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要打叙利亚,为什么打叙利亚 为什么不打俄罗斯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319

战争的馈赠与遗憾

前言:2015年以来,俄军入叙作战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保住了亲俄的阿萨德政权,维护了俄罗斯、叙利亚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关键战略利益。

然而,光鲜的军事行动背后,仍有一系列重要目标未能实现,特别是希望“借反恐、促合作”,减轻经济制裁的愿望非但没有实现,还适得其反,愈演愈烈。从多重角度上,这场战争中,俄罗斯有所收获,却也依然留有不小的遗憾。

实力宣告大国回归

叙利亚战争前后,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想要理解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得与失,就像阅读一份没有比例尺的地图。如果没有合适的标尺,就如同盲人摸象。这把尺子就是克劳塞维茨著名的论断“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靠得住的大国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叙利亚,为什么打叙利亚 为什么不打俄罗斯

俄罗斯通过苏联解体后的首次大规模海外军事行动,宣告大国回归,国际事务中不能缺少俄罗斯的身影,同时展示了俄罗斯是一个盟友靠得住、大事拎得清、立场站得稳的大国。

叙利亚位于中东的心脏地带,冷战时期就是苏联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叙利亚依然保持着“特殊关系”。俄罗斯在权力大幅收缩的情况下,把除独联体国家外的军事基地几乎全部关停,唯一保存的便是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叙利亚与俄罗斯唇齿相依,一旦叙利亚面临政局动荡,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也将面临巨大隐患。此次出兵叙利亚,既保住了巴沙尔政权、证明了俄罗斯是靠得住的盟友,也维护了地缘政治利益、表现出自己是敢出手的大国。

展开全文

大国之道暗合兵法大义,兵以诈立、国以利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俄罗斯的战略文化中,面对不利的安全环境绝不会故步自封,而是会选择主动出击。叙利亚战争前,美国对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的可能性预判不足。叙利亚的局势以“颜色革命”惯常的手法开篇,仿佛利比亚故事重演,叙利亚政府军节节败退,巴沙尔政权仅能控制以首都大马士革至石油重镇霍姆斯市公路为轴的中部地区以及拉塔基亚省沿海地区。

俄罗斯曾坐视埃及、利比亚的“颜色革命”不为所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美国和西方,他们固执地认为俄罗斯不敢出兵。埃及曾是苏联在中东最大的盟友,三洲交界、两洋联通极具地缘之利,但埃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单独与以色列媾和,脱苏亲美使得美国得以主导中东事务,苏埃关系破裂久矣,也是在此之后,叙利亚成为苏联(俄罗斯)在中东最亲密的伙伴。

利比亚曾追随苏联反对联大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决议以及抵制洛杉矶奥运会,20世纪80年代支持苏联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叙利亚,但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并没有与利比亚签订友好合作条约,也没有获得在地中海沿岸的军事基地,双方的关系是建立在反美基础上的互利关系。西北非曾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奥德赛黎明”行动也是法国充当排头兵,法国曾是北约国家中唯一与俄罗斯达成高技术武器转让协议的国家(后因乌克兰危机的发酵而破裂),且与俄罗斯的力量投射距离较长,俄罗斯也没有出手,甚至在安理会禁飞区决议中弃权。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叙利亚,为什么打叙利亚 为什么不打俄罗斯

但是在叙利亚,俄罗斯军队的果敢迅捷和对作战目标的掌握能力、海空力量的高强度打击效果以及首次运用远程巡航导弹的战法均令美国“深感意外”。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其实与收回克里米亚息息相关,留住克里米亚,俄罗斯黑海舰队才有立足之地,俄罗斯的南部海岸方有所依;而保住叙利亚,俄罗斯才能借塔尔图斯港突破美国的封锁,在地中海的博弈中分一杯羹。由于巴沙尔政权控制着拉塔基亚省沿海地区,俄罗斯向叙利亚的军事援助通道依然畅通,俄军的投放距离较近并且有苏联时期的先例可循,在胜算较高的情况下才决定出手。

孙子云,“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俄罗斯与叙利亚的特殊关系,历经了美苏冷战、苏联解体、俄罗斯复兴和“阿拉伯之春”等重大事件的考验,历久弥新。这是由双方的政治需求决定的:俄罗斯在中东拥有大量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但在权力投射受到了美国和西方的遏制;叙利亚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大旗,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与以色列频繁发生武装冲突。俄罗斯与叙利亚互相借重、抱团取暖。俄罗斯和叙利亚都曾经不是彼此的第一选择:俄罗斯曾经更看好埃及,叙利亚曾经不顾苏联反对入侵黎巴嫩,期望同黎巴嫩、约旦建立“大叙利亚”。叙利亚受制于形势,不得不依靠俄罗斯。俄罗斯则顺应形势乃至引导形势,在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后跳到外线作战,借出兵叙利亚在中东开辟“第二战场”,把美国逼回了谈判桌。而这也是大国外交的优势,有实力、有体量、有智慧,不禁让人感慨这个千年帝国外交手段的老到。

拎得清的大国

大国不仅要决断做什么,也要决断不做什么。纵观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俄罗斯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这样的外交是有着大战略的,它不仅考虑一时一事之得失,更关注全局性的统筹与谋略。2015年,当苏-25战机被土耳其空军击落,俄罗斯愤懑却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当“伊斯兰国”宣称击落了俄罗斯民航客机,俄罗斯愤怒的同时没有任何退缩,继续在叙利亚对“伊斯兰国”武装进行高强度的空中打击。让我们把时间的坐标推后两年,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共同推动关于叙利亚危机和解的阿斯塔纳会谈;“伊斯兰国”不复当年的气焰滔天,不仅没能像其宣扬的那样深入俄罗斯腹地进行恐怖袭击,反而内部人心浮动,据点屡屡失守,难以威胁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安全。

俄土恩怨由来已久,前有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10余次“俄土战争”,后有土耳其充当北约的“桥头堡”与苏联对抗。当土耳其空军击落俄罗斯战机后,几乎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俄土会否一战?尽管民间对立情绪严重,但高层依然清醒。俄罗斯总统普京指责土耳其从背后捅了俄罗斯一刀,对土耳其实施政治和经济制裁,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叙利亚。俄罗斯的克制收到回报,俄土关系在2016年得以修复,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挫败国内政变后亲赴俄罗斯道歉,土耳其同意帮助反对派武装从阿勒颇撤出,并在叙利亚问题上加强与俄罗斯的协调。

俄罗斯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先是以巴格达反恐情报中心成立为契机,打造和主导俄罗斯、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四国的“什叶派之弧”,强势嵌入中东地缘政治版图,从而对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地位形成压力;再是与土耳其冰释前嫌,共同对叙利亚境内恐怖组织发动空袭,土俄达成合作主导叙利亚局势的政治妥协;随着伊朗与土耳其之间相互谅解的加深,俄土伊三国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框架隐隐成型,美国反而被排除在外,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被成倍放大。这其中或许有美国因大选导致中东政策断裂的原因,但相比叙利亚战争前俄罗斯只有一个岌岌可危的中东盟友的局面,已经大有改观。

俄罗斯对于“伊斯兰国”的态度很彻底,也很明确,就是重拳打击、决不妥协。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历来是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的重灾区,也是极端思想的温床。两次“车臣战争”的伤痛尚未抚平,如果任由“伊斯兰国”势力扩张,其必将很快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俄罗斯开展军事行动的当天,普京宣称:“打击那些在叙利亚及其邻国为非作歹的国际恐怖分子,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先发制人,要在那些已被他们占领的土地上打击并消灭他们,而不是等到他们闯进我们的家园。”截至2017年,由于在叙利亚的持续失利,“伊斯兰国”已开始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遑论威胁高加索地区。

站得稳的大国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俄罗斯在叙利亚战争中的得与失,最根本的是在政治上的得与失。俄军在叙利亚开展的军事行动,不仅打赢了军事仗,还过了政治关。俄罗斯在道义上打击恐怖主义、在规范上应叙政府之邀出兵并适时撤军、在行为上联合区域大国主导和平进程,不仅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表达了俄罗斯对于世界秩序的看法:在这个失序的世界中,军事力量仍然是俄罗斯评判大国标准的重中之重。俄罗斯主张多极世界,在世界秩序中发挥独特而独立的作用。

暴力是战争中最残酷的部分,这是一种破坏性而非建设性的力量,或使人恐惧、或使人愤怒、或使人屈服,重要的是战争之后。任何战争都需要通过政治协议而结束,但协议的效果却不尽相同。维也纳体系为欧洲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凡尔赛条约》却产生了20年危机。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结果越反越恐,伊拉克、利比亚留下的势力真空催生了“伊斯兰国”这个心腹大患。那么,对于俄罗斯开展的叙利亚战争,又将如何呢?

俄罗斯联合多方力量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将叙利亚危机的发展轨迹由多方武装冲突转变为所有力量愿意参加的政治对话。阿斯塔纳会谈表明这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几年内接连举行且以失败而告终的一系列无果的会见和声明之后,终于出现有成效和中止流血的曙光。具有决定意义的,与其说是叙利亚政府军代表团与温和反对派恢复日内瓦谈判,不如说叙利亚国内在停火协议生效之后开始的那些进程。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成果是俄罗斯为解决叙利亚冲突所做出的外交突破。

俄罗斯正在塑造这样一种信念:俄罗斯是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俄罗斯就没有真正的安全可言。这不仅适用于邻国,更是普遍适用的。纵观历史,俄罗斯的参与总是对维护持久和平至关重要——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如此,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亦如此。反观1919 年凡尔赛和会,苏俄的缺席使和会的成果仅仅维持了20年,并诱使“二战”爆发。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排斥俄罗斯参与的企图,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乌克兰的不稳定。千百年来,俄罗斯立足世界强国之林靠的是硬实力,而能够站得稳,靠的是俄式的谋略与智慧。

本文摘自《叙利亚战争启示录》 马建光 著

标签: 利亚斯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