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贡献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55

元世祖忽必烈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贡献

(2016·随州)元世祖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大都.元朝海运的出发地是刘家港。

忽必烈简介

忽必烈和铁木真是什么关系?

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是第五位可汗。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因此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元世祖忽必烈有几个儿子,都叫什么?

一共十个儿子:

1、长子:孛儿只斤·朵儿只。

2、次子: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1243年—1286年1月5日),忽必烈嫡子,元成宗铁穆耳之父,母察必皇后。

3、三子:安西王孛儿只斤·忙哥剌。

4、四子:北安王孛儿只斤·那木罕,皇太子真金同母弟。

5、五子:云南王孛儿只斤·忽哥赤。

6、六子:大王孛儿只斤·爱牙赤。至元二十二年,赐银印。

7、七子:西平王孛儿只斤·奥都赤。

8、八子:宁王孛儿只斤·阔阔出。

9、九子:镇南王孛儿只斤·脱欢。

10、十子:孛儿只斤·忽都鲁帖木儿。

扩展资料:

为政举措:

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忽必烈力图与儒家保持良好关系。在开始建设大都的1267年,他下令建造太庙并且制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而且他选定了国家的历法,这是农业社会统治者必不可少的工作。他的王朝名称的选择对于儒士将是一个最重要的信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能活80岁?

在中国历史上,共有400多位皇帝。据统计,这些皇帝中,短命的很多,活到70岁以上仅有9人。元世祖忽必烈就是其中之一,死时正好80岁。这等年寿在今天看来虽不足为奇,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是非常难得的。那么,忽必烈的长寿是因为有所谓的“宫廷秘方”,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呢?

忽必烈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空前大统一的元代。前朝唐代,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包括医学在内,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到了元代,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养生学、食疗学以及中成药制作工艺等,已渐渐趋于完善。这是人们(当然也包括忽必烈在内)身体健康和长寿的物质基础之一。

在忽必烈还是藩王时,身边已有两位名医为他服务。一个是阿拉伯医生爱薛,另一个是中国医生许国祯。爱薛,西域弗林(东罗马)人,精通阿拉伯医学。忽必烈上台后不久,便命他掌管西域星历、医药等事务。医药司改为广惠司后,爱薛专门负责御用回族药物的“修制”和配方。许国祯,对中医非常精通,曾治愈庄圣太后的疾病。忽必烈做皇帝后,命他“提点太医院事”,相当于担任太医院院使的职务。从爱薛和许国祯的显赫地位,可以看出忽必烈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以及在养生保健和医疗措施方面对忽必烈的深刻影响。

健康和长寿的另一重要条件是科学的养生保健知识和丰富的物质保障。

宫廷饮食讲究营养自不用多说,元代宫廷尤有其特色。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说过,羊肉、人参乃大补之品。元代宫廷御膳,一天要用六头羊,灾荒年减为五头。在忽必烈去世后36年,由忽思慧整理写成的《饮膳正要》一书中,以羊肉为原料的食疗菜肴点心占很大比重。“聚珍异馔”一节选录的94种汤和面食中,以羊肉及其内脏等为原料有71种,占75.5%。卷二“食疗诸病”的食疗方,含羊肉及其内脏等也有11种。

到了忽必烈晚年时期,元代宫廷的饮膳制度更趋完善。“世祖皇帝圣明……依典故,设掌饮膳太医四人”。这四名太医,专门负责: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要求“御膳必须精制”,“执事务合称职”,“每日所用,标注于历,以验后效。”这套制度的坚持执行,使得忽必烈“圣寿延,永无疾”。

元代所征服的部落、民族和国家很多,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各地贡品源源不断地运至京城,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前朝无与伦比,真所谓“珍珠奇品,咸萃内府”。如果厨房不加区别,不考虑风土是不是相适宜,燥湿是不是相协调,一概进献,难免食后生病或于健康不利。因此,饮膳太医鉴别挑选贡品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外,从忽思慧《饮膳正要》中,也可以看出元代宫廷十分重视饮食卫生。“食物中毒”有专节论述,“食物相反”、“**变异”、“饮酒避忌”等与饮食关系密切的诸多方面,也注意到了。如元代宫廷从原料采集、加工、鉴别、挑选以及烹饪整个过程,要求都十分严格。元代御用面粉的磨制工场分上下两层,底层牲畜拉磨,转轴直通二楼,磨盘设在二楼,粮食和成品也在二楼。这样可避免牲畜身上排泄的污秽物污染麦子和面粉。“饮酒避忌”一节中,特别强调饮酒过度的危害性,“醉饮过度,丧生之源”。这在元代宫廷史上是有深刻教训的。忽必烈的三伯父元太宗窝阔台,嗜酒如命,大臣耶律楚材多次劝谏不听。后来,他捧了酒槽,指着受酒腐蚀后缺损的铁口进见说:酒是腐蚀肠胃之物,铁尚且如此,何况人的五脏。窝阔台虽一时醒悟,但终敌不过酒瘾,临死前夜,还畅饮至深夜才罢,第二天早晨便去世了。

忽必烈兼并南宋的过程中,大量吸收儒家学说,作为治世之道,将儒学中的精华之一——中庸之道,也用于养生保健方面。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保健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不及之。”适中或适可而止的道理是中国许多养生文献中反复强调的原则。

一个人的性格情志,也决定他是否健康长寿。忽必烈是一位心情开朗、豁达大度的君王。《元史》评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他没有心胸气量狭窄的缺陷,更不易产生忌才报复等劣质心态。忽必烈处于元代早期发展阶段,无论是王位的争夺,异己的翦除,内乱的平息,还是敌国的征服,均节节胜利,少有挫折。在这样的顺利环境之中,可以避免严重的心理障碍,以及对生理上的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得天独厚的先天、后天因素和主客观条件是构成忽必烈长寿的基础。

元世祖即位后进行了哪些改革?

元世祖即位后,为了巩固汗位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维护统一:

政治上,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他废除了蒙古部落传统的分土立国的方法和忽里勒台大会制度,重新建设了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在中央,元世祖设立中书省和枢密院,分别掌管全国行政和军事,又设御史台监察百官,而大权最后全部都集中到最高统治者手中: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以及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又下设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直接对行省负责。元世祖还将军事与政治、民事与政治相继分开,成立了26队亲兵,由自己亲控,这样,军权也由自己掌管。

在经济上,元世祖奖励农桑,大力恢复生产:在中央设立了劝农司、司农司和营田司,在全国颁行《农桑辑要》;大力推行屯田政策,禁止牲畜践踏庄稼,限制牧场侵占农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这对当时社会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政权的巩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教育上,蒙古族出身的元世祖还破除民族界限,大力提倡汉族传统文化,进一步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兴办学校,为当时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

但是,元世祖的变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施行。原因是许多蒙古统治者并不能领会他的治国方略,因而使得这些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此外。元世祖的改革也有很多不彻底的地方,他没能彻底废除分封采邑的制度,而且还增加了许多宗王的食邑。元世祖对蒙古贵族蓄养奴隶的制度和斡脱制度的保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受到了破坏。

宋太祖和元世祖什么关系?

没关系。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建立者,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元世祖为何兵败日本?

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日两国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然而至今仍是疑云重重,看法不一,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一大疑案。

关于日本的情况,元世祖忽必烈当初并不了解,只是听高丽人讲过。忽必烈知道水道迢迢,跨海作战胜利把握不大,同时也为了摸清日本国王的底牌,遂于至元三年(1266)、至元七年、至元十年,先后五次派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参议陕西省事赵良弼等人出使日本,欲行说服。可是,日本国王六条上皇竟不买账,甚至拒绝接见元朝来使。他们这种夜郎自大的态度激起了忽必烈的满腔怒火,决定进行武力征服。

为了做好征日的充分准备,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忽必烈命令凤州(今吉林怀德县一带)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等,将屯田军、女真军、水军组建了一万五千多人的水陆联军,又筹集了战船九百多艘,由元帅忽敦率领,浩浩荡荡直趋日本。此时,日本后宇多天皇上台,改元建治,很想有番作为。八月,元军至对马岛,日本将领允宗助国率八千骑兵防御,元军连下三岛,日军头目助国丧命,天皇急调藩属兵十万两千人支援,两军战于博多,忽敦凭借有利地形,以铁炮轰击日军,日军大败。元兵又进至今津,大将刘复享被日军射下马来。由于战斗频繁,元兵所剩箭矢有限,有人建议不可再行深入。忽敦认为言之有理,决定让刘复享先归。是夜风大浪高,元兵船只多被崖石撞坏,连夜无功而返。这是元军的首次征日,日本人领教了元军的招数,只是有惊无险,称之为“永文之役”。

对于这种消耗性的征讨忽必烈很不满意,第二年他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再次出使日本,不想杜世忠一时不慎,竟被日本国王杀死,忽必烈闻之大怒,决定再次武力征讨。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敕命扬州、湖南、赣州、泉州四省建造战船六百多艘,不仅扩大了舰队规模,也提高了战船的质量。至元十八年正月,忽必烈宣召阿剌罕、范文虎、囊加带到大都研究征日策略,决定以拔都、张弘、李庭负责后勤保障,听从范文武的建议,增加汉军万名,提升阿剌罕为光禄大夫和左丞相,统一指挥征日大军。二月,大将军忻都率蒙、汉、高丽联军十余万人由高丽合浦出发,大将军范文虎率领南宋新附军十万人由江南出发,携带充足的给养,两路合击日本。忽必烈和阿刺罕都认为,如此规模的大军(两路合计实为十四万人)对付海中一个小国,如同瓮中捉鳖,只待胜利消息。

岂料战事又出意外,此次征日元军招致更大惨败。十人仅存一二,船只丧失殆尽,战败的元军被掠为奴,狼狈逃回大陆者仅有三人!日本人不仅再次避免了元军的洗劫,还获得大量战俘,可谓千年难逢之幸,他们高兴地称这次战事为“宏安之役”,举国上下欢庆胜利。元帝国的常胜统帅忽必烈坐不住了,想想几年的辛苦准备,居然全部付之东流,两次征日,两次失败,而且败得如此之惨,是人算失利还是天意如此?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