根没想过当皇帝的人,能战胜一个一直坚信自己能当皇帝的人吗?

  对天下大局的不同认识(刘邦觉得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项羽觉得天下是众多诸侯的天下),使得二者在对待对方的时候有着极大的差别!可以说,项羽在该下之前,有多次可以直接杀掉刘邦的机会。但他为什么没有动手?根本原因就是项羽觉得当时的社会就应该是一个群雄割据的社会,刘邦作为众诸侯之一,虽然是敌人,但他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而刘邦呢,认为天下是一个人的天下,我容不得你项羽这个敌人,因此只有一次杀掉项羽机会的刘邦,牢牢地把握了那次机会。而又无数多次杀掉刘邦的项羽,却每每不忍心下手。

  顺天下而王,逆天下而毙!现在想来,霸王之败,真的非战之罪,而是天亡霸王啊!

  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百忙之中的薇薇会不会都看一遍。我敢说,在整个百度之中,对刘邦项羽的分析,无人比我深刻!

刘邦当上皇帝了,他的三个兄弟混得如何?

刘邦是楚汉相争的胜利者,当上西汉第一代皇帝。在此之前,他曾是个市井小民,不学无术,甚至没什么作为。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刘邦有二位哥哥和一位弟弟。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喜,小弟叫刘交。

长兄如父,大哥刘伯待三位弟弟都很不错。曾很疼爱刘邦,奈何刘邦那时候不争气。后来刘伯娶妻生子,还是纵容刘邦带人回家蹭吃蹭喝。可家里条件并不好,嫂嫂经常对此有抱怨。可惜刘伯去世的早,也没有看着弟弟当上皇帝。而嫂嫂自此之后,不会像刘伯一样的态度,纵容和宠爱刘邦了。刘邦当上皇帝之后,追封刘伯为武哀侯。本来因为嫂嫂的关系,不打算封嫂嫂和大哥的儿子刘信,后来经刘太公的要求,封侄子刘信为羹颉侯。

二哥刘喜自小就被刘太公拿来与刘邦做比较,因为刘喜不像刘邦一样好吃懒做,是个勤奋好学,做事勤快的人。但是奈何刘喜没有大的才能,被刘邦封为代王之后,管理代国一代,可是却被匈奴攻打至逃回洛阳。后来刘邦把刘喜贬为合阳侯。

小弟刘交是四个兄弟中,学问最深的,从小就喜欢读书,接受的文化程度高,因此胸有大志,与刘邦感情最好,也是刘家最支持和理解刘邦的人。当刘邦起兵之后,刘交就一直追随着刘邦,可以说,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不少功劳。刘邦称帝之后,封刘交为楚王。

因此,三兄弟中,大哥没看到刘邦称帝,二哥没什么作为,小弟是最有能力的一个。

标签: 刘邦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