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恭亲王奕忻怎么得到恭王府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82

恭亲王奕忻怎么得到恭王府

咸丰帝驾崩,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得到的恭王府。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

扩展资料:

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恭亲王当上了皇上会怎样?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与其他皇子相比,他的才能远远超过他们,奕䜣不仅聪明过人,而且能文能武,连道光皇帝都对他非常喜爱,不过,在道光皇帝选择继承人之时,由于奕䜣不会揣摩圣意,最终败给了四皇子。

此后,奕䜣被道光皇帝封为和硕亲王,没有机会坐到皇位之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说是相当的遗憾。

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恭亲王当上皇帝,八国联军绝对不敢随随便便侵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恭亲王善于战略战术,精于带兵打仗。当年太平天国打到北京的时候,就是恭亲王率领将士打败了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保卫了京城的安危,相比较之下,咸丰帝就显得非常懦弱,毫无主见。后来英法联军发动鸦片战争,也是奕䜣处理了所有的事情,并与洋人周旋,稳定了局势。

二是因为恭亲王非常的开明。奕䜣在对待洋人方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以及进步的态度,他领导了洋务运动,全力支持洋务运动的发展,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奕䜣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要不是因为他,恐怕洋务运动根本就不会顺利发展。

可以想见,如果当年奕䜣当上皇帝,一定会对清朝上下实施改革,也就不会如洋务运动一般处处掣肘,到时国家强大了,八国联军也就不敢随随便便发动战争了,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恭亲王奕欣是如何死的

恭亲王奕欣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病逝。终年66岁。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

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扩展资料:

恭亲王奕欣主要成就:

政治上,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

文化上,奕欣藏书颇富,恭王府有藏书楼多处,主要有“多福轩”、“乐道堂”、“正谊书屋”、“庆宜堂”等,所藏宋元名椠近百种,著录各处所藏零星之本,精品为多。书画最为精粹,唐、宋、元、明四代名人真迹书画作品有数十幅,如晋陆机《平复帖》、唐代的韩干《马图》极为珍贵;元代赵孟頫、倪瓒等人的画作有数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恭亲王那么优秀,道光为何却不选他做继承人?

清朝道光年间,外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有灾民乘势而上,道光皇帝劳碌一辈子,却无法实现中兴大清国的事业,他也只能将这千钧重任交到后继之君了。

正是如此,道光帝挑选皇储就变得分外关键。在道光帝的儿子中,皇六子奕欣年少有为,才气过人,本是解决这等复杂多变局面的一个能人。可道光帝却没有把王位传给奕欣,这怎么回事?

一、皇储标准

这要从清朝的立储规章制度谈起了。清朝立储可以立长、立嫡、立贤,奕欣既不是长子,也并非嫡子,只合乎立贤这1个标准,但在道光的儿子们中,却有另一名一样出色的皇子更为合乎清朝立储的规定。这名皇子就是皇四子奕詝,他的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另外,在奕詝出世的那时候,道光帝的前三个儿子恰好都由于各种各样缘故连续过世,因而奕詝成了道光帝的嫡长子。

二、奕詝其人

奕詝的标准尽管很出色,但奕欣也不差。论家庭出身,奕詝是皇后嫡子,可奕欣的母亲同样是静贵妃啊,要不是道光帝连续去世了好多个皇后不愿再立后,静贵妃必定的正位中宫,但即便现在这样,静贵妃同样是位同副后的后宫实际掌权人。此外,奕欣的武学也是运动员级别的高手,道光帝还由于他武学出众专门送了一口宝刀给他,而奕詝却由于腿有残疾根本就没法动武。

论治国,奕欣的才气更是没得说,这从他日后在洋务运动中的作为就可知一二。

既然这样,道光帝为什么不选择奕欣做储君呢?因为奕詝有个道光非常喜爱的特点——仁爱孝顺。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故事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斗肃顺时,的确齐心协力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掌握政权后,给恭亲王加了一个“议政王”的头衔,还收恭亲王的长女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固伦公主本是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得到的封号,妃子生的女儿都得不到。

可是没有了肃顺这个共同的敌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政治联盟很快地结束了。官场上的朋友,要么有共同的敌人,要么有共同的利益。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利益却越来越相抵。

恭亲王瞧不起慈禧太后,认为她不过是一个没文化的妇人,凭着美貌心计得到先皇的恩宠生了儿子当上太后,当个深宫的女主人还行,当国家的统治者就不够资格了。而慈禧太后看不惯恭亲王有才华有魄力。慈禧太后需要的是一个恭顺办差的奴才,而不是跟她分享权力的人。

有一次,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竟发生了争吵,慈禧太后威胁恭亲王:“我撤了你的王爵!”恭亲王毫不畏惧地答道:“你撤得了我的王爵,可是撤不掉我是先皇皇子的身份!”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太后授意朝中言官发动了一场弹劾奕䜣的风潮,指使翰林院编修蔡寿祺指责奕䜣“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目无君上”。

从此后,清朝的政权就归了慈禧太后,恭亲王白白帮助了慈禧太后,却被慈禧太后赶出了权势的中心。同舟共济到最后就是同室操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扩展资料:

在恭亲王的帮助下两个月内就成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除掉强大的政敌。两宫太后携恭亲王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翌年,新登基的皇帝改元“同治”,开启了大清帝国“垂帘听政”时代。

这说起恭亲王不得不说他与慈禧的关系,恭亲王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也就是咸丰的六弟,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被称为“叔嫂合谋”,恭亲王与慈禧,在对方的一生中彼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咸丰重用恭亲王,为何恭亲王却不是顾命大臣?

因为咸丰害怕恭亲王权势大,威胁他的地位,并且两人之间生出嫌隙,咸丰对恭亲王有所堤防,恭亲王对咸丰有所不满。

道光在位选太子的时候,在咸丰和恭亲王之间挑了很久,从综合实力上来看,恭亲王要比咸丰好很多,但是在一次打猎活动之中,恭亲王十分出色,打的猎物很多,咸丰却一只也没有,道光问咸丰为什么不打猎,咸丰说这个时候正是动物繁衍后代的时期,不忍心打他们,这让道光大加赞赏,因为他正想找一个仁德之人继位。

之后,咸丰成了帝王,恭亲王被封为了亲王,这样的结果恭亲王肯定心存不满,咸丰也对恭亲王有所提防,两人之间有了距离。

刚刚开始的时候,咸丰对恭亲王还是很重用的,恭亲王的权力很大,掌管着国家很多事情,表面上,国家被他们治理的十分好,但是在暗中,他们之间还是各自对此有所提防。

让他们彻底破裂的一件事情是,恭亲王想让咸丰将自己的生母静贵妃封为皇太后,静贵妃是恭亲王的生母,同时也是咸丰的养母,咸丰犹豫地答应了,恭亲王认为这是应该的,因为自己的生母是咸丰的养母,养母病重,这样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当,于是恭亲王对大臣说了这件事情,但是咸丰对此很生气,借此收回了恭亲王的很多权力,当然也没有兑现诺言。

英法联军进攻京城时,咸丰将大权又交给了恭亲王,咸丰出去躲难,恭亲王做事情很有条理,让很多大臣都信服,在咸丰身边的大臣就说恭亲王有反抗之意,挑拨两人关系,最终,因为猜忌,咸丰没有安排他为顾命大臣。

恭亲王作为皇室的血脉,他为什么斗不过慈禧?

慈禧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自身的权谋也比恭亲王要强,同治和慈禧是清朝的正统统治者,他们是得到满清贵族和朝廷官员支持的。在辛酉政变中,慈禧和恭亲王是互相利用,事情过后,恭亲王是议政王,慈禧巩固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权利。

要知道在清朝后期,亲王是没有权利的闲王,不能参于朝政的,能参加朝政的都是满汉军机大臣和皇帝太后,你恭亲王做到议政王和军机领班大臣朋友因为慈禧的支持,同时慈禧用恭亲王也是用来打压其它反对她干政的官员的,可见慈禧是具有主动权的。

慈禧在同治的几年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后,她觉得恭亲王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啦,就免了他的议政王职位,让他回家养老去,没想到那些洋人却支持恭亲王,因为恭亲王搞洋务运动嘛,洋人都喜欢他。

洋人要求慈禧必须让恭亲王复职,慈禧妥协了恢复恭亲王的职位。恭亲王到此时也知道必须做出反击,最好能搬倒慈禧。所以恭亲王抓住了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想以此为借口搬倒慈禧。一个奴才不可能威胁到她,慈禧当机立断斩了安德海,稳定了自己的权威,恭亲王无可奈何了。

慈禧认识到洋人支持恭亲王就因为恭亲王进行洋务运动给洋人带来好处,既然这样,慈禧就培养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一些自己的人,

李鸿章等人也是洋务运动的干才,随着时间的发展,洋人反而和李鸿章等人亲近,远离了恭亲王。到这时候,恭亲王最后的依靠都没有了,因此慈禧下手免掉了恭亲王的所有职务,彻底让恭亲王做一个闲王。

恭亲王有没有兵力,他反动就是叛逆谋反,再者慈禧的心腹李鸿章的北洋军是清朝最大的军事力量,恭亲王一旦兵变,他的生命都保不住,因此恭亲王只好黯然离开了清朝统治阶层,回家养老去。

恭亲王为什么签订北京条约?

咸丰九年,英法公使赴北京交换政府已批准的《天津条约》。清政府指定了换约使团行经的路线,被英法拒绝。为了向清政府示威,英法以强大舰队随行,强行闯入中国设防的内河,向清军寻衅。驻防在大沽口的清军进行还击,打败了来犯的侵略军,从此再起战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大举出动,在北塘登陆,攻陷大沽、天津。咸丰帝仓卒逃往热河。是年八月,英法联军至北京,大肆劫掠,焚毁了圆明园,大批珍宝、文物、书画、图籍被烧被抢。咸丰之弟恭亲王奕留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议和,签订了《北京条约》。除承认前年《天津条约》中的一切条款之外,又增加赔款,添开商埠,割让九龙给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