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生活》原文,解释一下北岛的一字诗《生活》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2157

解释一下北岛的一字诗《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亲情之网,也有仇恨之网;有互助之网,也由破坏之网;有善良之网,也有罪恶之网;有幸福之网,也有痛苦之网,就这样密密麻麻,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网上的一个结,也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你都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甚或超脱这种生存状态。我们因为这种联系而存在,而具有了生活的欢快、进击的锐气、拼搏的勇气等等。

我们牵着亲人、朋友、师长、同事和所有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手,别人同样也牵着我们的手。就这样,我们手拉着手,一起风雨兼程向前走,织就了一张更亲密、更和谐、更有凝聚力的网。

北岛的智慧是一种平静的智慧,没有矫情和激动,没有喧哗和质疑,只有宁静的心灵和朴素的语言交相辉映,丝丝缕缕触及到了有关时间与生命的永恒真理。所以,他高度概括“生活”,用一个“网”字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带有寓言般的深沉和精确。

扩展资料:

《生活》不是单篇创作的,它是一组诗中的一首。在《北岛诗选》里我们可以看到其上还有诸多篇章,如《艺术》、《命运》、《祖囯》、《和平》、《爱情》、《自由》等,总题为《太阳城札记》。显然,这首诗不是作者灵感突发,无端而做。

相反,它是北岛在思考一系列人间情事,探索关于人类,关于生活和艺术的某些问题时所得的一些结论。从诗作的题目看,如自由、爱情,这些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命题,然而又是一些人类摆脱不了的永恒命题。

作者在这里是一个思考者、一个人文者的姿态和身份来关注人和人所处的现实境遇本身。我们姑且可以说,这时的北岛是一个充满关切之情的哲学家、思想者,他注视着满目疮痍的大地和陷于哀乐苦难的芸芸众生,发出哀悯的叹息并探寻着它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北岛之诗以及诗人本身所体现出的诗性的现实光辉。作者的艺术情感和思考伸延不断,触到人生现实的诸多方面,最后也不可穷尽对它的探求,情和思奔涌无归,只能归结于《生活》

而这时他已无能对生活、对这一切关于人的思考的对象进行阐释,它只能以“网”这个词来描述它,来表述心中无限的感慨。诗人之真,也正在此。他们深情、真挚,纵然思考没有结果,却始终一往情深,孜孜探寻。

在诗作中,作者以“生活网”来结束全篇,真可谓匠心独运,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其曲终之味,不仅在于想象,更在于作者情感浓度的结聚。

运用文学文本分析北岛的《生活》

而楼主之下,一字排开小诗网的几个实力派诗友兼论坛管理者。我不知道他们心里作何想法,而我却有一种遇错东西的心情。随手回了句:这是个灌水帖,而且很无聊。姑且不论那《生活》是否是诗,那一字之评“屁”实在不雅。这断不是唯美主义在作祟,不是。无疑,文艺批评需要现实主义,需要不避讳的直言。但我想,谦恭、尊重和严肃,是起码的坚持。世人常叹中国言论自由不足,我想能至此,也算是足了。而“屁”字何来,大概来自诗评者对当下“诗之不诗”的痛心疾首,急欲让自己手里掌握的世界真理大白于天下的责任和热情。但“诗无达怙”,若我们没有一种有理有据的,先立后破的,海纳百川的文艺批评态度,最终都难免被人一笑置之,或直接沦为口水之争。

事实上,确认它是不是诗,的确非是易事。所以漠北秋诗友一针见血地指出“都是闲得没事,较这闲劲,无聊之极,一群无聊的人研究一个无解的问题,让一个论坛傻了,乱了清静。”但既然问题被提出来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面对。这和饭摆出来了,没理由不去吃是一个道理。

总体上来看,喊“非诗”的要比坚诗“是诗”的多得多。下面试例举几个典型。

若一字是诗,则整本新华字典都成诗了。这是最权威的,也最冠冕堂皇的论点。

关于这个驳论,巫逖先生已经作了正面回答。“独字不成诗,千真万确,独字无题不成诗,千真万确。而“网”冠题目“生活”,并恰入其份地反应着“网”的含义,含蓄,就巍然成诗,就不可动摇!《生活》成诗,与标题有关,与名人效应无关”。依此论,的确整本新华字典字字皆可成诗,但前提是你得给它们找到合适的题目。都说诗是立体的艺术,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诗的正文与标题之间,绝不是简单的点与点,点与线或点与面的平面结构关系。诗的标题已经不满足于散文体中类似概括、典型等的要求。这也就是,一字不能成诗,一字加上标题能成诗的关键了。

没有音韵美,是第二个直接的理由。

诗关于音乐性的要求,最初是因为诗是要吟唱的。后来诗与歌分家了,虽然不用唱了,但有和谐的音韵美能朗朗上口,易于背颂。这样循着这个规律,我们何妨可以这样理解,只要不别扭就不碍成为诗吧。更何况诗的最终目的地不是耳朵。

名人效应。这也是第三个相对有号召力的观点。有诗友作了很有针对性的例证:“如果小学生写出来了北岛的《生活》,人们会怎么看?”

名人效应,自然是有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名人效应。小毛孩时,父母是我们的名人,上学后老师是我们的名人,加入革命队伍后,毛泽东主席是我们的名人。何谓名人,就是让大家跟在后面的人。试问我们若不跟进名人,我们从何成长。名人之为名人,必有他了不起的,或说与众不同的地方。但这里大家还忽视了一件事,在不知不觉中把现象与本质置换了。《生活》是不是诗是本质,《生活》是北岛写的是现象。试问如果名人效应无敌,那么诗人北岛名下咋还会有随笔体散文的存在呢,何不统统都称为诗呢?

而关于小学生与北岛的相较,初看切中了要害,其实陷入了一种啼笑皆非的尴尬。在诗的意象世界有一类意象叫原型意象。什么叫原型意象,稳定着已有的文化意蕴的意象,主要指借用于第三方文化体系或文学作品中的成熟的形象意象。而具体到每个诗人,他又有自己的意象系统。所以,同样一个字,从小学生之口说出与从北岛诗人口中说出,拥有不同的矢量无疑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再比如同样一句“阿弥陀佛”,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口中说出来与从一个德道高僧口中说出来,心境与含义自是不同。

“美国评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著名的评论著作《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这四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三角形的图示可以把这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文本,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这是引自玫瑰刀锋关于本人的一小诗的评注中的一段话。

由此看《生活》成诗,与它的标题有关,与北岛本身的文化气质有关,与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关,与那个特殊的年代的读者的心境有关。

当然,勿庸讳言,以上的解释多少有些取巧。而若真要说明白些,恐怕还得不能不提诗的两个问题:诗的定义和诗的本源。若能搞清楚这两个问题,那哪是诗哪不是诗,也就如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了。可惜的是,这两个题本身也就是一个千年难解的谜。那么,笔者何以还要有意绕进来了,找不痛快吗?不是。这里只求把事摊开来说说而已。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缘情,言志”,一直广泛地受到大学的认同。因此,现代汉语这样解释,“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这无疑是一种过于宽泛过于粗糙的定义。当代学者谭德晶先生说:“诗歌是韵律节奏化的最具意味的语言形式”,这算是一个较中肯的定义。但若说它已经很完备了,那也未必。因为它还是没有明确出诗与歌的区别,诗与分行后的散文之间的区别。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这样下定义:“诗歌是言散文未尽之处。人有所怀疑,就用语言去解释,用散文去解释以后,尚需进一步解释的,则需要由诗歌来完成。”这里的散文当指诗以外的其他文体形式。其实与其说这是一个定义,毋宁说是一个关于现代诗的诠释(这里表述为现代诗,是因为诗从古风、古典到近体再到现代,虽一直在继承,但更是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质的变化)。依笔者之见,罗伯特作这个诠释的时候当有两点想法:一是竭力想给诗下一个定义,二是认为给诗下定义是困难的甚至不可能的事。所以瑞恰慈在他的《实用批评》中声称:“爱好诗歌与不能解释或诠释诗歌是形影不离的。”当然,诗的定义还很多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例举了。

真诚的读者应该不难发现,那些莫衷一是的定义无疑在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诗的本源,二是诗的特征和功用。所以上面所例举的几个定义,其实也含了本源的因素。这里我只还想引用一句北岛先生的话:“在伟大的作品与生活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我想,这里的“敌意”即是诗歌产生的源头和诗歌的诉求。北岛先生的“敌意”包含三个方面:诗人与一个时代的紧张关系;诗人与自己母语的紧张关系;诗人与自己的紧张关系。

至此,或许我们还是没有整明白诗是什么东东,但至少我们感受到在“缘情言志”之外,在“音韵节奏”之外,还有它所特有的因子那就是意味。

苏珊●朗格说:“意味是某种内在于作品中并能够让我们知觉的东西”。谭德晶先生解释意味是指:“情感、情绪、理念、宗教意味、审美意味甚至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无论是从诗歌的社会功能还是艺术审美功能,蕴含于语言内层的意味,当是诗歌创作者和阅读者越来越多地追求的东西。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诗歌艺术,语言所包含的意味(情感、情绪、理念等)本身总与审美意味或审美形式意味难分难解地融合在一起。而这种融合恰恰是散文所没有的。究其根源,这种双重意味的融合得益于诗歌其他的诗素,比如想象、巧妙、含蓄等。

现在回头来看北岛先生的《生活》。从音韵节奏的角度看,它无疑是先天不足的。从缘情言志上来看,它也不够煽情(请原谅我用了一个贬意词)。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那个特定的人与那些特殊的诗歌受众三者之间,是否能构建一个特殊的文本艺术空间呢?如果我们硬生生的要用当下的心境去找这首诗的共鸣,怕是有点不对头。至于诗的音韵节奏,有优美的音乐美当然好,但若死死抓住不放,我想诗大可不必存在,直接改投歌的大营算了。

而至于那些临屏整出来的一字诗,我看连写诗的真意都忘了,也就算了吧。

下面附一则关于此诗的评注供大家参考。

北岛的诗能打动人当然不仅仅是靠它的含蓄冰冷的色调,而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中闪现出的智性的光辉。他形象地描绘“艺术”:“亿万个辉煌的太阳/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他不断思索着心灵与世界与自身的矛盾,“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对于自己/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无题》);他明白机会难逢时间易逝,“挂在鹿角上的钟停了/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无题》)。北岛的智慧是一种平静的智慧,没有矫情和激动,没有喧哗和质疑,只有宁静的心灵和朴素的语言交相辉映,丝丝缕缕触及到了有关时间与生命的永恒真理。所以,他高度概括“生活”,用一个“网”字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带有寓言般的深沉和精确。

的确,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亲情之网,也有仇恨之网;有互助之网,也由破坏之网;有善良之网,也有罪恶之网;有幸福之网,也有痛苦之网,就这样密密麻麻,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网上的一个结,也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你都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甚或超脱这种生存状态。我们因为这种联系而存在,而具有了生活的欢快、进击的锐气、拼搏的勇气等等。我们牵着亲人、朋友、师长、同事和所有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手,别人同样也牵着我们的手。就这样,我们手拉着手,一起风雨兼程向前走,织就了一张更亲密、更和谐、更有凝聚力的网。

当然,人们也不免烦恼,或者误入难以走出的情感“迷宫”,陷入斩不断、理还乱的痛苦,甚至发生相互戕害的悲剧。这些,也可能更容易让我们脆弱的心灵,因为无法跳出这张网而伤感不已。但,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那么,就请静下心来,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倾听欢快的生活主旋律,把那不可避免的几声尖叫和那所有的不愉快抛诸脑后。(寒山石评注)

网,在北岛那里,是一种感受,具体的内容不去延伸。当然,诗歌必定有具体的所指,但是北岛的“网”,恰恰隐去了一切可能的所指,而仅仅留下能指的文字和象征,所以这首奇妙的诗歌就精确到了极致。延伸了就进入口语诗歌,比如这样的句子“他们在岸上,我们在水中,我们游着我们的自由,可是他们网着我们,还有我们的自由,我们的世界有多大,他们的网就有多大”。但是显然,北岛的诗歌才具有美感,口语诗歌就逊色了。生活,是一张网,这是多么精妙的哲学描述,人的全部内容在其中。

诗歌展现的美,如绘画和建筑一样,要体现出结构,也就是艺术的形式,北岛创造了形式的最精美的结构。当然,除了一个字,还可以是无字,更可以是其他的字,比如题“真空”、诗的内容“ ”,比如题“不想活了”、诗的内容“跳”。总之,诗歌不是敷衍而成,而是建造而成的,这才是此首北岛的魅力所在。诗和词,不同就不同在这一点上。诗歌恰恰是抽去了唱的形式而成就的,唱的现在不还有么?所谓诗歌之歌和歌词之歌不同,诗歌之歌是咏的,歌词之歌才是唱的。

诗歌之所以美,声韵固然可以增色,但是内在的神韵才是真美。我认为北岛的《生活》,算是一首诗,而且是一首好诗。为什么若风以及沅茵反对呢?应该源于对诗歌的追求。看起来二人反对同样是形式,其实形式最不该反对,诗歌的凝练全在于文字的浓缩。现在浓缩到极致了,诗人又不愿意了,为什么会这样?这要看浓缩之后,损失了什么。如果损失的是思想,那损失很大。如果损失的是感觉,那损失也不小。如果损失的是色彩,那这种损失不大。

《生活》的思想没有损失,作者的文字和我的感觉更加的契合,不需要更多激发感觉的东西。猜测若风恐怕对美感的东西要求侧重不同,在意文字本身的自然光泽,所以要增加一些激发感觉的句子或者诗语。至如沅茵那就不用想了,搞口语诗歌的人会说,有话就说,有屁就放,躲躲闪闪,什么意思?

诗歌是诗人心意的物化,所谓意化为象。正如勾起诗人感觉和思想的东西不同,阅读者欣赏的东西也不同。比如多数国家的人会刷牙以白而美,有个小国偏不如此,摸黑抹绿为美,那并非神魂有误,而是切合其实。切合其实之实,就是个性。

诗人的个性不同,往往创作和欣赏诗歌的方式不同,有较大差异的时候就会相互否定,这也是有的。 在诗歌中,白马也是黑马,还可以是人以及石头,还有花朵和蚂蚱,以及云和雨,甚至时间和宇宙。在诗歌中,第一重要的是利用通感,传达思想。白驹过隙,便是把时间当做白马,形其之快。

若风说的善美和勇气,这是诗歌的终极追求,也是诗人的终极范式。

北岛的《生活》里面有面对语言的善美,也有面对语言的勇气。勇气是敢于说真话,否则诗歌无以为诗歌。善美是能够恰如其分地言说,否则诗歌同样无以为诗歌。诗歌是用思想的方式呈现感觉,或者用感觉的方式呈现思想,用象呈现意,用意呈现象,实现异质同调。诗歌语言的逻辑是感觉,就是打破森严壁垒,追求内心的融合与一致。

网,对鱼来说,是阎罗殿。水,对鱼来说,是天堂。庄子愿为鱼之乐,不愿为网之乐,以及渔人之乐。鱼、网、渔人,在庄子看来是明确的矛盾生活。我非庄子,而知庄子之愿,渔人非我,不知我知庄子之愿为鱼而牢之为乐。渔人、网、鱼、水、庄子、你我,生活的格局不出其外。

恰如其分,有语言面对生活,也有诗人面对语言,还有人面对人。善美不是东郭先生那样的,可以是庄子那样的。说真话,不是找到不同,更多的是求得一致。勇于找到恰如其分的共识,这不仅是诗歌,也是生活的要旨。感觉上恰如其分的一致,便达到诗歌的善美,便有诗人的勇气,便是活着的诗歌的精神、庄子的神韵。

“网”话题作文北岛的一字诗——《生活》:网,内涵深邃,蕴含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与玄机。试以“网”为话题

【考场佳作1】
网中网
我家里有一台电脑,当然不是属于我的,闲来无事时,我总喜欢用双指快速地在键盘上无目的地敲打。每次听着这种敲打声,我总有一种很兴奋的感觉,是这种感觉的吸引,让我真正喜欢上了电脑,特别是“OICQ聊天室”更让我难以自拔。
我已“无可救药”了。暑假里往往整天上网而废寝忘食,父母也无可奈何。一天早晨,才不过四点,我便起了床,嘴衔着一块饼干,手里端一杯白开水,睡眼惺忪地一屁股坐到了电脑前。开始了我一整天的“聊天”工作。
暑假里上网是不会没有人理你的,同时和三四个人聊天对我来说早已不是难事,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听见妈妈说了一句:“花枯了!”我没理她,继续着我的“网上工作”。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妈妈高声在阳台上叫一句:“芸芸,你亲手栽的花枯了?”我淡淡地说:“枯就枯呗!枯了再种!”没人说话了,很长时间,家里都很安静,我也乐得忘乎所以。“芸芸,你以前最喜欢的花枯了!你小时候最爱的那种花枯了!你怎么就不心疼呢?唉!……”妈妈在叫我,听得出来是多么的无奈!我不自觉地停下了早已发酸的手指,这个时候,我才注意到,已是近黄昏时候了。
我转头看着窗外那盆在晚霞中的太阳花,它早已没有了往日美丽夺目的色彩,也早已丧失了挺拔的姿态,因为我未及时浇水,它也早已无法向着太阳开放。我不禁心头一惊。
猛然发现,我忙于上网,与“花”隔开,与人隔开,与生活隔开。此时,我深深地感谢妈妈!
网,网,网!网中网!网套网!世界被网网着,人与人之间被网隔着;人与自然更是因为网的存在而几乎隔绝……
我赶紧换了衣服,叫上弟弟,一起去感受夏日黄昏的美景!
至少,当我的牙齿都掉光,当我坐在摇椅里慢慢摇时,我还有“太阳花”这非网络化的回忆。
“网”中的人们,快走出来吧!走向现实,走向自然,让自己的生活走向一个真实的世界!
【批阅意见】
本文语言清新,立意深邃,手法巧妙,闪烁着小作者的灵气。
灵气之一:善于用真情写真事,真切感人。文章用抒情的笔调描写自己从爱上网、爱聊天到难以自拔、废寝忘食,后来终于从网中解脱出来的故事,委婉地告诫中学生不要在网中沉论自己,不要被上网这把双刃剑刺伤。现身说法,亲切感人。
灵气之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表达主题,余味无穷。作者明明是写中学生上网不能以牺牲正常学习、生活为代价,更不能沉湎其中不能自拔的主题,却偏偏荡开一笔,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自己上网时的兴奋,再写自己一天如痴如醉的网上生活,然后笔锋一转,无情地解剖自己被网网着的可悲可笑,最后毅然决然地走出网中网,卒章显志。
灵气之三:大量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和细节描写。如开头两节写自己上网的内心感受与独白,后来看见太阳花打蔫的内心一“惊”,以及走出网中网时的感悟等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深刻;母亲三次催促我的细节描写,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了文章真实感人的力量。
灵气之四: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巧妙结合。文气贯通,文笔细腻,既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又如风行水上,激起阵阵涟漪,让读者受到审美启迪。
【考场佳作2】
网里人生
北岛的一字诗——《生活》:网。
我不知道,在北岛的眼里,那张所谓的网是否承载起生活的重量,而我们把人生编织成了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网,每个生命都在网里挣扎,而每个网眼都是深深的困惑。大学毕业那年,我就是:揣着这样一张网走上了三尺讲台。
每张网都包裹着自己隐秘的情感,初为人师的我曾试图去解读那网中所有的心情,只是情感的旋涡里,我并没有自己当初想象中那般优秀。而那一次,我竟如此感性地在两个学生中做出了判断。
事情其实很简单。我在学生上交的作文中读到了一篇优秀的文章,只不过同时出现在两个学生的本子上。乍看的一刹那,年轻气盛的我有些许气愤——抄袭是一种可恶的虚伪。我决定严肃处理这件事。
两个学生都默默地站在我的面前,一个是语文课代表,我的得意门生,另一个是个有些木讷的女生,在我的印象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实我心里的天平已经做出了判断——我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教师固有的私心与偏袒。结果有些令我气愤,当两个人都否认抄袭的时候,我更是激动地认定了女孩惊慌的神情,因为我相信:课代表不会那样敷衍我的任务。
结果很简单,我命令女孩重新写一篇上交,而那篇作文还给了课代表。
不久,女孩上交了作文,只是下面多了一行简单的小字:老师,作文是我的。
我有些诧异,蓦然有些迷糊了——想到了网。
我忽然记起自己孩提时的那个黄昏,当父亲厉声质问是谁拿走了他放在桌上的零钱时,弟弟狡黠地指着我的口袋,然后一溜烟地跑掉了。我有些惊讶,虽然我知道那钱已成了零食进了弟弟的肚子,可是有些既定的情感,是永远理性不了的。
就像现在吗?我的眼已然迷糊起来。
我忽然明白,每个人生,其实都有许多的情感在交织成纷繁的网。网里人生,我们是否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为师多年,往事像风干的萝卜条,我记忆在生命中曾经是那么仓促而单薄。而理性地认知就像用泉水去浸泡,让我看到了一种生命复原的过程,那是一种世间最具人情味的过程,是一颗种子开放花朵的过程。
【批阅意见】
“巧”字为先 文质尽见。
初读此文,新颖独特的构思、简洁而理性的语言,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篇应试之作,全得益于一个“巧”字。
一、巧解材料。从“智子疑邻”中巧解出“理性认知”的主题,并巧妙地与学生生活中的作文风波、孩提事件相联系,使文章材料的筛选深入、具体,具有生活性和哲理性,又全然不露痕迹。
二、巧设角度。设想文章如以学生的真实身份组文,便会平淡许多,而本文中独特的叙事角度与老到而理性的语言,可谓相得益彰,使它从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
三、巧妙构思。文章以“网”为题,以“网”入题,以“网”引题,以“网”破题。“网”字成为文眼而贯串始终,使文章主题的揭示更具哲理性和艺术性。
【考场佳作3】
生活如网
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 ——泰戈尔
从哲学上来说,凡是社会的人,脱离不了社会,自然也会受到诸如名利、情感、失败与成功等等困扰,犹如一张张的网,将天下之人一网打尽。身处网中的我们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等一系列的滋味品尝。
(一)名利网
战国时的商贾往返于各诸侯国,囤积居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吕不韦以商人的智慧,辅佐秦王成人,最终登上虎狼之

《生活》网 这首世界上最短的诗,是那个国家的谁写的?

赵振开,又名北岛,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 。

标签: 北岛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