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容和文秀,爱新觉罗·溥仪与婉容及文秀的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51

爱新觉罗·溥仪与婉容及文秀的故事

1922年,已退位的皇帝溥仪大婚,娶了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秀。婉容灿若桃花,文秀静若秋水,二人相得益彰,一后一妃的生活本应幸福。但若干年后却发生了文秀离婚,婉容偷奸的悲剧。

溥仪婚后的头两年,三人关系相处地还算融洽。婉容是名门闺秀,接受的是开明的西式教育,加之正宫娘娘的尊贵身份,不免有些高傲与霸道。文秀出身于一个破落的满州贵族,接受的是传统的三从四德的教育,对嫡庶差别分的很清,所以对皇后的霸道也能够容忍。

溥仪之于二人也能够一碗水端平,他与婉容有共同语言,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对文秀也还算可以:文秀不会英语,溥仪为此特地为她聘请老师教习,有时也去她的宫里坐坐,聊聊天,关心她的学习进步。溥仪出宫也常常将皇后、淑妃一同带在身边。

二女共侍一夫,免不了有所猜忌,吃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本不足为奇。可婉容与文秀为此生事,有时竟闹到溥仪面前,让圣上为她们“断官司”,这种现象在以前的宫廷中是不曾有的。溥仪起初还能公平决断,但渐渐地为了减少和婉容的啰嗦,就很少到文秀的宫里去了。就像溥仪自己说的“差不多我总是和婉容在一起,而经常不到文秀所住的地方去。”

后妃的争斗中,溥仪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婉容,对文秀越来越疏远了。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到了三人住进天津张园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此时在溥仪眼中,文秀已经是一个只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妒妇了,二人之间的情谊早就没有了。于是,在婉容的排挤与溥仪的绝情之后,文秀最终选择了离婚。

溥仪离婚后,感到颜面大失,他没有反思自己在这件事中的过错,反而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向了婉容。在他看来,是婉容的争风吃醋挤走了文秀,如果不是婉容的好妒,文秀就不会提出离婚,那么他的帝王颜面也就不会丧失。因此,文秀走后,溥仪对婉容也起了反感,很少到她的房间里去,也很少听她诉说自己的心事,曾经恩爱的夫妻离得越来越远了。

婉容失去溥仪的欢心后,只能靠抽鸦片来打发寂寞的时光。伪满洲国时期,溥仪与婉容从表面上看仍旧是夫唱妇随,但实际上已经只是挂名夫妻了。缺失感情抚慰的婉容不仅鸦片抽得愈来愈凶,甚至开始和别人幽会了。

1935年,婉容生下他人的孩子后便被打入冷宫,二人曾经的恩爱,曾经的感情完全烟消云散了。

扩展资料

《我的前半生》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作者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溥仪初写此书还是个被关押改造的战犯,他的求生欲望特别强,正像他的一首打油诗所写“自由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性命故,二者皆可抛”。活着成为最高价值,为了求生何者不能为?因而,作为“认罪材料”的《我的前半生》就不能不表现出强烈的“犯人求生心态”。

这与铁窗之外、没有压力的自由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就让我们很难分清书中所写哪些是溥仪真正的思想转变,哪些是为了取悦于监狱管理人员、取悦于社会主流、并不一定反映自己真正的思想认识的东西。毛泽东批评此书时说“书中检讨的部分太多”,“把自己说的太坏”,他说的也就是这种“犯人心态”。

参考资料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自传)_百度百科

溥仪更喜欢文秀还是婉容?

1、背景:1922年,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大婚,娶了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秀。

2、例子:溥仪婚后的头两年,三人关系相处地还算融洽。婉容是名门闺秀,接受的是开明的西式教育,加之正宫娘娘的尊贵身份,不免有些高傲与霸道。文秀出身于一个破落的满州贵族,接受的是传统的三从四德的教育,对嫡庶差别分的很清,所以对皇后的霸道也能够容忍。溥仪之于二人也能够一碗水端平,他与婉容有共同语言,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对文秀也还算可以:文秀不会英语,溥仪为此特地为她聘请老师教习,有时也去她的宫里坐坐,聊聊天,关心她的学习进步。溥仪出宫也常常将皇后、淑妃一同带在身边。

二女共侍一夫,免不了有所猜忌,吃醋,婉容与文秀为此生事,有时闹到溥仪面前,让圣上为她们“断官司”。溥仪起初还能公平决断,但渐渐地为了减少和婉容的啰嗦,就很少到文秀的宫里去了。就像溥仪自己说的“差不多我总是和婉容在一起,而经常不到文秀所住的地方去。”

后妃的争斗中,溥仪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婉容,对文秀越来越疏远了。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到了三人住进天津张园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在溥仪的回忆中有这样一件事:一天,文秀独自外出,回来后在院子里吐了一口唾沫,恰巧婉容坐在旁边,误以为文秀是在辱骂她。于是婉容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溥仪,要求他派手下的人前去斥责文秀。文秀受此不白之冤,便来到溥仪的房间欲向他说明情况,溥仪却将她拒之门外,狠心不见。

还有一件事:农历七月初七,本是鹊桥相会的美好日子。晚上,溥仪与婉容在院子里有说有笑,文秀独自在屋里,自觉此生无望,便拿起剪子捅向自己的肚子,意欲自杀,幸好被太监拦了下来。太监将事情禀告溥仪,溥仪听后却生气地说:“不用理她!她惯用这种伎俩吓唬人,谁也不要理她!”事后婉容有些害怕,吃晚饭时对溥仪说:“也把淑妃叫出来一起吃饭吧!”溥仪回绝婉容:“不用!你如果叫她出来,我就不吃饭了!”

可见此时在溥仪眼中,文秀已经是一个只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妒妇了,二人之间的情谊早就没有了。于是,在婉容的排挤与溥仪的绝情之后,文秀最终选择了离婚。

溥仪离婚后,感到颜面大失,他没有反思自己在这件事中的过错,反而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向了婉容。在他看来,是婉容的争风吃醋挤走了文秀,如果不是婉容的好妒,文秀就不会提出离婚,那么他的帝王颜面也就不会丧失。因此,文秀走后,溥仪对婉容也起了反感,很少到她的房间里去,也很少听她诉说自己的心事,曾经恩爱的夫妻离得越来越远了。

婉容失去溥仪的欢心后,只能靠抽鸦片来打发寂寞的时光。伪满洲国时期,溥仪与婉容从表面上看仍旧是夫唱妇随,但实际上已经只是挂名夫妻了。1935年,婉容生下他人的孩子后便被打入冷宫,二人曾经的恩爱,曾经的感情完全烟消云散了。

3、结论:很明显,在文秀和婉容两个人之间,溥仪是更加偏爱婉容的,文秀简直毫无还手的机会,最终选择了离婚。

婉容和文绣关系如何 婉容为何要与人私通

不清楚,当年婉容和文绣一同被选入宫,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溥仪看中的本来是文绣,但是文绣在家境和容貌各方面都不及婉容,在瑾皇贵妃的坚持下,婉容最后还是成为了溥仪的皇后,而被溥仪选中的文绣也就成为了淑妃。

因为后宫中总免不了勾心斗角,文秀越来越受不了待在后宫(嗯。。。。也可能是溥仪性无能)就与溥仪打了官司离了婚。

这样看来婉容与文秀关系肯定不好,但是奇怪的是两人却有书信来往在书信中两人关系和谐。

在文绣离开之后,日本侵略东三省扶持溥仪做了伪满洲的皇帝,身为溥仪妻子婉容自然也就成为了伪满洲的皇后,说是皇后也不过是一个傀儡,在日本人严格看守与溥仪对她越来越冷淡的情况下婉容染上了鸦片。

婉容染上鸦片后整个人也就废了,因为生理上的需要与侍卫私通。

原先溥仪是不知道的后来婉容怀孕溥仪也就知道了,在婉容生下孩子后溥仪就把孩子烧死了,但他骗婉容说是把孩纸交给了婉容哥哥抚养,后来的婉容知道真相后是彻底的疯了。

傅仪的皇后婉容、嫔妃文秀的后半生是怎样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81105.html?wtp=tt#3

  郭布罗·婉容简介

  郭布罗·婉容,字慕鸿,号植莲,一般称其为婉容。逊帝溥仪之妻。婉容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历一九零六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日(吉林省延吉)。原籍内蒙古自治区讷河市龙河乡满乃屯,达斡尔族,后编入满族正白旗。

  生平

  婉容的外祖父爱新觉罗·毓朗是乾隆帝长子永璜的五世孙,系清末显要人物。父亲荣源供职于晚清朝廷。1908年至1922年间在京津两地生活,接受私塾和新式学堂教育。 1922年,已满17岁的婉容因其不仅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

  1922年,婉容被选入宫,成为清逊帝溥仪的妻子。然而婉容的当选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与多才,而是因为皇帝溥仪随手在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同时也就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与婉容同时入选的还有另外一个少女-文绣,但是由于文绣家族势力没有婉容家大,所以文绣退而居其次,被封为淑妃。然而现在看来,婉容的幸运当选却正是她不幸命运的开始。

  住在紫禁城的那段日子里,由于母仪天下的荣耀和新婚燕尔的欢愉,婉容过得还算惬意,她的柔情与活泼也给溥仪带来了很多快乐,而她的饱学多识,更是使溥仪视之为知己。但是婉容也有着大多数女人都有的小心眼和嫉妒心,所以文绣的存在,使得她和溥仪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

  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中国的历史。他带着婉容、文绣住进了天津张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更是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可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

  等到溥仪逃至长春,成为了满洲执政府的傀儡后,他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婉容的行动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这一切使婉容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婉容越来越放纵自己,她狂躁易怒,她嗜毒成瘾、她甚至与溥仪身边的侍卫私通,总之,婉容竭尽所能地做出所有可以激怒溥仪的事情。终于,她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冷宫生活,这段日子使她从一个娇美恬静的美人变成了一个形如槁木的疯子。到了1946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撇下了一大群的皇亲国戚,溥仪这个儿皇帝也仓皇出逃了。在随解放军转移到吉林延吉的监狱后,孤苦伶仃的婉容终于结束了她的一生。随后尸骨不知去向。

  2007年,为实现溥仪生前“与婉容合葬”的遗愿,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现年95岁)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与清西陵方面达成一致,由清西陵内的华龙皇家陵园免费为溥仪及其妻子们建造一座墓地。

  文绣(1909-1953)

  镶黄旗,又名惠心,自号爱莲。溥仪的淑妃。满族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1909年12月20日,文绣出生在北京。此时鄂尔德特氏家族走向凋零。1922年3月10日,溥仪御笔圈定,册封婉容为皇后,文绣为淑妃。原被溥仪选为皇后,由于端康太妃(即光绪帝宠妃珍妃的姐姐瑾妃)不满意,文绣才降为妃子,被封为“淑妃”。清人笔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讲过一则“粉侯捉御史”的轶事:都察院副都御史的车马因未及时给粉侯(恭亲王奕讠斤的女儿荣寿公主)让路,被粉侯手下扣留。后来副都御史亲自叩头求情,才被放行。这位副都御史名叫锡珍,就是文绣的祖父。锡珍官至吏部尚书,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是他的门生。锡珍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有500多间房产,和6个儿子聚族而居。文绣之父端恭,是锡珍长子,曾做过内务府主事的小官。清朝垮台之后,锡珍后人失去俸禄钱粮,先是“吃瓦片”,即收取房租,后又变卖房产,坐吃山空还要维持奢华的生活。文绣于宣统元年(1909年12月20日)生于方家胡同老宅,生母蒋氏,汉族人,是端恭的续弦。端恭死后不久,兄弟6房分家单过,蒋氏只分到很少的钱财,带着长女文绣、次女文珊及端恭前妻的一个女儿,搬到崇文门外花市附近租房居住。因家境日渐贫寒,母女们靠在花市承接挑花的针线活计为生。 太妃勾心斗角,皇后变成皇妃1921年初,文绣刚过11岁,宫里传来要为已退位但仍保留帝号的溥仪选择皇后的消息。因文绣祖上是已入旗籍的蒙古族贵族,符合候选条件,文绣的五叔华堪(在清末也做过吏部尚书)来和蒋氏商量,要给文绣照个相片送去参选。据文绣的堂侄女傅嫱的回忆文章《末代皇妃文绣的一生》说:“蒋氏回家告诉文绣,文绣坚决不从,曾一度想寻死。最后在蒋氏和我爷爷(即五叔华堪)的说服下,只得去照了相片,送交内务府。”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这是敬懿太妃(同治皇帝遗孀)所中意的姑娘。这个挑选结果送到太妃那里,端康太妃(光绪皇帝遗孀)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硬叫王公们来劝我重选她中意的那个,理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的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的很美。她推荐的这个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婉容。”“可是敬懿和荣惠两太妃又不愿意了。不知太妃和王公们是怎么争辩的,结果荣惠太妃出面说,既然皇上圈过文绣,她是不能再嫁给臣民了,因此可以纳为妃。”就这样,1922年11月30日,未满13周岁的文绣进宫,成了16岁的溥仪的淑妃。文绣进宫后,住在西六宫的长春宫。长春宫曾是慈禧太后住过23年的地方,装饰华丽,陈设精美。但是文绣心情一直抑郁苦闷。文绣自幼喜欢读书写字,长春宫的西配殿承禧殿是她的书房。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溥仪赶出皇宫。 毅然逃出樊笼,公开提出离婚文绣1925年3月5日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25日从天津住所静园出走,住进宾馆,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溥仪不愿闹上法院,遂经双方律师交涉“私了”,由溥仪付给文绣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体面,还于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不善持家理财,生活渐入困境文绣虽然拿到5.5万元的赡养费,但支付过律师费,开销了出走进住过的高档宾馆房费,以有酬谢了帮过忙的亲友人情,回到北平后,手中只余2.6万元。开始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在北平私立竞存小学当过国语教员,因不堪好事猎奇者的骚扰,只干了一年多就辞职。后在德胜门内刘海胡同买了一座9间房子的小院居住,还雇了4名用人。由于文绣坐吃山空,加上日本侵占北平时期遭坏人敲诈勒索,生活日渐贫困,陆续辞退用人,卖掉住房,最终投奔到昔日母亲蒋氏曾周济过的一个穷亲戚家中借住。文绣那时曾糊过纸盒,摆过烟摊,甚至还到工地当过担泥运砖的小工。 中年再度嫁人,贫病抑郁而死1947年,38岁的文绣曾在《华北日报》当过校对。为了生计,与报社社长的表弟、时任北平行营长官李宗仁部下少校军需官、40多岁尚未结婚的河南人刘振东结婚,在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租了三间房屋安家度日。1948年,李宗仁去南京当了副总统,刘振东就此退伍从商,用退伍费开了个只有8辆平板车的货运车行。不久北平面临解放,当过国民党军官的刘振东心中害怕,想要逃往台湾找军中的熟人谋生。不想因天津解放,海路不通,没有走成,家当又已卖光,从此陷入贫困。解放后,白米斜街的居民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刘太太”就是昔日的淑妃文绣。刘振东被政府管制,文绣虽未被管制,也要交待问题,并遭邻居们的冷眼相对。1951年,刘振东的审查结束、解除管制,被安排至西城区清洁队当清洁工人,清扫公共厕所。为了上班路近,刘振东偕文绣搬到西城区辟才胡同西口居住。1953年9月17日晚10时,文绣因心梗死于家中,只有刘振东守在身旁。事后由刘振东所在清洁队帮助钉了一具木板薄棺,埋葬在安定门外的义地里。终年44岁。一生未有子女。 2、刺绣 亦称“纹绣”。古代在丝帛上刺绣,称为“文绣”。以区别于文锦。至汉代在布帛上绣花,才通称为“刺绣”。 绣画的锦帛,用作衣服。《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赵岐注:“文绣,绣衣服也。”《汉书·贾谊传》:“且帝之身自衣阜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

  http://baike.baidu.com/view/120472.htm

末代皇帝溥仪和妃子文绣离婚后文秀去了哪里结局如何

末代皇帝的妃子文绣在和溥仪离婚以后先去了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学教书,最后隐居并且和国民党少校军官刘振东结婚。

文绣的结局是:1953年的时候文绣因为生病去世。

1922年,溥仪在看到文绣的照片以后把文绣召进宫内并且封为皇妃,在文绣进入皇宫的初期与溥仪的感情还很好,到了1924年快要被日本人驱逐出皇后的时候,文绣在衣袖里面藏着剪刀准备自尽但是没有成功。

在溥仪投靠了日本人做了伪满洲皇帝以后,溥仪的后妃开始争宠导致了文绣与溥仪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1931年的8月,文绣趁机逃离了天津并且在报纸上面公开表示要与溥仪离婚。

到了1931年的10月,文绣正式宣告与溥仪离婚。在离婚后的一年中文绣在北京的私立四存中小学教书,但是因为不能忍受骚扰而辞职。七七事变以后文绣坚决的拒绝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没有投靠日本人。

抗战胜利以后文绣的生活非常艰辛,靠着糊纸盒卫生,然后再华北日报社里面做校对工作,1947年文绣与国民党少校刘振东结婚,结婚以后因为局势不稳定,两人靠着拉平板车生活,后来因为刘振东有立功表现被解除管制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1953年,文绣因病去世,年仅44岁。

扩展资料:

文秀原本是蒙古族的贵族之女,后来家道中落。母亲带着姐妹三移居花市,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在文秀14岁的时候,被当做秀女选入宫中,做起了皇帝的老婆。

此后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本质的改变,一跃成为皇亲贵胄,再续往日的辉煌。但文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相传,溥仪在选择婉容和文绣的照片时,首先是选定的文绣。

后宫的娘娘们认为文绣的家世太过于低贱,不适合做一国之母。因此硬生生的将文绣改成了淑妃,由婉容做皇后。从皇后之位掉下来的文绣,心中不甘,但也无计可施,毕竟那个时候嫁给皇帝是所有女子的殊荣。

就在紫禁城的八抬大轿到达文秀家门前时,年轻的文绣喜滋滋的登上了这台红轿子。先婉容一天,进入紫金城。

在和溥仪九年的夫妻生活中,有两年生活在紫禁城,有太监和宫女的伺候。但毕竟是皇帝的小老婆,上有婉容的管制。婉容一位生性霸道强势,经常打压文绣,这让年轻的她在皇宫中颇不得志。

溥仪曾在《前半生》中回忆自己和文绣的离婚,表示他知道在过去几年里面,文绣在皇宫中受尽的委屈,自己正准备好好的弥补她,没想到文绣就提出了离婚,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同意。

但文绣和溥仪的离婚,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备受丈夫的冷暴力和皇后婉容的欺辱打压之下,文绣在妹妹文姗的帮助下逃离天津的皇室宫邸,找到律师打官司,要求和溥仪离婚。

溥仪最开始震怒,后觉不妥,有失于皇家的颜面。但文绣的去意已决,一一列出了溥仪虐待自己的种种,还在法庭之中,说出了八个字,让溥仪颜面尽失,当场同意签字。

文绣称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溥仪的怜,侍帝九年,未蒙一幸。此言一出,立马引起了全场的哗然,也坐实了溥仪性无能的帽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绣

为什么溥仪他不能和婉容过性生活

 对于溥仪这位末代皇帝,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知道他一生有很多女人,却没有留下个一儿半女。甚至说,在他大婚之时,也没有和自己的皇后郭布罗氏婉容圆房。对于这么一种情况,众说纷纭。

  溥仪是个同性恋

  溥仪是个同性恋,他喜爱的是男人,对着女人的身体自然没有感觉,所以没有和婉容同房,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溥仪是同性恋的说法,来自于早年伺候过溥仪的老太监孙耀廷。孙耀廷早年为了”避圣讳“什么也不肯说,临终之前才终于说出溥仪没有后代的原因。溥仪是”水路不走,走旱路“。溥仪的同性伙伴是殿前太监王凤池,长得唇红齿白,还有就是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

  溥仪是个性无能

  溥仪是性无能这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有。据说是溥仪幼时,居住在皇宫,被奸人诱导。那个时候清末积弊,清王朝的统治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年幼的皇帝居住在皇宫,整日与太监为伴。这些没有东西的奸人,在溥仪很小的时候就诱导他手淫,这对他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宫女也强行将溥仪按在床上,强硬的要求溥仪进入,甚至使劲捏措他的私处。这段时间的影响,使溥仪日后发育畸形,再不能人道。找到的溥仪生前的病历,对于他的病情,更是给了直白的说法:”患者(溥仪)于30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有吸烟嗜好,曾三次结婚,均未生育。“所以说,溥仪最终没有和婉容圆房。

  婉容大婚当日来月例

  另一种说法,则原因不在于溥仪,而在于婉容身上。说的是大婚当日溥仪之所以没有和婉容同房,是因为婉容的小日子来了。老太监信修明曾经写道:”钦天监之选择最不相当吉日,近世纪有三错误。穆宗、德宗、宣统三大婚礼。合卺之夜,皆当皇后月事来临,致而皆不圆满,终身不得相近。其为命乎?“也就是说,同治皇后、光绪皇后再到宣统皇后,大婚当日都是因为皇后的月事来了,所以没有同房。这一次的意外,到一生都不亲近,难道是命吗?溥仪自己也说,在大婚当日掀开婉容的盖头,发现婉容确实漂亮。可是最后却没在坤宁宫睡觉,而是在养心殿和太监一直玩到天亮。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是凄惨的。他的一生都不由自己掌控,而是成为各方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实际上作为末代皇后,婉容的一生比溥仪更为凄惨。作为皇帝,需要出席各个公共场合,所以过的日子自然不会太差。可是作为后宫之中的女人,则要承受严密的监控,更惨的是自己的丈夫与自己还不同心,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事情。

  婉容少时嫁给溥仪,一切的悲剧就源于此。1922年16岁的婉容,因容貌端庄秀美,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且家世显赫,被皇家选为溥仪的皇后。在一段时间里,溥仪和婉容相敬如兵,后来因为逼走文秀,遭到溥仪厌弃,进而迷上吸食鸦片。伪满洲国建立后,婉容被川岛芳子接至满洲。1932年1月,婉容在日本人的诱骗下,由天津转道大连再转至旅顺与溥仪团聚,但此时的溥仪确成为听任日本关东军摆布的傀儡,从此她自已也落入阴谋的陷阱。在这一段时间里,婉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日本人的严密监视。有许多人猜测,婉容的精神失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压抑的生活。

爱新觉罗·溥仪与婉容及文秀的故事

1922年,已退位的皇帝溥仪大婚,娶了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秀。婉容灿若桃花,文秀静若秋水,二人相得益彰,一后一妃的生活本应幸福。但若干年后却发生了文秀离婚,婉容偷奸的悲剧。

溥仪婚后的头两年,三人关系相处地还算融洽。婉容是名门闺秀,接受的是开明的西式教育,加之正宫娘娘的尊贵身份,不免有些高傲与霸道。文秀出身于一个破落的满州贵族,接受的是传统的三从四德的教育,对嫡庶差别分的很清,所以对皇后的霸道也能够容忍。

溥仪之于二人也能够一碗水端平,他与婉容有共同语言,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对文秀也还算可以:文秀不会英语,溥仪为此特地为她聘请老师教习,有时也去她的宫里坐坐,聊聊天,关心她的学习进步。溥仪出宫也常常将皇后、淑妃一同带在身边。

二女共侍一夫,免不了有所猜忌,吃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本不足为奇。可婉容与文秀为此生事,有时竟闹到溥仪面前,让圣上为她们“断官司”,这种现象在以前的宫廷中是不曾有的。溥仪起初还能公平决断,但渐渐地为了减少和婉容的啰嗦,就很少到文秀的宫里去了。就像溥仪自己说的“差不多我总是和婉容在一起,而经常不到文秀所住的地方去。”

后妃的争斗中,溥仪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婉容,对文秀越来越疏远了。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到了三人住进天津张园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此时在溥仪眼中,文秀已经是一个只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妒妇了,二人之间的情谊早就没有了。于是,在婉容的排挤与溥仪的绝情之后,文秀最终选择了离婚。

溥仪离婚后,感到颜面大失,他没有反思自己在这件事中的过错,反而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向了婉容。在他看来,是婉容的争风吃醋挤走了文秀,如果不是婉容的好妒,文秀就不会提出离婚,那么他的帝王颜面也就不会丧失。因此,文秀走后,溥仪对婉容也起了反感,很少到她的房间里去,也很少听她诉说自己的心事,曾经恩爱的夫妻离得越来越远了。

婉容失去溥仪的欢心后,只能靠抽鸦片来打发寂寞的时光。伪满洲国时期,溥仪与婉容从表面上看仍旧是夫唱妇随,但实际上已经只是挂名夫妻了。缺失感情抚慰的婉容不仅鸦片抽得愈来愈凶,甚至开始和别人幽会了。

1935年,婉容生下他人的孩子后便被打入冷宫,二人曾经的恩爱,曾经的感情完全烟消云散了。

扩展资料

《我的前半生》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作者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溥仪初写此书还是个被关押改造的战犯,他的求生欲望特别强,正像他的一首打油诗所写“自由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性命故,二者皆可抛”。活着成为最高价值,为了求生何者不能为?因而,作为“认罪材料”的《我的前半生》就不能不表现出强烈的“犯人求生心态”。

这与铁窗之外、没有压力的自由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就让我们很难分清书中所写哪些是溥仪真正的思想转变,哪些是为了取悦于监狱管理人员、取悦于社会主流、并不一定反映自己真正的思想认识的东西。毛泽东批评此书时说“书中检讨的部分太多”,“把自己说的太坏”,他说的也就是这种“犯人心态”。

参考资料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自传)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