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红顶商人是什么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21

红顶商人是什么

“红顶商人”是指那些一身兼两职,既是官员,又是商人的一类人。 “红顶商人”,在过去叫“皇商”、“官商”等,就是一边当着官,一边做生意,或者当官与做生意互为一体,以官生财,以财买官。因为头上戴着官帽,清朝的官帽又都有一个红顶子,所以叫“红顶商人”

《红楼梦》里的薛蟠,就是“皇商”,实际上是专为皇家采购用品的商人,拿着朝廷的钱,为朝廷办事,也为自己发财。

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红顶商人”是胡雪岩,他生意做大了,发大财了,就买了个二品官。他一方面做普通生意,另一方面与官府合作做生意,是名符其实的“红顶商人”。

近代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红顶商人”叫盛宣怀,他是李鸿章手下的大红人,一边当着朝廷的官,一边经营实业,富甲天下。

今天的“红顶商人”,一般是指国有企业的老板,他们一般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享受一定的行政待遇,又操控着巨额国有资产。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在当官的同时,暗地里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经商,侵吞国家资产,腐败透顶,这些人也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

“红顶商人”现象违背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分工明确。商人和官员作为两种不同的职业,它们有着各自的边界和游戏规则,不能互相侵入到对方领域。简单说来,商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天职”的,官员由于掌握了社会的公共权力,应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二者界限泾渭分明:如果你想做官的话,就不要想着“赚钱”;如果你要赚钱的话,就去做商人好了。而“红顶商人”是一身二任,亦官亦商,政企不分,两者不发生矛盾的时候还好办,一旦有冲突,该遵循哪种“游戏规则?

正因为如此,现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7章第31条规定,公务员须严格遵守纪律,不得有经商、办企业及参与其他营利性经营活动的行为。中央、国务院也三番五次发出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红顶商人胡雪岩具体怎么败的

  惨然离世

  古语有云:福兮祸之所伏。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胡雪岩虽为商人,但他的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开钱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创办胡庆余堂,为西征筹借洋款,恢复因战事而终止的牛车,为百姓、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

  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就是这样一位己名利双收、事业有成的人,却在几天之内垮掉了,他的事业也随之走到了尽头。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试图垄断江浙生丝生意出口从而激怒洋商,生丝销不动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余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另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

  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导致胡雪岩资金链断裂的,还有号称“洞庭山帮”的席正甫。此人是清朝金融买办的缔造者,他为汇丰银行工作。胡雪岩陷入的是国外金融资本势力和国内金融买办势力的内外夹击,其失败在战略上早已无可挽回。

  胡雪岩破产后,把所有的姨太太都叫到跟前,每人给了几百银子,让她们另找归宿。同时他也把债主们划了三个等级,有权的、当官的为一等----这些人得罪不起,生活过得贫困的,每月只有几银子的---为三等,三等债主也是每月一定要的。最后来就是二等了,他们的银子每月一百两,同时他们也不愁这银子过日子,可还可不还;留在胡氏身边的,除了正房还有一个九姨太,为什么留九姨太呢?九同“久”一个音,预意长长久久。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入,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黯然离世。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人物生活

  胡雪岩

  胡雪岩生于1823年,卒于1885年,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人,幼年时候,家境十分贫困,以帮人放牛为生。但胡雪岩贫不夭志,少年时即表现出诚信不贪的品德。小时候有一次给东家放牛,在路上拾得一个包袱,打开一看,里面尽是白花花的银子。他把牛拴在路边吃草,将包袱藏起来,然后坐在路边等待失主。几个时辰后,失主才慌慌张张地找了来,胡雪岩问清情况后,从路边草丛中将包袱取出交还给失主。这位失主原是杭州的大客商,不久,他又来到绩溪,把胡雪岩带到杭州学生意去了。

  胡雪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谋私利,加上他胆大心细,自信诚实,很快从一个小伙计一跃而成为阜康钱庄的老板,再跃而成为徽商巨头。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打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食接济清军,获得左宗棠的信赖,被委任为总管,主持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使阜康钱庄大获其利,也由此走上官商之路。

  初在杭州城“仁德钱庄”做跑街,后因擅自借钱给官兵被开除后在湖州买卖粮食为生,后在杭州设银号,又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获得慈禧亲授的红顶戴和黄马褂,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人!

胡雪岩为何被称为“红顶商人?

>>>>一般来讲,红顶商人,是对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商人的一种俗称,也被称为“官商”。

不过如今,“红顶商人”一词,通常是说那些并不是政府官员,但与政府高层关系良好的商人。“红顶商人”这个说法起源于清朝。清朝官员的帽子一般是红色的圆锥状,做到三品以上,同时又在经商的,被称为红顶商人。

红顶商人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徽商胡雪岩。

胡雪岩白手起家,后来赚到了万贯家财,甚至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他受伤日常运转的银子至少有两千万之多。

清朝末年,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胡雪岩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后勤运输方面立下大功,因此被英政府赏封布政使衔。

当代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写作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红顶商人》,描写了胡雪岩一生的兴衰史,使他“红顶商人”的雅号家喻户晓。后来,这部小说被拍成电视剧,“红顶商人”的名号也流传更广了。

胡雪岩为什么叫红顶商人?

胡雪岩因为资助左宗棠而受赏,在官场和商场都得力。

左宗棠新疆平乱时期因军饷不继,委托胡雪岩在上海为他筹借洋款、购买军械,胡经手六笔,借款总额一千七百万两

胡雪岩因资助收复新疆有功,左宗棠亲自向朝廷保荐胡雪岩,赏穿黄马褂、赐红顶戴。按清朝惯例,只有乾隆年间的盐商有过戴红顶子的。而戴红顶又穿黄马褂者,历史上却仅有胡雪岩一人,故他成为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

扩展资料:

胡雪岩年轻时帮东家四处问人讨债,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眼看就要被雨打湿了,但是同路的一个陌生人跑过来为胡打了一半的伞,让胡很感动。

后来只要胡带着伞,下雨天的时候胡雪岩就经常帮别人打伞,时间一长,沿街的很多人都认识了胡雪岩,都说胡雪岩是一个好人。所以只要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肯帮你打伞。

一天,当地的一位知名布商在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笔资金周转,想低价转让全部家产,连房带地总共卖2000两银子,而事实上市价至少值5000两。听了布商的诉说,胡雪岩沉思片刻后说:“容我考虑一下,明天再来找我。”

布商离开后,胡雪岩连忙派手下去打探虚实。不多时,手下回来告诉他说确有此事。胡雪岩听后立即安排钱庄准备5000两银子。第二天,布商来到钱庄,胡雪岩对他说:“我买下你的家产,但不是2000两,而是按市价计算,我出5000两。”

布商惊诧不已,好奇地问为什么低价不买却要出高价呢?胡雪岩拍着布商的肩膀说:“我只是暂时替你保管家产,等你渡过难关了,随时可以赎回去,到时你只需付给我微薄的利息就好。”

胡雪岩的举动令布商感动不已,他二话没说签好协议,对胡雪岩深深作揖后含泪离去。因为胡雪岩的“帮忙打伞”,那个布商没多久东山再起后赎回了他的家产,还成了胡雪岩的忠实合作伙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顶商人

解释下红顶商人是什么意思,谢谢.

你是指高阳所写之「胡雪岩?」他是先作生意后来当官。实际上一天正式官也没做。 开始是捐官(用钱买的)没有实权。后来跟随左宗棠办事、有了功劳、再加上些用钱。因此官到二品有了红顶子。这是很特别的列子。红顶商人。因此而得名。

什么是红顶商人,灰顶商人,黑顶商人

“红顶商人”即“官商”,“红顶商人 ”通俗点讲就是政府里的官员,同时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兼具公务员和商人两个角色的人,亦即“官商”。后来“红顶商人”被用来指称在官场和商场两面得意者;在当代,“红顶商人”一词更泛指本身不具官员身份,但与政府高层关系良好,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企业界人士。

“黑顶商人”是借权力来攫取财富,甚至是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亦被称为‘灰顶商人’

请问什么叫“红顶商人”呢?谢谢

  又做买卖又做官的"红顶商人",集公私权力于一身,在市场上专做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生意。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胡雪岩。

  “红顶商人”是指清末著名徽商胡光墉。胡光墉因捐输和佐辅陕甘总督左宗棠有功,清廷赏封布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赏穿黄马褂。人称“红顶商人”。当代台湾著名作家高阳著有《红顶商人》长篇历史小说,描写胡光墉一生的兴衰史,使胡光墉的雅号家喻户晓。

  胡光墉,字雪岩,绩溪县湖里村人。早年家贫,至杭州阜康钱庄当学徒,后自己开钱庄,当老板。曾协助左宗棠与法国人联组“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办理采运事务,代借内外债 1250多万两。凭借左宗棠的势力,胡光墉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又在杭州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不惜重金聘请江南名医和著名药剂研制专家,精心配制了400多种中成药。使“胡庆余堂”同北京“同仁堂”一样,成为驰名中外的中药老店铺。后来在外国资本的冲击下,胡光墉破产。

  胡雪岩:一代奇商的宿命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晚清一大奇人。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在一个消费主义成为主流的时代里,在一个疯狂地攫取金钱的时代里,在一个不择一切手段达到目的的时代里,胡雪岩成了一座开采不尽的宝藏。

  胡雪岩的故事,并非虚构的小说家言,而是实有其事。在晚清名人的笔记、日记、书信里,关于胡雪岩的记载比比皆是,如:左宗棠的《答杨石泉书》、曾纪泽的《使西日记》、费行简的《近代名人小传》、刘体任的《异辞录》、汪康年的《庄谐选录》、李宝嘉的《南亭笔记》、陈云笙的《慎节斋口存》、沙沤的《一叶轩漫笔》等都有或详或简的胡雪岩的事迹。通过胡雪岩这一典型人物,可以透视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反观当代社会的怪现状。

  胡雪岩,大清商界的奇才,是官场的帮闲,是黑社会的龙头,是重农轻商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杀出来的一匹黑马。读着有关他的材料,我佩服他的才华,惊叹他的胆识,鄙视他的手段,厌恶他的人品。胡雪岩的发迹始于他对王有龄的知遇之恩。陈云笙之《慎节斋口存》有“胡光墉”一篇,记载了胡雪岩与王有龄的交往。王的父亲死在浙江任上,由于为官清廉,致使妻儿有家难归,滞留杭州。胡雪岩偶遇王,见其谈吐不凡,于是存心结交。王希望入京师活动官职,苦于没有资金,胡雪岩便冒险将朋友存在自己处的五百金送给王。结果,这一投资果然收到了千万倍的回报——山不转水转,王有龄由粮台升任杭州知府,再升任浙江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胡雪岩便如同牵牛花攀援大树一样,依附王有龄,掌握财政大权,并进而与左宗棠搭上线,亦商亦官,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左宗棠在书信中多次提及胡雪岩,“胡雪岩,商贾中奇男子也”。“胡雪岩人虽出身商贾,却有豪侠之慨。前次浙亡时,曾冒死力相救”。有了左宗棠这棵不倒的大树,胡雪岩便稳坐钓鱼台,为自己拼命地敛财。

  胡雪岩成功的秘诀在于官商勾结。他的阴暗面与封建专制政体相生相成。他处世极为圆滑,高帽不离手,随时奉上,马屁不离口,随时拍上。他善于寻找专制制度的漏洞,利用漏洞大发横财;他善于发现大小官员的弱点,针对弱点准确出击。他用金银开道,打通各路神仙,然后用公款作为私人资本开钱庄,财源滚滚而来。刘体仁之《异辞录》载有“胡雪岩与国库常通有无”一条:“光墉藉官款周转,开设钱庄,其子店遍布于南北,富名震乎内外。官商寄顿钱财,动辄巨万,尤足壮其声势。江浙丝茧向为出口大宗,夷商把持,无能与竞,光墉以一人之力垄断居奇,市值涨落,国外不能控制,农民咸利赖之。国库收支有时常通有无,颇以为缓急之计”。由此可见,清王朝的财政紊乱到了何等程度。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特权经济必然带来特权商人。胡雪岩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却也比许多读书人威风得多。胡雪岩的兴起,既说明封建小农经济在近代化的压力之下日趋瓦解,社会分层面临着一次新的调整;又表明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商人阶级,商人不过是官僚的依附者,他们的商业活动必须在专制体制下运作,而不可能诞生现代意义的公平竞争,也不可能有商业的真正兴旺。

  胡雪岩积极参与了镇压天平天国的战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他在军中运筹财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然也少不了中饱私囊、大发横财。《一叶轩漫笔》云:“绩溪胡雪岩观察光墉,贾人子。左文襄公西征,转输军食,深资其力,师捷后膺卓荐。观察盛时,理财之大名著,富可敌国,资产半天下。当事借用外债千数百万。西人得其一言以为重。”终其一生,可谓成也官,败也官。他靠王有龄发迹,王有龄在与天平天国作战中战死之后,胡雪岩又与德馨、左宗棠等大员往来亲密,从而得罪了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自己身不由己地深陷于官场斗争中。他的败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挥霍过度、看不清国际形势等,但是最主要还是后台失去之后,他便成了官场瓜分的牺牲品。他的成功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的,也不可能由正常途径来取得。他的失败也不是简单的自身经营的失败。他本来就是一个怪胎。胡雪岩的财产得之于非法——这也怪不得他,他所处的社会就是一个没有“法”的社会。由此,他的财产自然也没有“法”来保障。

  胡雪岩表面上看活得潇洒,实际上内心极度痛苦,他尽管有雄心万丈,但前途黯淡,不得不纵情于酒色之中。

  笔记中关于胡雪岩纵情酒色的材料数不胜数。我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在一个专制国度里,他不可能有美国清教徒扩大再生产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发财,发财之后置万亩良田,百房妻妾,肉欲人生,纸醉金迷。李宝嘉《南亭笔记》载:“每晨起,取翡翠盘盛青黄赤白黑褚宝石若干枚,凝神注目之,约一时许,谓之养目,洵是奇闻。……胡有妾三十六房,以牙签识其名,每夜抽之,得某妾乃以某妾侍其寝。”有一次,胡雪岩经过一个成衣铺,有一名女子倚门而立,身材很苗条,胡注目观看她。女子发觉,乃转身进屋,关上门。胡雪岩怀恨在心,使人说其父,欲纳之为妾,其父不答应。胡雪岩将价格提到七千元,终于成交。于是,选择良辰吉日,大宴宾客,将女子迎入门来。酒罢入洞房,开尊独饮,醉后令女子裸卧于床,仆人拿着巨烛在一旁伺候。胡雪岩前后审视,捋髯大笑曰:“你前日不让我看,今日居然也这样!”于是匆匆离开洞房,到他处休息。早上,派人告诉该女子说:“房中一切都归你所有,你带着这些东西回家去另外嫁人,我这里没有你的位置。”女子带着二万金的财物回家,成了巨富。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胡雪岩的内心是很空虚的,他该有的都有了,由于时代的约束,他成就不了真正的事业,富贵都是一场梦而已。须尽欢时且尽欢。

  胡雪岩生活的时代,距英、法、美民主立宪政体已近百年。这一百年来,英、法、美等国将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的政治哲学和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的经济原则落实到实践之中,架构起一套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形态。商人作为社会进步的主体的地位显著地凸现出来。在民主、宪政、市场的原则下,国家不仅不干涉经济,反而保护商人,因为商人是税收的源泉,合法地致富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情,甚至是人们一生中最大的骄傲。胡雪岩生不逢时、生不逢地,他的才华不断被扭曲,他本来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却逐渐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与那些最保守、最腐朽、最落后的势力为伍。晚清官场的腐败如江河日下,全面失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胡雪岩通过贿赂在商场上脱颖而出。他的银弹打倒了不少官吏,加速了一个专制王朝的灭亡,但对于民众而言,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他和他所代表的奸商们的挥霍和贿赂,耗尽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更趋于贫困化。

  曾纪泽在《使西日记》中对胡雪岩大加抨击:“十二月初二日,葛德立言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蠹国,虽籍没资财,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而复委任之,良可慨已!”当然,曾纪泽对胡雪岩的攻击有派系斗争的色彩在其中,涉及了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龙争虎斗,但胡雪岩自身肯定也不干净。他的眼里哪里有国家观念和国家利益,在他的心目中,个人的好处高于一切。

  胡雪岩一生好行善事,这是暴发户们的惯常举动。他企图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同时使自己的不义之财多一分保障。汪康年的《庄谐选录》记载:“当其受知湘阴相国,主持善后诸事,始则设粥厂,设难民局,设义烈遗阡,继而设善堂,设义塾,设医局,修复名胜寺院,凡养生送死赈财恤穷之政,无不备举,朝廷有大军旅,各省有大灾荒,皆捐巨万金不少吝,以是屡拜乐善好施之嘉奖,由布政使衔候选道被一品之封典,且赠及三代如其官。”胡雪岩加速向官场靠拢,既使他的财产成倍增加,又为他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无论他怎样施舍,也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反而嫉妒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枪打出头鸟。

  百年之后看胡雪岩,如果还在津津乐道“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我们很难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商业社会来。胡雪岩的言行,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而应该是我们批判的对象,对胡雪岩的批判,就是对皇权政体、专制政治、官僚经济的批判。是黑暗的社会造就了胡雪岩,而不是胡雪岩造就了他所生存的社会。胡雪岩本人,是一个悲剧时代的悲剧产儿。他的聪明才智及其对僵化社会的冲击值得我们肯定,而他的恶劣品质和卑鄙手段我们必须唾弃。胡雪岩诞生于“老大帝国,野蛮之乡”,他也只能诞生于“老大帝国,野蛮之乡

红顶商人有哪些的传奇?

做官要有靠山,做生意也要有靠山。曾经红极一时、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正是凭借其背后强大的官场势力,才得以登上财富的巅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的次序十分明显,商人在社会中处于最末流,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商人的发展。任何一个小官吏都可以利用其职务特权干预商人的活动。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商人要想把生意经营下去就必须有合适的策略。多数人会采取一种回避官府的消极应对措施,而另一类人,却设法与官吏阶层沟通,争取得到保护,从而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和经济利益,胡雪岩即是后一类人。

寻求官吏保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人选。只有将目光放在有前途有希望的人身上,才能真正找到靠山。

王有龄在当时是一名候补盐大吏,打算北上“投供”加捐做官,可是他穷困潦倒,举目无亲,每天只能泡在茶馆里消磨时光,根本无钱“投供”,也就得不到做官的资格。

胡雪岩了解这些情况后,心头不由一亮。他看准眼前的王有龄决非等闲之辈,若助他进京“投供”,日后定有出头之日,能成为帮助自己事业腾飞的靠山。虽然胡雪岩当时还只是信和钱庄收账的小伙计,自己不名一文,但是他手里却正握着刚刚收上来的五百两银子,他擅作主张,没有将银子交给老板,而是决定在王有龄身上下注。当他将一张五百两的银票递到王有龄手中的时候,王有龄又惊又喜,感激涕零,将胡雪岩奉为自己的大恩人。有了这笔钱,王有龄第二天就启程北上了。

胡雪岩回到钱庄,老板知道他私挪钱庄款项后,盛怒之下将其扫地出门了,同行也不敢收留他,日子自然难熬。而这时王有龄却开始了他的鸿运,得到了一份掌管海上运粮的肥差。衣锦还乡后,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胡雪岩,而在一次闲游中却无意问见到了他。胡雪岩看到王有龄已身登宦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知道自己的付出终于要有回报了。

王有龄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帮胡雪岩找回饭碗,洗刷名声。钱庄的同事也感到胡雪岩是个忠厚仁义之人,便愈发敬重他。自此,胡雪岩在钱庄业声誉大振,为他日后自己开钱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有龄的荫庇下,胡雪岩不再作钱庄的“小伙计”,而是自立门户,贩运粮食。他在官与商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自此走上了从商的坦途,事业日渐发达。

倚仗官势,胡雪岩在商界中的生意越做越大,萌发了开钱庄的念头。众所周知,没有雄厚的资本,钱庄当然开不起来,然而胡雪岩却在经济实力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要做大生意。常人看来是痴人说梦的事,而对于有官势撑腰的胡雪岩来说却胸有成竹。他利用王有龄职务之便,代理海运公款汇划,为自己筹得了一笔款项,又赢得了声誉信用,创立了无形资产,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他还利用王有龄在官场的势力,代理公库,白借公家的银子开自己的钱庄。不到两年功夫,他的钱庄就轰轰烈烈地开张了。

随后,因为有王有龄这个官声好、升迁快的后台,胡雪岩发现自己面前突然铺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粮食的购办与转运,地方团练与军火费用,地方厘捐丝业,各方面的钱都往胡雪岩所办的钱庄里流了进来。他深谙官场势力对自己巨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他继续帮助那些有希望有前途的官员,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迁就时局,不断寻找新的保护人,以求自身的发展。他乐此不疲地帮助左宗棠筹款购物,除了商业目的外,还为了通过支持左宗棠兴办洋务,成就功名,从而为自己在朝廷中找到一棵安身立命的大树,让自己减少风险,增加安全感。有了左宗棠这样一个大员作后盾,有了朝廷赏戴的红顶,赏穿的黄褂,天下人莫不以胡雪岩为天下一等的商人,莫不视胡雪岩的阜康招牌为一等的金字招牌。胡雪岩也敢放心地一次吸存上百万的巨款,也可以非常硬气地与洋人抗衡。任何一个以本业为主,不能上传下达的商人都不敢像他这么做,可是胡雪岩统统做到了。

作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其“红顶”很具象征意义,因为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受到了皇帝的恩宠,也意味着他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同时,皇帝的至高无上也保证了胡雪岩的信誉,可谓一箭三雕。胡雪岩凭着这“红顶”,积累了万贯家资,成为显赫一时的一代巨贾。胡氏以其睿智的眼光,发现了靠山对于生意人的重要性,并一生致力于培植自己的官场靠山,踩着官场的阶梯,登上了财富的宝座。

标签: 红顶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