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李恪,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443

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新皇登位后,授予那位能力出众的兄长吴王恪以司空之职,对于一个仁慈的帝王,和一个没有野心的属下来说,这似乎是最好的结局了。然而最好的结局,通常却不是最后的结局。

一切都是那样的戏剧化,房家的内部斗争,本来是与恪无关的,但偏偏,恪最心爱的妹妹高阳是房家的媳妇,这足以使逐渐蜕变为野心家的长孙无忌暗暗窃笑,对这个在他看来对大唐江山威胁最大的皇子,他一直在千方百计的罗致他的罪名,终于被他找到了这个机会,而他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三年了。

房家出了房移爱这样的子孙,实在是极大的不幸,他在长孙无忌的威逼利诱下,狠毒的将吴王恪拉了进来,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是长孙无忌期待已久的答案,任何都明白,没有人会为李恪辩护,也没有人会站出来证明李恪的清白,房移爱傻傻地期待着,期待因为李恪的“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可以免死,却不知正因为他把李恪推进了这个深渊,使得他离鬼门关又进了一步。

这次皇室大清洗,异常的惨酷,血流成河,但最冤枉,最无辜的一个就是吴王恪,然而恪,却没有丝毫的畏惧,在他心里,何尝没有对长孙无忌的刻骨憎恨,所以他在众人心中才会成了反长孙集团的精神领袖,他冤枉,是因为他没有参加这次愚蠢的行动,以恪的才智,怎么会参与这场愚蠢的行动,他根本就毫不知情,而这样愚蠢的陷害,只有高宗李治相信了,只有那个李世民名副其实的继承人相信了,这就足够了,足够置恪于死地了,好在,天下人知道,天下人明了,甚至连长孙一党的人,都明白李恪是冤枉的。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089960.html?si=2

唐朝的吴王李恪什么时候死的

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李恪(619-653年),字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

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拜安州都督。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神龙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后恢复吴王爵。

扩展资料:

吴王李恪为太宗第三子,杨妃(隋朝公主)所生,英俊不凡,文武全才。太宗生前很喜欢李恪,常称其“类己”,一度打算立其为太子。

长孙无忌因为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固争,以为不可”。太宗知道长孙无忌的真实心意,他立即反对是因为吴王不是长孙皇后所生。

然而,太宗到了晚年,当时健在的开国功臣已经不多。长孙无忌兼有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双重身份,威权日隆,已经有左右朝政之势。

像太宗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无法摆脱当时局势和环境的控制,在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上,虽然没有被后宫所干扰,却不得不遵从重臣的意见。

所谓“形势比人强”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相当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虽然太宗最后按长孙无忌的意愿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但吴王李恪“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卷七十六·吴王恪传》),长孙无忌“深所忌嫉”,为他立即利用“房遗爱谋反”事件诬陷吴王李恪参与谋反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恪

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的结局是怎么死的

【85集9分47秒字幕:永徽四年,高阳公主谋反,与其同党房遗爱、薛万彻等人一同被诛杀,吴王李恪被此案牵连,于神龙元年平反昭雪。】被此案牵连:说明李恪已被杀。平反昭雪:说明是冤死的。

  《武媚娘传奇》剧中的李恪其实是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文韬武略最为出众的一个,他的母亲就是前朝公主杨淑妃,亲生父亲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杨淑妃后来才告诉李恪的),而李恪其实也算是隋炀帝的后裔。李恪本性并非看淡名利不争不抢,实则是心机深沉稳重的一个人,时刻等待着机会准备厚积薄发,在设坛祭奠李承乾与李治喝酒畅谈的时候去,我以为他要犹豫了,实则没有。李恪的心中一直就有一个非常远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造反称帝,一直没有实施只是因为自己庶出,而且母亲又是前朝公主的。在目睹了太子李承乾逼宫造反未果,魏王李泰密谋造反失败,经历了李世民驾崩和李治登基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计划,后来联合高阳公主等人试图夺权篡位,无奈最终高阳事情败露被杀,自己也受到了牵连。

  在李恪的计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便是淑妃娘娘的长史杨青玄,淑妃娘娘逝世后,杨青玄就跟随吴王李恪,为了能更好的实施自己的计划,还一起远离了长安往安州驻守。在此期间,李恪费尽心思得到李治的信任,离开长安就是为了麻痹李治,使李治降低对自己的注意和防范,为有朝一日能够回到长安。而有勇有谋的杨青玄此时就成为了吴王的得力助手,不仅出谋划策,还武功高强,又尽心尽力的效忠杨家,也正是杨青玄在关键时刻为吴王挡箭,为吴王笼络朝野上的文臣武将。此等女子真是世间难得。

  吴王李恪其实最后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有满腹诗书经纶,文韬武略却无处发挥,英雄又怎敢居于人下,只是还未来得及造反 ,便被长孙无忌诬陷,定以谋反的罪名给陷害至死。而长孙无忌之所以陷害吴王,是因为当初李世民有意定李恪为太子,但长孙无忌强烈反对,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为稳定朝纲,以防李恪造反夺位,先发制人,害死了吴王李恪。

  【第84集】 李恪与高阳公主即将谋反:

  长孙无忌伏案阅卷,陈大人送了一封书信给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看完书信心中不由一紧,陈大人在信中提醒长孙无忌提防吴王李恪造反。雉奴喝醉了酒苏醒过来,武媚娘坐在床边照顾雉奴,雉奴一觉睡醒猛然记起还有许多奏折没有批阅。皇后劝说萧妃一起喝下毒药自杀,只要两人愿意自杀其它亲人方能逃过一劫,皇后已经不想再活在世上只想尽快结婚自己的生命,萧妃在皇后劝说下同意喝毒酒自杀,两个女人拿出毒酒喝下肚中死在冷宫中。太监王德来到雉奴身边宣布皇后与萧妃已经自杀,雉奴听完王德的话面色平静没有露出过多的悲痛,皇后与萧妃挖苦心思想除掉武媚娘,雉奴早就对两人产生了杀念,两人识趣的喝下毒酒自杀,雉奴仅是怔了一下没有露出过多的悲痛。长孙无忌多年以来一直干涉雉奴的权力,雉奴决定与李恪联手逼长孙无忌辞官不再参政,长孙无忌猜到了雉奴的心思主动辞官,雉奴与李恪见面将长孙无忌辞官的事情说了出来。本来雉奴打算与李恪联手逼迫长孙无忌退位,结果长孙无忌主动退位省下了雉奴与李恪联手的时间。李恪秘密与高阳公主见面,高阳公主叮嘱李恪寻找机会造反,李恪在高阳公主的叮嘱下做好造反准备。武媚娘得知长孙无忌已经辞官,心中升起不安找到雉奴谈起李恪,李恪表面上对雉奴非常尊敬,其实暗中已经计划在造反,高阳公主很有可能是李恪造反的帮手,武媚娘提醒雉奴不能掉以轻心,长孙无忌多年以来一直怀疑李恪造反,武媚娘希望雉奴能找长孙无忌帮忙,长孙无忌在朝中权力盖天完全有能力帮助雉奴镇压李恪。雉奴在武媚娘的劝说下找长孙无忌秘谈,长孙无忌其实是想引诱李恪露出真实面目所以才辞官,如果李恪真的以为长孙无忌已经辞官,一定会露出真实面目举兵造反。雉奴与长孙无忌在房中秘谈之时,武媚娘站在门外倾听。

  【第85集】 高阳公主被武媚娘处决

  雉奴与长孙无忌在房中秘谈之时,武媚娘站在门外倾听。高阳公主来到辩机坟前做好造反准备,多年以来高阳公主为了替辩机复仇不惜杀害武媚娘的两个孩子,武媚娘已经知道高阳公主是杀子凶手,高阳公主扑到辩机的墓碑前内心非常矛盾心知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狠毒之人。在辩机的坟墓面前哭述完毕,高阳公主骑马带兵造反,房遗爱跟着高阳公主一起杀向雉奴,保护雉奴的禁军与高阳公主为首的反军血战。长孙无忌找到一个老将军想说服老将军支援雉奴,武媚娘拿着老将军夫人随身携带的玉佩找到老将军,老将军见武媚娘手中有夫人的玉佩,吃了一惊拔剑对准武媚娘,武媚娘面对老将军手中的宝剑面不改色,长孙无忌脸上升起焦急提醒老将军不要胡来。武媚娘面色平静提醒老将军必须出兵支援雉奴,雉奴情况危急随时有可能被高阳公主劫持,如果老将军不出手支援雉奴,武媚娘的手下就会杀掉老将军的夫人以及所有相关之人。老将军在武媚娘的威胁下出兵支援雉奴,雉奴在老将军及时支援下擒获房遗爱。

  (字幕:永徽四年,高阳公主谋反,与其同党房遗爱、薛万彻等人一同被诛杀,吴王李恪被此案牵连,于神龙元年平反昭雪)

  一年后,雉奴决定处决房遗爱,高阳公主主动向雉奴认错,雉奴没有怪罪高阳公主只想处决房遗爱。三日过后,房遗爱被押往刑场,行刑之前房遗爱左看右看像是在等人,行刑官员提醒房遗爱有遗言赶紧写下,房遗爱无心写遗书非常希望高阳公主出现,高阳公主没有来刑场送房遗爱最后一程,房遗爱被行刑官处决。高阳公主捧着辩机的骨灰准备逃离王宫,武媚娘来到树林里面拦住高阳公主,高阳公主虽然心中已经产生惧意,但依然扮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提醒武媚娘不能杀她,雉奴的兄弟姐妹死的死走的走,高阳公主已经是雉奴唯一的妹妹,如果武媚娘杀害了高阳公主自然无法向雉奴交待。武媚娘没有被高阳公主吓倒,而是面色悲愤指责高阳公主的所作所为,高阳公主求生心切又哭又闹,武媚娘指责高阳公主为了一已私欲杀害她的两个孩子,高阳公主穷途末路掏出匕首企图偷袭武媚娘,站在旁边的几个太监合力拿出布匹勒住高阳公主的脖子,高阳公主被几个太监吊死在树上......

  【历史中的李恪】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薨于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史臣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武后斫丧王室,潜移龟鼎,越王贞父子痛愤,义不图全。毁室之悲,《鸱鸮》之诗,伤矣!比齐佑之妄作,岂同年而语哉!赞曰:子弟作籓,磐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冲、撰愤发,视死如生。承乾、齐佑,愚弟庸兄。《旧唐书·李恪传》

  书评:历史中许多名人都称赞李恪文韬武略,毛泽东更称他为“英物”,并为他感到惋惜,可鉴李恪在确实是个了不起的英雄,是个正面励志的人物。

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

李恪: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李世民的儿子: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唐太宗十四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后来,李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2子楚王李宽,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4子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35岁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第5子李佑,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佑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佑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第6子李愔,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是个浪荡公子,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第7子李恽,贞观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

第8子李贞,贞观五年,封汉王,十年,改封越王、扬州都督。“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9子李治,贞观五年,封晋王。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

第10子李慎,贞观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1子李嚣,贞观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谥曰殇。

第12子李简,贞观五年封代王,其年薨,无后,国除。

第13子李福,贞观十三年封赵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

第14子李明,贞观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有阿史那云和吴王李恪其人

《贞观长歌》上阿史那云真的是吴王李恪喜欢的人,但那是虚构!!!

吴王李恪怎么死的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诸子为了争夺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伤,此时李世民曾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终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晋王李治身上,这对于当雄心勃勃的李恪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因此有了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有一定的怜爱之心。而编剧就凭这句话而把李恪写的如此不堪让我等不能接受。

  由于李恪有隋朝宗室的这一层特殊身份,其难以被朝臣们接受。想想也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礼法至上的时代,文武朝臣们当年跟随李渊父子历经生死打下来的江山,又怎能让唐朝的皇帝宝座重新回到隋炀帝一支?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

  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

  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史书记载:

  《新唐书》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光宅中,仁遇赦还,适会荣以罪斥,故得袭郁林县男,历岳州别驾,爵郡公。尝使江左,州人遗以金,拒不内。武后遣使者劳曰:“儿,吾家千里驹。”更名千里。自天授后,宗室贤者多株剪,唯千里诡躁不情,数进符瑞诸异物,得免。中宗反正,改王成纪。未几,进王成。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千里与其子天水王禧率数十人斩右延明门以入。太子败,诛死,籍其家,改氏“蝮”。睿宗立,诏还氏及官爵。玮蚤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礻玄,出继蜀王愔。开元中,以傍继国改封广汉郡王,迁太仆卿同正员,薨。

  《旧唐书》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吴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将赴职,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有子四人:仁、玮、琨、璄,并流于岭表。

  寻追封恪为郁林王,并为立庙。又封仁为郁林县侯。永昌元年,授襄州刺史。不知州事,后改名千里。天授后,历唐、庐、许、卫、蒲五州刺史。时皇室诸王有德望者,必见诛戮,惟千里褊躁无才,复数进献符瑞事,故则天朝竟免祸。长安三年,充岭南安抚讨击使,历迁右金吾将军。中兴初,进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将军,兼领益州大都督,又追赠其父为司空。三年,又领广州大都督、五府经略安抚大使。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千里与其子天水王禧率左右数十人斫右延明门,将杀三思党与宗楚客、纪处讷等。及太子兵败,千里与禧等坐诛,仍籍没其家,改姓蝮氏。睿宗即位,诏曰:“故左金吾卫大将军成王千里,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永言沦没,良深痛悼。宜复旧班,用加新宠,可还旧官。”又令复姓。

  后世评价: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

  《新唐书》600多字专门写李恪,很大篇幅是说他“封官的经历”:先是“长沙王”,后来又封“汉王”,没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吴王”,最后死了,还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京城外地转,也所谓“王运多舛”。为什么会这样呢,李世民对臣子们说出了实话,“不是我不想常常见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让他在外地当官,这样即使我死后,他们兄弟间也不会自相残杀。”(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这话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较喜欢李恪的,甚至一度认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较完美的接班人,《旧唐书》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里不仅认为“恪善骑射,有文武才”,也记载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的话,“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

  但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李世民最终也没有选择李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让他的嫡子,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皇后生的李治当了皇帝,这注定了李恪后来的悲剧所在。

  李世民临死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自然对他的亲外甥——高宗李治格外关照。关照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李治当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总给他戴绿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试图谋反被朝廷察觉,长孙无忌借题发挥(叫“因遂诛恪”),不仅杀了房遗爱、高阳等几个人,顺带着荆王李元景和“时任”吴王的李恪也一并干掉了,“以绝天下望”(就是让那些希望李恪当皇帝的人彻底死了这份心)。李恪当然不服气啊,“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意思是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长孙无忌因当初阻止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事后被武则天逼得上吊自杀,还好家族成员只是流放边疆,没有灭族而已。

  这史书上除了说李恪的优点和不幸遭遇外,有没讲他的坏处或者说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书》载,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这说明李恪确实曾经表露过想当皇太子,继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无能的李治,文武双全又很得父皇欣赏的李恪有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怪就怪他没有一个像长孙无忌那样的好舅舅罢了。

  至于有些朋友考证出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几世孙,并追尊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终于一圆李恪的皇帝梦,这实在有些误会,因为李昪追认的这个祖宗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四个儿子李恪,并不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李恪何人?对历史无多大兴趣的人自然不甚了解。应该说,李恪是大唐一位极卓越的王子。

武媚娘传奇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李恪造反了吗

是的,吴王李恪谋反了,最后李绩率军救驾,太监王德王公公为保护亲手看着长大的稚奴拿剑和吴王李恪对抗,确被吴王一箭穿心,死了

最后李绩出手一剑射散了吴王的发鬓,李恪见李治势大,无力回天,主动迎向李治拔出的的剑,死了,死前要李治拿着他的人头去向外面的老将立威,

这就是吴王谋反的剧情,可怜王德王公公忠心耿耿,唉

下面的剧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一一叙述了

吴王李恪的结局为什么在唐太宗14个儿子中最悲惨

因为他的政敌是长孙无忌,高宗时期在铁娘子出来前很牛的人。

李恪的母亲是隋朝公主,也就是杨广的外孙。

吴王李恪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同时被授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4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标签: 吴王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