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十字街后造八卦台,先修十字街后造八卦台主人堂中坐恭候客人来打一动物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295

《天台问道》

先修十字街后造八卦台,先修十字街后造八卦台主人堂中坐恭候客人来打一动物

道教南宗,由天台人张伯端创始于北宋,其宗旨是性命双修,也就是炼内丹,调理内心,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隐逸仙学,隐居山林清修,代表作《悟真篇》,专言内丹,天台是道教南宗创立地。

祖庭桐柏宫始建于三国吴时期(公元239年),是孙权授意葛玄所建。在宋代时,达到鼎盛,曾有36宫72院围绕在桐柏山头,元末毁于大火,清雍正帝敕造桐柏观,赐名:桐柏崇道观。

1959年,为造桐柏水库,桐柏宫被淹在了水库底,众道士就暂时栖居在鸣鹤观,没想到一居就是半个多世纪。但是,半个多世纪来,桐柏宫的道长们从未放弃过重建新宫的愿望。2008年,新桐柏宫终于完成奠基,开始兴建,目前,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并开设“浙江道教南宗学院”道教南宗也将随着新宫的建设完工而翻开新的篇章。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教义带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标签,而历来被视作道教圣地的天台山,它几乎参与、见证了道教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刻,更创造出无数璀璨的道法教义,带领东南道教走入了兴盛世代,成就了天台山文化的又一个高峰。那么,一起来吧,以文字为舟,走进天台山,走进道教圣地,聆听山中故事。

展开全文

【道教起源】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其思想渊源于西汉时的黄老道。东汉顺帝时(126-144年间),张道陵创立天师教(俗称五斗米道),可以说从那时候开始就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主张神仙信仰。千百年来来,道教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广博的包容性和历史的传统性之特点,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乃至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先修十字街后造八卦台,先修十字街后造八卦台主人堂中坐恭候客人来打一动物

与佛教的来生轮回理论不同,道教崇尚神仙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目标,(太极、八卦、乾坤、两仪都是一种平衡、和谐的表现形式)。提倡的是个人的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在日常的修为中,道教不仅尊道而且贵德,认为“道”是体,是事物运转的规律性;“德”是用,是遵行这个规律的标尺。故道教主张出世不忘众生疾苦,入世不计个人得失,体道修德,功德成仙。

在道教的发展史中,随着时代与地域发展的变化,道教也产生了诸多流派。12世纪以后(宋代),道教逐渐分为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派系。两大派系的区别是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全真教王重阳、全真七子这些人物,往往都穿道袍),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lù),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消灾)。桐柏宫属全真教,所谓的南宗就是全真教在地域上分南北两宗,就像佛教禅宗也分南北两宗一样,总的修行宗旨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修炼方式、理论参习中会有所不同。

南宗期间,紫阳真人张伯端创立了道教南宗,代表作《悟真篇》结合儒释道三大典籍之精髓,为道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支派。

天台山的祖庭之名并不是一夕而成,而桐柏山上鼎盛了数千年的道家香火亦经历过无数次燃起与熄灭,自一千多年前起道教甫上天台山,至今日得“圣地”尊称,其中有三个人,一定是天台道教历史绕不过的。

【葛玄——“葛仙翁”】

葛玄,三国著名高道,道教灵宝派祖师,字孝先,号仙翁,世人尊称其为“葛仙翁”,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葛玄祖籍山东琅琊,后迁至江苏句容,祖父、父亲皆为当时朝中重臣,葛氏为真正的宦族世家,并奉信道法。或许是受家族的影响,又或是葛玄本人天赋异禀,他自幼博览群书,十五六岁时即名震江左,却尤喜老庄之说,不愿入仕为官。

在天台县城北有一座赤城山,山中有一洞天,名曰“玉京洞”,公园178年,葛玄上天台赤城山,师从左慈,读经学道,炼丹修行,受太精、九鼎金液等丹经。三年后,学道有成,遂离开天台山,遨游名山大川,曾去往盖竹、括苍、南麓、罗浮、长山、兰凤悟道修行。公元239年,吴主孙权在天台桐柏山上修建一所道观,取名为“天台观”,建筑落成后,葛玄应他之邀重返天台山传道讲经。道教文化辐射生活最深最广的就是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半生归隐天台,葛玄不仅仅潜心修行,宣扬道法,更结合修道炼丹,在天台山中劈园植茶,为祛疾养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

【司马承祯——“天台白云子”】

葛玄之后,天台山道教之名愈渐丰盛,慕名而来的信徒不胜枚数,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当此时,除孙权为葛玄修建的天台观之外,天台山上已有一批规模相当的道观出现,而当历史的车轮滚到唐朝时,天台山和中国道教也迎来了鼎盛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葛玄等有道之士为天台山打下的基础之外,东晋孙绰掷地有声、极尽溢美的描述吸引了无数人来一窥神秀天台真容,比如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字子微,道号道隐,又号白云子,河南省温县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同时又是天台宗南嶽派的创始人。他自年少时便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二十一岁时上嵩山尊道士潘师正为师,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遍游天下名山,约天授年间隐居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圣历二年,他奉武则天诏入京讲道,武则天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

此后,他声名遍传天下,睿宗亲下旨意在原天台观的旧址上重修宫观,更名为“桐柏观”,拥有一堂(黄云)、二台(凤轸、从妙)、三坛(元晨、朝真、朝斗及炼形室、龙章阁),并严禁桐柏观四十里内不得樵猎,五里内不许迁葬。

在睿宗、玄宗二朝期间,他分别于景云二年、开元九年、十年、十二年、十五年四次从天台赴京面圣,应对修身治国之道,其间也曾分往南岳衡山、句容茅山、济源王屋山等地,创建了天台桐柏观、王屋山阳台观。司马承祯所著《天地宫府图》首次明确了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洞天福地的划分。其中十大洞天,台州委羽山洞、赤城山玉京洞、括苍洞就占了三分之一。另外,司马承祯的绝大多数著作也是在天台山完成的,如《天隐子》、《坐忘论》、《天地宫府图》、《服气精义论》、《素琴传》等名篇著作。

从天授年间隐居天台,到开元十五年离开天台,他将半生的道家修行文化尽数留给了天台山,他的形上妙道学说,在唐玄宗时期开辟了人类生活的新天地,提升了整个王朝的精神生活的境界,为“开元盛世”提供了思想基础。

【张伯端——“紫阳真人”】

无论是葛玄还是司马承祯,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出相同的人生轨迹:出生高门、遇名师指点、得当朝统治者看重,但在天台道教的历史上,最终奠定“天台道教圣地”的张伯端,他经历的一生却诸多波折。

张伯端,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尊为“紫阳真人”,天台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曾中进士。张伯端依凭一身才学,曾以幕僚身份进入高官府第,饱尝世间心酸,人情冷暖,某一日,忽然彻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遂看破功名,纵火烧毁案上文书,也由此被发配岭南。此后,他愈感官场无望,便在晚年,浪迹至云水,访求大道。公元1069,张伯端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潜心修炼。

张伯端的出名,是因为其所著的《悟真篇》。此书历时6年而成,望有缘者能“寻文解义”,有所心得。他在书中力主内丹,“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屋,一颗明珠永不离“。主张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书中还吸取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利用它来说明内丹的修炼方术,并加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可以这样说,《悟真篇》体现了张伯端炼养思想的总成,是南宗的代表著作。

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自求道之日起,他走遍名山道观,期间得到过帮助,也遭遇过不平,在人生老去的时刻,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故乡,并频繁往来于桐柏山、赤城山之间,悟道修行。他在世时并没有亲自创建学派或教派,但在其身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道教南宗。在他坐化之后百年,宋朝、清朝统治者都曾为他御书颂扬。

【天台道教圣地——桐柏宫】

从孙权为葛玄选址桐柏山修建天台观以来,一直到被奉为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在漫长的天台山道教发展史上便一直处于举重若轻地位。

唐宋鼎盛期,以桐柏宫为中心,在天台山形成了三十六宫、七十二观、一百零八处坛台的宏大的道教建筑群,仅桐柏道观一个宫就“接客可容千众”。它不但有接待一般香客的馆舍,和相适应的厨廪、道寮、粉磨坊,甚至还有可接待高官甚至皇帝的元命殿。整个宫观,穹楼杰阁之雄丽,云窗雾阁之高下,皆隐约于乔林翠霭之中,秀美瑰丽。桐柏宫的盛名之下,毫无疑问是历代往来修道之人的坚守,更不可否认的还有桐柏山钟灵毓秀的山水之色。

“山水相抱的自然环境”

唐徐灵府《天台山记》云:“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这一句话,聊聊数语,便道出了桐柏宫的选址理由。道士修行的目的是成仙,“仙”字的古写法是“山”字上面一个“人”字,可见古人把仙理解为“山上之人”。基于这种思想,宫观多会选在山顶极峰,或者半山腰,或者依崖傍壁,这样便于极目远眺,俯瞰凡界,同时可以超世脱俗,桐柏山中有句话:“吴有句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灾不生,洪波不登,实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桐柏宫建于桐柏山上,面朝正南,视野极佳,四周坐拥九峰,山水相环,抱若城郭,在出水口处则有高达300米的桐柏瀑布,更有碧溪流经庭前,占尽山水之风光。

“山中多良药”

葛洪(葛玄侄孙)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诸小山不堪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精,千岁老魅能坏人药,唯嵩镇、少室、缙云、罗浮、大小台等诸山神居处,助人为福,可以修真炼药者矣。”据查,桐柏山上野生植物多达665种,药用植物超过495种,这些天然的食品、药品滋补养身,延年益寿,能够满足崇道炼养者的需求。在道教文化中,炼丹养生是修道的主要内容,桐柏山上天然生长着适宜炼养的材料,且山水环境极为清幽,仿若世外仙境,这就成为了宫观选址的最重要条件。

几个沧海桑田,今日的桐柏山也许并不是数千年前的桐柏山;几度春秋变换,桐柏宫也早已不是千年前的模样,它经历过万人朝拜,也见证过没落沉寂,但唯一不变的是对于“道”的追求,每一位舍掉万丈红尘隐世山中的来者,都是一颗星辰,以己之光芒,照亮天台道教圣地,丰盛了天台文化。人世浮浮沉沉,心有信仰的人,都值得你我待以敬意。

小伙伴们,你了解了几分天台道教文化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