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西周怎么说亡就亡了呢?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609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烽火戏诸侯?

u=3631798120,2440266835&fm=26&gp=0_副本.jpg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又逢连年大旱,渭水枯竭,接着又是地震跟岐山崩裂。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老子,见国势颓废,叹息到周要亡了,我敢打赌不会超过十年。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作为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周幽王毫无办法。

只会用荒唐的生活方式来打发日子。一天幽王到了后宫寻乐,见一宫女无比宠爱,她就是褒姒。幽王非常宠爱褒姒,但她总是闷闷不乐为得她的欢心幽王废掉了原来的申皇后和太子姬太臼,立她为皇后,伯服为太子,但这也没能给褒姒带来快乐。

原来她从小就苦命据说她是一宫女的私生女,出生后就被丢到宫外的野地里。有一对夫妇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从野地经过,听见了婴儿的哭声并将其救起,一路艰难跋涉逃到了褒。

褒姒长大后,就遇到了幽王带兵攻打褒国,战后带回珠宝和女人褒姒被作为战利品带回到了宫中。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她那能高兴得起来?幽王从来没有听到她的笑声跟看到她的笑容。虢石父整天都在揣摩幽王的心思,便给了他一个荒唐的建议带褒姒游骊山散心,燃烽火让褒姒看看诸侯救驾的热闹场面。

而昏庸的幽王居然连声称赞,这天幽王带着褒姒一行人在骊山游乐一阵后来到了半山腰的行宫。幽王下令燃起烽火,只见山顶烽火台上狼烟直冲云霄。诸侯们以为幽王有难,立即率军马赶赴镐京,跑到城门一问才知道大王在骊山。

诸侯们又急忙带兵赶往骊山,一个个汗流浃背,喘着粗气,来到了骊山脚下却没有看到敌军,只听见一阵喧闹声从山中飘过。原来幽王,虢石父等一行人正在半山腰行宫中饮酒作乐,他们看到山前一片混乱哈哈大笑,将士们见了都非常气愤。

而褒姒并不明白眼前发生了什么事,经虢石父一说不眠冷笑了一声说:亏你想的好主意,幽王看到了褒姒笑了,就赏了虢石父千金。申后的父亲见女儿和外孙被废,非常恼怒便联合西部的少数名族西戎进犯镐京,幽王慌忙燃起烽火却久久不见诸侯带兵前来相救。

幽王不敢久等,领着褒姒逃向了骊山,此时西戎兵已经破城,但是不见幽王便一直紧追不舍,到了骊山便把幽王杀害了,同时也罢褒姒俘虏了。申候和西戎兵回到了镐京立原太子姬宜臼为王,而他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害怕西戎再犯,便迁都洛阳,就这样西周灭亡了。

u=3511950329,3072413595&fm=26&gp=0_副本.jpg

很多人所了解的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一般都是源自历史教科书中“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点燃烽火,耍得天下诸侯团团转,最后犬戎入侵,没有诸侯再来勤王,于是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就此灭亡。

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中的“笑击鼓戏诸侯”。《吕氏春秋》中记载“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后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可能觉得单凭击鼓无法召来诸侯,于是又改成“笑烽火戏诸侯”。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对于《史记》的记载,钱穆先生认为“此委巷小人之谈”,不可信。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史记》所载的,恢诡有类平话,决不是真相”。根据历史考证,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西周已经出现烽火台,目前最早的关于烽火台的记载是在西周灭亡几百年后的春秋末期。

《墨子·号令》:“出候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退一步讲,就算西周已经出现了烽火台,从京畿到各诸侯国的烽火台数量链条又需要多少?

西周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否支撑起其建立数量如此庞大的烽火台网络?单凭烽火狼烟的传播速度和效果能否通知到几百里距离以上的诸侯国?诸侯国接到周天子讯息后又需要多久的动员时间才能赶到京畿?凡此种种,仔细推敲起来会发现有很多问题。

u=3828562705,1139170228&fm=26&gp=0_副本.jpg

直到清华大学在整理战国简的时候,发现“烽火戏诸侯”可能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借口,其中的故事另有隐情。按照其中的说法,西周灭亡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周幽王废旧后、立新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王位继承问题和内部权力斗争。

周幽王的王后本来是娶自西边申国的申后,他们还生了一个太子叫姬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但是,之后周幽王又娶了褒国的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叫姬伯服。周幽王宠幸年轻的褒姒,对于申后日益冷淡,时间一长,他就想废了申后和太子,想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身为太子的姬宜臼知道这件事情后,深感大事不妙,于是连夜出逃到娘家请舅舅申侯主持公道。作为周王室的重要守卫申国深知其中的利害,如果申后和太子宜臼被废,申侯这个前小舅子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甚至会面临灭顶之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周幽王给做了。

但是周天子贵为天下共主,造反又岂是那么容易,况且申国只是个小国,其军事力量难以与周王室抗衡。于是,申侯拉拢了与其关系甚好的缯国,还勾搭上了西边不要命的游牧民族犬戎。就在申侯的使者在各地积极动员奔波之际,周幽王得知了这个消息,决定先发制人。

同时,周幽王还号令诸侯讨伐叛逆,但是诸侯的军队还没到达,周幽王的王室军队就已经和申国联军在骊山脚下互相打起来了。混战之际,诸侯联军迟迟未到,犬戎军队却杀了过来,打得周幽王措手不及。结果,周幽王兵败如山倒,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带走,镐京中积累的无数财富被洗劫一空,西周灭亡。

西周灭亡后,在周王室内部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王位继承的斗争,姬宜臼一开始并没有顺利继位,当时有大臣拥戴周幽王的弟弟为王,叔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姬宜臼在申侯以及其他诸侯的支持下胜出并登基,是为周平王。由于周平王是在申侯的帮助下通过篡位才得以继承大统,为了将自身的统治地位合法化,所以他们把弑君篡位的真相雪藏了。

于是便出现了历史上所说的灭亡西周的内外因一说。外因的锅甩给了犬戎,也就是外族入侵;内因的锅则抛给了褒姒,所谓红颜祸水。同时,还把申国的造反篡逆美化,美其名曰申国拱卫新君,这便让申侯成为了匡扶周王室的所谓忠臣了。于是仔细一想,真正杀死周幽王的甚至可能不是犬戎,而是申侯。

u=47992197,3493989996&fm=26&gp=0_副本.jpg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开始,周王室的权威日益衰微,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不无关系,周王室权威所赖以存在的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礼乐制度一步步地受到了破坏。

西周建立后,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并通过分封庶子和功臣姻亲的方式,稳定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周天子以镐京为中心,建立王畿,诸侯国则在王畿的外围形成像众星捧月的格局,拱卫王畿。在文化上确立礼乐制度,规范统治阶级的内部秩序。

从周武王立国,经成康之治、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几代以来,国家强盛、法度有序。然而,自周夷王开始,周王室的声誉便出现了问题,原因是当时的夷王听信谗言,用鼎烹杀了齐哀公,导致齐国出现了长达几十年的内乱。

夷王之后的厉王,更是荒淫奢侈,横征暴敛,推行“专利”政策,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厉王出逃期间,周公和召公执掌朝政,称为“周召共和”,后来宣王继位,才稳定了局面。虽然宣王开创了“宣王中兴”的短暂复兴局面,但宣王后期的独断专行、滥杀忠臣使得中兴局面成为昙花一现。

除此之外,宣王还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带头废长立庶,乱了宗法制。当时,鲁武公带两个儿子朝见宣王,宣王对鲁武公的小儿子非常喜爱,并要求鲁武公立小儿子为国君,结果使鲁国因此发生了几十年的内乱。

周宣王以天子的身份一手酿成了鲁国的动荡,主动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动摇了周朝的国本,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更是给周幽王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所以周幽王后来的废后立新、废长立幼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诸侯看来,周天子尚不遵循礼法,他们更不必遵循立法了。从此之后,经常会出现诸侯不听王命,违背周天子命令的情况,这不仅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更为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下载_副本.jpg

总的来说,西周的灭亡其实并不是单线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存在着各种力量的角逐和众多合力的推动。申后和太子的不甘与惶恐、幽王的私心、申侯的自保、犬戎的投机等,所有的这些,对当事人来说,既包含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也隐含着长期以来政治体制发展中的必然。历史的演变一般都不是“一因决定一果”的直线单向逻辑,每一个结果的背后都隐藏着千头万绪的线索。

标签: [db: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