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练制度上分析清王朝经制兵制——八旗与绿营没落的原因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29

清王朝统一天下的支柱性军事力量是八旗和绿营,而中前期的八旗和绿营也为清王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取到决定性作用。康熙平三藩、乾隆西北用兵、乾隆十全武功大多数都是八旗和绿营的功劳,然而,八旗与绿营在清王朝中后期却战斗力急剧下降,尽管八旗与绿营始终是清王朝经制兵,但是清王朝中后期它们却成为“双枪兵”——一手烟枪,一手洋枪,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节节溃败,其支柱地位则由在新起的湘军、淮军和北洋军所替代。


清初清王朝皇帝与八旗兵狩猎


一、八旗的操练制度与实际情况

八旗最初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清初具有极高的战斗力,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制度,而且是一个集行政生产军事诸职能于一身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清王朝的根本制度。女真人在每逢部落外出打猎时,均以10人为一队,每人出箭一枝,称为“牛录”(即汉语大箭的意思),而牛录的领队就被称之为“牛录额真”。


女真族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然后整顿编制,遂在牛录制基础上设立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创建以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四旗制”。随着努尔哈赤带领的女真人的实力的不断增加,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八旗制度就此确立。


八旗服装


清入关后,人丁生繁,兵额固定,八旗逐步演化为从各旗各佐领中抽选固定数量的男丁充兵。为了加强清王朝军事防御,也为了清王朝统治的巩固,命令八旗兵在京师和各地驻防。为此,八旗分为守卫京师的“禁旅八旗”和留守全国各处险要之地的“驻防八旗”。清王朝将八旗主力都集中在北京城(盛京也有一部分八旗兵),北京城成为八旗最主要的根据地,这些八旗精锐平时拱卫中央,战时调度出征。


禁旅八旗兵主要分为骁骑、前锋、护军、亲军、步军、火器五种。其中骁骑营是骑兵,人数最多,属于八旗主力兵种;而最精锐的八旗是前锋营,战时为先锋,平时为皇帝的前哨警卫;亲兵营属于“上三旗,旗主是皇帝,主要职责是护卫皇帝、拱卫皇宫;护军营主要属于“下五旗”,主要职责是守卫紫禁城;地位最低的是步军营,负责京城治安;八旗虽然有火器营,但是前期还算有所作为,越到后期越不重视。


清王朝自诩以武功定天下,因此对于八旗的军事训练非常重视,清王朝入关以后,清王朝皇帝将“弓马骑射”作为维护王朝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将“弓马骑射”视为国家的根本,八旗旗人基本的要务。


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皇帝下诏:“我朝原以武功开国,频年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恃骑身。今荷天庥,天下一统,毋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造精良。”


于是清代逐渐形成了八旗系统的操练军士制度:一为八旗定期操练制,二为皇帝大阅制。八旗操练制分为京师禁旅和各省驻防两种,二者操练章制内容大体一样,略微有不同,八旗中的“皇帝亲军”上三旗“——镶黄、 正黄、正白三旗,其操练章制规定为“每月分期习骑射二次,习步射四次 ” ;而八旗主力——骁骑营则为“每月分期习射六次,都统以下各官亲督之”;前锋营则月习步射六次,左右翼各分前锋之半,兼习鸟枪,月习十次,均由统领督率;除此之外,全体八旗官兵还需要春秋二季穿甲习步射二次,穿甲定期习骑射二次。另外,春月分操二次,合操一次。 秋月则会诸营大操一次。


八旗的日常操练,主要是练习骑射步射,除此之外,可能会练习一些火枪火炮射击和阵法操练。禁旅八旗各旗中,前锋营、亲兵营、护军营、骁骑营都必须操练弓马骑射,步军营则是专门操练步射。火器营主要操练鸟枪和火炮(旧式火炮,大多数以明清交际时期的为主)。当然火器营依然是八旗兵,平时也必须要操练弓马骑射。


八旗操练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阵型,比如鸳鸯阵、三才阵等等,清初曾大规模使用火枪火炮,操练一些比较简单的使用火枪火炮的方法,比如交替使用火枪火炮,但直到清王朝末期改革新政,学习西方,编练新军之前,所用阵型,所用火炮,所用方法已经上百年没有任何变化,任何改进。


在清初,八旗兵还能坚持操练,到了乾隆年间,八旗操练逐渐废驰,到了道光年间,基本名存实亡。平时八旗章制中规定的每月练习步射、 骑射,每年合操、考核大多敷衍了事。


咸丰元年(1871年)曾国藩上奏:“臣考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卢沟桥、玉泉山,天孤亲御,外藩从观, 军容一肃,藩部破胆。自嘉庆十一年至今,不举大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阵之事,又不见搜狩之典,筋力日懈,势所必然。”


晚清时期的八旗子弟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都证明了八旗兵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清王朝定鼎天下的时候,为了奖赏功臣,给予八旗兵优厚的特殊政策待遇,而且清王朝一直把八旗视为国家的根基,结果导致八旗子弟变成不学无术、手提雀笼、終日闲游、相聚赌博的社会渣滓。八旗日常操练中甚至出现了“雇人顶替,点缀了事”的现象。


八旗的操练制度不可不谓完善。如果操练能够按照这样的制度规定认真执行的话,八旗兵的战斗力依然可以保证,绝不会比湘军淮军差,但是八旗的操练除了清初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外,基本就没有正常操练过。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 1、任何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基础,离开了其赖以存在的条件,都会腐化变质。八旗制度形成于女真狩猎传统,当他转变为封建社会制度的话,还能勉勉强强使用,但是当这种制度碰到近代工业社会,那八旗制度就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
  • 2、作为操练制度,讲究的就是军法如山、纪律严明、赏罚公正。在对八旗兵的操练过程中对军队的纪律的操练应当贯彻在操练的整个过程中,厚赏重罚,但是实际上八旗兵最后却演变成少爷兵,因为这些人都是皇族或功臣的后代,没人敢罚,当军法无法实施之后,那么军队也就趋于没落了。
  • 3、八旗本身的体制问题。八旗兵在清王朝中晚期基本就是一支只会耗费国家钱粮却没有丝毫作用的废军,但是清王朝不允许八旗子弟经商、做手工业等方式赚钱,自找出路,加上八旗子弟本身就是功臣后代,打不得骂不得,导致其成为各地的恶霸流氓,八旗制度彻底沦为国家一个巨大的恶性肿瘤,不断吸取国家的营养却对国家一无是处。

二、绿营的操练制度和实际情况

绿营兵,是自清初入关以后沿袭明朝兵制而组建起来的一支汉军部队。由于女真人丁稀少,清王朝出于控制全国的力量不足,不能周遍控驭,同时也是因为汉人数量极其庞大,出于以汉制汉的考虑,在顺治初年组建绿营 ,所以清军的主体是绿营。


绿营兵的影视形象


绿营兵其制兵握于兵部,其兵籍由兵部负责,兵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绿营兵粮饷由户部负责,而且兵额的补充一般也是从具有兵籍的家庭来补充,所以,绿营兵也是一种世袭兵,全国绿营的兵权通过兵部与户部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上,所以兵权归于国家,不为将帅或地方所私有。


绿营的编制序列,除京师巡捕五营共计一万人隶属于步军统领外,大多数部署于各行省。


一省的绿营体制如下图:


一省绿营的配置


驻各行省的部队归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统辖,总督统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由提督统辖的称提标,由总兵统辖的称镇标,标下一般有二至五营,集中镇守,作战时为机动力量。


除了总督、巡抚自己统辖的标之外,一省的绿营军事体制分提、镇、协、营四级,以营为基本单位。绿营的装备,以冷兵器为主,热兵器也有,冷兵器主要是弓矢、矛戟、刀斧、膝牌、藤牌等等,火器主要是鸟枪、抬枪,另每1000人配发火炮10门,但是不管鸟枪还是火炮都是很落后很古老的。


清朝抬枪的操练


绿营在清朝前期,战斗力不差,在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叛乱,征讨大小金川中屡立战功,也有过无比荣耀的辉煌,但是到了晚清时期, 绿营兵的战斗力已经日益衰落,军纪废弛,营务败坏,“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们面对太平军的攻势畏首畏尾,怯懦不堪。


曾国藩对当时绿营有过真实的描述:“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雎,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也就是说曾国藩明白这群绿营兵唯一的作用:“虽然我们打仗不行,但我们可以在自己人背后捅刀子啊。”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总而言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强烈冲击,绿营已经不堪大任,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不能正常运转。


游手好闲的绿营兵


绿营的腐化衰败的重要原因有几点

  • 1、绿营兵的过度分散,难以集中在一起操练。绿营在编制上的最大的弊陋之处主要是在营以下,绿营中的营没有固定的编制,而是根据驻守地区是否重要、任务是繁重还是简单来决定的,人数200~1000不等,营以下部队基本都没有集中驻扎在一处营房,而是数名、数十名、数百名(很少超过200名以上的)分散在各个市镇要冲之地。除了督标抚标提标镇标之外,其他绿营兵很难集中到一起参加操练,导致清朝所规定的的定期操练制难以实施,士兵操练流于形式、变的虚文敷衍,战斗力越来越弱。
  • 2、绿营兵具有国防军与内卫部队双重职责,而且内卫部队主要职责是监视民众,维持社会治安,操练制度徒具虚文。清军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社会治安、保证国家社会秩序,而绿营的主要职责是防民和内卫。为了有效的监控民众,防止造反,鉴于当时的交通困难而能及时镇压反叛,绿营在各个市集、要道、险要之处,设立大大小小的据点,驻扎绿营兵,间接导致绿营兵的分散,操练无法正常进行。

除此之外,绿营兵还负责保护粮饷,解送钱粮,缉捕、押运、察奸犯人等差役,使得绿营兵渐渐沾染上衙门差役一样的油滑钻营取巧的不良风气,操练制度日益徒具虚文。


  • 3、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国的清朝对绿营这种汉族武装力量也多有防范,导致操练制度日益流于形式。在封建专制王朝,任何强兵悍卒都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像绿营这种全国总兵额多达60万的武装力量,历朝历代都会多加防范,加上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高度中央集权政权,不可能不防备绿营。事实也是如此,清朝防备绿营的基本策略就是用兵力集中的八旗监视兵力分散各地的绿营。

所以绿营兵驻扎的分散,操练的稀疏而导致战斗力的降低更多的出于政治的考虑而不是军事的考虑。


  • 4、绿营操练制度注重阵法,注重“花架子”,不注重实际内容。绿营兵操练一直沿袭于明朝的方法,特别注重于阵法操练,但是几百年的时间导致阵法越来越不合实际,最终操练的阵法变成一种“花把式”而以战场临阵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相干,这就是所谓的“重虚文而轻实践”的弊陋。

乾隆五十年(1786年),陕甘总督福康安上奏陈述绿营落后的操练制度练方法时说道:“向来绿营阵势,止系两仪、四象、方圆各式,此皆传自前朝,相沿旧样,平时校阅,虽属可观,临敌打仗,竟无实用。在各营演试之时,明知所习非所用,不免视同具文,饰观塞责。”


总结

清朝经制兵的编制说明了清朝八旗和绿营的本质,它们不仅仅是一支国防性质的军队,而是兼有监控全国、内卫部队、国防军队三种职能合一的军队,其中主要职责是监控全国,次为内卫,镇压叛乱,最后才是国防军,清除边患。


八旗太过娇贵而疏于操练,绿营兵职责过多、驻扎过于分散而无力操练,最终导致八旗和绿营腐化堕落。这也就解释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拥兵80万的清朝为什么连一支像样的部队都拿不出来。


太平天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