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为何能居二十八将之首呢?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824

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为何能居二十八将之首呢?

在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重振汉室江山的过程当中,有二十八位将领功劳最大,为刘秀的统一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们在刘秀统一江山之后,也一一的被封赏,他们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

在这二十八个将领当中,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人中龙凤,不论是功劳还是能力,都是非常强大的,可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排名,在这样强大的二十八个人当中,排到第一名的叫做邓禹,邓禹何德何能能够排到这个位置呢?

其实邓禹早在一开始就可以到更始帝的朝廷去当一个官职,并且一定会得到重用,因为他当时已经年轻有为,非常的富有谋略,是当时出名的俊后生,可是他认为更始帝没有成事之才,所以不论身边的人再怎么劝说,再怎么讥讽,他都没有去做这个官。

直到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了河北地区,邓禹才高兴的对家人以及朋友说:“我看刘秀一定是最后的明君,我要去投奔他。”这样的决定让身边的家人朋友都感到十分的震惊,因为当时刘秀的实力还非常的弱小,与更始帝比起来简直是不足一提,然而邓禹却不为所动,坚持投奔了刘秀。

邓禹草堂

投奔刘秀之后,他和刘秀经过一番交谈,刘秀也认为他是一个万里挑一的人才,于是从此开始重用邓禹,成为了刘秀的军师,为刘秀出谋划策。

后来刘秀出让自己的财宝招揽民心,就是邓禹的建议,后来这一建议果然收到奇效,从刘秀这样做之后,他的部队不断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向着他这一边,他在战场上的劣势也在逐渐的转变,这是邓禹为刘秀立下的第一功劳。

邓禹归隐处

后来邓禹统率军队时,手下的人都很多次的劝他攻打长安,但是邓禹在权衡利弊以后,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认为如果强行攻打长安的话,会折损非常多的士兵,因此还不如将长安周边的郡县全部攻打下来,到时候长安成为孤家寡人,自然也就难以坚守了。邓禹这样懂得取舍的行为,也赢得了刘秀的赞赏和信任,直夸这是大将风范,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邓禹能够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原因。

邓禹为什么会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是“东汉的张良”?

邓禹是军事家。

邓禹是在刘秀平定河北以后来投奔的,之后就不做刘秀四处征战,那么当时邓宇分析了天下的局势,认为虽然刘秀打过很多胜仗,但是山东等地还不在自己的手中。在那里都是一些流寇盗贼,所以说声势虽然浩大,但是实力上却是非常弱的,并且没有降临指挥。更加追求的是享乐根本不足为惧。在邓宇给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之后,又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规划。之后刘秀才可以在之后的战争中屡战屡胜。

东汉的张良

东汉的张良也是一代贤臣,他是当时的一个。谋士。他帮助刘邦顺利脱身。且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了大汉王朝,又帮助吕后的儿子刘银称为皇太子,所以说在当时他也是功不可没的。

旗鼓相当

邓禹被人们称之为东汉的张良实际上是有道理的,因为邓宇的计谋和张良的计谋真的是不相上下,他们同样是辅佐了一代的皇帝成就了大业,所以说才会被这么多人说邓宇就是东汉的张良。并且他们都是忠臣。

不管是邓禹还是张良都告诉我们,如果想成就大事就一定要有计谋,要有谋略,并且要心系大事,这样的话才可能以干出一番成就。在历史上有很多像他俩一样的谋士,他们的头脑真的是特别的聪明。也正是有了这些谋士,才会成就古代很多朝代的一片繁荣。所以说要想有一番成就,那么就必须要有聪明的大脑。

东汉开国第一人邓禹的“图天下策”有何精妙之处?

图天下策的精妙之处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有全局观;二是以柔制刚。这两点,正是后来刘秀得以平定天下的关键所在。所以后世的不少人就把邓禹比之为西汉初年的萧何,后者功劳之大,自不必多说,这样的评价,也就足见此人对刘秀的重要性。

先说全局观。对于当时的形势,邓禹可谓了如指掌,天下的各种势力,尽在他的了解之中。在他的图天下策里,就对各种势力有详细的分析,而且还从王莽改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系统性的计划,指导刘秀如何去夺取天下。他提出的这一系大政方针,与后世诸葛孔明给刘玄德提出的“隆中之策”,有异曲同功之妙,单从对全局的把握来说,甚至比孔明犹有过之。

再说以柔制刚之术。当时天下的各种势力中,刘秀并不是最突出的,甚至还是比较弱小的一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徐图天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露锋芒,暂时隐藏自己的实力,躲在幕后等待各种势力先行厮杀,然后坐收渔利。这便是以柔制刚之术,也是以弱胜强之法。

后来的刘秀,基本上就是走了他建议的路子,先在河北一带积累自己的势力,并不断地招揽民心,而不是急着与天下群雄一争长短。这其实也是秦末刘邦的路子,当初他就是凭借着在三秦之地招揽的民心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并以此为根基,最终击败项羽而夺得天下。所以说,邓禹的计策,其实也暗合了刘邦的成功之道,再加上又经历了结果的考验,说它精妙,实不为过。

东汉六大家族的邓禹家族—东汉最显赫的大家族

邓禹(2—58),字仲华,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有十三个儿子,《後汉书》记载:邓禹长子邓震、次子邓袭、三子邓珍、六子邓训和少子邓鸿。邓禹为刘秀中兴汉室立下大功,满门显贵,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大家族。宋代姓氏学家邓名世、邓椿哀父子所撰《古今胜氏书辩证》说:“自邓氏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担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邓训(40年——92年)】字平叔,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之子。少有大志,厌文尚武,邓禹骂他不肖。明帝初年(58年)为郎中,能与士卒同甘苦,士大夫多附之。章帝时任乌桓校尉。历官张掖太守。永元四年(92年),病卒,河湟族在土楼山建圣贤神祠。有女邓绥,为汉和帝之皇后。共有五个儿子:邓骘、邓京、邓悝、邓弘、邓阊。

【邓骘(?-121年)】字昭伯,邓禹的孙子,邓训之长子,邓绥的哥哥。延平元年(106年),汉和帝拜邓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汉殇帝驾崩,邓太后与邓骘共同拥立安帝。邓骘与士大夫关系较好,曾重用杨震等人。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驾崩,不久被汉安帝逼令自杀,邓骘绝食而死。汉顺帝即位,下诏追复邓骘故大将军之位。

【邓绥(东汉和帝皇后(81-121)】。邓皇后(81年-121年),东汉女政治家,南阳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邓禹的孙女。邓禹和南阳阴氏两个家族都是世居新野,世代联姻,阴皇后的祖母叫邓朱,而邓绥的母亲姓阴,阴皇后是邓皇后表姑。邓皇后大量任用其兄弟,先以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辅政,后又为晋升大将军,常留禁中,有大事常与之商量,其它的兄弟如邓悝、邓弘、邓阊等亦居官封侯,成为邓太后统治上的助手。邓太后虽重用外戚,却了解到必须要管理使他们守法守分。元初七年(120年),在皇太后邓绥的主持下把与阎姬有杀母之仇的李氏所生的皇子刘保立为皇太子,引起阎姬的极大不满。永宁二年(121年),邓太后病死,安帝亲政。阎姬便开始实施扶持阎氏,打击邓氏的计划。她通过东安帝将阎显、阎景、阎耀、阎晏4兄弟并列为卿校,典掌禁兵。随着阎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邓氏家族遭到灭顶之灾。阎姬指使他人诬告黄门侍郎、侍中、西平侯邓弘、邓悝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邓氏或被贬或被捕入狱。南阳邓氏为了逃避杀身之祸,被迫纷纷外迁。

【汉桓帝邓皇后名猛女】,是和熹皇后邓绥从侄邓香之女。其母名宣,先嫁给郎中邓香,生邓皇后,后因丈夫早死且邓氏遭难,改嫁梁冀的妻子孙寿之舅梁纪。邓皇后因幼年随母亲生活,即改姓梁氏。长大后,孙寿看她容貌姣美,在永兴年间(153~154)把她送入宫中。当时为采女,为桓帝所“绝幸”。因此,第二年桓帝就封她哥哥邓演为南顿侯。邓演死后,其子邓康嗣侯。到梁皇后病死后,桓帝诛灭梁冀,即立为皇后。当时桓帝由于厌恶梁氏,便把她改姓为薄,并封她母亲宣为长安君。后来到延熹四年(161年),有人指出邓皇后本是邓香女儿,不应该改易他姓,桓帝又让她重新改姓邓氏,并且追封邓香车骑将军、安阳侯,更封宣、康大县,赏赐以巨万计。不久,其母宣去世,桓帝又特加优待,葬礼均照皇后之母的规格举行,并以邓康弟邓统封昆阳侯、邓统从兄邓会袭封宗阳侯、邓统弟邓秉为清阳侯,其他邓氏宗族也都位列校尉、郎将等。由于邓皇后无子,桓帝对她的宠爱也没有持续多久。后来桓帝对郭贵人宠幸,邓皇后自恃位尊,骄横忌妒,与郭贵人在桓帝面前互相谮告。这使桓帝对邓皇后非常不满,到延熹八年(165年)下诏废黜,送暴室管制。邓皇后忧愤而死,为皇后7年,死后葬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东北),其兄也都受到制裁。

三国邓艾与东汉邓禹家族的关系

邓艾(197-264),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邓禹(公元2—58年),字仲华,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

差200年,邓艾的家世无史料记载。但作风有点相同:

邓艾在攻破蜀国后,在巨大胜利面前,邓艾头脑有些不冷静。他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国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邓禹是怎样辅佐刘秀的?

邓禹是东汉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在东汉王朝建立的功臣榜中功劳名列第一。

邓禹(公元2年—58年),字仲华,新野三泉阪(今城郊乡板桥铺村)人。他少年学习诗书,勤练武艺,得到乡里人们的交口称赞。后来,他去了长安求学,进了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继续学习。在这里,他与同在太学学习的刘秀成为了好朋友。

新莽末年,全国各地义兵蜂起。等到更始皇帝时,许多豪杰都推荐邓禹去为刘玄服务,但是邓禹看得很清楚,刘玄不是能为人君的适当人选,所以全都拒绝了。

后来,他听说刘秀在河北起义,就连夜北渡黄河,追到了邺县才赶上刘秀的队伍。刘秀一见他很高兴,对他说:“我现在是更始皇帝的属下,有委官封赏之权。你千里跋涉而来,是想当官么?”他回答说:“我不是要在现在的朝廷里当官才来的。只是因为您的威德加于四海,如果我能为您效劳,就可以开创一代新王朝了!”刘秀一听更是大喜过望,本来他也是西汉的宗室出身,一直不甘心屈居于更始帝之下,总想取而代之。现在听到邓禹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然很高兴遇到了知己,于是就把邓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随时同他长谈。

邓禹针对时势,对刘秀说:“现在更始帝虽然在关西建立了统治,但是山东还没有安定,赤眉、青犊等义军,数以万计,三辅自立名号的人,往往在那里群聚。刘玄既未挫伤他们,而又不善听取忠言做出正确的决断,他的诸多将领皆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庸才,他们都只知道掠夺钱财,争用武力,图一时之快而已。他们之中没有忠贞明智、深谋远虑、能辅佐皇帝兴邦安民的人。现在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您虽对刘玄有辅卫之功,但恐怕还难以自立。今日之计,不如广揽英雄,取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这样做,天下还不能够平定吗?”刘秀大喜,令左右称邓禹为邓将军。

自此,邓禹就常居中军,跟在刘秀身边,帮助刘秀共议军政大事。刘秀感到自己的地盘太小,势力不大,拿着地图对邓禹说:“天下郡国这么多,现在我却只得到了其中的一个,怎么能说天下很容易平定呢?”邓禹回答说:“现在海内淆乱,人们都渴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这就象赤子思慕慈母一样,再说,从来兴旺称雄的人都是因为威德的传播,而不是以现在国家的大小而定的。”刘秀认为邓禹言之有理。

邓禹不但是一个政治理论家,而且能文能武,既对当时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还是一个能上马带兵打仗的勇将。

王郎起兵反汉,刘秀自蓟至信都,命令邓禹征集将士,得数千人,在邓禹的率领之下攻占了乐阳,首立战功。邓禹又很擅长推荐贤能,所举之人都才干出众,才尽其职。刘秀非常赏识邓禹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所以每次任命和调整将领时,多听取他的意见。乐阳之战后,他又奉命与盖延到清阳镇压铜马义军,大获全胜,平定北川。当赤眉大军入关,刘秀料定赤眉义军必破长安,自己则想乘机收取关中。由于他深知邓禹善于谋略,器量恢宏,遂委以西征之重任,任命他为前将军,使其持节率精兵两万西入函谷关。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由箕关进入河东,大战十天,攻占箕关,时而围困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数万人攻打邓禹,邓禹在解南大败樊军,斩杀樊参。接着,王匡、成丹、刘均等将领汇合十余万大军,共同攻打邓禹。他大败王匡,生擒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平定河东。

刘秀即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酆侯,食邑万户,并下诏表扬他极有忠孝之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勋显著。邓禹一上任,就率兵渡汾阴河、入夏阳,击败更始十万兵将。他军纪严明,军队所到处,均受到百姓的欢迎,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倍受百姓拥戴。男女老少齐集其车下,莫不感悦,名震关西。他又北击枸邑,所到之处,郡邑皆开城门归顺。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他被更封为梁侯,率军抵达长安,犒劳三军,斋戒将士,选择良辰吉日,备厚礼到高庙拜祭,并收集十一个帝王牌位,派使者敬奉到洛阳;又巡查帝王陵墓,设官吏守护。后来邓禹因为一次战败,就辞去大司徒之职和梁侯的封号,上交了印绶。但是几个月后,他又被拜为右将军。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他奉命率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王匡南攻,收降刘嘉,击败延岑,迫使延岑逃奔汉中,余部皆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定封为高密侯,放弃了原来的将军之职。这正是他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远离名誉和权势。邓禹还教子有方,他有十三个儿子,他不引导他们追求高官厚禄、追名逐利,而是让他们各掌握一种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艺。他修整家庭伦理,教养子孙,食封邑,不置产业。后来,他的子孙皆称名天下。

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因为感到他的功劳太高,就拜他为太傅。永平元年,邓禹逝世,谥元侯。永平中,显宗追念邓禹开国功勋,诏画像绘其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

标签: 之首二十八