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为什么失败,南明名将李定国的纪念馆荒凉破败,可为何卖国的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889

南明名将李定国的纪念馆荒凉破败,可为何卖国的洪承畴、尚可喜的却气派热闹?

在人们看来他是跟随张献忠造反的流寇,又是南明时期的骨干分子,还是杀死两王的仇敌,他由始至终都在与清朝作对,所以根本不可能对他歌功颂德。所以他根本比不上洪承畴和尚可喜的纪念馆。

李定国先是跟随张献忠起义,被张献忠收为养子,后来逐渐凭借屡屡战功成为张献忠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在张献忠失败灭亡后,李定国没有投降清朝,而是竖起了明朝大旗,成为了南明的坚定拥护者。李定国发动对清军的进攻,而且战场上很顺利,打的敌军节节败退,甚至击杀清朝一位汉王和一位亲王,使清军遭遇入关以来的惨痛失败。可惜,由于内斗,形势再次急转直下,南明宣告灭亡后,抑郁成疾的李定国在第二年病逝。

就算如此,李定国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被称为是民族英雄,还修建了祠堂纪念他。可见,人间自有真情在,即使远在边疆地区,百姓也并不曾忘记过李定国。虽然纪念馆如今已残破不堪,但历经战火能保存至今,不得不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相比之下,洪承畴、尚可喜等清初重臣的纪念馆,倒是如火如荼,颇受人们的追捧。

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影响至今。还是希望,历史能给李定国一个认可,毕竟,他代表着当时的民族气节,在这点上,还是受到人们的支持和肯定。

“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李定国,究竟是败给满清,还是内斗?

因为内斗导致国力空虚,然后满清来攻打了以后,就因为国力虚弱,很轻易被打败。

南明为什么失败

一、因为延续了明末党争的特,内部内讧不断,比如明末的阉党余孽与东林党,复社等派系的互相斗争(马士英与钱谦益,黄宗羲,史可法等人)内部的争权夺利(比如马士英与左良玉等人的矛盾,李定国与孙可望的矛盾等等)

二、因为明军军事实力不如新兴的清朝八旗兵以及以吴三桂为首的关外辽军部队(桂王要依靠张献忠的余部,而鲁王的主体军事势力郑家是商业走私集团加海盗)

三、因为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唐王鲁王桂王等等实力分散,号令不统一,对清军的吞并中原的形式认识不够(比如唐王还派人去答谢请军帮助消灭李自成军队,要跟清朝划定疆土呢)

四、是群众基础不够,明朝末年因为辽饷的加派,老百姓已经厌倦明朝,加上农民起义造成的灾害,据说四川人被杀了很多,最穷苦的西部的老百姓和辽东的老百姓不是死于兵役,就是死于灾害,江南的老百姓生活比较富裕完全没有亡国的感觉,抵抗的主力主要是士大夫阶层自己募兵(比如夏完淳,顾炎武,黄宗羲,还有朱舜水等人),后来因为剃发令才引起一些零星抵抗,不过为时已晚

五、各个小朝廷的政令混乱,缺乏成为抵抗枢纽的实力(好几个政权完全就是流动的军事政权,经济政策,军事政策完全没有),内部人心不一,立的几个皇帝也比较昏庸,官员极为腐败.

六、清朝的强悍,有多尔衮等人的精心谋划,加上强大军事实力,以及众多汉奸的帮助,最后终于席卷中原.

非原创

李定国为什么被遗忘

李定国并没有被遗忘。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

明清之际各方面人物当中,李定国是明末是反抗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

李定国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而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时人记载”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连清朝也不得不承认李定国有五伯之大仁大义、谦恭下士。

其人与百姓息息相通,在镇守云贵之时,爱民如子,当下云南人仍然视定国为滇中的脊梁!(云南人最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国--郭影秋语)定国的忠义节烈知道近现代依然被人们称赞不绝,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明朝末年崇祯为什么改革失败?

改革的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就政治体系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开始成为落后的制度。

其次明朝末期内忧外患。

内忧:明末党争已经非常严重,行政效率低下,政令被执行的程度不足。建国几百年以来,监察系统的漏洞已经被大家看穿,官员贪污腐败已经成了系统。中央财政不成系统,没有统一的预算规划调度这一类,那里需要什么,都是就近供给。

外患:后金崛起。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有事打仗,没事屯田,军人由军户出人。这套制度可以说糟糕至极,军人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很好的训练,一边是军人,一边还要屯田,这本身不利于建立军人的荣誉感,而且训练无法保证。让明末朝局动荡,战火不断。没有改革的基础。

明末已经是个日暮西山的老人,改革什么的已经无法令其起死回生。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李定国一生歼灭清军甚多,对于清军来说是不是简直就是噩梦?

  李定国是我最喜欢的南明时期的将领。

  面对异族的侵略,他毅然抛弃与明王朝的怨仇,奉明朝为正朔,誓死抗清,矢志不渝,撑起南明的半壁江山。最后永历帝被叛贼吴三桂绞杀,李定国自此一蹶不振,最终在永历16年病故。

  永历16年,即1662年,这一年,皇天不佑明朝国祚,永历帝、郑成功以及李定国,都死在这一年。

  李定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后竟然能成为明朝的死忠之臣,确实值得称道。比起钱谦益、洪承畴、孙之獬、吴三桂这些世授明朝俸饷的判臣,以及和李定国同为张献忠义子的孙可望一类的小人,李定国的德操简直无法言喻。

  关于李定国的战绩,明永历实录里有记载,就当时来看,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八月,举兵出楚,复永州,遂下衡州。出马宝军于连、阳,收曹志建故部于贺县,遣马进忠、冯双鲤北取长沙,召张光翠出宁乡,进复常德。十月,进忠略地岳州,所至披靡。别遣军攻永新、安福,下之,遂围吉安。兵出,凡七月,复郡十六、州二,辟地将三千里,军声大振。

  可以说,如果不是孙可望嫉贤妒能,出兵挑衅失败后投降洪承畴,将永历军的虚实全盘托出,那么永历朝的灭亡,至少不会那么快。有李定国这根擎天之柱,爱新觉罗氏想完成全国的统一,时间还要推后很多。

郑成功为什么坑了李定国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段,最典型的还是收复南京的时候。

浙江和福建的明军联军从长江口一路西进,整个‘江南’眨眼睛就重新回到了明军手中,清军控制的南京已经成了一座古城,而且留在南方的驻防八旗也被歼灭的不剩什么了,明军继续西进遮蔽长江似乎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留在更南方的吴三桂、耿、尚、孙、孔这些清军连退路都已经没有了。

情势一片大好呀。

李定国得到的就是这样的军情,他的许多军事部署也是按照这个局势制定的。不过等他拿到这些情报的时候已经两三个月过去了。

留在江南的明军联军可是不到半个月就被杀了个七七八八。

李定国本是张献忠的部下,为什么他却坚持帮助南明?

李定国:“叫我当反贼可以,让我做汉奸万万不行!这是我的底线,头可杀,血可流,原则不能失!”面对民族危难之际,选择摒弃前嫌和南明共同抗情,且矢志不渝!李定国在民族发大义面前绝不含糊!

说起这段历史,其实还是离不开张献忠。李定国之所以毅然决绝的起兵抗清,这也和张献忠临终遗言有关。顾帧在《客滇述》记载张献忠临死前说:“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三百年来大明王朝才是正统,没有灭亡,这是上天的意思。我死了之后,你们要迅速归降大明,千万不要做不义之事!李定国自然是听进去张献忠的遗言了,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反明是失误,想投靠南明。接下来李建国所做的举动说明他是真心为国,遂联明抗清!

时势也逼迫他不得不联明抗清!当时清军已经入关,清军自然不会放过大西军。南明政权也想夺取大西的地盘进行抵抗清军。面对这种情况,李建国只有两种选择。一种学吴三桂做清军的走狗,另一种联明抗清取名誉。最终李定国选择了后者。原因很简单,他认为清军是外族,是侵略者!民族大义上分的很清楚,在他心目中明廷才是正统!虽然最后功败垂成,李定国的事迹却流芳百世。他的这种民族气节民族大义,正是我们国人所谓的脊梁!

李定国曾祈求苍天:“如果大势已去,希望老天让我李定国一人去死,不要再连累军民。”临终遗言:“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李定国是民族英雄,三百多年来,他宁死不屈的气节一直被大家所称颂。

标签: 纪念馆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