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实力相比清朝,太平天国与清朝哪个兵力多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74

太平天国与清朝哪个兵力多

从整个过程来看,太平天国的军队实力较落后于清军。

太平军,典型的农民军。所有的士兵都是从农民转变而来。他们抱着一个信念,就是为自己争得一个天下平等的生活。为了这个希望,这些农民在战场浴血拼杀。让自己使惯了锄头、镐头等农具有手习惯了大刀和长矛。当然,这个希望也是支持他们去拼杀的最有效的力量。所以他们在战争中可以说是为了自己而去奋战,为了自己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战。所以他们的战斗力是旁人无法理解的,也是不可战胜的。当然,这些农民兵从一个农民转变也一名合格的战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农民都是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适应,再从适应到精通。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死去了。这些死去的人又成为活着的人成长的动力。当然这些农民也会在无战事的时候,在营地里进行训练。但这些训练对于那些相对正规性的训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再说,太平军自举事起,清军就一直没有放弃围剿。在人数众多的清军不断的攻击下,实战是最好的训练。那些能在实战中生存下来的士兵,决对有其自己独到的一面。所以,我们不可否认太平军是一支精兵,是一支强有力的战斗力量。

湘军。是清王朝绿营军没落时的顶替产品。也是那个时代比较有特点的军队。这支军队与太平军一样,也都是由农民组成。但在曾国藩的精心训练下,也称的上是一支精兵。当时清王朝的军队已经不能称其为军队了,那些各省治下的绿营军不仅兵员不足,训练无法,而且吸食鸦片。这样的军队平时耀武扬威还行,真要到战场上血战,那只有溃散的份了。湘军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组建的。曾国藩在了解了绿营军的种种不是之后,组建了这支当时只有少数能与太平军相抗衡的军队之一。也正因为曾国藩了解了绿营军的不足,湘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那些影响军队的事物。并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战斗力。比如不仅传授对战的技巧,还抽出一定的时间加强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加以改造;比如通过合理编制,把同乡组成一队,这样在战斗力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扶,提高战斗力;比如厚给奖赏,以足够这养家糊口的军饷促使士兵卖命;比如选择当兵时,只选择那些勇武有力的朴实农民汉子,兵油子之类的根本不要。虽然这支军队在与太平军的交手中,几次败退,伤亡惨重。但不得不说,湘军还是给太平军带来相当的麻烦,也是被太平军称其为敌手的军队。

这两支军队都是由农民组成,其训练方式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支是通过实战,一支是经过系统的训练。但这两支军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思想上,在精神上都进行了鼓动。尤其是湘军利用士兵的切身利害和父兄教子等方式进行切入。这种精神上的“训练”使士兵不畏战,不惧战,能够在战斗力发挥十成以上的战斗力。

当时太平天国实力强大,深得民心,为什么打不过清朝

太平天国只是前期深得民心, 定都天京后就变质了, 天京事变后, 洪秀全提拔自己的两个哥洪仁达,洪仁发为王掌大权,牵制石达开。石达开被迫出走。

之后太平天国比大清还要腐败,洪家兄弟为了捞钱出洪氏票,进城门要买票才能进, 如果拉的有货物钱之类的,买的票也相应的高。

洪秀全为了制衡将领。分封了两千多个王。名额由他两个哥提名, 洪仁达的一个马车夫平时很会说话讨好,所以也封王。 每个王都要修建王府,大兴土木。 曾国荃攻下安庆,陈玉成的王府的珍宝拉了几大船。 李秀成的王府,李鸿章看了都吓一跳。比紫禁城还牛。 洪秀全的天王府,是在以前的总督署扩建的, 一期扩十里。 又修二期外扩三十里。 没修完天国就完蛋了。

太平天国统治期间,实行圣库制度,老百姓所以东西都要上交。 镇江还发生了农民起义, 李秀成派兵镇压。这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农民起义镇压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对文化的管制比大清还严,大清搞文字狱。 太平天国称呼大清为清妖,把所有书都称为妖书。人们只能看洪秀全编的那几本书。什么天父天兄之类的。

太平天国是自己把自己整垮的, 由于洪氏兄弟的洪氏票, 本来以前有很多洋人到南京来卖军火粮食。因为门票太贵, 都不来了。被围困后城内很快就弹尽粮绝。

因为封王太多。 李秀成手下有一百多个王。这些人手下都有兵,但是相互之间都管不了 ,安庆告急,洪仁玕命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分兵救援。李秀成当时一心想拿下上海。不愿分兵。随便找个借口推了。 洪仁玕也没办法。然后安庆失守了,天国大门大开。

天京被困,李秀成组织另外几十万部队来救援, 他率领本部进城, 其他王都借口兵少粮缺,撤走了。 李秀成救援不成,把自己也陷进去了。 太平天国完蛋的时候,还有几十万部队呢。 后来都变成土匪,流寇,到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好多地方老百姓吓唬孩子就说,长毛来了。

太平天国到底有没有灭亡清朝的实力

  没有。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 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

太平天国兵力比清朝还多?还有它的历史

太平军起兵时编为五个军,每军编四个先锋长共2500人,理论上应有12500人,但实际上不足此数,后来屡次扩编,到天京时陆军扩编为前、后、左、右、中第一到第19共95个军,按照《太平军目》,每军辖13125人,合计1246875人,加上总制、监军、典官和水师9个军、土营两个

太平天国只存在了十几年,但有人说它的治理水平强于清朝,这是为什么呢?

在世人的印象中,晚清的统治是非常差劲的。当然,这不是对晚清有偏见。从时人来看,几乎无人会否定这一点,就连李鸿章也自嘲为“裱糊匠”(当然他也是一个体制内的人)。南方的这些人与同时期的清朝相比,治理水平也要强出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就是人才很多。连清方人物也普遍承认军政人才很多,有人甚至认为杨、韦、石等人的能力要远强于清朝一般的封疆大吏(总督、巡抚)。而事实上,石达开、胡以晃、陈玉成、李秀成、钟良相等一大批人物确实都是娴于政事的,也都善于发展经济。当然,如下几点也很值得注意: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科举功名,在金田起义前都没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基本上都是底层知识分子和工农分子),而且普遍年轻(绝大多数去世时小于四十五岁)。

第二个就是他们的领导人能做到以民为本,能更多地看人民脸色行事。在他们的辖区内,上规模的农民抗争活动极少,也很能说明问题。实行的政策比较有利于农民,毕竟,他们也是农民出身的,感受颇多!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农民着想。

第三个是人视野开阔,理念更先进。与清方人物的顽固守旧不同,他们的各级官员普遍具有先进的经济理念。当在19世纪60年代初,控制江浙时,虽然还在战时,那里的对外贸易竟然比清朝的和平时期高出若干倍:这一点非常能说明问题。

他们出身草根,没有多少官场气息,尚不具备高超的赚钱手段,不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更大的危害。

客观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励精图治。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远不如清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治理不善,导致广大人民纷纷抵抗,那么该政权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应该说,取得民众支持是争取生存的不二之选。在这种情况下,领袖们就只能会想方设法提高治理水平了。

太平天国与清军力量对比?在线等。

整体上说,太平天国的实力落后于清军。

从人数上来说,太平天国人数少于清军,太平天国鼎盛时期人数五十多万,而清军有二百多万人,战时甚至能动员到四百多万人。

而从装备上来看,太平天国鼎盛时期的装备绝对比清军先进。在初期,太平军使用的是简易的刀枪;而在鼎盛时期,太平军使用的是洋人提供的洋枪和洋炮。

在太平天国初期,由于军队刚刚建成,制度也不完善,又加上武器装备也都是最简易的刀枪棍棒,所以,太平天国初期的力量非常薄弱。而慢慢发展到后期,制度装备完善了,又加上洋人的支持,所以军事实力迅速提升,一度打得清军节节败退。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的军事:

太平天国的军队号称太平军,是洪秀全在1850年7月建立的。

太平军按《太平军目》规定,在正副军师的统率下,有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各级指挥将领。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其中伍长统辖4人、军帅管13155人。

太平军纪律森严,按《定营条例》及《行营规矩》规定,必须遵守命令、爱护武器、保护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银物资等;作战号令按《行军总要》部署。前期执行甚严,后期日渐松弛。

太平天国在从广西转战到南京期间曾在军中推行男女隔离的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两年,其后全面废止。但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天国占领区,仅于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间在武汉短暂推行过,其他地区并未将此制度推行民间。

太平天国失败后,一支太平军的余部远渡南美洲,还参加了南美太平洋战争。这支太平军队原先在中国早已身经百战,战法诡谲多变,搏杀凶悍凌厉。

为什么有人说“太平天国未推翻清朝,并且最后走向灭亡是中华之幸”?

gylzxc1314:近代以来,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影响力大大加强,由于西方列强的实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中国近代在内战中较为成功的政治势力,无不得到西方强国的臂助。太平天国与清庭的交战,也是如此,谁能够得到洋人的支持,谁才有胜利的机会——这是把握成功的大势。

从1854年到1856年间,由于清庭拒绝与西方就通商问题妥协,双方的冲突急剧攀升,再加上西方对太平天国不了解,这个阶段,乃是太平天国与西方建立亲近关系的最好良机。在此期间,英国公使文翰、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莲及英国使馆官员包令等先后到天京,探询太平天国对商业最惠国待遇问题的意向,同时递交了各国与清朝签署的旧条约,要求太平天国予以承认和接受。对此,1854年,杨秀清在《答复英国人三十一条并责问五十条诰谕》中,庄严拒绝了西方的要求,他表示“视天下为一家”,“外国应向太平天国纳贡,天王是各国之主”等。这体现了太平天国领袖们伟大的爱国情操和高尚的气节,但也意味着太平天国丧失了得到西方援助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从1858年到1860年,在二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的清庭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厉害,承认西方在长江流域各个城市(大都被太平天国所控制)的贸易特权和政治特权。就这样,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的统治和战争行为,成为西方列强实现自身特权的障碍,西方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开始恶化。1860年,李秀成进军上海,就遭到了英法士兵的抵抗而败溃,双方首次出现大规模冲突。

到了1862年,西方在华特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清庭也开始有意与列强合作对付太平军。1862年2月,西方列强以李秀成军进攻上海为由,出兵帮助李鸿章组建淮军,武装到爪牙的中西方武装开始进攻太平军的主力李秀成所部及太平天国大后方苏福省,在西方强国的支持下,兵力原本相当虚弱的江浙清军竟然连战连捷,太平天国一败涂地,陷入崩溃瓦解的境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的失败源于军事战略的错误,那么在大后方苏福省的崩溃,则是西方干预的结果——即太平天国的外交失败所致:就像李秀成自己所言“苏杭之失,非李鸿章之能,实洋鬼之能也”。

所以,太平天国的失败,源于其自身在关键问题上的混沌不明,一误再误。命运并非没有眷恋过太平天国,只是太平军自己错失了而已。那为什么说是中华之幸呢,原因有三:一是太平天国前期胜利后,内部分裂,二是明朝没有曾国藩胡林翼以及这些地方大员的相对军事自主性,说白了,明末朝廷武将成色不足。三是,李自成没有西方列强干预。

当然,因为太平天国直接让汉臣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到是真的,毕竟满人皇权认为汉臣既然能 这么用心镇压同族起义,自然是真忠臣,要重用。

所以说汉人没有对不起大清,大清灭亡也不用怪汉人。毕竟汉人对大清也仁至义尽了。从最早的范文程到陈廷敬,再到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邓世昌等等都对大清尽忠了。。尽早结束封建皇权开启现代国家才是中国之幸,民族之幸。

太平天国这么多人,清朝都能解决,为何列强这么点人,清朝就认怂了呢?

因为清朝本来就是对外面认怂对里面霸道的一个朝代。在整个战争中,清朝与列强的战争,只有在1860年这个时间段与太平天国有关。

在当时太平天国占领了几乎清朝的半壁江山,并且都是很富饶的地方,就相当于收割了清朝一半的财产,清朝就调动大军去围剿太平天国,基本上是赶尽杀绝,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鸦片战争,当时的敌对国英国和日本都没有占领多少中国的土地。结果清朝都是马上投降赔款,特别是英国,英国和中国相隔万里之遥,到中国的兵力也就几千人,并且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很早就海禁,也不想有什么海外贸易。单单就这一点来说,英国可能连太平军都不一定打得过。

主要还是清朝的心态问题,就是对家里横,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虽然最后战败,但是它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可能因为当时天生骨子里的懦弱,也有点崇洋媚外的意思,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对于外国就已经有了一种失落的心理,所以说往往会不战而败。

再加上清朝的朝廷实在是太无能。如果在当时列强面对的是康熙皇帝亦或是朱元璋这种强势的,他们怎么会占到多少便宜,也不会再有之后的次次退让,让他们拿去中国的大半土地,获得了这么多的额外金钱。

再加上清朝当时为了打击太平军,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导致自己的军力削弱。并不是说西方的列强实力比清朝高很多,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清朝也不可能一直到1912年才灭亡,那它早就该灭亡了。

这就表明了很多时候的失败都是人自己心里的作用,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当时清朝决心反抗,一点也不示弱的话,那结局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