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太子,皇帝怎么立太子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26

皇帝怎么立太子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册立储君主要是以“立长、立嫡、立贤”为原则。

立长,所选的继承人,年纪足够大,防止由于皇帝年纪太小而过分依赖外戚,导致外戚专权。

立嫡,所谓“母以子贵,子以母贵”,老妈家地位够高,当然更给力!

立贤,外戚惹不起,大臣惹不起,皇帝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要是太喜欢哪个儿子了,就说,这个小子更贤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立为太子了。

李世民是怎样册立太子的?

在选择太子方面,李世民绞尽脑汁,也算是人生中的遗憾。

胡作非为的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即位,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去世,共在位23年。在位期间,他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王朝迅速地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他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太平盛世,唐太宗也因此成为中国封建帝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他的14个儿子里,却选不出一个像他一样有雄才大略、智勇过人的太子来,而且在废立太子的风波中,还漾出了一股血腥味,最后继承他皇位的九子李治,他也并不称心,这不能不说是这位英明盖世的伟人的遗憾。

试看有望继承李世民皇位的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有着令人感叹的不同经历。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只有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有资格成为太子的人选。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在登基的当年就把长子李承乾立为太子。为了加强对李承乾的教育,他接连不断地选派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如中书侍郎杜正伦、光禄大夫张玄素、散骑常侍于志宁等,都是一些德高才茂的人。可是,这个太子颇不争气,顽劣成性,嬉戏无度,不仅不听从教诲,反而处处设计陷害老师,根本不配做李世民的继承人。

儿时的李承乾就胆大妄为,常常带领一帮人去偷百姓的牲畜,杀死后大家煮肉吃。还扮成突厥人模样,成群结队地劫掠牛羊,然后杀了煮食。肆意胡闹,乐此不疲。年龄稍长,李承乾又搞上了“同性恋”,此时东宫太子府中有个十多岁的乐童,长得十分漂亮,能歌善舞,李承乾对他十分宠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称心”,并日夜厮混在一起。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杀了“称心”,并将与“称心”有牵连的人也都处死。李承乾不但不知悔改,却在东宫庭院中盖起一间房子,里面摆上“称心”的画像,又陈列了许多泥人泥马,命宫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来徘徊哭泣。李承乾还把“称心”埋在宫中,立坟头,树石碑,并且从此长时间不上朝参拜太宗。

更为严重的是,他还亲自领着一队兵马,与七叔汉王元昌在宫中玩布阵的“游戏”,谁不真杀就被他绑在树上吊死。直到见了伤亡,血溅战炮,他才算玩得尽兴。他甚至狂妄地说:“如果我做了皇帝,就在皇宫中设‘万人营’,那时坐观交战才叫痛快,谁敢劝谏就杀了谁!”后来,他真的派人暗杀劝谏他的大臣。眼见这样不成材的儿子,李世民便打算废了他。于是,李承乾渐渐失去了宠爱。

正在此时,李承乾的四弟李泰想取而代之,李承乾顿起杀心。他先派人冒充李泰府中的人到父皇面前诬告李泰有种种不法行为,被太宗识破;后来派人去暗杀李泰也没成功。于是,李承乾密谋杀入皇宫以政变夺取皇位。不料阴谋败露,太宗把李承乾废为庶人,这也算“恶有恶报”吧。

暗中作祟的李泰

李泰年幼时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李世民对他格外宠爱。只因哥哥是长子,才成为太子,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见太子胡作非为,渐渐失宠,他就忍不住想尽快挤掉太子而代之。于是他勾结朝臣组成死党,形成一股颠覆太子的势力。待到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似乎非他莫属了。可是,朝中的大臣们却为此形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立李泰,另一派主张立李治,而拥立李治的都是元老大臣。这下使太宗为难了:真若是李泰做皇帝了,那么李治和几位重臣早晚得受害,朝廷很可能会出现一场悲剧。后来,太宗又发现李泰暗中胁迫软弱的李治退出太子之位的争夺战,再联想到李泰排挤李承乾的举动,于是暗中决定不立李泰。待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李世民为防止李泰闹事,派人把他囚禁起来。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没得到好下场。

李治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15岁的李冶被立为太子。若不是他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鹬蚌相争,太子的头衔怎么也落不到他的头上。太宗虽然确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但他内心深处对这个性情温和、天赋不高的九子并不甚满意。只因此时太宗已别无选择,只好为李治日后能胜任皇帝这一角色花费大量心血。太宗先是清洗了李承乾与李泰的同党,为李治消除了隐患,又让重臣们兼东宫官职,即让他们教育太子,让他们有亲近未来皇帝的机会。太宗还下令全国兵马都要服从太子调遣,树立李治的威信。他又让李治陪同自己朝见群臣,观摩政务,培养太子的治国能力。尤其是太宗亲著《帝范》12篇,专门论述治国之道,让李治研读。可谓用心良苦。

虽然太宗费尽心思想努力培养李治,但他始终认为李治天性宽厚,办事循规蹈矩,只能算一个好儿子,而不可能做一个精明的帝王,对此太宗始终放心不下。直到病重,太宗还为李治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才智过人的丞相李世勣故意贬到外地,让李治当上皇帝后再召回重用,使李世勣对李治感恩戴德,为新皇效力。第二件事是临终之前,把朝中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叫到病榻前,赋以重托,希望他们努力辅佐李治。李治就这样被扶上马,即位时才22岁。李治在辅政期间,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也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治国才能。由于他基本继承了唐太宗的治国路线,本人也比较谨慎,政局基本稳定。太宗在九泉之下,也可以暝目了。

康熙最后立谁为太子

康熙最后没有立太子。

因嫡长子承祜幼殇,康熙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确立他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太子。

直到康熙去世,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扩展资料

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皇长子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立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胤)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

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恶胤禩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太子胤礽再度被废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后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

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刘邦为何不敢改立太子?

汉惠帝刘盈,从小就和父亲刘邦分离,父子感情生疏。刘邦虽然立他为皇太子,但感觉他为人“仁弱”,因此几次欲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但最后终究没敢改立,是何原因呢?

刘盈出生时,刘邦还是泗水亭长,因私放刑徒逃亡芒砀山泽间,父子一别两年。公元前209年,刘邦沛县起兵,刘氏父子也仅有短暂相逢,刘邦又转战南北,一别又是三年。楚汉战争爆发时,刘邦路过沛郡,派兵寻找父亲、妻儿。刘盈姐弟与亲人失散后,侥幸与父同行。楚军在后面紧迫,刘邦三次把他俩推下车,以加快逃亡速度,幸亏夏侯婴舍命捡回两个孩子,姐弟俩才幸免于难。由此看来,刘邦对待刘盈其实很冷淡,这主要由于长期分离造成的,也是刘邦改立太子原因之一。

刘邦宠姬戚夫人,美丽迷人,刘邦常当着大臣的面儿,把她抱在怀里。戚夫人所生儿子刘如意,聪明伶俐,坚决果敢,常在刘邦身边撒娇,喜得刘邦合不拢嘴。他觉得如意才真正像自己的继承人。戚夫人自然明白母以子贵的道理。如果如意立为太子,日后自己就是皇太后,吕后也无法加害自己了。戚夫人日夜泣哭恳求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废掉刘盈,于是刘邦即廷议改立太子。

开国重臣极力反对刘邦的打算,御史大夫周昌强烈反对,说:“臣口不能言,然臣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绝不奉诏。”在群臣一片反对声中,刘邦暂罢此项动议。

吕后也害怕刘盈太子不保,自己反遭人暗算,恳求留侯张良出谋相助。张良知道高祖很尊重“四皓”。(即四个白首老翁,熟谙治国之道。)高祖多次请四皓出山,他们都拒绝了。如果能请来四皓辅佐太子,一定能保住太子之位。吕后依计,恳请四皓相佐,四皓深受感动,对刘盈苦心辅助,使刘盈处理问题与太子的地位非常相称,刘盈的位置更加稳固。

公元前194年,异姓王韩信、彭越均被诛杀,淮南王英布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了。他暗中聚集军队,以防不测。可是,英布的中大夫贲赫向刘邦告密英布谋反,刘邦立即派人调查,逼反英布。刘邦亲自率兵平定这些功臣们的叛乱。丽军大战,英布大败而逃,刘邦亦受伤。公元前195年,刘邦伤重,一病不起,就更想赶紧换掉刘盈,趁他死前,把如意扶上皇拉。张良据理力谏,刘邦听不进去,太傅孙叔通以死相谏,刘邦未置可否,还是四皓使刘盈转危为安。

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次宴会,刘邦命刘盈陪同。入席时,刘邦望着刘盈身后八十多岁的四个白发老翁,大吃一惊。询问他们何故不接受自己的邀请,而甘愿辅佐刘盈?老人回答:“陛下从来没瞧得起儒生,经常侮辱取笑读书人,不尊重知识礼仪。而太子敦厚仁慈,聪慧贤明,虚心求教,所以我们愿意辅助他治理国家。”刘邦看到刘盈既有大臣拥护,又受高人指点,羽翼已成,若再改立,势必引起流血斗争,他从此绝口不提改立之事。

再有,刘盈的舅舅吕泽,姨夫樊哙都是跟随高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他们拥有很大的势力。刘邦要换刘盈改立如意,刘盈母家这一关就难以通过。刘盈母亲吕后,跟随高祖平定天下,掌握着很大的政治权力,是汉朝的第二号人物。如果刘邦不听劝谏,坚决改换太子,恐怕夫妻反目,宫廷事变。到头来,赵王如意的太子位仍不稳固,而且必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刘盈身后的强大势力,也是让刘邦止步,不敢更换太子的又一原因。

为什么古代立太子,都是立长子.

中国古代立太子的原则是:

立嫡:立嫡子,嫡子指正妻所生之子。

立长:无嫡子,立长子或年龄大的儿子。

立贤:无嫡子,长子不孝可立儿子中贤者。

弘历是什么时候被雍正立为太子的?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由于当时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 失欢于乃父。

而弘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宠爱,而使其父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鐍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由于雍正帝忙于争夺储位的斗争,因而,弘历接受启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为晚,直至九岁才入学读书 。雍正帝即位并决定弘历为储君之后,才加强了对他的教育。

扩展资料:

秘密立储制度:

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

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也是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

清初是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但皇权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

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

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 乾隆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汉王刘邦最后立谁为太子了?

刘盈。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所生,7岁便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性格一点也不像刘邦,高祖便有立废黜之心。

当时,刘邦有一个宠妃叫戚夫人,深得刘邦宠爱,生了一个儿子叫刘如意,很有乃父之风,刘邦便想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雉向张良问计,张良建议她去找“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最终保全太子之位。

扩展资料:

刘盈幼时常随母亲吕雉和姐姐鲁元公主到田中耕种,遇一老翁讨水喝,老翁言,三人乃天下贵人,老翁还说刘邦君相贵不可言,果然如此。

然而刘盈的太子之位并非一帆风顺,他为人仁弱,不似刘邦,所以刘邦更喜爱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且戚夫人比起吕后更加年轻貌美,更得刘邦宠爱。

刘邦曾屡次想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但因众臣及吕后的阻止而作罢。

刘盈登上皇位后,由吕后掌握大权,萧何为相国,朝中大事皆由此二人决定,刘盈唯有拱手,好在汉朝初期,重在休养生息,所以基本无事。

萧何死后,曹参为相国,将弄巧好名之人都除去,留下一些老成木讷的官员。

刘盈在位期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最主要的成就便是修建了长安城,虽然并没有杰出的贡献,但朝中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盈

武则天晚年立谁为太子?武则天病重时的那段历史是怎样的?

武则天晚年立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晚年病重,最后,张柬之、檀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晖五人进行了逼宫,逼迫武则天传位于李显,还李唐天下,武则天退位,李显登基,称中宗。

武则天晚年病重,想争夺太子之位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而朝廷的大部分势力都站在李显一边,朝廷的大臣也无不施展权术,以保(夺回)李唐江山。

张柬之等说服张昌宗兄弟支持李显,所以太庙兄弟二人在皇帝面前无不夸赞李显,贬低武三思与太平公主等势力,为神龙政变打下基础。

扩展资料: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自立为帝,宣布改唐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政权。

身为女皇的武则天,在立太子问题上却拿不定主意,在侄儿和儿子之间摇摆不定。拥护武家一派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为由主张立武承嗣或武三思。

拥护李唐的以大臣李昭德和重臣狄仁杰为代表的则说:“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武则天仍然犹豫未决。

一日,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见鹦鹉两翅折断,于是她找来狄仁杰解梦。狄仁杰回答说:鹦鹉即武,是皇上的姓,两翼是指陛下的二子。两个儿子起,有了翅膀才能腾飞。

毕竟儿子是自己的骨肉,加上狄仁杰的解释,武则天觉得有道理,于是武则天便册立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武则天

标签: 太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