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成就和风格,宋词的风格、特点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294

宋词的风格、特点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扩展资料:

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来源划分: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词 (中国文学)

宋词的风格

宋词的风格主要有婉约派风格和豪放派风格。

婉约派风格: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豪放派风格: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扩展资料:

宋词风格出现的原因

1、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2、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又成为地主官僚纵情享乐的场所。

3、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宋词的文学成就

  1、成就: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2、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3、代表人物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宋词的类别、别称、风格

(一)、类别: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二)、别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三)、风格

宋词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风格:

1、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扩展资料:

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宋词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陇美、含蓄美和凝炼美,而中国古典诗词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语言的“活”方面。

宋词通论

○宋词○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收词人千家以上,词作二万首。最近还陆续有所增补(如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等)。虽因词在开始时还未被承认为“正统”文学,亡佚很多,但目前搜集的成果就足以反映出宋词的繁荣兴盛和丰富多彩了。

前人论词,有“婉约”、“豪放”之说,历来聚讼纷纭。此说首见于明张綖所作《诗馀图谱》。其《凡例》后有按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张綖关于婉约、豪放的界说,是从艺术风格着眼的,但又把它们看作词的两“体”,后人又引申为两“派”(如王士祯)。这就与宋词实际风格的多样性发生矛盾:宋词显然不止这两种风格,即以豪放派创始人苏轼的作品而言,真正豪放者也不过二三十首,争论即由此产生。其实,在许多词学家的具体评论中,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体制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这种倾向和趋势对于宋词的深入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大致说来,苏辛豪放词派即革新词派,与传统婉约词派的不同在于:在内容题材上,婉约派坚守词为“艳科”、“诗壮词媚”的樊篱,抒情则男欢女爱,伤春伤别,状物则风花雪月,绮罗香泽,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苏轼手中,诸凡记游、怀古、赠答、送别,皆能入词,几乎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概》)的境地;南宋辛派词人,更把表现爱国精神作为词的主旨,标志着宋词的最高思想成就。在手法风格上,前者长于比兴,以清切婉丽为当行本色,后者善于直抒胸臆,以豪健奔放为主要特色。在体制声律上,前者强调合乐,如李清照《词论》要求词“协音律”、“可歌”,并批评苏轼“往往不协音律”,后者却重文不重声,不肯迁就声律而妨碍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所谓“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这是宋词中实际存在的两大倾向和趋势。

应该指出,北宋以来不少词评家把豪放、婉约说成“正格”、“别格”的观点,是错误的。署名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并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四库总目提要》卷198也说,词应“以清切婉丽为宗”,苏辛一派词“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他们虽然承认苏辛词“工”,但又囿于传统成见,把它视为“非本色”、“别格”,对苏辛词派的革新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解放以来有的论者又把两派说成“主流”、“逆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一般被认为婉约派的作家,情况复杂,但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思想艺术成就,逆流说导致全盘否定,显然不符实际;豪放派作家不仅仍有一些婉约之作,而其豪放词往往吸收、融化婉约词的艺术手法,仍然保持词区别于诗的特性,并不被诗同化。我们为“大江东去”这种俯仰古今的巨大感慨所感动,也能体味“扬柳岸,晓风残月”的侧悱缠绵的羁旅者的心情;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岳飞《满江红》、张孝祥《六州歌头》、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乃至辛弃疾的许多佳篇,固然大声镗鞳(tangta,鼓鞞声),悲歌慷慨,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周邦彦《兰陵王·柳》、史达祖《双双燕》、吴文英《莺啼序》、王沂孙《齐天乐·蝉》等体物精细的工笔之作中,也包蕴着回肠荡气的情操。春兰秋菊,各尽其妙,都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在充分估计豪放词派革新意义的前提下,应该把两派统一起来。

宋词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

宋词的成就

第一章 北宋前期词

北宋前期活跃在词坛的是第一代词人群体,以柳永、范仲淹、张先、晏珠、欧阳修等为代表。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大都比较显达。此期的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个时期的词人,创作上可分两个阵营:范仲淹、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宋祁等为一个阵营。这个时期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具体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

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连词调、词体一的选择和运用都踉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创作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一、 晏殊

晏殊的词主要以自我抒情的方式,表现升平时期贵族士大夫的宴游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特别善于用词描写富贵娴雅的生活。这种雍容娴雅、富贵闲人的气息,使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可贵的是他能摆脱庸俗,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艳冶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他进一步发展了冯延巳词的自然圆润,俊美雅洁,深深影响着稍后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乃至整个宋代词坛,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二、欧阳修

从抒情取向和审美格调上来看,欧阳修的词被习惯地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雅词继续着唐五代直至宋初晏殊的文人化方向,比前人更多地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风格或深婉含蓄或清新疏隽。其应歌而作的俚俗词、艳情词,大写男女恋情,表现出词人性格气质中风流自赏甚至庸俗的一面。这类词不追求温庭筠式的含蓄,而呈现出接近市民审美情趣的真率通俗。其艳情词也有的婉约缠绵,不失雅致。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 例言》云:“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而论,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精读作品:晏殊:《浣溪纱》欧阳修:《踏莎行》《采桑子》

第二节 范仲淹、张先、王安石

一、 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词见于《全宋词》仅5首。其《渔家傲》在广漠苦寂的边塞背景上抒写戍边将士的矛盾心情,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审美境界。

二、 张先

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他的小令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创作的慢词,今存18首,数量仅次于柳永。他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为词进入文学的殿堂铺平了道路。

三、 王安石

王安石的词主要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使词的功能由应歌娱人向言志自娱转变。

精读作品:《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张先:《天仙子》王安石:《桂枝香》

第三节 柳永

一、才子词人,双重人格

柳永是个本色的词人和才子,个性浪漫,真率狂傲。和封建社会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柳永的人格结构也是复杂的,双重的。不过,他不是我们常见的儒道互补,穷则独善,达则兼济;而是儒家的入世精神和市民的享乐意识的互补,是进则庙堂,退则青楼,达则兼济,穷则享乐。

二、创体创调,发展慢词

柳永的贡献首先在创体和创调上。他是北宋创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调。其中绝大多数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这极大地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柳永的创调创体之功突出表现在发展慢词。作有87调120余首慢词。并将赋法移植于词,以铺陈叙事和白描写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慢词的体制。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

三、开拓词境,雅俗纷陈

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他的艳情词在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上重新恢复了曲子词的市民化、世俗化色彩。他以都市繁华和风景、风俗为内容的风物词,数量虽不多,却是对宋词内容境界的一大开拓。他的羁旅行役词,生动展现了“升平”时代一位落魄文土既渴望博取功名又渴望官能享受而二者不可兼得的苦闷心态,堪称雅俗共赏。

精读作品:《雨淋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前期诗文

第一节 宋初诗文

一、王禹偁和白体诗人

王禹偁是宋初文坛最为优秀的作家。白体诗人模仿唐代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互相唱和的近体诗,风格浅切清雅,以王禹偁为代表。

精读作品:王禹偁:《对雪》《村行》《待漏院记》。

二、林逋和晚唐体诗人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包括惠崇、保暹等僧人和林逋、潘阆等隐士。他们喜欢以苦吟的方式,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观,表达或失意惆怅或闲适旷达的隐逸情趣。其中以林逋成就最高。

精读作品:林逋《山园小梅》

三、西昆体

西昆体因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集分上下两卷,共收入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台阁大臣酬唱诗歌约250首。此派创作上学习李商隐,以五、七言律为主。诗歌内容多为咏史、咏物或流连光景,形式上讲究对仗、用典和声律。西昆体的出现,是宋初诗人反拨白体,探索新的诗歌审美范型的必然结果,但其自身也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第二节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背景及其文学思想

一、诗文革新的背景

北宋诗文创作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以后,经历了五代体、白体、晚唐体,再到西昆体,却都一直难以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新文化建设的需要。

早在宋初,就有柳开、穆修和王,大声疾呼复兴古文,继承韩柳的道统和文风,有效打击了五代的卑弱浮艳的文风。但柳开、穆修和王相继去世以后,西昆体风靡文坛,走上了片面追求词采华艳、堆砌典故、讲究声律的道路。以石介、孙复为代表反对西昆体,但他的爱好怪异促进了生涩怪僻的太学体的形成。这些都不利于北宋的封建文化建设。

二、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在文道关系上,一方面强调道的主导作用,注重文学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不因道废文,维护了文学存在的权利和价值。

创作上提倡各种风格,推崇简而有法,但反对险怪。提出“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主张。

第三节 欧阳修的诗文成就

欧阳修是一个全能型学者型作家,一生创作繁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散文成就

在各体文学中,欧阳修以散文成就最高,为一代宗师。他的创作进一步确立了以抒情审美为目的的艺术散文的审美范式。他改造骈文,奠定了散体文赋的格局。他的散文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他的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二、诗歌成就

欧阳修的诗歌有两大特点,一是以文为诗,一是以议论为诗。欧阳修诗歌中最精彩的是以近体为主的短篇之作。这类诗语言浅近自然亲切,意脉流畅连贯,对确立宋代平易自然的诗歌风格有开创之功。

精读作品:欧阳修 《戏答元稹》《朋党论》《五代史伶宫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

第四节 梅尧臣、苏舜钦

他们都是欧阳修变革文风的其重要羽翼,认同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在诗坛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二人齐名,人称“梅苏”。不同的是:

梅尧臣诗歌创作成就更突出,存诗2800多首,在众多方向上开启了宋诗的道路,苏舜钦存诗仅200多首,但他兼做古文,同时还是一个书法家。

梅苏诗风迥异:苏舜钦粗犷豪迈,梅尧臣委婉平淡。

精读作品: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梅尧臣:《汝坟贫女》《鲁山山行》。

第五节 王安石及其他

一、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大家,诗文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晚年退居金陵钟山,多闲适遣兴之作,诗风亦变得含蓄隽永,一般被称为“半山体”或“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文为主,尤其以议论国事的政论和表现自己远见卓识的杂议为多,很少写景和言情之作。风格是文如其人,处处显示出大政治家的真知灼见和胸襟气度。

二、曾巩以古文著名,为文主张先道后文,文风自然淳朴,简洁严谨。曾巩亦有诗歌传世,绝句轻快流利,较有特点。

精读作品:曾巩:《墨池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题西太一宫壁》《明妃曲》其一

第三章 苏轼

第一节 生平与性格

一、历尽升沉的一生

变法前,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初陈政见

变法时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元佑更化时,重回中央,历任要职,旧党分裂,连放外任。

哲宗亲政,新党复起,贬至岭南海南,徽宗时被赦北归

二、宏博通达的坡仙性格

苏轼一生博览群书,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杂取各家,并将三家的相通之处融于一身,各有所用,故思想性格宏博开放,灵活通脱。宋代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状况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政治态度和任职时期上多取儒家,在人生修养和贬谪时期多取佛道。既“奋厉有当世志,”又能在失意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追求自我完善。

总之,他有极其实际的一面,又有非常超脱的一面;既有十分认真的一面,也有十分随和的一面,在矛盾的统一中,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

第二节 “自是一家”的学士词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就是“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具体表现为,开拓词境,提高词品。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突破音律,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体诗。使事用典,改变词的语言特色。苏词风格多样,尤以清雄旷达、奔放豪迈为其独创,为词史带来全新的审美境界。

精读作品:《江城子》《定风波》《水龙吟》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苏轼创作数量最多最丰富的是诗,约2700多首。叶燮《原诗》云:“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其诗继承了唐宋两代的优良传统,有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充分表现了他动荡的一生,杂糅的思想,博爱的精神,豪放的才气,旷达的性格,还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精读作品:《游金山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吴中田妇叹》《荔枝叹》;

第四节 苏轼的文和赋

苏轼有各体文章4000多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其议论文雄辩滔滔,而又明快畅达。记叙文随意挥洒,姿态横生,自由通脱,平易晓畅。充分表现他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和才情横溢的奇思妙想。随笔小品涉笔成趣,触处生春,最能表现他富有魅力的性格和富有情趣的人生。

精读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前赤壁赋》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他全面的文艺才能,出众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最喜欢的作家、最亲切的朋友。处在任何一种境地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都能从他的作品里找到共鸣。

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在他的影响下,苏门作家成就斐然。他的诗、文、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第三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

黄庭坚是一个既有创作个性又有独到的文学见解的作家。生前与苏轼齐名,死后被人推尊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

理论上他肯定诗歌的怨刺作用,但反对愤激怒骂,提倡温柔敦厚。崇尚学问,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大力主张学杜甫,把他作为诗歌审美理想的参照典范。这最能代表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强调创新,创作上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在创作实践上,他大量使事用典,而又力避陈熟,务求新奇。讲究法度,尤其黄庭坚对诗歌的音律,句法、结构极为讲究。他喜欢作拗律,故意改变律句的平仄,改变诗句的节奏和语序组织,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不平衡不和谐,给人以奇峭倔强的审美感受。意象的构成组合上追求创新。这些都给人以陌生化的、与众不同的感觉,这使他的作品不同于唐诗的圆润自然,情韵丰沛,而显出理性的思索安排和文人的书卷气息。由于黄庭坚诗风自成一家,当时即被称为“黄庭坚体”“山谷体”。黄庭坚的诗学主张和创作实绩,典型地反映了宋代诗歌创作的理性精神,也便于学习和操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精读作品:《登快阁》《寄黄几复》

第二节 江西诗派及其他作家

一、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观念性诗歌创作群体,也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由于此派以学杜甫相号召,宋末方回就以杜甫为此派之祖,而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诗派之宗,遂有“一祖三宗”之说。

江西诗派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是形成期,代表人物是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他们虽未称派,但他们的诗学理论和创作范式却成为后人的楷模;第二期是扩展期,以吕本中、曾几、陈与义为代表,他们虽未列入25人的诗派图中,但他们上承第一期,下启第二期,体现着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是真正典型的江西诗派;第三期是衰落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最终都摆脱江西诗派而自成一家,江西诗派也到此结束。

二、陈师道 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他长于苦吟,其《春怀示邻里》语言简古,风格瘦硬,典型地表现了作者“宁拙勿巧,宁朴勿华”的主张。

三、吕本中、陈与义和曾几

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进入南宋以后,逐渐形成自己轻快圆美的新风格。

陈与义和曾几是南宋初年诗坛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陈与义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和沉郁、壮阔的风格,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曾几师法吕本中,诗歌清新活泼。

精读作品:陈师道:《春怀示邻里》陈与义:《伤春》

第四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人

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十分繁荣,名家辈出。苏门词人和与苏门过从甚密的词人,或雅或俗,风格多样。黄庭坚、晁补之师承苏轼而自成面目。晏几道沿着“花间”词的道路,以杰出的小令创作卓然自立。秦观情韵兼胜,成为宋词典范之一。贺铸也以独特词风成为宋词名家。而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词人群,则凭借其在词艺上的成就另开新派。

第一节 晏几道(1030——1106)

晏几道是晏殊之子,人称“小晏”,又与晏殊合称“二晏”。他是北宋中后期少有的专写小令取得杰出成就的大词人。他的词艳而不俗,语淡情深。他把小令的抒情艺术发展到空前的高度。

精读作品:晏几道:《临江仙》《鹧鸪天》

第二节 秦观(1049—1100)

秦观和晏几道一样,都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兼长小令、慢词。其词情韵兼胜,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所以一向被看作婉约派的典型标本。就词史上看,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唐、五代词的成就,也接受了宋代前期晏、欧、张先、柳永等人的影响。这不仅成就了他的婉约正宗地位也在词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周邦彦致力于词的典雅工丽,这显然是接受了秦观的影响。陈廷焯说:“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道其先路。”(《白雨斋词话》卷一)李清照尽管在自己的《词论》中批评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但她师承秦观的痕迹却是很明显的。

精读作品:《鹊桥仙》《踏莎行》《浣溪沙》

第三节 贺铸

贺铸是北宋后期几乎唯一一位自觉接受了苏轼“诗化”变革的影响并付诸实践的词人。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词人,贺铸最突出的特点是风格多样:豪放处直承苏轼,绮丽处有似花间,伤情处几近秦观。故陈庭焯《白雨斋词话》说他的《东山词》“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贺铸不仅在词风的多样化方面学习苏轼,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一些发展。善用比兴,爱用典故,“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这与同时期诗坛的“点铁成金”异曲同工。

精读作品:《青玉案》

第四节 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是大晟词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他继柳永、苏轼之后,从歌词内部之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为南宋词人之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以他的创作为“范式”的清真词风,在南宋词坛最为流行,并汇聚成浩浩荡荡的“雅词”创作潮流。

一、生平经历 周邦彦有着出色的艺术天赋、生性浪漫疏放、早年不被乡里所重,这一切都与柳永相似。但他幸运地遇上了注重个人才华的神宗,他对新法的颂扬投合了皇帝的脾胃,随着哲宗、徽宗年间新党的得势,周邦彦在仕途上要比柳永顺畅通达得许多。

二、传统题材的回归 “柳敧花嚲”的艳词,凄怨愁苦的羁旅词,清疏明快的写景词,富艳精工的咏物词。周邦彦词所涉及的题材,几乎被严格地牢笼在传统的范围之内。

三、艺术手法的深入开掘 周邦彦词在艺术上的规范性追求,这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周邦彦词的贡献和影响主要有:创体创调,调美律严;结构繁复,章法多变;体物细腻,善于点化。

精读作品:《六丑》《兰陵王》《苏幕遮》

第五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南渡词人这一概念古今不同。前人的南渡概念与南宋一致。今人的南渡词人一般指出生于北宋而后渡江南下并以词名家者,时间上跨徽、钦、高三朝,终止于这批词人中最后一名去世(116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词人在北宋末年多写一些富艳婉约之作,但靖康之难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了词坛的色彩。因此,与北宋基本上是婉约词一统天下的格局不同,南宋词坛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双线交织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的词人数量可观,以群体的力量和优势推动词坛的发展。虽却没有产生如苏辛甚至周姜一般开宗立派的大家,但李清照以其温柔清新的中音和明亮优美的高音,使南渡词坛大放光彩。

第一节 “压倒须眉”的李清照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一、蚌病成珠——李清照的身世

二、词以外的创作 诗和文体现的高度的文化修养和深刻思想。李清照的《词论》。

三、闺情绝调——李清照词的内容特色

四、别是一家——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其《词论》中提出的词学概念。李清照的词具有天然的清丽柔婉细腻的女性特征,这在男性词人的代言之作泛滥的宋代词坛,显得别具一格,极为可贵。她的语言,清新朴素,流畅浅易却又不失精致优雅,她能把俚俗的语言用得雅致,把典雅的语言用得自然。加上独特的意象组合,使她的词具有清丽动人,自然优美。令许多男性作家深深折服。从南宋以来,就不断有人模仿李清照的艺术风格而作词,号称“效易安体”

精读作品:《醉花荫》《声声慢》《永遇乐》

第二节 其他南渡词人

一、朱敦儒 早年狂放不羁,词风婉丽明快。中年飘泊流离,词以悲慨为主。晚年基本上过着隐逸生活,词以清疏晓畅见长。

二、张元干、岳飞等 南渡以后,柔丽婉转的词体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在这一词风的转变过程中,张元干最为典型。他和岳飞、李纲等爱国词人,上承苏轼的思想、艺术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成为当时词坛的主流。

精读作品:张元干:《贺新郎》岳飞:《满江红》

第六章 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南宋中期是宋诗的又一繁荣期。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第一节 陆游

陆游是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更为广泛的题材、更为多样化的风格和更为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早年师丛江西诗派,中年以后自出机杼。从戎巴蜀后,确定了他宏肆奔放的主导风格。晚年又造平淡。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二、陆游的诗歌成就

陆游的诗歌最突出的是贯穿始终、如火如荼的爱国激情。闲居时隐逸情怀十分突出。爱情诗虽不多,但其哀艳与凄婉,古今罕见。

陆游诗渊源各家,风格多样,而以雄浑豪健为主导。善于想象、夸张,善于概括性抒发带有普遍性的人生情感。尤其擅长七言诗,其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精读作品:《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关山月》《游山西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陆游的影响

陆游不仅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爱国诗歌在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一、杨万里 活泼自然的诚斋体

二、范成大 弥足珍贵的使金纪行诗。全方位反映农村生活的田园诗。

精读作品: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其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

第三节 南宋的散文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朱熹等人的文论。汪藻和南宋的四六文。

第七章 辛弃疾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道路

英雄的出生与成长。英雄的的受困与消解。英雄的闲置与结局。有将相之才兼李杜之风的综合素质。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

第二节 辛词宽广的题材

辛弃疾空前地拓展了词的审美领域,挖掘了词的表现功能,使词真正无意不可入,无时不可言,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身世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大到复国大计,小到身边琐事;豪如“挑灯看剑”,婉如“儿女灯前”,事无论巨细,情无分刚柔,都有表现。英雄词悲愤激烈,农村词清新朴素,爱情词妩媚缠绵,还有许多吟赏烟霞的闲放词。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善于创造雄奇阔大、气势磅礴、富有动态的审美意境,创造出了一类有着强烈使命感、气势豪迈而又倍受压抑的悲剧的英雄形象,和一系列的战争和军事意象,他为词世界里审美意象和抒情形象的转换做出了贡献。

辛弃疾的词洋溢着英雄气、豪杰气、刚正气,主旋律是豪放雄壮,苍劲悲慨。因此,人们把他和苏轼并称为苏、辛。区别是苏轼豪放中包含着学士的洒脱,而辛弃疾的豪放则包含着末路英雄的悲壮。

更新表现方法,在东坡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为词,大量使事用典。独创了多彩多姿、不拘一格的稼轩体。在其影响之下,形成辛派,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读作品:《水龙吟》《菩萨蛮》《永遇乐》(千古江山)《西江月》《祝英台近》《青玉案》

第四节 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的共性与个性。

辛派前驱张孝祥 张孝祥上承苏轼的才情横溢,豪放清旷,下启辛弃疾的慷慨豪壮。

辛派中坚陆游 陆游的词主要是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幽愤。风格多样,有众家之长,“而皆不能造其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放翁词提要》)。

与辛词相似的陈亮。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精读作品:张孝祥《六州歌头》《念奴娇》陈亮:《念奴娇》 刘过:《沁园春》

第八章 姜夔与南宋中后期其他词人

从共时态的角度看,南宋中后期词坛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创作阵营:一个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群,一个是姜夔、吴文英为代表风雅格律派词人群体。

第一节 姜夔

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游士的身份和贫寒的一生,襟怀淡泊洒脱,志趣高雅。难得的文艺全才。感时伤世和恋情、咏物题材。喜自度曲,喜为词作序。其最大成就是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词风,在柳腻、苏豪、周律之外,别立清空一宗。空灵冷隽,刚劲挺拔。史达祖和高观国。

精读作品:《扬州慢》《暗香》

第二节 吴文英

独特的江江湖游士。爱写幻觉,结构绵密曲折,爱用丽字,词境奇丽凄迷。

精读作品:《八声甘州》《风入松》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

宋末词坛,词人喜欢结社唱和,词法取径一致,审美趣味相同,使他们的艺术风格大体相近。周密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词风清丽。王沂孙工于咏物,但词境狭窄,词旨隐晦。张炎备写身世盛衰之之感。蒋捷另开生面,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既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精读作品:张炎《解连环》蒋捷《虞美人》刘克庄《沁园春》

第九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诗歌

第一节 南宋后期诗歌

一、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 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赵师秀、翁卷、徐玑。因四人字号中都有“灵”字,故被称为“永嘉四灵”。他们作诗宗晚唐贾岛、姚合,以反对江西诗派相标榜。

江湖诗派 因杭州书商陈起刊刻交游诗人诗集合为《江湖集》而得名。这批诗人其实是一个松散的诗人群体,其成员众多,流品复杂。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其他诗人多以绝句见长。江湖派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二、文天祥和宋末其他诗人

宋末诗人在宋亡前后采取了两种抵抗方式:一是民族英雄,奋起抗敌,以死殉国,以文天祥为代表。二被称为遗民,隐居守节,不仕异族,以谢翱、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为代表。

文天祥是宋末民族英雄的代表。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从起兵抗元直到从容

宋词的特色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呵呵,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词牌浅释

  词都有词牌。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词牌也就是题目了。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意,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有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词,或“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但是,柳永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个北宋词坛。柳永所走的道路与晏、欧完全不同。晏、欧是政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他的创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而且,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因此,柳永的创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发展变革阶段中的北宋词,并非所谓“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两种流派所能概括。在这一阶段中,除了柳永、苏轼的“变革”,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为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他的词“俊逸精妙”(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与苏轼并不相近。赵令畤为苏轼门客,学苏轼作词,亦未得其真髓。但是,秦观所作〔调笑令〕10首(并诗),歌咏历史上许多美女的故事,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12首,将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谱入歌词,构成了大曲的雏形,不仅为后世戏剧之滥觞,而且也为多种风格的北宋词增加了品种。此外,贺铸的歌词,“高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张耒《贺方回乐府序》),这同样也为发展中的北宋词增添了姿态。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歌词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南宋时期的歌词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及蜕变,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南渡作家李清照与向子諲,由北而南,他们的创作是歌词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她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歌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向子諲于“靖康之变”前,过着闲适的和平生活,所作词多为“花间”“尊前”的娱乐品,是地地道道的酒边词;“靖康之变”后,他被卷入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旋涡当中,其所作词,内容、风格都与前不同。向子諲将“江南新词”排列于前,而退江北所作于后,称之为“江北旧词”,这是有其用心的。向子諲的创作,同样为大变革中的歌词创作提示了门径。

  南渡以后歌词作家,诸如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以及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人,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前代作家的艺术创作经验,为词体继续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同时,在“工”与“变”的过程中,他们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蜕变。

  辛弃疾生当衰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他将自己无处发泄的“一腔忠愤”及其“抑郁无聊之气”寄之于词。不但在词中抒写抗金、恢复的大题材、大感慨,而且在词中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辛弃疾经过多种探讨与尝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但是,辛弃疾的某些作品,表现形式上“大声鞺鞳,小声铿鍧”(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似十分狂放;某些作品着力太重处也不免剑拔弩张,这对于词体的蜕变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作家陆游、陈亮、刘过,或者与稼轩“人才相若,词亦相似”(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或者效法稼轩,“词多壮语”(黄升《花庵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或者激昂感慨,有过于稼轩(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八十《诗话》续集)。可以说是辛弃疾的“同调”或“附庸”。南宋后期及宋元间歌词作家刘克庄与刘辰翁,是辛弃疾的崇拜者,在南宋词坛上,称得上辛词后劲。陈亮、刘过以及刘克庄、刘辰翁等人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同时,对于辛词的缺点也有所发展。

  南渡以后作家,陆游、辛弃疾等人的成就主要在于以歌词形式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

  姜夔登上词坛,正面临着词体的蜕变问题。姜夔依据自己关于“合”与“异”的理论(《白石道人诗集自叙二》),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别裁风格,于清真、稼轩之外,自创一体。同时,因其长于音律,精通乐理,词与音乐相结合已臻极诣,所谓“音节文采,并冠绝一时”(《四库全书总目》)。其艺术追求也获得了较高的成就。

  史达祖的词奇秀清逸,风格颇与姜夔为近。论者或以姜、史并称,或将史作为姜之羽翼。在艺术创造上,史词“妥帖轻圆”,“辞情俱到”,“有镶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訑荡、污淫之失”(张镃《梅溪词序》)。但因其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其成就仍逊于姜夔。

  姜夔之后,南宋词坛的另一巨擘当推吴文英。吴文英曾提出论词四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沈义父《乐府指迷》引)所谓协与不协,雅与不雅,直突与深长,狂怪与柔婉,相对立论,说明吴文英的主张是针对词坛现状而提出来的。吴文英“以隽上之才,举博丽之典,审音拈韵,习谙古谐”,其词“沈邃缜密,脉络井井,缒幽扶潜,开径自行”(朱祖谋《梦窗词集补》跋)。应该说与这一主张相关。但是,吴文英过分强调内容上的“雅”,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协”与不露,其词“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这对于南宋词的衰微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元之间,号称“乐笑翁”的张炎,是一位兼擅乐律的词学家。张炎既“大段瓣香白石,亦未尝不转益多师”(《艺概·词曲概》),对于词坛先辈的各种长处,多所采摘,又“能以翻笔、侧笔取胜”(《词林纪事》卷十六引),“研究声律,尤得神解”(《四库全书总目》)。他的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艺概·词曲概》),自成一家。但是,在“声音之道久废”的情况下,张炎“独振戛乎丧乱之余”(殷重《山中白云》序),终究无法挽救宋词的厄运。至此,宋词的时代已经结束。

  南宋歌词作家,无论是陆游、辛弃疾,或者是姜夔、张炎,他们虽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对于词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开拓,但他们都未能圆满地解决词学上的新问题。词至南宋,一方面“渐于字句间凝炼求工”(冯煦《蒿庵词话》),朝着雅化、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合乐应歌,曼衍旁流,与民间抒情“小调”(主要是“嘌唱”“唱赚”与诸宫调)相融合,蜕变为曲。

  这就是长短句歌词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资料: http://bk.baidu.com/view/18792.htm

宋词分那几种类型?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扩展资料: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标签: 宋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