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有没有弑父,嘉庆为什么没有康熙那么会治理国家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50

嘉庆为什么没有康熙那么会治理国家

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励精图治的雍正、锐意进取的乾隆,无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细选的最佳接班人。嘉庆是乾隆皇帝的继任者,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任皇帝。翻阅清朝正史,我们找不到关于对嘉庆荒淫、贪婪、昏庸、阴险行为的记载;翻阅清人野史,也查不着他的哪怕一件风流事。就是这样一个品格端方、为政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的人,却成为清朝十二帝中最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毫无建树的嘉庆,身上最明显的标记就是乏术和平庸。那么,乾隆为何会把皇位传给他,把偌大一个帝国托付给他呢?乾隆一生有十七个儿子,嘉庆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长、立嫡”的皇位传承原则,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几乎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确实没有把他列入考虑范围。但老天似乎总是故意与乾隆过不去,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有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十四个兄长中有八个已经死去,就连深受乾隆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诸皇子中可备乾隆选择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小了。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从剩下的几个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择储君。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的成为乾隆皇帝为数不多的儿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在大清国力日益衰减的情况下,按说由永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颇有主张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事实上,乾隆却把皇位传给了永琰。乾隆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的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的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的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乾隆对永琰的态度和用心,就连当时来京的朝鲜使者也多次向朝鲜国王汇报:“永琰为人持重、度量豁达,最为乾隆皇帝喜爱。”其实,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还有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尽管乾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的把持朝政,这是乾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果然,乾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退位后,乾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对前来进贡的朝鲜使者有板有眼的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他借口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六十年,只有这里才“安全吉祥”、便于召见群臣,无论如何也不肯搬出去;为了限制嘉庆,他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的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不能否认,永琰还是很有资质的。他勤奋好学,六岁读书,十三岁通五经,之后跟从多个师傅学习今体诗和古体诗,文化基础非常坚实。尤其是在从十四岁被秘密立储到三十五岁登基的漫长的二十多年中,他接受住了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乾隆皇帝的时时观察和种种考验,并最终被确立为下任皇帝,都说明永琰的品质、才干绝非等闲。不过,他的这种资质才干,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方面还算说得过去,但用在安邦治国、开拓进取上就会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如果天下安定、歌舞升平,凭嘉庆的能力做一位贤明的太平君主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乾隆后期国库衰竭、国力衰弱,朝廷政治腐败,官场贪贿成风,各种矛盾一触即发,沉醉于“康乾盛世”光环下的大清帝国“外面看着轰轰烈烈,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就迫切需要一位有着刚猛手腕、铁血政策的“能君”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可惜嘉庆皇帝没有遗传到前面几任皇帝治国能力和开拓气魄的基因,虽然勤政图治,一心想着有所作为,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位忠厚老实、波澜不惊的守成君主。嘉庆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嘉庆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却不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他在位期间,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政治比乾隆后期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此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不可避免的衰败下去。因为好大喜功而穷兵黩武,把原本强盛的大清帝国折腾出衰败迹象来的乾隆皇帝,至死也不承认他的统治出现了危机,他甚至还在发着“大清帝国,谁与争锋”的高烧,甚至认为自己留给子孙的仍旧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种对当时形势掩耳盗铃似的错误估量,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他在确定接班人的问题上错误选择。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为了贪图虚荣、操控权利,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私利,把皇位传给了一个不足以成大器的儿子,把有着二百多年辉煌基业的大清帝国交给了治国乏术、政治平庸的嘉庆皇帝,使大清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一败涂地,最终沦落为被列强任意侮辱和践踏的殖民地。与其说,大清帝国衰败在嘉庆手里,倒不如说是腐朽在乾隆手里。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前车之鉴,或许能给后人一些深思和启迪!

嘉庆是有多惨才能稳坐『历史上最惨的帝王之一』这把交椅?

有很多人认为光绪是清朝最悲惨的皇帝,不过我认为嘉庆更悲惨一些,嘉庆的一生都是为清朝的发展在努力奋斗,他总是想把破败的清朝从毁灭的漩涡当中拯救出来,然而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嘉庆也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非常渴望把国家治理好,对大臣提出的意见也是十分细致的斟酌。也提出了很多为民为社稷的好方法,但是面对满朝文武的贪污官,这也只是空想罢了。

乾隆给嘉庆留下了一个即将灭亡的清朝,更可以称之为烂摊子。有人觉得嘉庆很平庸,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成绩,但不管嘉庆做了多少努力,都没有办法遏制清朝灭亡的悲剧,这已经是历史的必然了。

嘉庆在位的时候,清朝的国库已经十分紧张。因为乾隆在位的时候根本没有节制,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再加上地方官员对人们进行压榨,人民也是怨声载道。如果不是嘉庆把贪官和珅的财产没收,真的不知道国库会有什么下场。

嘉庆当上皇位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威慑力,对于嘉庆推行的有利于人民的方案,官员都只当做耳边风,他们只想着让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尽管在朝堂之上嘉庆也曾多次斥责官员的腐败,但大臣们依旧是我行我素。

嘉庆继承了父辈的遗愿,愿意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皇上。他自己以身作则在重要的节日里也一切从简,不办奢华的酒宴,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到众位大臣,但这也是徒劳无功。

嘉庆为何急着处死和_,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隐情?

首先我们要知道,和珅是谁,和珅是乾隆最宠爱的大臣啊,能够把自己的后事都托付给和珅主持的,可见乾隆对和珅得宠幸到一种境界了,而且和珅也是乾隆手下特别能干的大臣之一,能够得到乾隆的喜爱,

说明和珅的能力也是特别强的,如果说抛去和珅贪赃枉法的行为,还是一个称职的大臣,为君分忧,也能够为君抵挡刺客的伤害,但是就是因为和珅贪赃枉法,导致他的形象破灭,在乾隆死后,嘉庆皇帝顺利登基,登基之后,就是安排自己父亲的后事,根据乾隆临终前的嘱托,由和珅主持他的后事,我觉得如果不是这个决定,估计嘉庆上位之后就会把和珅处死,首先我们要知道,

和珅毕竟是前朝的大臣,而且是影响力特别大的大臣,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是古时候一个重要的理论,嘉庆登基之后,肯定要换上自己的人,换上自己的人就要除掉旧人,那个时候,只有和珅是最佳人选,影响力大,而且官位高,最主要的是,有理由除掉他,总不可能去杀清廉的人吧。

而且在乾隆死后的15天,和珅就被查处了,而且从和珅被查处到死刑,也仅仅用了13天的时间,但是最后抄家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而且过程也是匪夷所思的。因为没人招供和珅的罪行,所以只能根据一些小罪名定罪,罪不致死,嘉庆还是义无反顾的杀掉了和珅,也表明了嘉庆的决心,以及想要维护自己的皇帝地位。

嘉庆为什么杀和珅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第一:嘉庆当皇子时就认为和珅不怎样,他和和珅也没什么交情,和珅是在知道嘉庆当上太子后才去巴结的,嘉庆很讨厌这种行为。而且和珅把持着朝政,嘉庆可不愿做一个傀儡皇帝。

第二:和珅实在太贪了,嘉庆一上台就要给天下的贪官一个下马威,新官上任三把火嘛,不杀和珅以后还怎么惩戒天下的贪官?

第三:和珅很有钱,贪污来的家产数以万计,据说相当于清廷20年的赋税总和,当时国库空虚,杀了和珅,国库就满了,嘉庆还可以趁机中饱私囊,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像明朝的沈万三,就只因为有钱,朱元璋就把他流放了。

位高权重的和?,嘉庆说杀就杀,为何没有造成朝廷的动乱?

和?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的出身也十分贫寒,不过经历了许多苦难,终于得到皇上的宠爱,可以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家中穷的原因,当了官之后的和?十分爱财,在家中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等到乾隆死后,嘉庆上位第一件事查的就是贪污腐败,结果和?首当其冲。结果大家都知道嘉庆没有手软,直接干掉了和?,把他家的巨额财富,缴入国库。那么问题就来了,和?位高权重为什么嘉庆敢说杀就杀,而且还没有引起朝廷的动乱?

其实关于这一点,就要说到嘉兴的政治手腕,其实嘉庆也是一个十分有本事的人,乾隆死后,嘉庆首先让和?去守灵。守灵只是一种说法,真正的实际含义是把和?软禁起来。这样一来,和?就不能和外界进行联系,于是嘉庆就可以大刀阔斧的做他想做的事情。对于权术,嘉庆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自然早已胸有成竹,首先先是把南方的白莲教这件事情赖在和?头上,然后再密谋几个大臣,在朝廷上参它几本,于是和?就罪上加罪,借此机会嘉庆把和?的权力给抹去。就算在朝堂上有和?的同党,由于大家都支持,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紧接着便顺理成章地开始抄家,查出来的总财产,竟达九亿白银,嘉庆大怒,想把和?凌迟处死,但是看来乾隆的面子上,给了他一块白绫,让和?上吊自杀了。

另外和?做官这么多年,已经自成一派,那么和?这边的官员,嘉庆是怎么处理的呢?家境十分小心,对于这些官员,和?这件事自然给了这些官员当头一棒,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惊吓,但嘉庆并没有把这件事进一步的,扩大下去,因为他知道,如果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谁的屁股都不干净。

和珅被嘉庆处死,什么原因没有株连九族

其一,这是嘉庆帝的特殊恩典,和珅虽然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但和珅是乾隆时期的权臣,曾经鞍前马后服侍过太上皇,不看僧面看佛面,对他斩尽杀绝,对刚刚崩逝的太上皇有些不尊重。

其二,和珅当年设下的巧计。和珅很聪明,又是朝廷重臣,就怕百密一疏,有人告他的状,于是给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有了这个靠山,和免死金牌差不多,和珅可谓高人一筹。果真,当和珅犯事的时候,是十公主前来求的情,否则,和珅还真有可能死无全尸。

其三,和珅一家祸不单行,嘉庆刚即位那年七月七,和珅的小儿子死了,不几天,和珅的弟弟何琳病逝,何琳生前曾任四川总督也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此时和珅家里很亲近的人还真没有几个。和珅的老婆也死过多日了。其四,为了大清江山的稳定。打蛇打七寸,嘉庆的目的主要是对准和珅,和珅一死,嘉庆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和珅的党羽该分化的分化,该瓦解的瓦解,只要洗心革面,还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想起和珅的绝笔诗:“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强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是啊,聪明如和珅以前虽然作威作福,此时在监狱里也免不了痛心疾首后悔不迭,你说没有和珅聪明的人是不更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嘉庆为什么杀和珅?

嘉庆帝隐忍已久!一个奴才借主子欺压小主子,小主子上台会怎么样?不言自明!

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举行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但是,乾隆并没有放弃权力,规定凡遇军国大事、用人行政之大端都要亲自过问,和珅也就仍然得以专权。但形势毕竟有了变化,和珅当然也有所担心,害怕嘉庆日后会处治他,于是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首先,他极力限制嘉庆培植、任用自己的人。嘉庆即位后,他的老师时任广东巡抚的朱珪进颂册,本来很正常,和珅却在乾隆面前告了朱珪一状,大加指摘,乾隆未予理睬。不久,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和珅感到这是对自己的极大威胁。当嘉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时,和珅便迫不及待地拿着尚未写完的诗稿,向乾隆告嘉庆的状,诬称“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这一次,乾隆生气了,问身旁的军机大臣董诰:“这在法律上属于什么行为?”幸亏董诰跪谏:“圣主无过言”,乾隆才作罢。但是,朱珪内召升用一事终于寝命未发,而且和珅随即又找了个借口鼓动乾隆把已任两广总督的朱珪降调为安徽巡抚。后来,朱珪先后升授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本应回京供职,但和珅始终不简放新任安徽巡抚,使朱珪只得继续署任,不能交卸。

同时,和珅又将其老师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名义上是帮助嘉庆整理诗稿,实则监视嘉庆的言行。嘉庆皇帝城府很深,他知道只要太上皇乾隆还活着,就动不了和珅,而且和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乾隆的旨意,弄不好反而于己不利,所以他韬光养晦,事事顺从太上皇,不发表自己的见解,政事不做任何更张,实际上就是容忍和珅继续专权,只把和珅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却丝毫不动声色。当有人向他说和珅不好时,他反而批评说,我正要依靠和珅来治理国家,你们为什么要反对他呢?甚至有事要奏明乾隆,嘉庆也有意托和珅代奏,表示对和珅充分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试探,嘉庆终于将和珅麻痹了。嘉庆二年(1797),领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和珅顺理成章地成了领班军机大臣。这时,大学士王杰因看不惯和珅已称病告退,董诰丁忧回了老家,和珅在军机处说一不二,可以任意呼风唤雨了。加之,乾隆日益老迈,记忆力下降,“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和珅出纳帝命,口衔天宪,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封擅甚于前日,人皆侧目,莫敢谁何”。但是,盛极而衰,和珅的好运已经到头了。一进入嘉庆朝,和珅就接二连三地遭受家庭的不幸。嘉庆元年七月,被和珅视若掌上明珠的次子才两岁就夭折了。一个月后,其情同手足的弟弟和琳在贵州军营染受瘴气身亡,使和珅如失臂膀,打击很大。次年,和珅又添新痛,他唯一的孙子又夭折了。到了嘉庆三年二月,结发妻子冯氏也撒手而去,和珅虽姬妾如云,但与冯氏感情很深,他曾写下多首诗悼念亡妻,其中有“今日我哭伊,他年谁送我”之句。斯言如谶,在连续三年家中死去四个亲人后,和珅本人的死期也不远了。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八十九岁高龄的乾隆寿终正寝,和珅的靠山顷刻间倒下了,嘉庆已经无所顾忌了。

但是,嘉庆没有马上对和珅动手,当天还任命和珅与睿亲王淳颖等一起总理丧仪大事。不过,也就在同一天,嘉庆在悲痛忙乱之中仍不忘传旨召他的老师朱珪即速回京,就已经发出信号了。初四日,嘉庆专门发了一道上谕,谴责前方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惟思玩兵养寇,藉以冒功升赏”,矛头已直指后台的和珅。当天,即突然解除了和珅、福长安的军机大臣之职,命其昼夜在大内守灵,不许出入,隔断二人与外界的联系,将其软禁在宫中。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御史广兴等纷纷上疏,弹劾和珅种种不法情状,这可能是经嘉庆特别授意的。初八日,在公布太上皇乾隆遗诏的同时,嘉庆宣布革除和珅、福长安的一切职务,交由刑部收监,并命成亲王永 、仪亲王永璇、额附拉旺多尔济、定亲王绵恩及大学士刘墉、董诰,兵部尚书庆桂等负责查抄其家产,会同审讯。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审讯后,嘉庆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主要有欺君罔上、压搁军报、任用私人、僭越制度、贪婪聚敛等,并通报各省督抚,命其讨论定罪,也就是要他们都表个态。嘉庆在上谕中处处谴责和珅获罪于先皇乾隆,那么在大丧期间处置这位先皇的宠臣也就名正言顺了。正月十六日,直隶总督胡季堂议覆奏折首先上达,折中称“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真一无耻小人”,请皇上“特颁谕旨,立将和珅照大逆律押赴市曹,凌迟处死”。嘉庆御批:“在京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并翰詹科道悉心妥议具奏”,若有不同意见,“自行封奏亦可”。实际上,就是以此折定下了基调。同时,嘉庆又发布了一道上谕,重申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并有所补充。正月十八日(1799年2月22日),在京文武大臣会议,奏请将“和珅照大逆律凌迟处死,福长安照朋党拟斩,请即行正法。”嘉庆表示,和珅罪有应得,怎么处治都不过分,但考虑到他曾任首辅大臣,为国体起见,于万无可贷之中引入议亲议贵之条,免其肆市,加恩赐令自尽。福长安改为斩监候,但要让他在牢房里跪视和珅自尽。就这样,刚刚亲政的嘉庆,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把和珅这位盘踞庙堂数十年的先朝宠臣收拾掉了。首恶既除,嘉庆马上收兵。除和珅的亲信伊江阿、吴省钦等人受到处分外,嘉庆下令对其余由和珅保举升迁或曾对和珅贿赂奉迎者均不予追究株连,免兴大狱,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嘉庆皇帝杀掉了和珅为什么没有满门抄斩,原因却在他儿

和珅没有满门抄斩,首先要明白和珅是什么样的人。

他是贪官,同时也是能臣。他是乾隆一手提拔出来的,对于乾隆的忠心是没话说的。帝王用人主要是用其忠,其次用起才,最后用其德。这个人能用又好用干嘛不用?然后和珅贪,讲难听话乾隆不放纵他有这胆子?两个人联手从国库弄钱。和珅拿部分,乾隆拿部分。然后和珅从自己拿的那里去帮乾隆消费。两个基本算是盟友关系。

至于死后儿子杀和珅。一来他自己享乐了那么久确实把国库也弄空了。不为子孙考虑考虑是不行的。和珅一死,这么多年积累的财富就到儿子手里了。算是存在和珅手里收利息的。另一方面就是楼上说的,立威,杀了和珅。那些被和珅迫害过的官员会感激嘉庆。而接着处理和珅,嘉庆手下的班底可以占住那些重要的位置。这样嘉庆有钱,有人,有威望那么就没人能动他的权了,江山也就稳了,但是满门抄斩的话,以后这种脏活累活还有谁干,而且事实清楚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出现和珅 这样的能臣。就像汉朝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都是独一无二的能臣。

标签: 嘉庆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